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紀聞
關燈
小
中
大
已三度偷桃矣。
”未知孰是。
正德二年八月十四日,加恩諸元老内閣。
則西涯李公時以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加俸一級。
守靜焦公以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升少傅兼太子太傅謹身殿大學士;吏書如故守溪王公以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升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戶書如故冢宰許公進、司馬劉公宇、俱太子少保、宗伯李公傑、司寇屠公勳、司徒顧公佐、司空李公鐩、皆賜玉帶;餘嘗聞前輩雲,本朝文班玉帶不過五條。
餘初登朝,所見亦止五條:為内閣劉少師健、李東陽、謝遷二太保、冢宰馬少師文升、司寇闵太保珪,皆官至一品雲,今上登極。
明年五月馬少師緻仕時,守靜焦公以吏侍進吏書,不久遂賜玉。
十月,劉謝二公緻仕,焦公以吏書入閣。
文班才三條。
既而守溪公被賜,曾司空以進呈奉天殿毛毯被賜,複如五條之數。
數日曾公卒。
閱兩月闵公緻仕,自是六卿無腰玉者。
又三月許冢宰劉司馬同日被賜,複如五條之數。
時四明屠公滽以太子太傅吏書起複兼都察院左都禦史,适過其數。
今至十玉,盛矣哉!景泰初九列皆加太子少保,而鹽山王公翺泰和王公直并為吏書。
時有滿朝皆少保,一部兩尚書之語。
弘治末學士最多,而謝閣老木齋,鴻胪寺卿賈斌,太常寺卿崔志端,俱帶禮書。
時有翰林十學士,禮部四尚書之語。
今可謂六鄉皆玉帶,吏部四尚書矣!内閣李焦二公,與左都禦史屠公,俱吏書。
但二王公并莅天官,而今則帶銜雲。
公谷文法悉着何字,嘗與汪檢讨器之論及。
必當時口相講授,作答問語,而其徒錄之者也。
故其間文有極拙者,非必如左氏操觚為之。
近見元儒郝文忠經伯常三傳折衷序亦雲:公谷二氏口授其義,而為之傳,故其文約。
其辭切,其辨精,反複曲折,使聖人微婉之旨。
可推而見雲:乃知古人先有以此求之者。
文忠又有與友人論文法書,亦前人所未道者。
其書曰:古之為文,法在文成之後。
辭由理出,文目辭生,法以文着,相因而成也。
非先求法而作之也,後世之為文也則不然。
先求法度,然後措辭以求理。
若握杼軸,求人之絲枲而織之。
經營比次,絡繹接續,以求端緒,未措一辭,钤制夭阏,惟恐其不工而無法。
故後之為文,法在文成之前。
以理從辭,以辭從文,以文從法。
資于人而無我,是以愈工而愈不工,愈有法而愈無法。
秪為近世之文,弗逮乎古矣! 友人王瑄,字瑩中,江浦人。
與定山莊孔易同裡,嘗往來定山之門。
為餘談白沙陳公甫來訪定山,定山桡舟送之。
有維揚一士人同汛數十裡,士人素滑稽。
是日極肆談鋒,盡衽席亵昵之事,人不堪聞,故以是為二老困。
定山怒不能忍,幾至厲聲色,迨明日餘恨猶未已。
白沙則當其談時,若不聞其聲,及其既去。
若不識其人,定出大服之。
孝廟人才之盛,好事者取其父子同朝作對聯雲:一雙探花父,兩個狀元兒。
時張宗伯升己醜狀元子恩,王禮侍華辛醜狀元子守仁,俱為兵部主事。
戶部郎中劉鳳儀則己未探花龍之父,兵部員外李瓒則壬戍探花廷相之父也。
一時喬梓,前此未之有也。
金華戴元禮,國初名醫。
嘗被召至南京,見一醫家迎求溢戶,酬應不間。
元禮意必深于術者,注目焉。
按方發劑,皆無他異。
退而怪之,日往觀焉,偶一人求藥者既去,追而告之曰:“臨煎時下錫一塊。
”麾之去。
元禮始大異之。
念無以錫入煎劑,特叩之。
答曰:“是古方爾。
”元禮求得其書,乃饧字耳。
元禮急為正之。
嗚呼!不辨饧錫而醫者,世胡可以弗謹哉! 楊文貞公雲:“東坡之竹妙而不真,息齋之竹真而不妙。
” 嘗聞西域人算日月食者,謂日月與地同大。
若地體正掩日輪上,則月為之食。
傳注家謂月蝕為暗虛所射者,餘未敢信以為然。
袁凱字景文,别号海叟,有《海叟集》行于世。
國初詩人之冠冕,吾鄉人,仕為禦史。
太祖高皇帝嘗欲戮一人,皇太子懇釋之。
召凱問曰:“朕欲刑之,而東宮欲釋之,孰是?”凱對曰:“陛下刑之者法之正,東朝釋之者心之慈。
”太祖怒,以為凱持兩端下之獄。
凱下獄三日不食。
太祖遣人勸之食,已而宥之。
每臨朝見凱,嘗曰:“是持兩端者。
”凱一日趨朝過金水橋,詭得風疾仆不起。
太祖曰:“風疾當不仁,命以木鑽鑽之。
