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知識的元素

關燈
不是嗅覺引起的。

     與機體感受的聯系 嗅覺與機體狀況有緊密的聯系,相對而言,它與人的較初級的情緒狀态的聯系要比與認知狀态的聯系更緊密一些。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對氣味最好的分類是依據它們的主觀特性區分為宜人的與不宜人的。

    由于與機體的聯系,氣味對于一般生命活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正如拜德爾(Bidder)所說,嗅覺被置于呼吸器官的入口處,就像一個看門人,凡是引起不适感的氣味都會被拒之門外,就像味覺作為消化道的門衛一樣,防止那些有害的食物進入機體。

     與食欲的關系 因為嗅覺與情緒有密切的聯系,嗅覺通過氣味能喚起對某種物質的欲望或拒斥感。

    氣味能引起人的各種沖動和欲望,如渴、饑餓、性欲等等。

    在動物身上,嗅覺與本能的聯系比在人的身上體現得更明顯。

    對動物而言,嗅覺是一種生存工具,它們靠此辨别敵友、尋找食物、追求配偶。

    因此,在動物的大腦中,嗅覺中樞往往是十分發達的優勢區域,而在人的大腦中,它則萎縮得很不起眼兒了。

    人的嗅覺因為智力過程的發展而被掩蓋了。

    如果一個人想找到另一個人,他可以不借助任何感覺器官而是思考那個人最可能出現在哪裡,從而找到他的目标。

    而狗卻是依靠它的嗅覺,跟着感覺走。

     V味覺 1.物理刺激 電刺激和機械壓力都能引起味覺反應。

    如果用電刺激舌頭,在正極會産生酸味的感受,而在負極則會感到有堿味。

    壓迫舌面則會引起苦味感;如果快速地拍擊舌面,則産生酸味感。

    味覺的适宜刺激是被稱為&ldquo味道&rdquo(sapidity)的質的特征。

    隻有溶解在液體裡的物質才能被感覺到味道。

    對于固體而言,隻有那些可溶性結晶體才能被嘗到味道。

    不同物質的味覺阈限值有很大的差異。

    硫酸在水中被稀釋到百萬分之一也能被嘗到,而糖溶在水裡的濃度低于十八分之一就嘗不到了。

     2.感受器 從嘴唇到胃這一段消化道都能感受到味道,但精确的味覺則是由分布有味蕾的舌面和軟腭産生的。

    現階段的實驗試圖分辨不同的味道是否對應于不同的感受器,雖然要下這個結論還為時尚早,但一般我們發現舌根部和軟腭對苦味十分敏感,而舌尖則對甜味和酸味敏感。

     3.感覺的特征 對味道的分類和對氣味的分類一樣非常困難。

    味道隻能分為四類:甜、酸、苦、鹹。

    辛辣的味道是必須被拒斥的,同樣要被拒斥的還有堿味、澀味和金屬味等,這些感覺似乎是一種觸覺或味覺和嗅覺的聯合感受。

    許多所謂的味道,比如洋蔥的味道,實際上是氣味;作嘔是一種機體感覺。

    當我們通過品嘗分辨不同物品時,比如區分蘋果與橘子,味道并不是僅有的線索,它聯合了其他各種感覺特性。

     與機體的聯系 味覺是整個消化系統的前哨陣地。

    在現實的意義上而不僅僅是在觀念上,它接受對身體有益的物質同時拒斥有害的;在心理學意義上,味覺似乎不如嗅覺重要,因為後者具有更強的聯合能力,比如我們可以聞到新割稻草的氣味或鹹水的氣味,氣味通常可以與一些高級的心境或心理狀态相關聯,這一事實常常被詩人用來表達特定的心情。

    從另一方面說,味覺也可以通過高級的特殊培養提高它的感受力,比如美食家、品酒師、品茶師等就是這樣。

     VI聽覺 1.物理刺激 有例子可以說明,電刺激和機械壓力都可以引起聽覺。

    例如,當人的血壓不正常時,人就會耳鳴,聽見有呼嘯聲。

    聽覺的适宜刺激是一些有質量的彈性介質的振動産生的聲波,通常這種介質就是空氣。

    這種振動的頻率必須是在20赫茲到20000赫茲之間。

    至于最低的刺激強度,即刺激的阈限,在最敏感的音域,0.00004毫米振幅的振動就足以引起聽覺。

    經過訓練的人可以分辨出振幅的三分之一的變化。

     2.感受器 耳朵是聽覺的器官,它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個部分。

    前兩個部分隻是作為聚集和傳遞振動的通道,内耳内分布着神經末梢,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結構,它們把聲音的物理刺激轉化為心理刺激,通常位于柯蒂氏器的基底層(basilarlayeroftheorgansofCorti)。

