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為希望辯護

關燈
後還有輪船。

     如果上述情形隻是個例的話,那是不值得記錄的,但它們并非個例而是反映了當前中國的典型和特征。

     我們能做什麼來教育中國的億萬人民呢?很明顯,隻要内戰還在繼續中國就沒有足夠的資金可用。

     省會設在漢口的湖北省,其教育專員在1928年秋天發表了一項關于教育需求的調查,并公布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數據。

    他說在這個省有320萬名學齡兒童沒有接受過任何形式的教育。

    為了給這些孩子提供哪怕是最基本的教育,他們也需要80500所新學校。

    計劃中的教育質量到底如何可能要基于一個官方估計的事實,這80500所學校開放并運營一年需要1046.5萬塊銀圓,平均每個大約招生40名學生的學校每年的經費隻有130元。

     即便一個省的教育撥款是如此微薄,但依然存在它從哪裡來的問題。

     南京政府教育部在1930年1月發布的一份正式聲明中估計,中國有3700萬學齡兒童,他們既不能讀也不會寫,而且也很少獲得學習的機會。

     據官方估計,為了給這3700萬學齡兒童進行最基礎的教育,中國将需要120萬名經過培訓的教師,即使不花一分錢用于修建學校或租賃校舍,每年的教育費用總共也需要2.6億銀圓。

     中國目前有275所師範學校,38277名師範學生,他們正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教師。

    這些學校中隻有位于北京的一所在招收女學生。

    平均每名學生每年費用僅為168.61銀圓,折合下來還不到65美元。

     乍一看,這些統計數據似乎令人絕望。

    但現實是中國在教育大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在1906年,中國所有學校總共隻有468220名大中小學生,其中隻有286名是女性。

    在1929年,學生的總數增加到了6615772人,其中有417820人是女生。

    簡而言之,在23年的時間裡受教育的婦女和女童的數量增加到幾乎相當于1906年所有在冊男女生人數的總和,而大中小學生總數則增加了14倍。

     甚至在國民黨占領北京之前,南京政府就召開了一次全國教育大會,在此會議上制定了詳細的計劃,涵蓋了至少四年的義務教育,繪制了從幼兒園到研究生在大學學習研究的宏偉教育藍圖。

    不幸的是,這個計劃與在國民黨指導下由民族主義者制定的許多其他值得稱道的計劃一樣毫無意義,因為内戰吞噬了政府的所有收入。

     1920年,當時的北京政府制定了一項教育計劃,在不同類型的社區中強制實施義務教育的步驟如下: 1921年省會城市和開放港口 1922年縣城和城市 1923年500戶以上的鄉鎮 1924年300戶以上的鄉鎮 1925&mdash1926年200戶以上的鄉鎮 1927年100戶以上的鄉鎮 1928年100戶以下的村莊 不幸的是這個計劃也沒有了下文。

    隻有在山西省,教育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1929年,山西超過75%的學齡兒童真正進入學校學習,而且25歲以下的成年文盲都被強制要求到成人補習學校學習。

    這種學習班為期一年,學習漢語、算術和公民課程。

    江蘇省也為推動一項為期10年的教師培訓計劃做了特别的努力,并批準了一項每英畝收取約0.4元的特殊土地稅,每年将籌集超過550萬銀圓用于支持這項計劃。

     大衆教育或&ldquo千字運動&rdquo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并計劃在30年内消除2億的文盲。

     &ldquo千字運動&rdquo為初學者提供了一套既便宜又方便的教育方法。

    四本教育&ldquo讀物&rdquo總共隻需要1毛錢,包含有1200個漢字的常用閱讀詞彙,一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