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為希望辯護

關燈
當中國的河流因飽含着女人的眼淚而變得苦澀,因彙入了男人的鮮血而變成紅色,在那片迷惘的土地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使得這些飽經苦難的人們仍然對未來充滿希望。

     整個畫面一片漆黑而沒有一絲強光射入嗎?當破敗的城市要被重新建設,荒蕪的土地被重新播種,兵荒馬亂的生活被一個合乎情理的期望照亮的時候,是不是局勢發展的進程正有助于和平歲月的早日來臨呢? 持久和平的日子可能依然很遙遠。

    的确,今天的中國人是否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實現真正持久的法制和秩序,同樣值得懷疑。

    暫時的、靠不住的和解可能會達成,但是所有迹象都表明,國内的沖突還将延續幾十年。

     但是,即便在當前的自我毀滅過程當中,還是有許多事情正在完成,這對明天的中國來說将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

     各派軍閥在進行他們幾乎持續不斷的戰役時,已經在人民群衆中制造了一種厭倦戰争的情緒,這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一種強大的公衆輿論壓力,并足以抑制那些在統治國家時實施惡政者的野心和肆無忌憚的貪婪。

     即使軍閥破壞了自己軍隊所踐踏的地區,他們也仍要在自己的地盤上修路。

    如果一個派系通過使用摩托化的交通而赢得了戰争,其他派系就會牢牢地記住這一教訓,開始修建新的公路并從國外訂購卡車。

     每一個拼命掌控局勢的派系都知道宣傳的價值,以及試圖赢得民衆支持的必要性。

    宣傳的作用是逐步教育那些文盲群衆并教會他們如何進行政治思考。

    在許多情況下,群衆被誤導,其思考也建立在錯誤基礎之上,但重要的是他們正學着思考。

    一個不争的事實是宣傳者喚醒了群衆并給他們上了一課,教給他們認識到自己具有的重要性,軍事統治者也必須尊重與迎合他們的潛在力量。

    這種重要性的意識,無論是個人的還是集體的都在成長和傳播,并将成為民族進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中國這是一件新鮮事,世代以來隻有學者們才是重要的,因為隻有他們才有資格為神秘的天子建言獻策。

     一支50000人的廣東軍隊,北上行軍至遙遠的河南省,行進過程中僅是一路掠奪嗎?這一過程并不全是浪費和破壞。

    在此之前,廣東人說着一種中國中部根本聽不懂的語言,帶有完全本省的地方性特征,但在行進中了解了其他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也學習了駐地的種種方言。

    這有助于打破狹隘的地方主義。

     在軍國主義扮演破壞性角色的同時,中國不僅在沿海省份,而且在内陸地區,正醞釀着一場巨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今天的教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受中國人的重視,這對于一直有着尊師重教傳統的民族而言意味着更多。

    此外,中國教育正逐年變得更加容易,簡化的學習方法正在不斷被完善,在大城市裡印刷機的數量也在穩步增加。

    在考慮國内文盲占很大比例的情況下,書的出版數量應該說是驚人的,報紙和其他期刊的出版和發行量也都在增加。

     人們對處境的絕望并沒有導緻一種緻命的精神萎靡和徹底順從;相反,它帶來了一種對知識新的渴望,好像中國人有意識地要通過學習找到導緻他們現在痛苦的理由和原因一樣。

     一個人身上蘊含着旺盛的生命力,可以産生出像北京大學教授這樣一類的人,雖然他們連續26個月沒有領到工資,卻仍然堅持每天在教室裡上課。

    到了晚上,為了賺取微薄的收入來購買食物,他們把臉抹黑在吹着凜冽寒風的街道上去拉黃包車。

     新疆是中國最偏遠的地區之一,文盲率幾乎為100%。

    全疆隻有一家書店,一家報紙,每周出版一次的報紙隻有53個訂閱者。

    然而,1929年秋天新疆省政府的官員專程前往上海為該省的圖書館購買印刷機和書籍,這次旅行曆時三個月,涉及的交通工具包括轎子、四輪車、河道舢闆、駝隊、鐵路,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