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知識的元素
關燈
小
中
大
神經活動之間的聯系,它認為感覺與神經活動之間的關系隻是表面上的聯系。
簡而言之,一個理論把心智活動歸結為物質活動,而另一個則認為兩者之間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唯物主義用機械發生論來界定感覺,二元論則堅持兩套相互獨立的現象系統,一個是生理的,一個是心理的。
(1)二元論 我們必須簡短地介紹一下二元論理論。
一方面是因為即便是持精神與物質相互獨立的極端主義者也不會否認感覺與神經活動之間的關系;另一個原因則基于這樣一個事實,即有太多的實驗觀察證據支持這兩者的确存在聯系。
據我們所知,感覺不可能在沒有神經組織參與的條件下自行産生。
這方面的例證是:如果人喪失了某些生理器官、傳導神經或大腦中的一部分神經中樞,則相應的感覺能力也會喪失。
更進一步的觀察還顯示,神經活動的增加或抑制會相應地反映出感覺的增加或抑制,如此等等。
總之,我們幾乎擁有了所有我們能得到的支持意識的感覺與神經活動之間存在聯系的證據。
(2)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把宇宙中一切事件,包括心理活動,都還原為物質與運動。
它把能量守恒定律奉為主宰一切的最高法則,心理現象也不例外。
在唯物主義理論看來,心理現象與生理現象的關系就好像熱和電的關系一樣。
唯物主義理論把一切現象都解釋為在遵循能量守恒定律下的物質運動。
根據這一法則,我們可以預測:光能可以轉化為熱能,熱能可以轉化為化學能,進而轉化為電能,而電能又可以轉化為光能。
唯物主義理論用這個一般原理來解釋感覺的發生。
當光線到達視網膜時,光能就被轉化為等量的神經活動能;它沿着神經傳遞到大腦,在那裡,它被轉化為等量的另一種能量形式,其結果是使人産生了感覺。
這個能量轉化鍊是連續不斷的。
每一個步驟都機械地跟随其上一步驟發生。
感覺作為一種心理狀态,就被整合為物理世界的一種物質能量形式,并按照物理世界所遵循的機械法則而運行。
當然,它們是各種能量轉換形式中的一種特殊形式。
反對的理由 對于這種觀點,存在這樣一些嚴肅的反對意見:其中一個源于對感覺的生理方面的解釋;而另一個則起源于感覺的心理學特征。
(1)生理特征。
在感覺與客觀刺激的關系中存在着類(kind)的差異,這使得其關系不可能嚴格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隻能解釋運動現象,它隻對運動有意義。
感覺不是運動。
對色光的感覺或許部分地依賴于以太振動,但感覺本身是一個獨特的心理狀态,并沒有相應的運動、振動以及空間距離和形式等内容的變化。
運動是客觀的,存在于空間之中,并伴随有大小、形式和數量等之間的關系。
感覺是主觀的,隻存在于心智活動中,并不涉及空間的或數量的關系。
運動是一種外在的事實,隻有當它呈現給感覺器官時才被人認識到。
感覺是内在的,直接被意識覺察到。
心理活動與物理活動之間的差異是能量守恒定律無法跨越的鴻溝。
這個定律隻能适用于運動;把它應用于感覺,就像相信聲音或顔色是空間中的運動一樣荒唐可笑。
唯物主義所不能解釋的 反對唯物主義的意見認為,唯物主義理論的定律隻能解釋生理現象。
而按照邏輯學的觀點:解釋就是要說明兩個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
這種關系隻可能存在于具有量的同一性(quantitativeidentity)的事實之間,先發生的事實通常被看作原因,後發生的事實被當成結果。
如果沒有這種同一性,則說明兩者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
按照這樣的定義,用物理世界的現象和機制來描述心理活動、按照能量守恒定律來解釋心理注定是行不通的:1)它不能解釋感覺為何是一種一般性的事實;2)它不能解釋感覺的任何一個具體細節。
1)感覺是一種意識的狀态,它與引起它的機械運動之間不存在同一性。
