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道德控制
關燈
小
中
大
有的東西。
一個人的意志才是他自己。
如果一種行為是從意志或人格中産生的,而它的結果卻處于意志(意志擁有的東西)之外,那麼這種行為就是謹慎行為。
如果一種行為既出于意志,又對意志(一個人的存在)産生了影響,那麼這種行為就是屬于道德範圍的。
一個人所擁有的财富、得到的尊重和身體的健康程度,都是他的環境;它們并不是他自己。
所有針對外部環境的行為,都是通過它們實現這些外部環境的程度&mdash&mdash行為的結果&mdash&mdash來予以評價的。
當一個人想說真話時,他是想成為什麼;即使他因為自身知識的局限而使得他所說的東西是假的,但他仍然是真的。
他表達他的觀點這一事實是外在的,而且觀點中的知識是由他外部的事實來決定的。
他說真話的動機對他而言是内在的,是由他本人決定的,而且不可能随着結果的偶然性而發生變化。
如果他的動機是說真話,那麼不管實際結果是如何虛假,他都不可能是假的。
謹慎行為變成道德行為 事實上,在想要得到财富、健康、知識、尊重等的行為中,很少有不屬于道德範圍的。
而且,上述财富和健康等等,确實構成了大多數道德行為的内容。
那麼,我們如何把這種觀點和前面的觀點&mdash&mdash它們都是位于人格及其環境之外的&mdash&mdash加以調和呢?調和過程取決于這樣的事實:盡管健康、知識等事物本身并不構成人格或意志,但它們是人格或意志實現的必要條件。
如果一個人是無知的、多病的,窮到根本不能維持他的家庭,那麼他就不可能成為他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隻要這些環境對于人格的實現是必需的,那麼環境本身就變成了道德目标,并且所組成的行為是依據其動機而被評判的。
這些行為并不是由它們自己采用的,或者從人格的實現中抽取出來的;如果采取了與人格實現相反的目标,那麼這些行為就變成不道德的。
總結 從上述讨論可以很明顯地看到,道德行為僅僅産生了明确的意識,而本質上明确的意識是包含在謹慎行為中的。
所有的謹慎都必須擁有其目的,并且這些目的最終影響着人的意願(willing);健康和知識等不可能是最終的目的。
健康和知識等之所以是目的,隻是因為在它們那裡人格達到了其目的并且變成了它自己。
當我們讨論它們時,好像它們本身就是目的,其實我們隻是忽略或概括了它們對意志本身的影響。
當我們通過考慮這一點而完成我們的論述時,其實我們已經在讨論道德行為了。
當我們考慮人格時,我們是從它的動機來判斷其行為的;因為盡管結果處于人格之外,但動機是位于人格内部的,并且揭示了人格是什麼以及想要成為什麼。
想成為某種東西的實際意志&mdash&mdash不是指渴望它的純粹願望,而是指想成為它的堅決選擇&mdash&mdash構成了&ldquo生成&rdquo這一行為。
想擁有它的意志并沒有構成擁有行為。
一個想成為好人的人,就是一個好人。
而一個人想成為學者、政治家等,他卻不一定就是這樣的人,因為這些東西畢竟隻是他可能擁有的環境,而不是他的人格。
一個人也應該監督自己為道德行為負責,因為是他的人格構成了動機;動機不是由他外部的東西所組成的。
所以,認識到&ldquo人格組成了道德行為的本質&rdquo這一點,就能夠讓我們解釋道德行為的兩種不同特征:道德行為是根據它的動機來衡量的,以及要認識到道德行為的責任。
讨論主題 在分析了道德行為之後,下面我們要考慮的是:1)倫理願望(不管是道德的還是不道德的)的發展過程;2)倫理選擇的本質;3)道德控制的結果,性格的形成,等等。
應該牢記上面提到的警告;盡管我們正在讨論的是倫理問題,但我們僅僅隻是将它作為一種心理體驗來讨論。
1.倫理願望的發展 當一個行為即将被執行,而行為的結果将會影響人格本身卻不會影響它的所有物或環境時,倫理願望&mdash&mdash不管是道德的還是不道德的&mdash&mdash就産生了。
從曆史發展角度來看,倫理願望有可能有意識地産生于擁有(having)什麼和成為(being)什麼之間的沖突。
例如,小孩被告知不要碰糖果,但是他又非常想吃。
在這種情況下,想吃糖果的願望本身當然不是不道德的,但是它卻和下面的願望有沖突&mdash&mdash與媽媽的希望保持一緻并且值得接受媽媽的愛。
小孩并不會推導出這些事情,但是他會覺得,如果他堅持他的願望,那麼他将不符合他應該成為的那個樣子。
他意識到他不符合他自己的真實存在,而毫無疑問,這種意識隻是反射性的意識,而不是定向的意識。
也就是說,他感覺到他是通過他媽媽所設立的标準來衡量自己的,而不是他自己有意識地設立的标準。
但是,行為的心理實質并沒有發生變化。
他覺得願望是不道德的,是因為願望帶來的滿足将會導緻他對自己的貶低。
盡管他得到了更短暫的愉悅,但是他的滿足将會更少。
而遵守那些他認為是道德的願望,情況則剛好相反。
願望在倫理範圍内的擴展 這裡粗略勾勒的過程,不斷地擴展了被認為擁有道德意義的情感和願望的範圍。
剛開始時,在許多(也許是全部)情況下,小孩僅僅隻能感覺到那些被直接命令或禁止的行為所包含的倫理意義;這些行為會帶來獎賞和懲罰,因此它們也伴随着愉悅和痛苦。
他認為僅僅隻有這些行為才和他自己的個人價值存在關聯。
