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意志的發展

關燈
沖動與意志 感覺沖動形成了意志的基礎、原材料和必要條件,但是感覺沖動并不能構成意志。

    意志是指經過調節而變得和諧的沖動。

    它包括兩個過程:第一,各種不同的沖動必須相互調和;第二,所有這些沖動都必須因某一個目的而形成一種和諧的關系,并且從屬于同一個原則。

    意志就是指有意識的沖動,這些沖動将力量集中于我們覺察到自己想要達到的某種目的。

     意志的元素 所以,意志或者意志行為除了包括沖動之外,還包括知識與情感。

    我們必須知道行動的目的,還必須知道這種目的與達到這種目的所要采用的方式之間的關系;而且,這種目的必須在心理中喚起愉悅或痛苦的情感,那種情感必須擁有一種有趣的性質,或者被感覺為與自我有一種直接的主觀關系。

    沖動提供了動力,這使得我們可以看到目的的性質,覺察到目的對自我歡愉的必要性,并且最終讓我們實現這個目的。

    正是這種能量,使得我們可以達到實際的目的,并且這種能量朝着那些因為情感的滿足而被理智所放棄的渠道。

    換句話說,情感決定了意志水平的位置;知識為意志的使用提供了支柱;而沖動則利用了這種力量。

    每一個元素都是通過對具體的整體&mdash&mdash意志&mdash&mdash進行分析而從中抽象出來的。

     意志的發展 所以,我們必須研究意志的具體形式從初始的沖動原材料中逐漸形成的過程。

    這個過程的連續步驟可以闡述如下:首先,存在一種被喚起的心理狀态,稱之為願望;接着,願望之間存在着沖突,這可以從深思熟慮和選擇過程中推測出來,于是就導緻了行為目的的形成,也就是行為的目的或動機;接下來,以覺察到的願望作為中介,這一目的就被移交到了實現它的沖動領域。

     (1)願望 我們将從願望開始,研究願望的起源、對象和發展。

     ①起源。

    沖動并不構成願望。

    沖動總是奮力向前并且盲目地朝着某個目的,但是它卻并不知道這個目的,也未能感覺到達到目的的愉悅。

    小鳥在搭建它的鳥巢時并沒有想到鳥巢的目的所在,并且也不會從中感覺到愉悅。

    鳥兒搭建鳥巢隻是為了滿足它所感覺到的那種來自體内的壓力。

    情感的内部力量限制了它以某種方式來行動。

    但是,當沖動使得一種行為曾經或者經常被執行,而且達到的目的被發現是愉悅的或者是痛苦的,那麼這樣的心理狀态&mdash&mdash願望或者厭惡(aversion)&mdash&mdash就會出現。

     例子 比如,兒童被一種知覺沖動所驅使,想抓住一個物體。

    當他拿到那個物體時,物體摸起來是柔軟的和能帶來愉悅的(當然也可能是嘗起來)。

    這樣,依照統覺原則,這種愉悅和這個物體就作為一種經驗而連接起來了。

    或者,物體摸起來很粗糙,也許它灼傷了皮膚;總之,物體會導緻痛苦。

    這樣,這種痛苦和這個物體就連接起來了。

    這個物體就和經驗之間有了某種明确的關系,并且根據前面講到過的愉悅理論(第261頁),這種關系開始和自我形成親密的和個人的連接。

    這樣,物體就擁有了一種利益(interest),并成為行動的根源。

    這種客觀利益構成了願望。

    沖動不再盲目地出現,而是指向那個能滿足沖動的目标,這種滿足通過愉悅而讓我們得以知曉。

    願望和厭惡都是沖動,隻不過分别加上了滿足或者阻礙沖動的物體的觀念,表現在我們身上就是愉悅和痛苦。

     ②願望的對象。

    我們通常認為,所期望的東西都能帶來愉悅,而厭惡的東西都能帶來痛苦。

    例如,一個小孩想得到一個蘋果。

    這就是說,願望所指向的真實對象是吃蘋果所帶來的愉悅。

    如果一個人期望拒絕誘惑,講出真相,那麼他這個願望的真實對象就是從這個行為中産生的愉悅。

    但是很明顯,這種觀點忽略了以下兩個事實。

    首先,愉悅僅僅隻是一種抽象物,能帶來愉悅的物體才是具體的存在物。

    确實是這樣的,除非物體和自我之間形成了我們所說的情感&mdash&mdash愉悅或快樂,否則我們不會渴望任何物體。

    但是,這也是正确的&mdash&mdash我們所渴望的不是愉悅,而是能提供愉悅的物體。

    另一個被忽略的事實就是:我們并不是因為物體給我們帶來了愉悅才渴望它;而是因為它滿足了某種沖動從而給我們帶來了愉悅,其中那種沖動是與物體的觀念聯系在一起的,并且構成了願望。

    小孩渴望得到蘋果,是因為他擁有這樣的觀念&mdash&mdash蘋果可以滿足他的沖動。

    正是如此,小孩才把蘋果想象為愉悅的源泉。

    所以,并不是愉悅決定了願望,其實愉悅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