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道德控制
關燈
小
中
大
經驗擴展了,情感接觸到了更多的目标,于是他的願望也增加了,并且越來越多的願望都在他自己存在的内在核心方面擁有直接的意義。
擴展也發生在另一個方向上。
他不僅認識到每一個願望&mdash&mdash如果實現的話&mdash&mdash都和他自己擁有某種連接,而且他也認識到每一種意志都是人格,也就是他自己。
他明白,盡管他擁有的東西可能比其他人多或者少,但是他作為一個人,或者說在意志上是和别人沒有差别的。
其他人的人格需求和他是一樣的。
這使得他的願望逐漸擴展,一直到包含他家人的幸福。
不可能為任何一種方向上的過程設置目标。
沒有哪一個願望在他自己的實現上不擁有可能的意義;也沒有哪一個人和他不擁有可能的關系,這種關系可以變成&ldquo希望人格實現&rdquo這一願望的來源。
當然,願望也會趨向于其他的途徑;願望趨向于讓他自己滿足,以至于意志阻礙了他自己或者其他人的實現。
願望的沖突 産生願望的同一些過程會使這些願望變得相互對立。
倫理領域的願望沖突和謹慎領域的願望沖突是有差别的。
在謹慎領域,由于行為是根據它們的結果來判斷的,所以那些願望本身會各不相同,而問題僅僅在于,哪一個願望能夠滿足&ldquo獲得最大的利益&rdquo這一要求。
在倫理領域,由于行為是根據它們的動機來判斷的,所以願望之間的沖突不是表現為一種或多或少可能的對立,而是一種實際的對立。
沖突是因為願望之間存在性質相對立的目标。
換句話說,沖突總是産生于擁有好目标的願望和擁有壞目标的願望之間。
如前所述,願望本身并不是不好的,但是願望的滿足卻被認為是不好的,因為它與實現好的目标是不相容的。
在倫理領域,不怎麼好的就被認為是壞的。
2.倫理選擇 與所有相似的沖突一樣,願望的沖突也是通過選擇行為或者決策來解決的,其中選擇行為是指自我對産生行為動機的那個願望的認同過程。
選擇行為挑選了某個願望,并且聲稱應該實現那個願望。
任何願望的目标都是觀念的,因為它還不存在;選擇行為把對實現願望的純粹渴望變成了應該實現該願望的斷言。
選擇就是實際的判斷。
判斷(第195頁)斷言,有些觀念的特性擁有某種實在,或者說有些觀念的特性是真實的。
而選擇則聲稱,這種觀念的特性将會是真實的。
理論判斷是關于願望是什麼的事情,而實際判斷是關于自我将讓願望成為什麼的事情。
選擇的依據 對于每一個願望,因為它被選擇了,所以它變成了一個動機。
為什麼要選擇它呢?為什麼自我會拒絕一個為了與自我相認同而競争的願望而去選擇另一個呢?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對所選擇的願望的内容和形式做出區分。
在謹慎選擇中,所有行為的形式都是一樣的,因為謹慎行為就是為了獲得利益。
内容是指所追求的具體利益&mdash&mdash健康、名譽和地位。
所以,選擇的依據就是,對于選擇者而言,所選擇的内容&mdash&mdash利益&mdash&mdash應該與選擇所包含的形式最為一緻。
另一方面,在道德行為中存在着兩種形式,而不是一種;并且選擇的也不是形式中所包含的内容,而主要是形式本身。
形式有好壞之分。
所選擇的内容是真理、節制、勇氣、耐心和純潔,還是壞的行為或者惡習&mdash&mdash簡而言之,内容是好還是壞&mdash&mdash這是一個次要的問題。
為了回答關于選擇的依據這一問題,我們必須把内容和形式分開來讨論。
内容的選擇 為什麼要選擇這種特定的好的行為,而不是另一種呢?或者,對這個問題的更好表述是這樣的:為什麼一個人認為行為的某個過程是好的,而另一個人卻認為好的内容是其他的呢?當然,這就是事實。
對于&ldquo到底什麼行為組成了好的内容&rdquo這個問題,南太平洋諸島上的居民和一個文明人的觀念很難一樣。
一個在大城市擁擠的出租屋裡長大的人,他從出生起就被各種邪惡所包圍,而另一個人在優雅的家庭中得到良好的教育,他從一開始就受到了最嚴肅和最純淨的影響。
很難想象這兩個人對于上述問題的觀點會是一樣的。
每個人的理想和标準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在好的或者壞的形式下所構建出來的内容也是各不相同的。
理由 這種差别是存在的。
在這個問題開始的時候,我們實際上就已經表明了差别為什麼會存在。
一個人把一種内容作為好的,而對于另一個人而言,同樣的内容卻似乎沒有價值,甚至是完全不好的。
其中的原因在于每個人所處環境的相對限制和範圍,而正是這些限制和範圍使得每個人的知識或觀念表現為它現有的形式。
在道德行為中,對一個特定内容進行選擇的依據正好就是謹慎行為中的選擇依據。
在每種情況下,選擇受到了一個人的出生、早期訓練、生活環境以及後來知識的限制。
對于一個人而言,&ldquo好&rdquo可能是絕不偷一片面包,讓自己不受酗酒的影響;而對另一個人而言,&ldquo好&rdquo可能是通過巨大的自我犧牲,把他的生命奉獻給人類的崇高事業。
每一種内容都是以&ldquo好&rdquo的形式為基礎而出現的;但是被賦予了這種形式的内容,卻又是個人環境(廣義上的環境)的結果。
形式的選擇 但是,另一個問題出現了:意志為什麼偏向于選擇好的而不是壞的?或者剛好相反?我們已經明白意志為什麼要選擇特别好的,但是它為什麼不管怎樣都要選擇好的呢?這種選擇的依據
