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紀聞
關燈
小
中
大
孔子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夫聞見難矣。
多又難也,多而能擇又難也,能擇而能從識之又難也。
”此非聖人之神不足以與此。
予忝登朝為史官,記載職也。
偶有所得,辄書漫之。
蓋目乙醜之夏,訖于戊辰九月。
錄為一卷,題曰:金台紀聞,藏之庶以便目考焉爾,江東陸深書于靜勝軒。
弘治癸亥,蘭溪章先生德懋起為南京國子祭酒,一見予遂蒙顧待,嘗以事見。
辄慰谕之曰:“大凡為禮貴敬而和,不必太促縮,令人氣索。
”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
凡見一有爵位者,須自量我胸中所有。
苦不在其人之下,何為畏之哉!”比為庶吉士,與座主劉學士司直忠先生偶道此,先生微哂曰:“此老失言矣。
孟子所謂藐者,是藐其勢位。
若如所雲,是藐其人矣!”章公接引之至,劉公析理之精,前輩風度如此。
世所傳張仙像者,乃蜀王孟昶挾彈圖也。
初花蕊夫人入宋宮,念其故主,偶攜此圖,遂懸于壁,且祀之謹。
一日,太祖幸而見之,緻诘焉。
夫人跪答之曰:“此我蜀中張仙神也。
祀之能令人有子,非實有所謂張仙也。
”蜀人劉希召秋官向餘如此說。
蘇老泉時去孟蜀近,不應不知其事也。
李少卿子陽曼自南京來,與餘論綱目數事。
其論書“新莽”雲:莽操溫之徒,皆篡弑之賊。
于魏書太祖,于梁書太祖,于新獨斥之莽者何?實錄也。
何以謂之實錄?各因當時之文也。
新者國也,莽者名也。
魏梁之繼世,皆有天下。
廟号偃然。
而莽死于亂兵之手,美惡無一定之谥。
将從何書?書其國系之名爾。
此春秋據事直書之舊例也,其言有理。
又謂莽大夫楊雄死,與晉征士陶潛卒。
則為贅筆,春秋之法,大夫緻仕卒而不書。
若曰借二人以為漢晉起例,則孔子何以不得卒于春秋雲? 北人驗時,以天明三星入地為河凍之候。
正月丙寅,冬至在十一月廿八日,都下寒最遲,而河亦遲凍。
是月望日與諸吉士早朝,共試觀之。
黎明三星正入地,而河冰亦适合雲。
天妃宮江淮間濱海多有之。
其神為女子三人,俗傳神姓林氏,遂實以為靈素三女。
太虛之中,惟天為大,地次之。
故制字者謂一大為天,二小為示,故天稱皇,地稱後。
海次于地者,宜稱妃耳!其數從三者,亦因一大二小之文。
蓋所祀者海神也。
元用海運,故其祀為重。
司馬溫公則謂水陰類也,其神當為女子,此理或雲宋宣和中,遣使高麗,挾閩商以往,中流遭風,賴神以免。
使者路允迪上其事于朝,始有祀(丘浚碑)。
東白先生張吏侍廷祥雲:自餘登朝,而内閣待中官之禮凡幾變。
英廟天順間,李文達公賢為首相,司禮監巨以議事至者,便服接見之,事畢揖之而退。
後彭文憲時繼之。
門者來報,必衣冠見之,與之分列而坐。
閣老面西,太監面東。
太監第一人位對閣老第三人,常虛其上二位。
後陳閣老文則送之出閣,後商閣老辂又送之下階。
後萬閣老安又送至内閣門矣。
今凡調旨議事,則掌司禮者間出,其餘或使少監并用事者傳命而已。
閘口上以石鑿獸置兩傍,狀似蜥蜴,首下尾上,其名曰“■〈蟲八〉■〈蟲夏〉”。
昔鸱鸮氏生三子,長曰蒲牢好聲,以飾鐘,今之鐘紐是也。
次曰鸱吻好望,以飾屋,今之吻頭是也。
次曰■〈蟲八〉■〈蟲夏〉好飲,即今閘口所置是也。
郡縣河灘上有亂石,随手碎之。
中有石魚長可二三寸,天然鱗鬣,或雙或隻不等。
雲藏衣笥中能辟蠹魚。
又平陽府侯馬驿浍河兩岸仄土上,皆婦人手迹,或掌或拳,俨然若印,削去之其中複然。
又大同山中有人骨,在山之腰,上下五六十丈皆石耳。
惟中間一帶可四五尺,皆髑髅胫節龈龈然。
關中之山數處亦爾。
餘聞之陝西舉人張守,後以訪之士大夫雲果然。
造化變幻,何所不有也! 蚯蚓糞能治蜂螫。
餘少時摘黃柑,為遊蜂所毒。
急以井泉調蚯蚓糞塗之,其痛立止。
聞之昔人納涼檐際,見石蜂為蜘蛛所罥,蛛出取蜂,受螫而堕。
少蘇爬沙牆角,以後足抵蚯蚓糞掩其傷,須臾健行。
卒啖其蜂于網,信乎物亦有知也。
沈存中《筆談》亦記一事,與此相類。
但謂以芋梗耳!姑試之。
偷桃事有兩:一說王母獻桃于武帝,東方朔從旁竊視之。
王母指之曰:“此兒已三度偷吾桃矣。