存在于這兩者之間的最顯著的事實是它們之間的差異:一個是以客觀的空間運動方式存在的事實,而另一個則是獨立地存在于意識中的心理事實。
它們之間不可能發生數量化的轉換,因為意識是不能被量化的。
所以赫胥黎(Mr.Huxley)說道:&ldquo意識狀态是如此非同尋常,要相信它是從神經沖動中産生的,就像相信當阿拉丁擦他的神燈時,神怪就會出現一樣神奇。
&rdquo泰德爾(Mr.Tyndall)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ldquo由大腦的生理機能過渡到意識的過程是不可思議的。
&rdquo德國生理學家杜波依斯·雷蒙德(DuBoisReymond)說:&ldquo即使我們能夠掌握關于人體的所有知識,包括了解大腦和它内部發生的一切,但作為一種心理狀态的感覺将仍然是不可思議的。
因為我們能夠了解的最高的知識也隻能向我們揭示物質的運動,以及在我們大腦中的某些原子與運動的聯結,而另一個不争的事實是:當我感到疼、嗅到一朵玫瑰的香味、看見紅色等等的時候,其心理過程卻是完全的不可理解的。
&rdquo顯然,如果如上所說,這種聯系是無法解釋、不可思議、不可理解的,那麼自然我們就不能用它來描述或理解感覺。
2)唯物主義還忽略了感覺的特殊反應。
即使我們能了解每一種運動對我們造成的影響,并且我們還能準确地區分它們,但我們将仍然無法理解為什麼某一種運動模式引起人關于顔色的感覺,而另一種卻引起人關于聲音的感覺。
所以,即使我們了解了不同頻率的樂音之間的區别,卻依然不能解釋為什麼較低頻率的振動使人聽到低音,而較高頻率的振動卻讓人聽到高音。
這些區分過程都是在意識中發生的,即使我們并不知道每種聲音各自的振動頻率,但在意識中我們依然能區分它們,它們之間的差異是由直覺而得的,并非由分析而得。
在意識活動與各種物理運動之間,我們并沒有發現同一性。
隻有具有了同一性,我們才能用其中一種現象去解釋另一種現象。
(2)心理學的反駁。
目前,心理學的反駁還不能在這裡完全地展開,因為作為這種觀點的前提的心理學理論研究至今還未完成。
簡單地說,這一觀點是:作為心理現象的誘因,物質運動獨立地存在是不可能的,它們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們以某種方式與心智活動發生了關系。
用心理學的術語來描述,對運動的認識本身就是知識,要了解它需要對心智的過程與構成元素進行研究,它不是一個可以用先前的知識來解釋的問題。
它本身就是知識的問題,需要用心理學的定律來解釋,如同解釋其他知識問題一樣。
運動不能以心理學的方式來說明心理現象,因為它自身就是一個心理現象,并且是依賴于心理學的元素和過程而存在的。
唯物主義者颠倒了主體與客體的産生順序,他們試圖從客體中引申出主體,從事實中引申出知識。
為了滿足這樣的要求,他們規定心理學的任務是在事實與認識(known)之間建立同一性,并且努力證明認識主體是如何參與到了那些在自然科學家看來僅僅是存在的事實中的。
唯物主義還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真實的事實是因為認識而存在的,是因為與心智相關而存在的。
與心智分離的運動隻是一個抽象概念,不能用來描述心智本身。
我們接下來将要介紹在這個問題上正确的理論解釋。
(3)作為心理刺激的神經轉換活動 在第一個标題下我們已經明确讨論過,在物質過程和心理過程之間确實存在某種聯系。
而在前面的讨論中,我們還明确了這種聯系并不是一種自然聯系,即意識的感覺不可以被看成是分子運動的結果。
如果把感覺理解為外在的客體在心理上的印刻,是心理對客體的被動接受或拷貝,這樣的理解在最大限度上迎合了常識的理解,卻沒有理論意義。
感覺既不是外在對象或過程的拷貝,也不是内在對象與過程的拷貝。
比如在視覺過程中,無論外在的還是内在的組織的興奮都不是色彩感覺本身,外部的機體過程隻不過是某種以太波刺激了視網膜;而内部機體過程則是沿着神經和大腦内的分子運動的興奮和傳遞。
