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文化沖突
關燈
小
中
大
為,為了留住中國的&ldquo面子&rdquo,他應該對這些惡習保持沉默。
幸運的是為了維護南京政府的好名聲,少數政客們對這位大師的叫嚣已有所減弱,而在關于他的訴訟案件中,政府僅有的正式舉措也不過是向他遞送了&ldquo警告&rdquo。
而胡适先生對這種恐吓的嘗試根本就無所動容,他依然堅持其勇敢無畏和直言不諱的做法。
朱立安·阿諾德是北京美國公使館的商業專員,胡适博士在為他的《中國問題撷要》這本書撰寫的令世人大跌眼鏡的前言中,坦誠地向世界和他的中國朋友陳述了自己的觀點,正如胡先生向編譯成冊的題為&ldquo人類向何處去?&rdquo叢書投稿時所做的那樣。
事實上,這位中國的哲學家以自己的真知灼見,否定了自己認為中國在19世紀沒有産生任何偉大思想家的悲歎,在前言中他說道: 我們必須了解自己。
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窮得可怕,我們的人民正遭受使文明人感到可怕的苦難。
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的政治生活已經潰爛到了核心&hellip&hellip 我們不能再用帝國主義列強阻礙了我們國家的繁榮和進步這樣的話語來自己欺騙自己&hellip&hellip 在我看來,今天我們所需要的是一種堅定的信念,它就如同宗教忏悔一樣深刻,我們中國人在一切事物上都落後了,世界上每一個現代化國家都比我們好得多。
如此尖銳的批判出自中國最傑出的人士之口,這與外國人的負面批評顯然不同,因為大多數外國人都認為:中國人天生就缺乏某些素質,因此永遠無法很好地管理自己的事務。
然而,胡适博士的批評似乎是為了激發起同胞們潛在的能力和幹勁,并使他們确信自欺欺人和自我滿足都是愚蠢的。
國外的批評引起了中國人的怨恨和一種對着幹的憤怒情緒,而胡适博士的批評也許會成為一種鞭策。
在最近的幾十年之前,大多數中國人認為所有外國人都是未開化的&ldquo蠻夷之輩&rdquo,但是當中國一次又一次地輸掉了與外國列強的戰争,這種關涉種族的傲慢看法受到了猛烈的沖擊。
諸多事件的發展趨向使中國最開明的民衆逐漸相信,西方文明在許多方面是優越于東方文明的。
這種沖擊與震撼來自過去的自負情結與新的自卑情結奇特結合的發展,并且在許多情況下,這個結果表現為一種漠視理性和事實,沖動易怒、焦躁不安的态度。
今天我們在華人的圈子裡可能會發現一些悲觀主義者,他們認為地理、氣候和文化的力量一直在發揮作用,緻使中國人民無法獲得新生。
同樣不理性的中國樂觀主義者也比比皆是,他們宣稱,盡管中國目前存在着混亂的局面,但中國人天生就比世界上其他民族更加優越,并将在下個世紀主宰全球。
這些人對現代化和當代世界的大勢不屑一顧,隻是一味地指出中國曆史曾經何等的輝煌、中國的無名英雄發明了火藥、指南針和印刷術,中國很久以前就湧現出了諸多的聖賢。
毫無疑問,許多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他們毫不掩飾自身優越感的傲慢态度,強化了華人種族自卑感或者優越感問題的重要性。
我們很難判定,中國民衆這種對部分外國人深深的憎恨态度有多少是出于愚昧,又有多少是出于傲慢或者自我保護的本能。
但顯然所有中國民衆對外國人那種傲慢态度的不滿,都是自然而合乎情理的。
那些因為态度傲慢而可能冒犯了華人的外國人辯解稱:他們之所以持這種态度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就像一個在黑暗中為了給自己壯膽而吹口哨的小男孩一樣。
讓我們設想一下,40000萬名外國人生活在有300萬人口的上海,或者是6個外國人孤立無援地生活在一些人口達到10萬的内地城市當中。
這些外國人自然本能的反應就是,強化并堅持那些使他們與周圍一大群陌生人區别開來的東西。