”一說武帝時,東方之國貢小人至,使朔辨之。
朔曰:“王母種桃三千歲一結子,此兒
多又難也,多而能擇又難也,能擇而能從識之又難也。
”此非聖人之神不足以與此。
予忝登朝為史官,記載職也。
偶有所得,辄書漫之。
蓋目乙醜之夏,訖于戊辰九月。
錄為一卷,題曰:金台紀聞,藏之庶以便目考焉爾,江東陸深書于靜勝軒。
弘治癸亥,蘭溪章先生德懋起為南京國子祭酒,一見予遂蒙顧待,嘗以事見。
辄慰谕之曰:“大凡為禮貴敬而和,不必太促縮,令人氣索。
”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
凡見一有爵位者,須自量我胸中所有。
苦不在其人之下,何為畏之哉!”比為庶吉士,與座主劉學士司直忠先生偶道此,先生微哂曰:“此老失言矣。
孟子所謂藐者,是藐其勢位。
若如所雲,是藐其人矣!”章公接引之至,劉公析理之精,前輩風度如此。
世所傳張仙像者,乃蜀王孟昶挾彈圖也。
初花蕊夫人入宋宮,念其故主,偶攜此圖,遂懸于壁,且祀之謹。
一日,太祖幸而見之,緻诘焉。
夫人跪答之曰:“此我蜀中張仙神也。
祀之能令人有子,非實有所謂張仙也。
”蜀人劉希召秋官向餘如此說。
蘇老泉時去孟蜀近,不應不知其事也。
李少卿子陽曼自南京來,與餘論綱目數事。
其論書“新莽”雲:莽操溫之徒,皆篡弑之賊。
于魏書太祖,于梁書太祖,于新獨斥之莽者何?實錄也。
何以謂之實錄?各因當時之文也。
新者國也,莽者名也。
魏梁之繼世,皆有天下。
廟号偃然。
而莽死于亂兵之手,美惡無一定之谥。
将從何書?書其國系之名爾。
此春秋據事直書之舊例也,其言有理。
又謂莽大夫楊雄死,與晉征士陶潛卒。
則為贅筆,春秋之法,大夫緻仕卒而不書。
若曰借二人以為漢晉起例,則孔子何以不得卒于春秋雲? 北人驗時,以天明三星入地為河凍之候。
正月丙寅,冬至在十一月廿八日,都下寒最遲,而河亦遲凍。
是月望日與諸吉士早朝,共試觀之。
黎明三星正入地,而河冰亦适合雲。
天妃宮江淮間濱海多有之。
其神為女子三人,俗傳神姓林氏,遂實以為靈素三女。
太虛之中,惟天為大,地次之。
故制字者謂一大為天,二小為示,故天稱皇,地稱後。
海次于地者,宜稱妃耳!其數從三者,亦因一大二小之文。
蓋所祀者海神也。
元用海運,故其祀為重。
司馬溫公則謂水陰類也,其神當為女子,此理或雲宋宣和中,遣使高麗,挾閩商以往,中流遭風,賴神以免。
使者路允迪上其事于朝,始有祀(丘浚碑)。
東白先生張吏侍廷祥雲:自餘登朝,而内閣待中官之禮凡幾變。
英廟天順間,李文達公賢為首相,司禮監巨以議事至者,便服接見之,事畢揖之而退。
後彭文憲時繼之。
門者來報,必衣冠見之,與之分列而坐。
閣老面西,太監面東。
太監第一人位對閣老第三人,常虛其上二位。
後陳閣老文則送之出閣,後商閣老辂又送之下階。
後萬閣老安又送至内閣門矣。
今凡調旨議事,則掌司禮者間出,其餘或使少監并用事者傳命而已。
閘口上以石鑿獸置兩傍,狀似蜥蜴,首下尾上,其名曰“■〈蟲八〉■〈蟲夏〉”。
昔鸱鸮氏生三子,長曰蒲牢好聲,以飾鐘,今之鐘紐是也。
次曰鸱吻好望,以飾屋,今之吻頭是也。
次曰■〈蟲八〉■〈蟲夏〉好飲,即今閘口所置是也。
郡縣河灘上有亂石,随手碎之。
中有石魚長可二三寸,天然鱗鬣,或雙或隻不等。
雲藏衣笥中能辟蠹魚。
又平陽府侯馬驿浍河兩岸仄土上,皆婦人手迹,或掌或拳,俨然若印,削去之其中複然。
又大同山中有人骨,在山之腰,上下五六十丈皆石耳。
惟中間一帶可四五尺,皆髑髅胫節龈龈然。
關中之山數處亦爾。
餘聞之陝西舉人張守,後以訪之士大夫雲果然。
造化變幻,何所不有也! 蚯蚓糞能治蜂螫。
餘少時摘黃柑,為遊蜂所毒。
急以井泉調蚯蚓糞塗之,其痛立止。
聞之昔人納涼檐際,見石蜂為蜘蛛所罥,蛛出取蜂,受螫而堕。
少蘇爬沙牆角,以後足抵蚯蚓糞掩其傷,須臾健行。
卒啖其蜂于網,信乎物亦有知也。
沈存中《筆談》亦記一事,與此相類。
但謂以芋梗耳!姑試之。
偷桃事有兩:一說王母獻桃于武帝,東方朔從旁竊視之。
王母指之曰:“此兒已三度偷吾桃矣。
”一說武帝時,東方之國貢小人至,使朔辨之。
朔曰:“王母種桃三千歲一結子,此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