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知識的元素

關燈
物品的滋味。

    用鼻孔吸氣,我們才能嗅到氣味。

    耳朵的鼓膜被振動,我們才能聽到聲音。

    眼睛的晶狀體必須準确聚焦,兩眼通過肌肉相連,使視線彙聚在一起,我們才能看見景象。

    這些感官都已經分化,每一個部位都具有了最适應其刺激的功能。

    但觸覺與肌肉覺的聯系仍十分密切,在正常情況下,它們是密不可分的,隻有在生病狀态下才有可能分離。

    正是因為觸覺與肌肉覺的聯系,我們自己身體的活動與外周的環境從一開始就被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了。

    這種結合的重要性,我們将在後面讨論。

    總之,觸覺與運動覺是密切相聯的。

    視覺在各種感覺中,是最敏感且最多樣化的。

    眼睛與一些低級的感覺器官不同,它們不是像鏡子一樣被動地等待刺激的映照而是主動地搜尋它們感興趣的東西。

    感官越善于活動,它就越能控制它所獲得的對象的質的特征,也越能随意地再現這些客體的質的特征。

     感官活動性的增加是感覺發展的一個方面,感覺發展的另一個方面是感官的分辨力的提升。

    低級的感官隻是囫囵地(enmasse)接受刺激,而較高級的感官卻能将刺激分解成不同元素并分别接收它們。

    比如,眼睛和它的附屬機制能排除大多數刺激,使視線集中于一個單獨的類别,于是神經結構隻接收到來自這個類别的不同頻率與強度的振動。

     我們要用研究感覺的特别方法對觸覺的特征進行分析,并且遵循研究感覺的一般順序:1)物理刺激;2)生理刺激;3)意識的感覺。

     我們對觸覺與肌肉覺之間的關系這個主題,從以下方面開展研究:1)與肌肉運動分離的被動觸覺和觸覺的特征;2)肌肉感覺;3)主動觸覺,即前兩者的結合。

     III觸覺 1.被動的觸覺 (1)物理刺激 觸覺是由機械壓力引起的。

    凡是有重量的物體,無論是固體、液體或氣體,在适當的條件下,都能引起人的觸覺。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外周身體的接觸都能引起觸覺,接觸的壓力必須達到一個限度,這個限度即阈限值(thresholdvalue)。

    強度超過阈限值的刺激才能進入意識。

    在人的身體上的不同部位,這個值的大小也不盡相等。

    其中面頰與手背最敏感,其阈值最低,是0.002克;而在腳後跟,需1克的壓力才能被感受到。

    刺激的差異對觸覺也是必須的,沒有對照也不能産生觸覺。

    将手插入靜止不動的液體之中,隻有在邊緣我們才有觸覺。

    如果手被一個平整的固體壓着,比如一塊石蠟,手也隻能感受到它的邊緣。

     (2)生理刺激和器官 覆蓋全身的皮膚可以被分為幾層。

    産生觸覺的器官位于真皮層,在表皮之下,它們是一些特殊的神經末梢,名為乳頭狀小體。

    有的時候,這些乳頭狀小體在沒有受到刺激時也會興奮從而讓人産生觸覺感受。

    在舌尖和指端,乳頭狀小體的分布特别多,所以這些部位的觸覺異常敏感,以至于常常被誤解為是觸覺的專門器官。

     (3)觸動的感覺 觸覺的内容包括壓覺,引起壓覺的客觀原因是物體的重量。

    不同的壓覺在質的特征上的區分形成了另一類觸覺,我們稱之為位置覺。

     ①壓覺。

    當一個可以被感知到的物體靜止地位于皮膚之上&mdash&mdash雖然這個條件極少能完全滿足&mdash&mdash肌肉通常要緊張起來測量并支撐它的重量,由此而産生的興奮便是壓覺。