    它又像一架複雜精巧的豎琴,上面排列着一系列敏感的琴弦,每一根弦的長度和張力都不同,因此每一根弦實際上是一種特定頻率的振動的介質。

    它們分别對應着不同頻率的振動,通過共振原理與外界某一種振動産生回應。

    如此這般,構成了一個能夠接收不同音調的器官。

    無論外界介質産生的振動頻率高低,在内耳中都有一根弦與之對應,并對它産生反應。

    通過在内耳中的聽覺神經的轉換,振動最終被傳送到了大腦。

     3.感覺的特征 聲音的特征可以從這樣幾個維度來衡量,分别是:1)強度;2)音調;3)音色或音質。

    這些特征在心理上引起相應的感受分别是:聲音的大小;高音或低音;噪音或樂音。

     (1)強度 聽覺在強度上的差别阈限是1/3,即是說,當聲音的強度增加量達到原強度的三分之一時,聲音強度的變化才能被察覺。

    對聲音強度的感覺對應于振動的幅度。

    振動是一種周期運動,即每隔相等的一段時間,就會重複同一周相或狀态的運動。

    振動的特征之一是振幅,即動體在往複運動中離開它的靜息點的最大距離。

    這個距離越大,說明振動中包含的能量也越大,相應地對神經的作用也越強,其結果是人感受到更響的聲音。

    當我們與聲源的距離增加時,感受到的聲音強度随之降低。

    一方面是因為聲波向空間中各個方面傳遞,所以距離越遠,傳遞到耳朵的能量就越少;另一方面,随着距離的增加,振幅因介質之間的摩擦和阻抗等因素而被減少了。

     (2)音調 振動以及其他周期運動的特征除了振幅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頻率。

    頻率是指振動一個周期持續的時間長短;或者是振動的質點在一秒鐘内回複到同一周相的次數。

    振動的頻率越高,振動的速率就越快,在感覺上便覺得音調越高。

    人能感受到的聲音的最低頻率是每秒振動18次,這是人的耳朵能聽到的最低沉的音調;人能感受到的最高頻率是20000赫茲,在感覺上這是一種極尖銳的聲音。

    我們已經知道了,這種局限是由神經感受器的結構決定的。

     音階 當聲音的頻率按照特定的比例變化時,人對音調的感受會有某種固定的反複,因此,我們把聲音頻率的變化比率稱為八度音程。

    一些不同的音調會引起人的相同的情緒反應,它們雖在音調上不同,但在感覺上卻相似,或者有和諧感。

    這些和諧音,實際上是在不同音程中重複的音調。

    音調每八度音程便有一個重複,因此我們把每一音程劃分為音階。

    音階構成了音樂作曲、聲樂、樂器演奏的基礎。

    音階中的音度劃分也許有不同的約定,比如希臘人、阿拉伯人和我們各有不同的劃分标準,但音階的存在作為一個獨特的心理事實卻不是約定的。

    我們的心理能區分十一個音度,但音樂中通常隻使用了其中的七個。

     音階與物理振動的關系 音調的情緒性特征在不同音程中有規律地重複,作為一種心理事實,它的原理早已在音樂中被采用了。

    與之相比,音調重複與特定物理振動頻率之間的關系的發現則晚了許多。

    人們發現,音程的周期性構成的音階是物理振動頻率變化的結果。

    在音階中最高音對應的振動頻率剛好是最低音對應的振動頻率的兩倍。

    處于這之間的音則存在某些具體的數字關系,表述為諸如第三個音、第五個音等等。

     (3)音色或音質 振動除了頻率和振幅特征外,還有一個特征:形式(form)。

    這是刺激本身所具有的特征。

    它在感覺中的反映是使人能夠對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進行區分,比如人能區分風琴與小提琴的聲音、兩個人的聲音,這是與聲音強度、音調不同的另一種感受。

    這是一種複合感覺,是由一種被稱為基音(fundamentaltones)與另一種被稱為分音(partialtones)的兩種感受結合而成,它賦予了聲音不同的音質。