最終作用于心理的隻是大腦裡的分子運動,從本質上說,是心理作用于它自己,所以,對色彩的感覺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
神經轉換不是原因而是刺激 相應地,這種分子運動被理解為刺激或興奮,用以喚醒心理使之進入活躍狀态。
當心理被激發而活躍起來時,它便用它特有的方式對刺激作出反應,這種反應看起來是物理現象的對應,而實際上卻是創造性活動,因為這樣的反應是不可能用其他方法得到的。
嚴格地說,神經轉換過程并不是引起感覺的原因,感覺也不是被動接受物理現象的印刻。
感覺不能簡單地等同于身體變化對心理的影響,雖然這種影響是産生感覺的必須的先決條件。
感覺是心理在這種影響下從它自身中産生出來的一種狀态。
生理活動與心理活動的區别 生理活動與心理活動的差異是顯著的。
生理活動的能量總是外在的,它從來不作用于自身而是向外傳遞。
這種活動是一種外部的身體經曆,它不是自源性的,而是起源于外部的存在。
心智則有能力将活動作用于其自身,并産生出自源性的、獨特的、全新的活動,即感覺。
對心智來說,神經轉換是必須的刺激,因此生理活動的表現形式與心智活動總是相伴随的,而且,一旦這種刺激呈現出來,它将努力左右心智的活動,使心智活動遵循它的反應機制,做出确定的、不變的反應。
4.感覺的功能 在考察了感覺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關系之後,我們接下來将要考察感覺在人的心理生活中的積極影響,即感覺在一個整體的心智中所發揮的功能。
①感覺是一個彙聚點,是自我和本性的交彙處。
正是在感覺這裡,本性與自我交融而使本性被賦予心理性;也正是在感覺這裡,自我與本性交融而使自我被賦予了自然性。
感覺因而實際上成了生理過程向心理過程轉化的中轉站。
②感覺表現了心智活動特征的另一面,即被動的、接受性的一面。
這并不意味着心智是完全被動的,比如說,它就像一塊柔軟的蠟,可以接受任何印刻。
相反,感覺是一個積極的機體活動結果,它是一個産出過程,而不是接受過程。
它是心智活動的被動的方面(aspect),而不是被動的部分(side)。
與其他心理過程相比,感覺的特點是它向其他心理過程提供了素材。
它提供了其他心理過程,比如知覺、記憶、思維等過程必須的原材料。
它使一個人所能認識的領域超出了他自身的範圍,并且為他的心理活動提供了操作的素材。
③感覺向心智傳達了興奮,激發了心智的活動。
認識全新的領域,和對熟悉對象做出更精确的認識,這兩者都是感覺的功能,無論在哪一方面,感覺都能激發心智做出外在反應。
作為一種興奮,感覺具有緊張度和活動性兩個特征,并且和情感相聯。
事實上,廣義的情感的定義正是心理的興奮狀态。
感覺激發起心智的活動,而活動由意志力來監控。
作為一種興奮狀态,感覺具有誘發知識和意志力的功能,其功能幾乎與情感相同。
④感覺在心理活動産物中指示了特殊因素。
即是說,它總是指示着那些與&ldquo這個&rdquo、&ldquo此時&rdquo相聯系的内容。
我們可以回憶、想象或思考一束光,而不一定需要我們真實地感覺到了這個對象,但在感覺中,這個對象是被明确地指示出來的,成為我們即刻體驗到的對象,而心智中的其他活動至多能夠描述我們可能體驗到光的條件。
在語言交流中,我們通常說&ldquo這&rdquo、&ldquo那&rdquo并同時用手指出,用這種方式我們才能準确地定義我們所指的對象。
這種通過手勢來實現的功能,在内在體驗中則是靠感覺的指示功能來實現的,感覺總是指向&ldquo這個&rdquo或&ldquo這裡&rdquo。
⑤感覺指示了存在,這種指示是特殊性的。
同時,它還意味着或标志着質的特征,這種質的特征是一般性意義上的。
感覺具有質的特征以及強度。
這種質的特征是一個抽象的内容,它不同于感覺的具體的指稱,所以它是一般性的。
感覺對紅色的指稱代表了一個具體存在對象,但紅色本身的質的特征卻不與某一個具體的存在對象相聯系。
紅色本身是一個抽象觀念,也就是說,它是從具體的存在中抽象出來的,并脫離了具體存在,因而它是普遍性的。
質的特征形成了意義,正如感覺的指示功能指示了存在一樣。
因此,&ldquo這&rdquo的特殊性與&ldquo質&rdquo的普遍性兩個因素,共同構成了知識的對象。
