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感覺沖動

關燈
催眠者身上,對他們暗示的任何觀念都會被立即執行,比如說遊泳、随着氣球上升、發表演說等。

     那些在心理疾病患者身上表現出來的觀念被稱為&ldquo強迫觀念&rdquo(Zwangsvorstellungen)。

    有強迫觀念的人常常不得不執行他想到的每一個念頭或者是某一類念頭,這可能使得他尋求一種極端的解脫方式&mdash&mdash殺人或自殺。

    在這種情況中,他一直被某個特定的念頭深深困擾着,除了執行相應的行為之外,根本找不到其他的發洩途徑,盡管他可能會痛苦地認為自己處于非理性的錯覺狀态,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到底是為什麼。

     (6)本能沖動 從廣義上講,上面談到的所有沖動都是本能沖動。

    本能行為是指個體覺得他自己不得不執行的行為,個體不知道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但是能夠選擇實現目的的合适手段。

    從更具體的意義上看,本能沖動和上面讨論的感覺沖動是有區别的。

    區别的理由在于這樣的事實:感覺沖動隻是反應性的和再生性的,而本能沖動則可以産生新的行為模式,其結果可能遠遠超出了直接的情境。

    比如說,鳥兒搭建鳥巢就是一種本能行為。

    然而,這不僅是對直接刺激的一種反應,而且指向一系列更加長遠的行為,比如哺育幼兒等。

     人的本能 倘若對本能的起源、性質和功能進行詳細的讨論,那我們所讨論的就是比較心理學。

    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每個人所表現的許多行為都是為了直接地達到某一種目的,盡管他可能并不知道目的是什麼,也不知道他為什麼會采取這樣的行為方式。

    确實,當智力活動、審美活動和道德活動直接指向的目的是我們不能完全意識到的,而且不需要太多的試驗就可以成功地達到這些目的時,我們就可以說,本能其實存在于人類所有的心理生活當中。

     表達的本能 嬰兒的取食、習得運動等行為都可以歸入一般的本能。

    由于本能的典型特征及其重要的心理學意義,在這裡我們将簡要介紹那些表達情感和觀念的沖動。

    有一種生理活動主要用于表達内部狀态,而且在表達時也不存在意向性的意識,比如說因疼痛而哭、因快樂而笑、因生氣或恐懼而發抖、因害羞而臉紅、因驚奇而凝視等等。

    這些表達本能有着雙重功能:第一,它們提供了一種本能基礎,使得個體之間傾向于集合起來;第二,它們為發展更高和有意向的交流形式提供了基礎。

    第一個功能可以用嬰兒的啼哭來證明。

    當嬰兒啼哭時,哭聲能夠立即激起嬰兒母親的反應。

    表達不僅為情緒的發洩提供了一條出路,而且引起了其他人的某些行為。

     表達沖動的原則 每一個沖動都是通過表情(gesture)來表達的,這裡的表情當然是廣義上的。

    有人嘗試減少表情數量以便于分類,并且試圖用某些原則來解釋這些表情。

    當然,所有常用的表情是要除外的。

    達爾文先生曾提出三條原則:第一,有用的連接習慣原則;第二,對立原則;第三,神經中樞的直接行動原則。

    第三條原則是指,當大腦非常興奮時,會産生過度的神經沖動,并沿着某些确切的方向傳播開去。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極度悲傷導緻的一夜白頭,因劇烈疼痛引起的出汗,憤怒所導緻的臉色漲紅(因心率受到擾亂),等等。

    對立原則以其他原則的先前活動為前提條件,并且對立原則認為,當某種情緒通過某種方式來表達時,将會出現一種強烈的不自主傾向,即與之相反的情緒通過一種相反的方式來表達自身。

    所以,如果恐懼、沮喪等情感是通過肌肉的放松和顫抖來表達的,那麼活力、歡快等情感則是通過肌肉的收縮和全身的舒展來表達。

     有用的連接習慣 達爾文先生所依據的主要原則是有用的連接習慣原則(serviceableassociatedhabits)。

    這一原則與遺傳定律有關,它可以表述如下:如果某些與情感相聯系的行為現在或曾經對于有機體是有用的,那麼現在這些行為就已經和那些情感連接起來了。

    因此,當一種情感出現時,相聯系的行為也再次出現了,而不管這樣的行為在這種特定的情況下是否有用。

    事實上,即使當這樣的行為變得完全無用時,它還是會随着相應的情感而出現。

    例如,當表達極度憤怒時,會出現上嘴唇向上運動、龇牙咧嘴、手指的痙攣抖動等等現象。

    這些表情是進化遺留的産物,在導緻憤怒的情況下,它們對于咬抓等行為是有用的。

    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