隻有通過堅持那些與衆不同的特性并放大它們的價值,外國人才能避免使自己完全陷入由不同膚色的民
幸運的是為了維護南京政府的好名聲,少數政客們對這位大師的叫嚣已有所減弱,而在關于他的訴訟案件中,政府僅有的正式舉措也不過是向他遞送了&ldquo警告&rdquo。
而胡适先生對這種恐吓的嘗試根本就無所動容,他依然堅持其勇敢無畏和直言不諱的做法。
朱立安·阿諾德是北京美國公使館的商業專員,胡适博士在為他的《中國問題撷要》這本書撰寫的令世人大跌眼鏡的前言中,坦誠地向世界和他的中國朋友陳述了自己的觀點,正如胡先生向編譯成冊的題為&ldquo人類向何處去?&rdquo叢書投稿時所做的那樣。
事實上,這位中國的哲學家以自己的真知灼見,否定了自己認為中國在19世紀沒有産生任何偉大思想家的悲歎,在前言中他說道: 我們必須了解自己。
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窮得可怕,我們的人民正遭受使文明人感到可怕的苦難。
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的政治生活已經潰爛到了核心&hellip&hellip 我們不能再用帝國主義列強阻礙了我們國家的繁榮和進步這樣的話語來自己欺騙自己&hellip&hellip 在我看來,今天我們所需要的是一種堅定的信念,它就如同宗教忏悔一樣深刻,我們中國人在一切事物上都落後了,世界上每一個現代化國家都比我們好得多。
如此尖銳的批判出自中國最傑出的人士之口,這與外國人的負面批評顯然不同,因為大多數外國人都認為:中國人天生就缺乏某些素質,因此永遠無法很好地管理自己的事務。
然而,胡适博士的批評似乎是為了激發起同胞們潛在的能力和幹勁,并使他們确信自欺欺人和自我滿足都是愚蠢的。
國外的批評引起了中國人的怨恨和一種對着幹的憤怒情緒,而胡适博士的批評也許會成為一種鞭策。
在最近的幾十年之前,大多數中國人認為所有外國人都是未開化的&ldquo蠻夷之輩&rdquo,但是當中國一次又一次地輸掉了與外國列強的戰争,這種關涉種族的傲慢看法受到了猛烈的沖擊。
諸多事件的發展趨向使中國最開明的民衆逐漸相信,西方文明在許多方面是優越于東方文明的。
這種沖擊與震撼來自過去的自負情結與新的自卑情結奇特結合的發展,并且在許多情況下,這個結果表現為一種漠視理性和事實,沖動易怒、焦躁不安的态度。
今天我們在華人的圈子裡可能會發現一些悲觀主義者,他們認為地理、氣候和文化的力量一直在發揮作用,緻使中國人民無法獲得新生。
同樣不理性的中國樂觀主義者也比比皆是,他們宣稱,盡管中國目前存在着混亂的局面,但中國人天生就比世界上其他民族更加優越,并将在下個世紀主宰全球。
這些人對現代化和當代世界的大勢不屑一顧,隻是一味地指出中國曆史曾經何等的輝煌、中國的無名英雄發明了火藥、指南針和印刷術,中國很久以前就湧現出了諸多的聖賢。
毫無疑問,許多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他們毫不掩飾自身優越感的傲慢态度,強化了華人種族自卑感或者優越感問題的重要性。
我們很難判定,中國民衆這種對部分外國人深深的憎恨态度有多少是出于愚昧,又有多少是出于傲慢或者自我保護的本能。
但顯然所有中國民衆對外國人那種傲慢态度的不滿,都是自然而合乎情理的。
那些因為态度傲慢而可能冒犯了華人的外國人辯解稱:他們之所以持這種态度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就像一個在黑暗中為了給自己壯膽而吹口哨的小男孩一樣。
讓我們設想一下,40000萬名外國人生活在有300萬人口的上海,或者是6個外國人孤立無援地生活在一些人口達到10萬的内地城市當中。
這些外國人自然本能的反應就是,強化并堅持那些使他們與周圍一大群陌生人區别開來的東西。
隻有通過堅持那些與衆不同的特性并放大它們的價值,外國人才能避免使自己完全陷入由不同膚色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