    音叉發出的音是單音,而其他所有物體發出的音都是複合音,可以被分解為一個單音&mdash&mdash對應于一個音叉的音&mdash&mdash與其他一些音的疊加。

    如果疊加的是和諧音就形成樂音,而疊加了不和諧音就構成噪音。

    這種疊加的次級的音就是分音,或叫低音(undertone)、泛音(overtone)。

     樂音 當幾個單音結合時,它們的振動周相互相有規律地增強或減弱,我們就聽到了clang(聲音,來自德語)。

    通常被稱為樂音的内容實際上就是這樣一種複合音。

    若幹個&ldquoclang&rdquo也可以組合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分音與基音的混合過程被重複進行,若幹個基音互相調和,就像分音與基音以及分音與分音之間的調和一樣。

    如果這種調和是成功的,它們相互之間形成了有規律的協同與對比,我們就聽到一個和弦音。

    如果各種振動之間互相沖擊,則形成不和諧音。

    物理學的研究可以給出這種和諧混合的原則。

     噪音與樂音 如前所述,分音與基音的和諧疊加形成了樂音,而它們的不和諧疊加則産生了噪音。

    但另有理論認為樂音與噪音分别産生于兩種不同的感覺,它們相互獨立并分别屬于兩套不同的神經系統。

    支持這一理論的證據是這樣一個事實,即人能夠識别音樂中的音節與旋律,卻不能從噪音中分辨什麼。

    也許前述每一種理論都有真理的成分,但通常的情況是:噪音對應了不規則振動,而樂音對應着規則振動。

     諧調 某一些音混合在一起時,聽起來很和諧,使人産生愉悅感;而有的音混合在一起卻産生不和諧感,讓人聽了不舒服。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這是一種情緒反應,它所涉及的問題屬于美感問題。

    在物理學和心理學的理論中都可以發現解釋這個問題的基礎:1)物理學的解釋:這些振動的頻率彼此之間成倍數關系,所以形成和諧音。

    在這種情況下,聲波有規律地增強或減弱;而噪音則是互相之間沖突幹擾的音的混合。

    2)心理學的解釋:所有無規則和雜亂的神經活動似乎都隻會引起痛感。

    神經活動的最佳狀态,應該是有規律地、交替地興奮與抑制。

    有規律的振動能滿足這種要求,而無規律的振動則剛好相反。

    當視覺器官接收到閃爍的光刺激時,也會産生因混亂而引起的不适感,并可能因此而感到痛。

     VII視覺 1.物理刺激 電刺激和機械壓力都會引起光感,後一種情況可以通過按一下眼球就得到證實。

    這一判斷還基于這樣一些事實:當我們頭部受到一記重擊,我們就會&ldquo看到星星”以及那些視神經被切斷的病人也能&ldquo看&rdquo到閃光等。

    視覺的适宜刺激是以太的振動,以太是一種假想的、極輕的、絕對獨立的彈性介質。

    當以太的振動頻率為每秒392萬億次時,就引起紅色感覺,其頻率達到每秒785萬億次時,則引起紫色感覺。

    當以太振動頻率低于這個範圍時,隻會引起人的熱感;當高于這個範圍時,人隻能通過間接方式才能察覺到。

     2.感覺器官 視覺的器官就是眼睛。

    這是一個十分類似照相機暗箱的裝置,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視網膜,它是一個處于眼球後部由視神經組成的、兼備接受刺激與傳遞刺激的精巧的網狀結構。