    壓覺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并不是每一點物體的重量的變化都可以被察覺到。

    觀察發現,無論原來的重量是多少,手對重量變化的敏感限度是原來重量的1/13。

    也就是說,如果原先的刺激重1克,那麼增加1/13克以上的重量時,手才能感到重量發生了變化。

    而如果原先的重量是30磅,那麼需要增加21[]3磅以上的重量,否則人就感受不到重量的變化。

    這種人能夠察覺到的刺激的最小變化量叫差别阈限(differencethreshold)。

    壓覺的差别阈限在1/14~1/13左右。

     韋伯定律 我們可以由此推想其他感覺的情況,各種感覺都存在一個固定的比例&mdash&mdash盡管這些比例量值不盡相同。

    也就是說,對每種感覺而言,并不是每一次客觀刺激的變化都會引起相應的主觀感受的變化。

    刺激量的變化必須達到某個特定的比例(這個比例對不同的感覺也不同),才能引起意識的覺知。

    用另一種方式來表述就是,被感受到的不是絕對的刺激量,而是相對的刺激量。

    這一定律被稱為韋伯定律(Weber'slaw),表述為:每次引起感覺強度變化的刺激的變化量,總是按照一個固定的比例而變化。

    如前所述,在被動觸覺中,這個比例是1/13;在主動觸覺中,這個比例是1/19,即是說,增加原重量的1/19的重量,就能引起感覺的變化。

     研究方法 韋伯定律通過實驗心理學的研究而得到了證實,所以簡要介紹一下實驗研究方法對理解韋伯定律是有幫助的。

     i.正誤法(TheMethodofRightandWrongCase)。

    這個方法是用兩個有重量差異的物體,要求被試判斷孰重孰輕。

    這一過程在每一對重量上都重複多次。

    如果兩個物體的重量差異小于差别阈限,被試就無法做出明确的判斷,他隻能靠猜測做出或正确或錯誤的判斷。

    這種情況下,被試做出的正确判斷次數與錯誤判斷次數是大緻相等的。

    随着兩個物體重量差異接近差别阈限的比率,被試的正确判斷比率就會大大地提高。

    如果差異率繼續擴大,則被試就會總是做出正确的判斷。

     ii.最小可覺差法(MethodofJustPerceptibleDifference)。

    将一個重量确定的物體放在被試手上,然後漸漸地、細微地增加它的重量,在增加的幅度很小時,被試感覺不到它的重量變化。

    當重量的增加達到某一個限度時,被試才會察覺到重量的變化。

    這個過程重複多次,重量增加的平均數與原重量的比率就是差别阈限比率。

     iii.平均誤差法(MethodofAverageError)。

    這一方法是先向被試呈現一個标準重量,然後要求被試再造另一個重量,使它與标準重量相等。

    這個任務重複若幹次,每一次都會有一個或正或負的誤差,即被試再造的重量總會比标準重量多一點或少一點。

    記錄下每一次的誤差,所有誤差的平均值就十分接近正常的可觀察差異。

     對韋伯定律的解釋 對韋伯定律可以分别從三個方面來進行解釋:生理學的、心理物理學的和心理學的。

     i.生理學的解釋。

    生物學的觀點認為韋伯定律是神經活動的特征的映照。

    這一觀點認為感覺&mdash&mdash作為一種意識狀态&mdash&mdash直接與生理刺激成比例;但生理刺激卻由于目前尚不明了的原因,不與物理刺激成比例,而是以更慢的速率增加。

