卷之一萬九千七百四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其子天水侯可特與移往源昌州聽命。
少帝聞之大哭。
阿計替曰:且喜。
帝曰:何以為喜?阿計替曰:此地去源昌州六百裡,卻是南地,若去燕京稍近,此乃郎主知上皇死,将大王移入近地也。
來日遂起發均州,行從西南去,随行人北來時又死及半,止有十三人。
内人死亦有焚棄坑中,此行少帝與計替并衆人共十五人而已。
帝日日哭泣不止,衣裙破弊,随行人及帝皆如鬼形,所行之路,猶平坦好行,非昔日往來之路矣,亦有人物居息。
路傍閑花野草,生花皆青白二色合成一花。
日夕所食皆幹糧。
或日至一河,水不甚深廣,遂於下流淺水中,衆人步水。
時帝及人從皆跣足,計替曰:今路已近南,稍稍可行,間問於人,言去燕京為正路,惟大王勉強之。
帝曰:千辛萬苦,父母妻子俱死,一身伶仃獨在,不死何為?倘北國皇帝恩造早賜誅戳,亦猶生耳。
庶免如此勞苦,自東京至此跋涉,已六千裡路矣。
計替曰:賴我随行,若他人則大王已死久矣。
帝曰:所苦者上皇之崩非其地,投棄坑水,不幸之大。
計替曰:勿思可也。
其路途間亦時有人來往,皆胡慮人也。
或日登一小山坡,引領南望,塵埃竟天。
帝曰:吾見此塵埃,精神已折喪,在雲中五國城雨三次,驚怛而已。
左右曰:此北國城同知出獵也。
時天氣頗和,近四月,天高日明,狐兔縱逸皆出坡下,大石而死者三四頭。
人從或取之,以刀刮石取火,以草焚之,用狐腸胃炙而食之,從此又行五六日達源昌州。
或日入城,見其邑甚壯,其同知者,乃是阿骨打。
從兄孫,名赤黎喝。
計替引帝至庭下見之。
少帝視其人,紫衲金帶,左右列侍三十馀人,面顔瑩白如婦女之姿,極為俊麗。
謂帝日:汝是南朝少帝乎?遠來辛苦。
帝唯唯。
又曰:聞汝父母皆死,北國皇帝故推恩移汝在此。
無苦煩惱。
命左右曰:以杯酒脔肉賜帝,與同食於庑下。
食畢,赤黎喝召帝至庭下話問曰:汝年若幹而頭白若此?帝曰:某年三十六,而跋涉數千裡之遠,安得不頭白?時帝髭繞長數寸馀。
赤黎喝雲:吾北國皇帝太祖在日,與契丹不足虜并之於其他,故銳意欲滅其國。
豈敢南望宋朝,而汝國中賊人,不順天命。
妄與我家自結邊釁,奸邪鬥喋以至於此,而固不可解矣。
今皇帝是我侄孫,此間有兵萬馀,鎮守此地,汝但安心莫尤,令引帝出居小室,其中有床褥,但日夕所食粗粝。
乃與計替同宿。
計替曰:賴得同知見大王甚喜,且安心,恐便有移南之理,乃天眷三年四月二十八日也。
凡在源昌州居止經年馀。
至天眷四年終而止。
竊憤續錄 金國天眷四年,歲在丁巳,是為宋高宗皇帝紹興七年也,十一月十日戊戌,金人廢僞齊皇帝劉豫為河南道行行台,傳送燕京囚于柏王寺,仍殺其劉磷、劉珏於相郡,遂召天水郡侯趙某於源昌州,西行二日抵鹿州。
行二日抵鹿水,舟渡而南。
七日抵壽州。
行二日至易州。
所經行者,路皆榛荊。
大路頗平,易行。
每州各有一同知,如州縣但有軍兵市井。
所至州郡,間有遺帝衣服,饋帝飲食,所行随護一十七人。
帝起源昌州,南行六十裡,是宿於野林,飲食亦微有幹糧等。
是夕亦有大月出自天東,陰晦中,雖有光而不能照。
計替曰:今日月盡那得有月。
俄大月下,又有一月相似,中發紅光恒天數十丈,其聲如雷。
是月郎主殺陳鄭二王大後之應也。
十二月行次,雪大作,平地數尺,有野鳥數百飛争雪中,如雀鹄狀。
視其地有死狸兩頭在雪中,良久群鳥食狸之肉殆盡,皮毛無馀,其群鳥伏地化為鼠,皮毛紛落,走入室中土内皆不見。
其變未全者,尚馀鼠首鳥翼,死轉雪中。
随行中有一人曰:此土有此物。
遇雪中若食狸者皆化為鼠,皆穴地數十丈而去。
或日行次,帝見足間出血不止,行不可進,痛不可忍。