    視網膜由若幹層神經組織構成,其中最重要的一層是由錐體細胞和杆體細胞構成的。

    眼睛的其餘部分構成了一套輔助機制,一些部分形成眼球的保護層,而另一些部分則形成透鏡,構成曲光系統,使得外在的景象在視網膜上形成倒立的像。

    另外還有一套調節機制,使眼睛能根據所視物體的遠近進行自我調節,使它的成像剛好能清晰地落在視網膜上,既不靠前,也不靠後。

     盲點 視神經并不直接感受以太刺激。

    它必須進入眼睛,從眼睛裡獲得神經興奮,視神經進入眼睛的地方形成了一個視野中的空白點,稱為盲點。

    一般人并不能察覺盲點的存在,一方面因為眼睛的移動彌補了這一空白,另一方面兩眼的盲點并不相互對應,兩隻眼睛互相彌補了對方視野中的空白。

    要發現盲點,需要閉上一隻眼睛,另一隻眼睛盯住一個固定點。

    我們會發現在這一點靠外側的某處的視覺消失了,這裡正是對應了視網膜上靠鼻側的一點,視神經就是從這一點進入視網膜的,這就是盲點。

    而視網膜的中心因為呈黃色,故名黃斑,是視野中最清晰敏銳的地方。

     眼肌運動機制 眼睛由一套精緻而有力的肌肉群支持着,它們負責轉動眼球,以使刺激落在最敏感的部位即黃斑上。

    它們還使得兩隻眼睛能夠上下左右地協同運動,包括閉上眼睛。

    眼睛因此成了身體上最靈活的器官,而且似乎總沒有休息的時候。

    眼肌運動的法則是,任何運動總是兩眼相連以同樣的方式達到同樣的程度。

    正是這種運動的聯合,使得眼肌的肌肉感覺成為判斷距離與方向的一個精确線索。

    由此看出,視覺與眼肌覺的聯合是如此重要,所以我們有必要将它們聯合起來考察。

     3.視覺本身的特征 我們需要考察兩種來自眼睛的感覺:視覺與眼肌覺。

     (1)視覺 沒有一種感覺像視覺一樣,需要在單純的感覺元素與心理活動的功能之間做出區分。

    如果不做分析,我們會錯誤地認為,似乎是我們一睜開雙眼,我們的視覺就立刻感受到了可見的物體、距離等。

    但事實上,視覺的産生是一個複雜的心理過程的結果,它是對感覺素材進行評估而形成的結果,而不是素材本身。

    而感覺素材也不等同于視網膜上的影像。

    生理學告訴我們,視網膜上的影像非常小,是上下颠倒的,凹面的,并且落在視網膜上的刺激元素就像一幅馬賽克圖畫一樣。

    但是,心理學卻告訴我們,這個影像本身也是被感知的外在客體,對它的認識和認識其他自然存在的外在客體一樣經曆了同樣的心理過程。

    在感覺過程中,認識不是立刻形成的,隻有經過科學的分析我們才能認識到感覺經曆的這個過程。

     唯一的感覺元素:光 視覺的唯一感覺元素是光,我們用三個特征來描述光的品質:1)亮度(intensity),是光的客觀能量強度的反映;2)顔色(hue),對應于以太的振動頻率;3)色調(tint),對應于振動的純度,即振動是單一的還是複合的。

     ①亮度。

    亮度的變化與顔色的色度變化不一樣。

    色度變化是一種質的變化,但亮度不是一種質的特征,它反映了無論什麼顔色下,光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強度。

    它包括從午夜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到黎明時隐約可見的微光,再到炫目的正午陽光的亮度變化。

    它取決于有多少以太振動能量作用于我們的視網膜。

    引起視覺的最低能量限度(阈值)是滿月下白紙的反光亮度的1/300。

    不同顔色的亮度差别阈限是不一樣的,白色大約是1/100,紅色是1/14,而在紫色光譜的最末端,差别阈限最低,僅僅為1/268。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白天看不見星星的原因,因為星光的亮度遠不及太陽光亮度的1/100。

     ②顔色。

    顔色是光譜中的不同色彩,就像音樂中的不同音調一樣。

    白光通過棱鏡的折射,會分解為光譜中所包含的各種色彩,按照振動頻率從高到低以及被折射出的光量的多少,排列順序為:紫色、靛藍、藍、綠、黃、橙和紅色。

    其中,紅色、綠色、紫色被稱為原色,因為它們按不同比例可以混合成白光或其他任何一種光譜中的色光。

    光之所以有不同的顔色,其物理學基礎是不同的以太振動頻率。

     ③色調或色度。

    事實上人能分辨至少四萬種顔色,而不隻有上述七種。

    這是因為光譜是一個連續過渡的統一體,而每一種顔色又都有連續的色調變化。

    色調是色光的純度,用專業術語來說就是它的飽和度。

    當一種由棱鏡分離出來的色光單純地到達我們的視網膜而沒有添加其他刺激時,我們就感受到純色,或叫飽和色。

    當這個刺激在不同程度上混合了其他内容時,我們就感到顔色的色調變化了,或者說它不飽和了。

     色彩曲線 通常人能分辨兩種色調:白色的和紫色的。

    其原因是基于這樣的事實:一些特定的顔色對,如紅色和藍綠色、黃色和青色相混合就形成白色,這些顔色對叫補色(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