     ii.心理物理學的解釋。

    心理物理學認為,韋伯定律反映了存在于生理神經刺激和心理反應之間的某種關系,或者說是身體與心靈之間的關系。

    所以,韋伯定律常常被稱為身心法則。

    費希納(Fechner)以系統細緻的實驗研究采納了這種觀點,并提出了一個數學表達式來描述這一定律:感覺強度是刺激強度的對數函數。

    這一公式被稱為費希納定律,目前還沒有被廣泛接受。

     iii.心理學的解釋。

    這一觀點認為,韋伯定律反映的既不是生理刺激與物理刺激的關系,也不是心理反應與神經刺激的關系,而是感覺本身與我們對它的理解之間的差異。

    即是說,我們對任何心理狀态的理解,不是依據它的絕對狀态,而是用它與其他用來作為參照的心理狀态相比較而做出判斷。

    我們不是對感覺強度的絕對值進行估量,而是用它和它的前一個感覺相比較,通過這種比較來對它進行估量。

    這三種說法各持一據,并無定論。

    再繼續争議下去,就會使我們超越我們的議題了。

    所以,讓我們回到對位置覺的研究中來。

     ②位置覺。

    在這裡,位置覺并不是指對方位的認識,對一個對象的方位的認識屬于更高級的心理活動,屬于知覺的範疇。

    這裡的位置覺指的是,在身體不同部位引起的感覺在感覺中存在質的差異。

    造成這種差異的本質原因究竟是什麼,我們現在還不知道。

    我們隻知道它一定存在,并且這種差異并不是由于心理活動有意識地選擇了一個部位的感覺而忽略了另一個部位的感覺造成的。

    這種差異被稱為部位記号(localsign)。

    部位記号也就是指從身體不同部位産生的感覺都是獨特的,比如,當同樣強度、相同性質的刺激分别作用于左手拇指尖與右手拇指尖時,它們産生的感覺是不同的。

    正是根據這種差異,心智可以确定刺激的部位,因而學會對刺激來源進行定位。

     辨别力 某一個具體的部位受到刺激時就會産生壓覺,受作用的位置叫作&ldquo壓點&rdquo。

    如果皮膚同時受到兩個物體的接觸,比如用一個鈍的圓規的兩個尖來刺激皮膚,每個尖都分别刺激數個不同的壓點。

    每一組壓點的興奮都會分别激發起它們各自的獨特的感覺,即&ldquo部位記号&rdquo。

    如果如前所述,這兩個感覺存在顯著的質的區别,它們就會被确定為兩個分離的點;否則,就會被當成一個刺激點。

    圓規的兩個尖腳要分開多大距離才能被識别為兩個分離的點,一方面取決于刺激的身體部位(壓點的分布),另一方面取決于辨析力的練習。

    在最大限度的練習條件下,背部與大腿前側的分辨力也遠遠不及舌尖和指尖的分辨力。

    但練習與仔細選擇壓點确實能夠大大提高分辨力的表現,在一隻手上的練習也會增加另一隻手的分辨力。

     活動性與位置分辨 觀察發現,通常身體上活動性強的部位其分辨的敏感度也較高,分辨力最強的部位恰恰是身體上最常活動的部位。

    而身體上不能活動的部位的分辨力則相對不敏感,比如背部的中間部分。

    這一現象引導我們進入了下一個話題&mdash&mdash肌肉感覺。

     2.肌肉感覺 肌肉感覺的含義 關于肌肉感覺的本質是什麼是感覺心理學中最有争議的問題之一。

    在這裡,肌肉感覺指來自或伴随着身體自主運動的各種感覺。

    它不同于視覺産生于視網膜、觸覺産生于壓點那樣,它不是由特定肌肉産生的。

    感覺神經在肌肉中有神經末梢分布,也許正是由它們産生了肌肉感覺。

    還有一種可能是,在通常環境下,我們隻是把它融入到了其他器官感覺之中。

    當然,當我們要舉起一個重物時,我們對拉伸力與作用力的感覺在狹義上不全是肌肉感覺。

     神經支配理論 如果沒有從大腦向肌肉傳遞的神經能,就不會有自主運動的發生。

    因此有假設認為我們對這種向外發出的神經能的流動會有某種感受[叫神經支配感(innervationfeeling)]。

    比如一個鋼琴家能夠持續地并且在他敲擊琴鍵前的一瞬間,感覺到他的大腦發出的神經能量的多少,還能感覺到在特定瞬間他的肌肉産生的作用力的大小,以及在他的樂章的段落與段落之間,音符與音符之間精細的變化和細微的差别。

    神經支配學家(innervationists)聲稱,對動作本身的感受,也就是對由大腦皮層通過運動神經發送出的神經能有多少的感受。

     傳入神經理論 另一種與之相對應的假說則認為,肌肉感覺與其他感覺一樣,都是被動的。

    它們不是對活動本身的感受,而是對活動産生的變化的感受。

    它們不是由輸出能量的中樞神經産生的,而是和壓覺、溫覺一樣,由外周神經末梢産生,然後通過傳入神經傳遞到大腦。

    它們是由肌肉、關節面和肌腱等聯結組織産生的關于運動或強度的感覺。

     說明 這一理論在費瑞爾(Ferrier)的一段話中得到了說明,費瑞爾和詹姆斯(James)同是這一假說的主要倡導者。

    他說:&ldquo如果讀者伸出他的右手,彎曲食指做握手槍的動作,他也可以并不做出真正的動作,而僅僅是用意識想象動作的發生并因此體驗到神經能量的發出。

    如果讀者想體驗自己的呼吸,他可以将注意力集中于呼吸狀況,他會覺察到他的意識活動與胸部肌肉的協同;他隻要屏住呼吸,并且保持呼吸肌緊張就能覺察到他發出的這一部分能量的多少。