擴展也發生在另一個方向上。
他不僅認識到每一個願望&mdash&mdash如果實現的話&mdash&mdash都和他自己擁有某種連接,而且他也認識到每一種意志都是人格,也就是他自己。
他明白,盡管他擁有的東西可能比其他人多或者少,但是他作為一個人,或者說在意志上是和别人沒有差别的。
其他人的人格需求和他是一樣的。
這使得他的願望逐漸擴展,一直到包含他家人的幸福。
不可能為任何一種方向上的過程設置目标。
沒有哪一個願望在他自己的實現上不擁有可能的意義;也沒有哪一個人和他不擁有可能的關系,這種關系可以變成&ldquo希望人格實現&rdquo這一願望的來源。
當然,願望也會趨向于其他的途徑;願望趨向于讓他自己滿足,以至于意志阻礙了他自己或者其他人的實現。
願望的沖突 産生願望的同一些過程會使這些願望變得相互對立。
倫理領域的願望沖突和謹慎領域的願望沖突是有差别的。
在謹慎領域,由于行為是根據它們的結果來判斷的,所以那些願望本身會各不相同,而問題僅僅在于,哪一個願望能夠滿足&ldquo獲得最大的利益&rdquo這一要求。
在倫理領域,由于行為是根據它們的動機來判斷的,所以願望之間的沖突不是表現為一種或多或少可能的對立,而是一種實際的對立。
沖突是因為願望之間存在性質相對立的目标。
換句話說,沖突總是産生于擁有好目标的願望和擁有壞目标的願望之間。
如前所述,願望本身并不是不好的,但是願望的滿足卻被認為是不好的,因為它與實現好的目标是不相容的。
在倫理領域,不怎麼好的就被認為是壞的。
2.倫理選擇 與所有相似的沖突一樣,願望的沖突也是通過選擇行為或者決策來解決的,其中選擇行為是指自我對産生行為動機的那個願望的認同過程。
選擇行為挑選了某個願望,并且聲稱應該實現那個願望。
任何願望的目标都是觀念的,因為它還不存在;選擇行為把對實現願望的純粹渴望變成了應該實現該願望的斷言。
選擇就是實際的判斷。
判斷(第195頁)斷言,有些觀念的特性擁有某種實在,或者說有些觀念的特性是真實的。
而選擇則聲稱,這種觀念的特性将會是真實的。
理論判斷是關于願望是什麼的事情,而實際判斷是關于自我将讓願望成為什麼的事情。
選擇的依據 對于每一個願望,因為它被選擇了,所以它變成了一個動機。
為什麼要選擇它呢?為什麼自我會拒絕一個為了與自我相認同而競争的願望而去選擇另一個呢?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對所選擇的願望的内容和形式做出區分。
在謹慎選擇中,所有行為的形式都是一樣的,因為謹慎行為就是為了獲得利益。
内容是指所追求的具體利益&mdash&mdash健康、名譽和地位。
所以,選擇的依據就是,對于選擇者而言,所選擇的内容&mdash&mdash利益&mdash&mdash應該與選擇所包含的形式最為一緻。
另一方面,在道德行為中存在着兩種形式,而不是一種;并且選擇的也不是形式中所包含的内容,而主要是形式本身。
形式有好壞之分。
所選擇的内容是真理、節制、勇氣、耐心和純潔,還是壞的行為或者惡習&mdash&mdash簡而言之,内容是好還是壞&mdash&mdash這是一個次要的問題。
為了回答關于選擇的依據這一問題,我們必須把内容和形式分開來讨論。
内容的選擇 為什麼要選擇這種特定的好的行為,而不是另一種呢?或者,對這個問題的更好表述是這樣的:為什麼一個人認為行為的某個過程是好的,而另一個人卻認為好的内容是其他的呢?當然,這就是事實。
對于&ldquo到底什麼行為組成了好的内容&rdquo這個問題,南太平洋諸島上的居民和一個文明人的觀念很難一樣。
一個在大城市擁擠的出租屋裡長大的人,他從出生起就被各種邪惡所包圍,而另一個人在優雅的家庭中得到良好的教育,他從一開始就受到了最嚴肅和最純淨的影響。
很難想象這兩個人對于上述問題的觀點會是一樣的。
每個人的理想和标準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在好的或者壞的形式下所構建出來的内容也是各不相同的。
理由 這種差别是存在的。
在這個問題開始的時候,我們實際上就已經表明了差别為什麼會存在。
一個人把一種内容作為好的,而對于另一個人而言,同樣的内容卻似乎沒有價值,甚至是完全不好的。
其中的原因在于每個人所處環境的相對限制和範圍,而正是這些限制和範圍使得每個人的知識或觀念表現為它現有的形式。
在道德行為中,對一個特定内容進行選擇的依據正好就是謹慎行為中的選擇依據。
在每種情況下,選擇受到了一個人的出生、早期訓練、生活環境以及後來知識的限制。
對于一個人而言,&ldquo好&rdquo可能是絕不偷一片面包,讓自己不受酗酒的影響;而對另一個人而言,&ldquo好&rdquo可能是通過巨大的自我犧牲,把他的生命奉獻給人類的崇高事業。
每一種内容都是以&ldquo好&rdquo的形式為基礎而出現的;但是被賦予了這種形式的内容,卻又是個人環境(廣義上的環境)的結果。
形式的選擇 但是,另一個問題出現了:意志為什麼偏向于選擇好的而不是壞的?或者剛好相反?我們已經明白意志為什麼要選擇特别好的,但是它為什麼不管怎樣都要選擇好的呢?這種選擇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