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萬九千七百四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寺前拜帝曰:王歸國必矣,敢先為大王賀。
自大王之北徒南面,蓋有四祥,是前途不可言其否塞也。
帝曰:何謂四祥?計替曰:一者妖神出拜。
二者李牧興身。
三者女将軍獻酒,四者聖僧獻茶。
帝亦微笑,謂計替曰:使我有前途,汝等則吾更生之主也,敢不厚報。
遂出寺行。
或日至一村落中,有民三百馀戶。
及契丹天皇之陵。
昔在道宗置守陵人于此,由是乃成城邑。
帝至彼,望林中草木茂甚,樹翳四合,其中屋宇如官舍之狀。
時近夏,皆草木榮茂之時也。
前有石羊狻猊麒麟之屬,皆斷折不完。
問其左右居人,乃雲其中墓,去年差人到此開掘,取去金玉珍珠寶物甚多,天皇王骨殖棄在長江水中。
帝聞之感傷乃曰:吾祖宗陵寝半在燕地,半在洛陽,想亦如此發掘也。
又泣下曰:吾之父堕坑沉水,與天皇王落水一同。
吾母立路旁。
吾之妻又卷以竹席,何異狗豕之死?吾之身又未審如何,若死來必不若此沒也。
或曰行次見一簇屋宇,如天皇王陵相似,雲是道宗陵。
遙望見室中有紫衣人監督發掘,良久出其棺皆石也,棺中有物,人并取之。
紫衣者,特遙遠不知為何物。
所可辯者一鏡照日,映光射天地外,并不知何物了也。
既久,見皂衣史二人以竹器持骨殖,雲将石棺中骨棄於道邊碎而去之。
帝見之。
謂必道宗也。
因知水中之天皇言不誣矣,乃泣下曰:吾之祖宗骨殖,亦如是也。
泣行裡馀乃止,時帝行路中,飲食稍稍可意,又有民人相顧,而止宿多在寺院中及民舍間,故前後不複再書,意皆同此也。
或日行次路傍,亦有木高丈馀許,其葉兩兩相對,有花如盞大黃色,出有實亦相對,大如木瓜綠色,以手觸之已成熟。
随行人中有莫利列者,取而食之,方入口嚼,齒并落如屑,舌黑如漆,急吐之,滿口已裂破,出血如水流,經日不能食,經旬方已。
阿計替曰:問其民,雲此名綠益子,能碎骨角。
以泥,彼中橐駝初生時以潤其蹄,則千裡可行。
不爾,則剛利如錐。
舉而刺之,則如刀鋸之刮。
除此及作骨角外無用也。
或日行一鄉聚,有居人數十家,雲此王昭君青也。
有墓在焉,碑石斷缺不可觀,惟有題額皆八分字體,亦不可辯識。
帝息於木下,盛暑中,随行人已皆疲困,欲少息木下,大風忽起,濃雲自東南而升,大雨如注,雷電交作。
帝與從人急趨民舍避之。
少頃雷電大震,帝所居民家,一男一婦及二小兒皆死去,俄有數丈大火流于帝前,帝大驚,而人已死矣。
其男婦背上皆有朱篆而不可識,二小兒有朱篆可認,雲章忄享後三字。
帝曰:章忄享誤國家,亦城之陷,皆因此賊為之,今果執若是。
及雨止,平地水深尺許,衆人皆不能行,緣雨具不及也。
是晚宿民舍間,問民曰:此去燕京若幹?曰:尚有七百裡。
曰:此地何名?曰:檀州北斯縣也。
或日行次一州郡,詢其左右,曰:平順州也。