    如果他把手指放回原位,并保持持續呼吸,他将發現,無論他如何把注意力指向他的手指,他都無法體驗到一點哪怕是最輕微的效果意識,除非他确實地動一下手指,這時,意識指向了肌肉本身。

    &rdquo也就是說,關于運動效果的意識就是關于肌肉牽拉的意識,也就是關于胸部與呼吸相關的肌肉或者運動部分肌肉活動的意識。

    詹姆斯也非常強調在關節中由關節面摩擦而産生的感覺。

    既然神經支配理論沒有獲得直接的内省證據,而傳入神經理論則把肌肉感覺也置于其他感覺且共同遵循一個普遍法則之下,并且似乎能解釋這一問題中的所有現象,所以我們傾向于支持這一理論。

     肌肉感覺的重要性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說肌肉感覺所指的并不是純粹來自肌肉的感覺,它還包括肌肉運動産生的感覺。

    我們還要繼續強調它們的重要性。

    首先,它們使我們能感受到自己的運動,這對人而言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信息。

    如果人失去了這種感覺,當他不用眼睛看着自己的手臂時,就不知道它在做什麼。

    關于運動的意識是人區分自己的身體與其他物體的極重要的線索,因此,它是人的意志控制自己的活動的基礎。

    我們不能意識到我們自己的肌肉結構,但我們能意識到某一塊肌肉在運動時的感受,正是這種感受控制了我們的行為表現。

    通過對運動的控制,我們因此能夠間接地控制我們的其他感覺。

    我們能夠通過使眼睛或耳朵定位來接受感覺,而不是被動地等待感覺。

     3.主動觸覺 在正常狀态下,觸覺總是與肌肉感覺聯合在一起的,隻有在非正常狀态下它們才可能分離。

    這種聯合有如下優勢: 1)它極大地增加了在給定時間裡接受刺激的數量,因而縮簡了每一個觸覺過程。

    2)它促使被接觸到的物體被轉移到感覺器官的最敏感的部位,以提高感覺的清晰度。

    3)它迅速地産生了一系列連續的印象,增加了不同印象之間的反差,因而使它們更易于區分。

    因為這種優勢,主動觸覺的分辨力可以達到1/19,而被動觸覺隻能達到1/13。

     主動觸覺引起的觀念 觸覺和肌肉覺的聯合,經過心理加工形成了以下觀念的基礎:1)一個物體的硬或軟的觀念。

    這不是來自重量感,隻需要用手撫摸過物體表面,擠壓它或抓握它就可獲得。

    2)物體的彈性。

    3)物體表面的粗糙或光滑的質感。

    如果手在移動中不斷觸摸到不連續的點,這個物體就會被識别為粗糙的。

    而如果運動的肌肉感伴随着連續接觸感,物體就會被識别為光滑的。

    所有這些質的特征判斷,都是針對物體而不是感覺特征的判斷,但判斷本身卻是基于感覺而形成的。

     這項研究将要考察大量來自皮膚卻又不能歸類為觸覺的感覺,比如熱和冷、刺痛、癢、麻木等感覺。

     IV嗅覺 1.物理刺激 熱能不會引起嗅覺,這是早已被證明了的。

    而電能與機械壓力是否能引起嗅覺仍然還有争議。

    引起嗅覺的适宜的物理刺激我們稱之為氣味。

    但物體的什麼特征使它有氣味我們還不得而知。

    也許是物質呈現出的某種氣态形态,固體或液體則由它們的揮發物刺激了感官。

    某些物質隻需要極微的量就足以引起嗅覺。

    比如麝香,1/2000000毫克就足夠讓人感覺到了。

     2.器官 産生嗅覺的生理器官是位于鼻黏膜上側和後側的嗅覺神經末梢。

    至于引起興奮的方式,我們現在還不甚清楚,隻知道這是一種化學過程,并且如果刺激物粒子保持穩定不變,就不會引起感覺。

     3.嗅覺的特征 嗅覺的差别阈限、可察覺分辨率等指标從來沒有被很好地确定過。

    氣味似乎無法被精确地區分。

    同樣的物質可能引起不同的人的氣味感,甚至對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其感受也會不一樣。

    但是某些特殊氣味的感覺,如吸鼻煙時産生的辛辣、刺激的氣味則可能産生穩定共同的感受。

    當神經末梢受到機械刺激時,也會産生特别的感受。

    所謂的空氣清新或氣悶的感覺是由肺部産生的感受而不是由鼻子受刺激的結果,而惡心作嘔是由味覺引起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