中有一人名阿父董,以小刀于帝足間刮去一片如錢大,曰:若不如此,良久必潰此一足,緣此沙中有蟲入肉中作毒故也。
或日有一将軍領兵數百,雲自黃龍府來,往燕京麾下,入備言其勇。
常駐一槍於地,謂能出之者以兄呼之。
盡數百人莫能出之者,其人以兩手指出之,衆伏其勇。
帝問其名,則曰:阿祝務裡也。
又能夜入他軍中見物如白日,由是殺人無所施其勇。
帝與諸人立路傍林中,俟其過而後行。
或日行次鹿水,至深而碧色,無上下源流。
雲其水自地中出,亦自地中涸。
無舟而渡,闊約五丈。
水中生螺如拳大,深紫色。
民或采而食之。
岸邊生草如蒲,色黑如漆,其柔韌可采而食,岸人緝以為布。
如南方之木綿相似。
其水中亦有魚,如常魚碧色,有二足,能鳴如雞聲,捕之者用長竹上安鐵叉刺之可得。
王人雲可生啖,如南方食鲶雲。
或日行次壽州,見同知乃雲是真定府人,大觀中為軍於安肅軍,因犯宥避罪,北入契丹破以财上大金。
見帝亦慰勞,自雲大觀中北走至此,幾二十年老矣,亦遣有酒肉少許。
阿計替與之言語甚惬和,是晚宿於壽之官舍左庑。
夜及半間室中謂阿計替曰:此間亦有缺。
柳耆卿詞然腔調不成,亦何由至此洎明日。
阿計替詢問其誰。
且曰:姓斛律,名思。
乃詢問昨日所唱女子,且曰:金國皇帝所賜婢妾。
問之乃東京百王宮相王女,今年已十七矣,甚婉美。
昨日唱罷,亦語我曰:前面宿底官人。
如似我家叔。
我答雲:便是南國官家。
其女悲泣至今不已。
帝聞之以為泣下,左右促行乃出城。
是日宿於城外一寺中,視其殿中佛像俱無,惟石刻二胡婦而已。
無諸供養,空寺門貝然。
是夕有微月,暗中鬼火縱橫,百十為群,分而複合。
或日天氣和煦,所行路中,青草夾路,雜以野花皆紫色。
路之左右亦有耕者,其牛頹皆不甚大,而白者尤多,角及如羊。
見諸人至有獻酒食者,雲此地必有神明。
事之最靈,每遇有貴人到此地,其神必先期一夕報人夢中,雲來日有貴人自何方至,故我等備酒物出獻。
昨夜夢神來報,雲明日有天羅王南北而來,衣青袍。
從者十七人,是阿父遣來。
路上祗候,有酒肉來獻。
阿計替并帝受之。
帝謂曰:汝神廟在何地。
民引手指示曰:山阜間有屋三間是也。
帝與計替共往其祠,入門如聞人揖聲,若三十馀人聲。
衆人皆訝之。
既至像前視其神,亦石刻乃一婦入狀,手所執劍則鐵為之,侍從者皆若婦人。
帝及衆人皆拱手稽颡而已。
既出門,人聞如三十人唱喏,問其名曰:有名乎?曰:無名也,但稱将軍而已。
每夢所見。
亦一婦人持劍持甲而來。
或傳曰:乃契丹天皇後侍女之神也,因出往征伐從天皇王鞑靼沒於此矣,天皇特為立祠,流傅至今。
帝及還人贊其威靈而行。
然天羅王之呼,帝謂不知為何意。
阿計替曰:大王知之乎?帝曰:不知也。
阿計替曰:我幼年曾讀佛書,有天羅王神名字,今呼為天羅王神,必知大王之身,自天宮谪降也。
帝曰:何苦多難?計替曰:此定業難逃。
帝笑而行。
或日在途,去神祠百馀裡,望林麓間有火煙起,及聞锺聲,計替曰:此必寺宇也。
乃起入其寺,有二金剛镌石為之,并拱手而立。
入其門亦有一胡僧出迎,遂登正堂視,神像高大,首觸桁棟,無他供器,上有一石盂香爐而已。
僧诘衆人之來,帝答趙某,自均州及源昌州來,要往燕京去。
計替曰:此乃南國天子,為北國所執,今往燕京皇帝前,去路經此地,故來此少憩。
僧呼童子曰:可點茶一巡與衆人。
時衆人與帝,茶不知味十年矣。
阿計替且思茶難得。
燕京以金一兩易茶一斤,今荒存寺中及有苛極美。
飲其茶味,身體如去重甲之狀。
其茶器盡白石為之。
衆人中亦有更索茶者。
二童子收茶器,及胡僧皆趨堂後屏間而去,移時不出。
阿計替等将謝而告行,共告屏後求之,則聞然一空舍,惟有竹堂後小室中有石刻一胡僧二童子。
視其容貌,則出而獻茶者也。