入其城,屋甚雄壯,其居民繁移,市井貨易類燕京。
阿計替引帝入州見同知訖,乃令於驿舍安泊,亦給酒肉甚豐厚,雲七月七日也。
其城中父母皆盛衣服,攜小兒遊市井中,帝不得出驿舍小室中,室中亦有床褥幾凳帳之屬。
帝見稽首曰:複見天上矣。
時驿舍官中作酒肆,令百姓遊賞飲宴作樂,賓客四合。
帝在室中遙見一胡婦攜數女子,皆俊目豔麗,聲音皆東京人也,或吹笛,或讴歌,或舞或笑。
在席持杯勸客,有得酒食者,有得錢物者,其錢酒肉皆歸之婦手,稍不及者,胡婦以杖擊之。
少帝與阿計替曰:此間婦女何為如此?計替曰:此佐酒乞丐女也。
少帝曰:吾在東京曾聞不曾見,果有此輩?帝曰:胡婦何為,蓋其主也。
俄頃同知遣皂衣吏持酒至帝室中,謂衆曰:官給酒肉食,汝等就此飲。
既設席飲酒,胡婦不知其為帝也,亦遣二橫笛女子入室中,對人鳴咽吹不成曲。
帝問女子曰:吾與汝是鄉人,亦汝是東京誰家女?女子回顧,胡婦稍遠,乃曰:我百王宮魏王孫女也,先曾嫁欽慈皇帝侄孫,京城既陷,為賊所擄,至此賣與富人家作婢,又遭主母诟撻,複以我與此胡婦在此,日夕求酒錢食物,若不及必遭胡婦楚罵罷。
言訖,問帝曰:官人亦是東京人,想也是擄到此也。
帝但泣下,不及,遣以酒肉遣去。
或日經行數縣,皆如中州,但風俗皆胡夷耳。
次日至一州問左右,曰:易州也。
大率皆若中州,而繁華不及順州。
同知亦呼帝至庭下,賜酒肉飲食,止宿則驿中也。
城中有兵約萬餘,有中貴在此作監軍。
城中所用銅錢,所飲食亦有麥飯谷粟。
是夕地震至曉不止,民有随地轉者,小兒皆啼,牛馬夜鳴,又大風雨,黎明而止。
城中有劉備廟,神像碎如棋子。
或日行至一鎮邑,雲平水鎮,去燕京則二十馀裡,阿計替謂帝曰:來日至燕京矣。
是晚宿山寺中,并是房戶僧舍也。
衆人與帝同屋共卧,聞鄰舍僧語有因果否?一僧曰:豈得無之,況他前身自是玉堂天子,因不職玉皇說法,故谪降今在人間,又滅佛法,是以有北歸之禍。
一僧曰:想已死數千裡之外矣。
一僧雲已死。
一僧雲已水火中葬之矣。
少帝審聽,欲起排門連問之,衆人所寝身體隔礙,不及而止。
又僧問曰:今南方康王如何?僧答:且教他讀了周易六十四卦了,别作施行。
又問曰:少帝此行如何?問至此,帝拱手職之,答曰:他是天羅王,不久亦歸天上,但不免馬足之報。
言訖,更論二十餘事,皆金國中貴與南北臣僚,皆帝之所親識也。
當來亦有可書,究其非可錄之本意,胡删之地。
将至難唱,寂無所聞,時室中惟阿計替不寝,聽之甚審,相約來日共究此事。
洎天明阿計替同帝排戶入其室,則塵埃覆地,若四十年無人迹至處,辶堯寺呼集,無一僧一童,問外之居民,則謂經兵火而未複有也。
帝語計替曰:言皆當矣,但不曉讀了周易六十四卦,及馬足之說。
阿計替曰:六十四卦者,乃在位六十四年也。
馬足者,則宜戒乘馬之意而已。
言畢遂行,日高至午始入燕京,時九年十月九日也,在金則天眷,在宋則紹興戊午。
既入城,門吏謂阿計替曰:元帥在燕京,汝可與他先見元帥。
唯時民皆聚觀,或泣。