由感覺到知識的轉變過程,是由這兩個因素的發展決定的。
一方面,分析性活動把質的特征從具體的對象中分離出來;另一方面,綜合性活動把各種質的特征結合起來,并把它投射到具體存在之中。
II感覺的發展 原感覺 在繼續讨論我們當前的感覺之前,我們先來讨論原感覺(originalsensation),以及它與感覺的區别。
這樣的讨論有助于我們了解各種感覺的共同特征&mdash&mdash與感覺相關的心理基礎&mdash&mdash對我們當前感覺經驗的貢獻,就好比考察原始星雲對我們了解太陽系的形成會有幫助一樣。
我們目前還不能準确地描述我們所假設的這個統一體的共同特征,但通過類比,我們還是能獲得一些關于它的特征的大概印象。
試想,我們雖然擁有當前的感覺器官與感覺能力,但它卻隻能産生關于身體的舒适與不舒适的整體感受,而且這些感受沒有空間定位,也沒有明确的質的特征使它們相互區分。
或者讓我們想象一下,我們的各種感覺器官都喪失了它們分辨質的特征的能力,都退化成低級的感受器,與這種體驗最接近的情況是當我們睡着的時候:我們的聽覺停止了,我們也喪失了對顔色和形狀的感受力,最後,我們的觸覺、壓覺、溫覺等都變得很弱并且彼此混淆。
還有,當初生的嬰兒還未睜眼之前也是這樣一種情況,他的聽覺十分微弱,嗅覺與觸覺都很遲鈍,這時,他的主要感覺就是饑餓感、身體的舒适感、痛感和對溫度變化的感覺等等。
而這些感覺似乎也是融合成一體的,即是一個舒适與否的一般的感受,而不能夠彼此分辨内容。
在這種情形下,感覺器官仍然保持着它們與大腦之間的聯系,依然具有通過遺傳得來的先天能力與傾向。
因此,我們能形成一些不清晰的、模糊的、彌散的感覺觀念,就像牡蛎或水母的感覺一樣。
(1)感覺的發展是一個從情緒化到理智化的過程。
感覺的分化過程就是這樣,原感覺幾乎完全是情緒化的,極少有理智的價值。
它隻是有機體内部的自我應答,它不報告具體的内容,它不能描述對象的質的特征。
按照這個标準,我們可以對當前的感覺進行分類。
我們的饑餓感、渴感、疲勞感、焦慮感、舒适感等感受都不與特定對象相聯系,它們是混沌的原感覺的遺迹。
感覺的另一極則是我們的視覺;它具有極少的情緒成分,而是最大限度地具有了理智的功能,即能夠對對象質的差異進行精确的分辨。
(2)感覺的發展是一個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這一點在前面已經提到過。
機體感覺缺乏理智的辨析能力,正是由于它不能明辨特征。
它不能夠清晰地區分刺激的空間位置或質的特征。
最早從原感覺中分化出來的感覺是觸覺與壓覺,它們對對象有了較敏銳的區分能力,并且也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但在它們各自的感覺範圍内,也隻有強度的差異。
這種差異隻是一種情緒性的分别,就像癢、發抖等。
觸覺并不能有意識地分辨不同的對象,隻是形成了一些含混的觀念。
接下來,我們有了嗅覺和味覺。
它們雖然有了一些質的區分,但總體上說仍然是模糊的。
這體現在:對純粹氣味或味道之間的彼此分辨是十分困難的;感受從一種狀态到另一種狀态的變化沒有明确的界限;幾乎沒有位置感;等等。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聽覺與視覺,它們能清晰明确地分辨對象的質的特征,快速精确地進行空間和時間定位。
(3)感覺的發展還包括感覺器官的分化與活動能力。
感覺器官似乎隻能被動地等待刺激的到來。
但是在感覺中,沒有純粹被動的感官,即使是在生理學意義上也是如此。
感官必須主動地去适應刺激。
嘴必須分泌唾液,我們才能嘗到
簡而言之,一個理論把心智活動歸結為物質活動,而另一個則認為兩者之間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唯物主義用機械發生論來界定感覺,二元論則堅持兩套相互獨立的現象系統,一個是生理的,一個是心理的。
(1)二元論 我們必須簡短地介紹一下二元論理論。