衆共嗟歎。
阿計替至
少帝聞之大哭。
阿計替曰:且喜。
帝曰:何以為喜?阿計替曰:此地去源昌州六百裡,卻是南地,若去燕京稍近,此乃郎主知上皇死,将大王移入近地也。
來日遂起發均州,行從西南去,随行人北來時又死及半,止有十三人。
内人死亦有焚棄坑中,此行少帝與計替并衆人共十五人而已。
帝日日哭泣不止,衣裙破弊,随行人及帝皆如鬼形,所行之路,猶平坦好行,非昔日往來之路矣,亦有人物居息。
路傍閑花野草,生花皆青白二色合成一花。
日夕所食皆幹糧。
或日至一河,水不甚深廣,遂於下流淺水中,衆人步水。
時帝及人從皆跣足,計替曰:今路已近南,稍稍可行,間問於人,言去燕京為正路,惟大王勉強之。
帝曰:千辛萬苦,父母妻子俱死,一身伶仃獨在,不死何為?倘北國皇帝恩造早賜誅戳,亦猶生耳。
庶免如此勞苦,自東京至此跋涉,已六千裡路矣。
計替曰:賴我随行,若他人則大王已死久矣。
帝曰:所苦者上皇之崩非其地,投棄坑水,不幸之大。
計替曰:勿思可也。
其路途間亦時有人來往,皆胡慮人也。
或日登一小山坡,引領南望,塵埃竟天。
帝曰:吾見此塵埃,精神已折喪,在雲中五國城雨三次,驚怛而已。
左右曰:此北國城同知出獵也。
時天氣頗和,近四月,天高日明,狐兔縱逸皆出坡下,大石而死者三四頭。
人從或取之,以刀刮石取火,以草焚之,用狐腸胃炙而食之,從此又行五六日達源昌州。
或日入城,見其邑甚壯,其同知者,乃是阿骨打。
從兄孫,名赤黎喝。
計替引帝至庭下見之。
少帝視其人,紫衲金帶,左右列侍三十馀人,面顔瑩白如婦女之姿,極為俊麗。
謂帝日:汝是南朝少帝乎?遠來辛苦。
帝唯唯。
又曰:聞汝父母皆死,北國皇帝故推恩移汝在此。
無苦煩惱。
命左右曰:以杯酒脔肉賜帝,與同食於庑下。
食畢,赤黎喝召帝至庭下話問曰:汝年若幹而頭白若此?帝曰:某年三十六,而跋涉數千裡之遠,安得不頭白?時帝髭繞長數寸馀。
赤黎喝雲:吾北國皇帝太祖在日,與契丹不足虜并之於其他,故銳意欲滅其國。
豈敢南望宋朝,而汝國中賊人,不順天命。
妄與我家自結邊釁,奸邪鬥喋以至於此,而固不可解矣。
今皇帝是我侄孫,此間有兵萬馀,鎮守此地,汝但安心莫尤,令引帝出居小室,其中有床褥,但日夕所食粗粝。
乃與計替同宿。
計替曰:賴得同知見大王甚喜,且安心,恐便有移南之理,乃天眷三年四月二十八日也。
凡在源昌州居止經年馀。
至天眷四年終而止。
竊憤續錄 金國天眷四年,歲在丁巳,是為宋高宗皇帝紹興七年也,十一月十日戊戌,金人廢僞齊皇帝劉豫為河南道行行台,傳送燕京囚于柏王寺,仍殺其劉磷、劉珏於相郡,遂召天水郡侯趙某於源昌州,西行二日抵鹿州。
行二日抵鹿水,舟渡而南。
七日抵壽州。
行二日至易州。
所經行者,路皆榛荊。
大路頗平,易行。
每州各有一同知,如州縣但有軍兵市井。
所至州郡,間有遺帝衣服,饋帝飲食,所行随護一十七人。
帝起源昌州,南行六十裡,是宿於野林,飲食亦微有幹糧等。
是夕亦有大月出自天東,陰晦中,雖有光而不能照。
計替曰:今日月盡那得有月。
俄大月下,又有一月相似,中發紅光恒天數十丈,其聲如雷。
是月郎主殺陳鄭二王大後之應也。
十二月行次,雪大作,平地數尺,有野鳥數百飛争雪中,如雀鹄狀。
視其地有死狸兩頭在雪中,良久群鳥食狸之肉殆盡,皮毛無馀,其群鳥伏地化為鼠,皮毛紛落,走入室中土内皆不見。
其變未全者,尚馀鼠首鳥翼,死轉雪中。
随行中有一人曰:此土有此物。
遇雪中若食狸者皆化為鼠,皆穴地數十丈而去。
或日行次,帝見足間出血不止,行不可進,痛不可忍。
中有一人名阿父董,以小刀于帝足間刮去一片如錢大,曰:若不如此,良久必潰此一足,緣此沙中有蟲入肉中作毒故也。
