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感覺沖動

關燈
,表達輕蔑和仇恨等情感的行為,是與曾經進攻敵人的實際行動相聯系的,或者用來使别人害怕或屈服。

     馮特的原則 馮特提出了兩條原則來對上述原則進行補充:1)相似情感原則,2)感覺&mdash觀念的運動關系原則。

    第二條原則是指,當我們談到那些出現的人或事物時,我們會指向他們;而當他們不在眼前時,我們會指向他們的方向,并且總是無意識地通過手的運動來模仿他們的形狀、比劃他們的大小等等。

    相似情感的連接原則表達了這樣的定律,即情緒基調相似的情感很輕易地就連在了一起。

    通過這種連接,一種情感的表達方式就遷移到了另一種情感中。

    例如,嘗到甜的東西會出現一種表達,而嘗到苦的東西則會出現另一種表達。

    所以,對于所有的經驗而言,不管它們的性質是如何的觀念化,隻要它們是令人愉悅的,那麼它們就擁有與嘗到甜的東西時相似的情緒基調。

    因此,它們在自然地表達這些情感時,采用相同的外部信号。

    這些原則得到了大部分權威人士的肯定,但還沒有被看作一種科學的理論而固定下來。

     表達的沖動與語言 那些表達情緒的生理變化,可以把我們自己的心理狀态作為一種信号傳遞給他人,這樣就形成了交流的基礎。

    但是,除此之外,我們還通過語言來表達我們的思想。

    這也包括這樣的觀念,即語言表達的目的是有意識地和他人分享我們的經驗。

    但是,由于這些信号隻是一般意義上的表情,所以在這裡隻是簡要地讨論一下。

    最初,這些信号全都可以歸入馮特的第二原則。

    他把這些信号分為兩類:指向物體的指示性信号和模仿一些顯著特征的形體(plastic)信号。

    通過一種反射活動,這些表情總是伴随着一些聲音,這些聲音有助于喚醒所表達的情緒;而且,通過相似情感的聯系原則,這些聲音能對無聲表情進行反應,并強化這些表情。

    于是,聲音及時地成為物體的信号。

    簡而言之,聲音與物體所喚起的情感在情緒基調上有某種相似性,而且這種相似性使得聲音可以在心理上作為物體的象征。

    這種相似性構成了言語感覺的基礎。

    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要想成為真正的語言,聲音必須被有意向地用作一個信号;而這一信号能夠被他人識别,并且能夠被整個群體所采用。

    另外,并不是所有的權威人士都贊同馮特對聲音表情(或者言語)起源的解釋。

    對這個問題的讨論,将打開語言心理學的整個領域,這裡我們就不再讨論了。

     第17章注釋 關于反射活動和運動沖動,可參考費裡爾:《大腦的功能》,第二章;貝恩:《感覺與理智》,第46&mdash53頁和第262&mdash276頁,以及《情緒與意志》第351&mdash387頁;普萊爾:《兒童的心智》,第157&mdash215頁;福爾克曼:《心理學教科書》,第一卷第321&mdash338頁和第二卷第437&mdash451頁;洛采:《微觀世界》,第254&mdash261頁;馮特:《心智》,第一卷,第161頁及以後關于&ldquo中樞神經支配與意識&rdquo的内容;拉紮勒斯:《關于玩耍的魅力》;還有特别是施奈德《動物的意志》第95&mdash418頁中關于沖動的全部主題。

    關于表達的沖動,可參考達爾文:《情緒的表達》;斯賓塞:《心理學原理》,第二卷,第539&mdash557頁;薩利:《感覺和直覺》,第23&mdash37頁;費裡爾(同前),第67頁及以後的内容;馮特:《生理心理學綱要》,第二卷,第418&mdash427頁;米舍萊:《人類學和心理學》,第215&mdash234頁;施奈德:《人的意志》,第453&mdash488頁;羅森克蘭茨:《心理學》,第163&mdash184頁。

     關于本能,除了附錄B中的參考書外,還可參考斯賓塞(同前),第一卷,第432&mdash443頁;達爾文:《物種起源》中的本能一章;巴斯科姆:《比較心理學》,第147&mdash178頁;佩雷:《兒童期的頭三年》,第44&mdash59頁;喬利:《論本能》;普萊爾(同前),第174&mdash207頁;馮特(同前),第二卷,第327&mdash344頁;施奈德(同前),第55&mdash84頁;喬治:《心理學教科書》,第169&mdash2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