凡行數十街,始及元帥府,沿路問勞阿計替者甚衆。
庭下見粘罕,帝不覺跪膝拜之,粘罕遂以身少答禮,止之曰:無勞慰問數語。
帝唯唯。
次問阿計替勞涉之狀,亦唯唯。
粘罕曰:汝果為不負厄斡離,不也。
今日往返一回,及六七千裡路矣。
遂呼左右将他趙某去賜酒食畢,令阿計替會閣門吏,許朝不許朝,今晚先次令與海濱侯律耶延禧一處安曷欠。
言訖,令人引帝出。
阿計替自此始不從帝曰:是日從行至燕京者一十六人,同阿計替補官賜錦,其餘少差,引帝出者皆非舊人,蓋元帥府人吏也。
引帝至一官府計會朝見,見一紫衣人曰:今早已降聖旨,令與海濱侯同左羅院聽旨。
引帝入一小室,見海濱侯先在其中類客次,從者三五輩,皆女真人也。
海濱廷禧謂帝曰:趙公汝自何來?帝曰:自源昌州來,宛轉近六千裡,父母妻子皆死,何苦如是?延禧曰:吾與公大同小異,我已自海耀州至,已及五千裡。
向日燕京相别,今方再見,路途幸苦與死為鄰,今日感荷皇恩,再歸至此,自升天不若是。
左右人曰:但相勞問而已。
是夜宿於室中,二人同床,女真四人亦在室中,二人至曉無敢說一言者。
來日有人引帝及延禧入小院中,庭宇甚潔,令二人坐左庑校椅上。
二人相謂曰:不見此物十二年矣。
有紫衣傳聖旨曰:耶律延禧并免朝見,并賜入鴻翼府,監收金人之鴻翼,乃大朝之鴻胪也。
二人并再拜謝恩。
有旨仍賜冠服,自後隻在鴻翼府小室中居止,得與延律共房,亦嘗得見金主,早晚亦有傳送飯食,其人有數輩,更替相視,亦監臨謹視之意。
一日海濱侯執帝手和語雲雲,少帝拱手加額曰:皇天皇天。
後二日有人告帝與海濱侯有異言,奉郎主
自大王之北徒南面,蓋有四祥,是前途不可言其否塞也。
帝曰:何謂四祥?計替曰:一者妖神出拜。
二者李牧興身。
三者女将軍獻酒,四者聖僧獻茶。
帝亦微笑,謂計替曰:使我有前途,汝等則吾更生之主也,敢不厚報。
遂出寺行。
或日至一村落中,有民三百馀戶。
及契丹天皇之陵。
昔在道宗置守陵人于此,由是乃成城邑。
帝至彼,望林中草木茂甚,樹翳四合,其中屋宇如官舍之狀。
時近夏,皆草木榮茂之時也。
前有石羊狻猊麒麟之屬,皆斷折不完。
問其左右居人,乃雲其中墓,去年差人到此開掘,取去金玉珍珠寶物甚多,天皇王骨殖棄在長江水中。
帝聞之感傷乃曰:吾祖宗陵寝半在燕地,半在洛陽,想亦如此發掘也。
又泣下曰:吾之父堕坑沉水,與天皇王落水一同。
吾母立路旁。
吾之妻又卷以竹席,何異狗豕之死?吾之身又未審如何,若死來必不若此沒也。
或曰行次見一簇屋宇,如天皇王陵相似,雲是道宗陵。
遙望見室中有紫衣人監督發掘,良久出其棺皆石也,棺中有物,人并取之。
紫衣者,特遙遠不知為何物。
所可辯者一鏡照日,映光射天地外,并不知何物了也。
既久,見皂衣史二人以竹器持骨殖,雲将石棺中骨棄於道邊碎而去之。
帝見之。
謂必道宗也。
因知水中之天皇言不誣矣,乃泣下曰:吾之祖宗骨殖,亦如是也。
泣行裡馀乃止,時帝行路中,飲食稍稍可意,又有民人相顧,而止宿多在寺院中及民舍間,故前後不複再書,意皆同此也。