或日有一将軍領兵數百,雲自黃龍府來,往燕京麾下,入備言其勇。
常駐一槍於地,謂能出之者以兄呼之。
盡數百人莫能出之者,其人以兩手指出之,衆伏其勇。
帝問其名,則曰:阿祝務裡也。
又能夜入他軍中見物如白日,由是殺人無所施其勇。
帝與諸人立路傍林中,俟其過而後行。
或日行次鹿水,至深而碧色,無上下源流。
雲其水自地中出,亦自地中涸。
無舟而渡,闊約五丈。
水中生螺如拳大,深紫色。
民或采而食之。
岸邊生草如蒲,色黑如漆,其柔韌可采而食,岸人緝以為布。
如南方之木綿相似。
其水中亦有魚,如常魚碧色,有二足,能鳴如雞聲,捕之者用長竹上安鐵叉刺之可得。
王人雲可生啖,如南方食鲶雲。
或日行次壽州,見同知乃雲是真定府人,大觀中為軍於安肅軍,因犯宥避罪,北入契丹破以财上大金。
見帝亦慰勞,自雲大觀中北走至此,幾二十年老矣,亦遣有酒肉少許。
阿計替與之言語甚惬和,是晚宿於壽之官舍左庑。
夜及半間室中謂阿計替曰:此間亦有缺。
柳耆卿詞然腔調不成,亦何由至此洎明日。
阿計替詢問其誰。
且曰:姓斛律,名思。
乃詢問昨日所唱女子,且曰:金國皇帝所賜婢妾。
問之乃東京百王宮相王女,今年已十七矣,甚婉美。
昨日唱罷,亦語我曰:前面宿底官人。
如似我家叔。
我答雲:便是南國官家。
其女悲泣至今不已。
帝聞之以為泣下,左右促行乃出城。
是日宿於城外一寺中,視其殿中佛像俱無,惟石刻二胡婦而已。
無諸供養,空寺門貝然。
是夕有微月,暗中鬼火縱橫,百十為群,分而複合。
或日天氣和煦,所行路中,青草夾路,雜以野花皆紫色。
路之左右亦有耕者,其牛頹皆不甚大,而白者尤多,角及如羊。
見諸人至有獻酒食者,雲此地必有神明。
事之最靈,每遇有貴人到此地,其神必先期一夕報人夢中,雲來日有貴人自何方至,故我等備酒物出獻。
昨夜夢神來報,雲明日有天羅王南北而來,衣青袍。
從者十七人,是阿父遣來。
路上祗候,有酒肉來獻。
阿計替并帝受之。
帝謂曰:汝神廟在何地。
民引手指示曰:山阜間有屋三間是也。
帝與計替共往其祠,入門如聞人揖聲,若三十馀人聲。
衆人皆訝之。
既至像前視其神,亦石刻乃一婦入狀,手所執劍則鐵為之,侍從者皆若婦人。
帝及衆人皆拱手稽颡而已。
既出門,人聞如三十人唱喏,問其名曰:有名乎?曰:無名也,但稱将軍而已。
每夢所見。
亦一婦人持劍持甲而來。
或傳曰:乃契丹天皇後侍女之神也,因出往征伐從天皇王鞑靼沒於此矣,天皇特為立祠,流傅至今。
帝及還人贊其威靈而行。
然天羅王之呼,帝謂不知為何意。
阿計替曰:大王知之乎?帝曰:不知也。
阿計替曰:我幼年曾讀佛書,有天羅王神名字,今呼為天羅王神,必知大王之身,自天宮谪降也。
帝曰:何苦多難?計替曰:此定業難逃。
帝笑而行。
或日在途,去神祠百馀裡,望林麓間有火煙起,及聞锺聲,計替曰:此必寺宇也。
乃起入其寺,有二金剛镌石為之,并拱手而立。
入其門亦有一胡僧出迎,遂登正堂視,神像高大,首觸桁棟,無他供器,上有一石盂香爐而已。
僧诘衆人之來,帝答趙某,自均州及源昌州來,要往燕京去。
計替曰:此乃南國天子,為北國所執,今往燕京皇帝前,去路經此地,故來此少憩。
僧呼童子曰:可點茶一巡與衆人。
時衆人與帝,茶不知味十年矣。
阿計替且思茶難得。
燕京以金一兩易茶一斤,今荒存寺中及有苛極美。
飲其茶味,身體如去重甲之狀。
其茶器盡白石為之。
衆人中亦有更索茶者。
二童子收茶器,及胡僧皆趨堂後屏間而去,移時不出。
阿計替等将謝而告行,共告屏後求之,則聞然一空舍,惟有竹堂後小室中有石刻一胡僧二童子。
視其容貌,則出而獻茶者也。
衆共嗟歎。
阿計替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