”凱忍死不為動,以為蹋
”未知孰是。
正德二年八月十四日,加恩諸元老内閣。
則西涯李公時以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加俸一級。
守靜焦公以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升少傅兼太子太傅謹身殿大學士;吏書如故守溪王公以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升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戶書如故冢宰許公進、司馬劉公宇、俱太子少保、宗伯李公傑、司寇屠公勳、司徒顧公佐、司空李公鐩、皆賜玉帶;餘嘗聞前輩雲,本朝文班玉帶不過五條。
餘初登朝,所見亦止五條:為内閣劉少師健、李東陽、謝遷二太保、冢宰馬少師文升、司寇闵太保珪,皆官至一品雲,今上登極。
明年五月馬少師緻仕時,守靜焦公以吏侍進吏書,不久遂賜玉。
十月,劉謝二公緻仕,焦公以吏書入閣。
文班才三條。
既而守溪公被賜,曾司空以進呈奉天殿毛毯被賜,複如五條之數。
數日曾公卒。
閱兩月闵公緻仕,自是六卿無腰玉者。
又三月許冢宰劉司馬同日被賜,複如五條之數。
時四明屠公滽以太子太傅吏書起複兼都察院左都禦史,适過其數。
今至十玉,盛矣哉!景泰初九列皆加太子少保,而鹽山王公翺泰和王公直并為吏書。
時有滿朝皆少保,一部兩尚書之語。
弘治末學士最多,而謝閣老木齋,鴻胪寺卿賈斌,太常寺卿崔志端,俱帶禮書。
時有翰林十學士,禮部四尚書之語。
今可謂六鄉皆玉帶,吏部四尚書矣!内閣李焦二公,與左都禦史屠公,俱吏書。
但二王公并莅天官,而今則帶銜雲。
公谷文法悉着何字,嘗與汪檢讨器之論及。
必當時口相講授,作答問語,而其徒錄之者也。
故其間文有極拙者,非必如左氏操觚為之。
近見元儒郝文忠經伯常三傳折衷序亦雲:公谷二氏口授其義,而為之傳,故其文約。
其辭切,其辨精,反複曲折,使聖人微婉之旨。
可推而見雲:乃知古人先有以此求之者。
文忠又有與友人論文法書,亦前人所未道者。
其書曰:古之為文,法在文成之後。
辭由理出,文目辭生,法以文着,相因而成也。
非先求法而作之也,後世之為文也則不然。
先求法度,然後措辭以求理。
若握杼軸,求人之絲枲而織之。
經營比次,絡繹接續,以求端緒,未措一辭,钤制夭阏,惟恐其不工而無法。
故後之為文,法在文成之前。
以理從辭,以辭從文,以文從法。
資于人而無我,是以愈工而愈不工,愈有法而愈無法。
秪為近世之文,弗逮乎古矣! 友人王瑄,字瑩中,江浦人。
與定山莊孔易同裡,嘗往來定山之門。
為餘談白沙陳公甫來訪定山,定山桡舟送之。
有維揚一士人同汛數十裡,士人素滑稽。
是日極肆談鋒,盡衽席亵昵之事,人不堪聞,故以是為二老困。
定山怒不能忍,幾至厲聲色,迨明日餘恨猶未已。
白沙則當其談時,若不聞其聲,及其既去。
若不識其人,定出大服之。
孝廟人才之盛,好事者取其父子同朝作對聯雲:一雙探花父,兩個狀元兒。
時張宗伯升己醜狀元子恩,王禮侍華辛醜狀元子守仁,俱為兵部主事。
戶部郎中劉鳳儀則己未探花龍之父,兵部員外李瓒則壬戍探花廷相之父也。
一時喬梓,前此未之有也。
金華戴元禮,國初名醫。
嘗被召至南京,見一醫家迎求溢戶,酬應不間。
元禮意必深于術者,注目焉。
按方發劑,皆無他異。
退而怪之,日往觀焉,偶一人求藥者既去,追而告之曰:“臨煎時下錫一塊。
”麾之去。
元禮始大異之。
念無以錫入煎劑,特叩之。
答曰:“是古方爾。
”元禮求得其書,乃饧字耳。
元禮急為正之。
嗚呼!不辨饧錫而醫者,世胡可以弗謹哉! 楊文貞公雲:“東坡之竹妙而不真,息齋之竹真而不妙。
” 嘗聞西域人算日月食者,謂日月與地同大。
若地體正掩日輪上,則月為之食。
傳注家謂月蝕為暗虛所射者,餘未敢信以為然。
袁凱字景文,别号海叟,有《海叟集》行于世。
國初詩人之冠冕,吾鄉人,仕為禦史。
太祖高皇帝嘗欲戮一人,皇太子懇釋之。
召凱問曰:“朕欲刑之,而東宮欲釋之,孰是?”凱對曰:“陛下刑之者法之正,東朝釋之者心之慈。
”太祖怒,以為凱持兩端下之獄。
凱下獄三日不食。
太祖遣人勸之食,已而宥之。
每臨朝見凱,嘗曰:“是持兩端者。
”凱一日趨朝過金水橋,詭得風疾仆不起。
太祖曰:“風疾當不仁,命以木鑽鑽之。
”凱忍死不為動,以為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