或日行次路傍,亦有木高丈馀許,其葉兩兩相對,有花如盞大黃色,出有實亦相對,大如木瓜綠色,以手觸之已成熟。
随行人中有莫利列者,取而食之,方入口嚼,齒并落如屑,舌黑如漆,急吐之,滿口已裂破,出血如水流,經日不能食,經旬方已。
阿計替曰:問其民,雲此名綠益子,能碎骨角。
以泥,彼中橐駝初生時以潤其蹄,則千裡可行。
不爾,則剛利如錐。
舉而刺之,則如刀鋸之刮。
除此及作骨角外無用也。
或日行一鄉聚,有居人數十家,雲此王昭君青也。
有墓在焉,碑石斷缺不可觀,惟有題額皆八分字體,亦不可辯識。
帝息於木下,盛暑中,随行人已皆疲困,欲少息木下,大風忽起,濃雲自東南而升,大雨如注,雷電交作。
帝與從人急趨民舍避之。
少頃雷電大震,帝所居民家,一男一婦及二小兒皆死去,俄有數丈大火流于帝前,帝大驚,而人已死矣。
其男婦背上皆有朱篆而不可識,二小兒有朱篆可認,雲章忄享後三字。
帝曰:章忄享誤國家,亦城之陷,皆因此賊為之,今果執若是。
及雨止,平地水深尺許,衆人皆不能行,緣雨具不及也。
是晚宿民舍間,問民曰:此去燕京若幹?曰:尚有七百裡。
曰:此地何名?曰:檀州北斯縣也。
或日行次一州郡,詢其左右,曰:平順州也。
入其城,屋甚雄壯,其居民繁移,市井貨易類燕京。
阿計替引帝入州見同知訖,乃令於驿舍安泊,亦給酒肉甚豐厚,雲七月七日也。
其城中父母皆盛衣服,攜小兒遊市井中,帝不得出驿舍小室中,室中亦有床褥幾凳帳之屬。
帝見稽首曰:複見天上矣。
時驿舍官中作酒肆,令百姓遊賞飲宴作樂,賓客四合。
帝在室中遙見一胡婦攜數女子,皆俊目豔麗,聲音皆東京人也,或吹笛,或讴歌,或舞或笑。
在席持杯勸客,有得酒食者,有得錢物者,其錢酒肉皆歸之婦手,稍不及者,胡婦以杖擊之。
少帝與阿計替曰:此間婦女何為如此?計替曰:此佐酒乞丐女也。
少帝曰:吾在東京曾聞不曾見,果有此輩?帝曰:胡婦何為,蓋其主也。
俄頃同知遣皂衣吏持酒至帝室中,謂衆曰:官給酒肉食,汝等就此飲。
既設席飲酒,胡婦不知其為帝也,亦遣二橫笛女子入室中,對人鳴咽吹不成曲。
帝問女子曰:吾與汝是鄉人,亦汝是東京誰家女?女子回顧,胡婦稍遠,乃曰:我百王宮魏王孫女也,先曾嫁欽慈皇帝侄孫,京城既陷,為賊所擄,至此賣與富人家作婢,又遭主母诟撻,複以我與此胡婦在此,日夕求酒錢食物,若不及必遭胡婦楚罵罷。
言訖,問帝曰:官人亦是東京人,想也是擄到此也。
帝但泣下,不及,遣以酒肉遣去。
或日經行數縣,皆如中州,但風俗皆胡夷耳。
次日至一州問左右,曰:易州也。
大率皆若中州,而繁華不及順州。
同知亦呼帝至庭下,賜酒肉飲食,止宿則驿中也。
城中有兵約萬餘,有中貴在此作監軍。
城中所用銅錢,所飲食亦有麥飯谷粟。
是夕地震至曉不止,民有随地轉者,小兒皆啼,牛馬夜鳴,又大風雨,黎明而止。
城中有劉備廟,神像碎如棋子。
或日行至一鎮邑,雲平水鎮,去燕京則二十馀裡,阿計替謂帝曰:來日至燕京矣。