但是,随着生活環境不斷變化,他的
一個人的意志才是他自己。
如果一種行為是從意志或人格中産生的,而它的結果卻處于意志(意志擁有的東西)之外,那麼這種行為就是謹慎行為。
如果一種行為既出于意志,又對意志(一個人的存在)産生了影響,那麼這種行為就是屬于道德範圍的。
一個人所擁有的财富、得到的尊重和身體的健康程度,都是他的環境;它們并不是他自己。
所有針對外部環境的行為,都是通過它們實現這些外部環境的程度&mdash&mdash行為的結果&mdash&mdash來予以評價的。
當一個人想說真話時,他是想成為什麼;即使他因為自身知識的局限而使得他所說的東西是假的,但他仍然是真的。
他表達他的觀點這一事實是外在的,而且觀點中的知識是由他外部的事實來決定的。
他說真話的動機對他而言是内在的,是由他本人決定的,而且不可能随着結果的偶然性而發生變化。
如果他的動機是說真話,那麼不管實際結果是如何虛假,他都不可能是假的。
謹慎行為變成道德行為 事實上,在想要得到财富、健康、知識、尊重等的行為中,很少有不屬于道德範圍的。
而且,上述财富和健康等等,确實構成了大多數道德行為的内容。
那麼,我們如何把這種觀點和前面的觀點&mdash&mdash它們都是位于人格及其環境之外的&mdash&mdash加以調和呢?調和過程取決于這樣的事實:盡管健康、知識等事物本身并不構成人格或意志,但它們是人格或意志實現的必要條件。
如果一個人是無知的、多病的,窮到根本不能維持他的家庭,那麼他就不可能成為他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隻要這些環境對于人格的實現是必需的,那麼環境本身就變成了道德目标,并且所組成的行為是依據其動機而被評判的。
這些行為并不是由它們自己采用的,或者從人格的實現中抽取出來的;如果采取了與人格實現相反的目标,那麼這些行為就變成不道德的。
總結 從上述讨論可以很明顯地看到,道德行為僅僅産生了明确的意識,而本質上明确的意識是包含在謹慎行為中的。
所有的謹慎都必須擁有其目的,并且這些目的最終影響着人的意願(willing);健康和知識等不可能是最終的目的。
健康和知識等之所以是目的,隻是因為在它們那裡人格達到了其目的并且變成了它自己。
當我們讨論它們時,好像它們本身就是目的,其實我們隻是忽略或概括了它們對意志本身的影響。
當我們通過考慮這一點而完成我們的論述時,其實我們已經在讨論道德行為了。
當我們考慮人格時,我們是從它的動機來判斷其行為的;因為盡管結果處于人格之外,但動機是位于人格内部的,并且揭示了人格是什麼以及想要成為什麼。
想成為某種東西的實際意志&mdash&mdash不是指渴望它的純粹願望,而是指想成為它的堅決選擇&mdash&mdash構成了&ldquo生成&rdquo這一行為。
想擁有它的意志并沒有構成擁有行為。
一個想成為好人的人,就是一個好人。
而一個人想成為學者、政治家等,他卻不一定就是這樣的人,因為這些東西畢竟隻是他可能擁有的環境,而不是他的人格。
一個人也應該監督自己為道德行為負責,因為是他的人格構成了動機;動機不是由他外部的東西所組成的。
所以,認識到&ldquo人格組成了道德行為的本質&rdquo這一點,就能夠讓我們解釋道德行為的兩種不同特征:道德行為是根據它的動機來衡量的,以及要認識到道德行為的責任。
讨論主題 在分析了道德行為之後,下面我們要考慮的是:1)倫理願望(不管是道德的還是不道德的)的發展過程;2)倫理選擇的本質;3)道德控制的結果,性格的形成,等等。
應該牢記上面提到的警告;盡管我們正在讨論的是倫理問題,但我們僅僅隻是将它作為一種心理體驗來讨論。
1.倫理願望的發展 當一個行為即将被執行,而行為的結果将會影響人格本身卻不會影響它的所有物或環境時,倫理願望&mdash&mdash不管是道德的還是不道德的&mdash&mdash就産生了。
從曆史發展角度來看,倫理願望有可能有意識地産生于擁有(having)什麼和成為(being)什麼之間的沖突。
例如,小孩被告知不要碰糖果,但是他又非常想吃。
在這種情況下,想吃糖果的願望本身當然不是不道德的,但是它卻和下面的願望有沖突&mdash&mdash與媽媽的希望保持一緻并且值得接受媽媽的愛。
小孩并不會推導出這些事情,但是他會覺得,如果他堅持他的願望,那麼他将不符合他應該成為的那個樣子。
他意識到他不符合他自己的真實存在,而毫無疑問,這種意識隻是反射性的意識,而不是定向的意識。
也就是說,他感覺到他是通過他媽媽所設立的标準來衡量自己的,而不是他自己有意識地設立的标準。
但是,行為的心理實質并沒有發生變化。
他覺得願望是不道德的,是因為願望帶來的滿足将會導緻他對自己的貶低。
盡管他得到了更短暫的愉悅,但是他的滿足将會更少。
而遵守那些他認為是道德的願望,情況則剛好相反。
願望在倫理範圍内的擴展 這裡粗略勾勒的過程,不斷地擴展了被認為擁有道德意義的情感和願望的範圍。
剛開始時,在許多(也許是全部)情況下,小孩僅僅隻能感覺到那些被直接命令或禁止的行為所包含的倫理意義;這些行為會帶來獎賞和懲罰,因此它們也伴随着愉悅和痛苦。
他認為僅僅隻有這些行為才和他自己的個人價值存在關聯。
但是,随着生活環境不斷變化,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