是晚宿山寺中,并是房戶僧舍也。
衆人與帝同屋共卧,聞鄰舍僧語有因果否?一僧曰:豈得無之,況他前身自是玉堂天子,因不職玉皇說法,故谪降今在人間,又滅佛法,是以有北歸之禍。
一僧曰:想已死數千裡之外矣。
一僧雲已死。
一僧雲已水火中葬之矣。
少帝審聽,欲起排門連問之,衆人所寝身體隔礙,不及而止。
又僧問曰:今南方康王如何?僧答:且教他讀了周易六十四卦了,别作施行。
又問曰:少帝此行如何?問至此,帝拱手職之,答曰:他是天羅王,不久亦歸天上,但不免馬足之報。
言訖,更論二十餘事,皆金國中貴與南北臣僚,皆帝之所親識也。
當來亦有可書,究其非可錄之本意,胡删之地。
将至難唱,寂無所聞,時室中惟阿計替不寝,聽之甚審,相約來日共究此事。
洎天明阿計替同帝排戶入其室,則塵埃覆地,若四十年無人迹至處,辶堯寺呼集,無一僧一童,問外之居民,則謂經兵火而未複有也。
帝語計替曰:言皆當矣,但不曉讀了周易六十四卦,及馬足之說。
阿計替曰:六十四卦者,乃在位六十四年也。
馬足者,則宜戒乘馬之意而已。
言畢遂行,日高至午始入燕京,時九年十月九日也,在金則天眷,在宋則紹興戊午。
既入城,門吏謂阿計替曰:元帥在燕京,汝可與他先見元帥。
唯時民皆聚觀,或泣。
凡行數十街,始及元帥府,沿路問勞阿計替者甚衆。
庭下見粘罕,帝不覺跪膝拜之,粘罕遂以身少答禮,止之曰:無勞慰問數語。
帝唯唯。
次問阿計替勞涉之狀,亦唯唯。
粘罕曰:汝果為不負厄斡離,不也。
今日往返一回,及六七千裡路矣。
遂呼左右将他趙某去賜酒食畢,令阿計替會閣門吏,許朝不許朝,今晚先次令與海濱侯律耶延禧一處安曷欠。
言訖,令人引帝出。
阿計替自此始不從帝曰:是日從行至燕京者一十六人,同阿計替補官賜錦,其餘少差,引帝出者皆非舊人,蓋元帥府人吏也。
引帝至一官府計會朝見,見一紫衣人曰:今早已降聖旨,令與海濱侯同左羅院聽旨。
引帝入一小室,見海濱侯先在其中類客次,從者三五輩,皆女真人也。
海濱廷禧謂帝曰:趙公汝自何來?帝曰:自源昌州來,宛轉近六千裡,父母妻子皆死,何苦如是?延禧曰:吾與公大同小異,我已自海耀州至,已及五千裡。
向日燕京相别,今方再見,路途幸苦與死為鄰,今日感荷皇恩,再歸至此,自升天不若是。
左右人曰:但相勞問而已。
是夜宿於室中,二人同床,女真四人亦在室中,二人至曉無敢說一言者。
來日有人引帝及延禧入小院中,庭宇甚潔,令二人坐左庑校椅上。
二人相謂曰:不見此物十二年矣。
有紫衣傳聖旨曰:耶律延禧并免朝見,并賜入鴻翼府,監收金人之鴻翼,乃大朝之鴻胪也。
二人并再拜謝恩。
有旨仍賜冠服,自後隻在鴻翼府小室中居止,得與延律共房,亦嘗得見金主,早晚亦有傳送飯食,其人有數輩,更替相視,亦監臨謹視之意。
一日海濱侯執帝手和語雲雲,少帝拱手加額曰:皇天皇天。
後二日有人告帝與海濱侯有異言,奉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