一方面是因為即便是持精神與物質相互獨立的極端主義者也不會否認感覺與神經活動之間的關系;另一個原因則基于這樣一個事實,即有太多的實驗觀察證據支持這兩者的确存在聯系。
據我們所知,感覺不可能在沒有神經組織參與的條件下自行産生。
這方面的例證是:如果人喪失了某些生理器官、傳導神經或大腦中的一部分神經中樞,則相應的感覺能力也會喪失。
更進一步的觀察還顯示,神經活動的增加或抑制會相應地反映出感覺的增加或抑制,如此等等。
總之,我們幾乎擁有了所有我們能得到的支持意識的感覺與神經活動之間存在聯系的證據。
(2)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把宇宙中一切事件,包括心理活動,都還原為物質與運動。
它把能量守恒定律奉為主宰一切的最高法則,心理現象也不例外。
在唯物主義理論看來,心理現象與生理現象的關系就好像熱和電的關系一樣。
唯物主義理論把一切現象都解釋為在遵循能量守恒定律下的物質運動。
根據這一法則,我們可以預測:光能可以轉化為熱能,熱能可以轉化為化學能,進而轉化為電能,而電能又可以轉化為光能。
唯物主義理論用這個一般原理來解釋感覺的發生。
當光線到達視網膜時,光能就被轉化為等量的神經活動能;它沿着神經傳遞到大腦,在那裡,它被轉化為等量的另一種能量形式,其結果是使人産生了感覺。
這個能量轉化鍊是連續不斷的。
每一個步驟都機械地跟随其上一步驟發生。
感覺作為一種心理狀态,就被整合為物理世界的一種物質能量形式,并按照物理世界所遵循的機械法則而運行。
當然,它們是各種能量轉換形式中的一種特殊形式。
反對的理由 對于這種觀點,存在這樣一些嚴肅的反對意見:其中一個源于對感覺的生理方面的解釋;而另一個則起源于感覺的心理學特征。
(1)生理特征。
在感覺與客觀刺激的關系中存在着類(kind)的差異,這使得其關系不可能嚴格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隻能解釋運動現象,它隻對運動有意義。
感覺不是運動。
對色光的感覺或許部分地依賴于以太振動,但感覺本身是一個獨特的心理狀态,并沒有相應的運動、振動以及空間距離和形式等内容的變化。
運動是客觀的,存在于空間之中,并伴随有大小、形式和數量等之間的關系。
感覺是主觀的,隻存在于心智活動中,并不涉及空間的或數量的關系。
運動是一種外在的事實,隻有當它呈現給感覺器官時才被人認識到。
感覺是内在的,直接被意識覺察到。
心理活動與物理活動之間的差異是能量守恒定律無法跨越的鴻溝。
這個定律隻能适用于運動;把它應用于感覺,就像相信聲音或顔色是空間中的運動一樣荒唐可笑。
唯物主義所不能解釋的 反對唯物主義的意見認為,唯物主義理論的定律隻能解釋生理現象。
而按照邏輯學的觀點:解釋就是要說明兩個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
這種關系隻可能存在于具有量的同一性(quantitativeidentity)的事實之間,先發生的事實通常被看作原因,後發生的事實被當成結果。
如果沒有這種同一性,則說明兩者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
按照這樣的定義,用物理世界的現象和機制來描述心理活動、按照能量守恒定律來解釋心理注定是行不通的:1)它不能解釋感覺為何是一種一般性的事實;2)它不能解釋感覺的任何一個具體細節。
1)感覺是一種意識的狀态,它與引起它的機械運動之間不存在同一性。
存在于這兩者之間的最顯著的事實是它們之間的差異:一個是以客觀的空間運動方式存在的事實,而另一個則是獨立地存在于意識中的心理事實。
它們之間不可能發生數量化的轉換,因為意識是不能被量化的。
所以赫胥黎(Mr.Huxley)說道:&ldquo意識狀态是如此非同尋常,要相信它是從神經沖動中産生的,就像相信當阿拉丁擦他的神燈時,神怪就會出現一樣神奇。
&rdquo泰德爾(Mr.Tyndall)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ldquo由大腦的生理機能過渡到意識的過程是不可思議的。
&rdquo德國生理學家杜波依斯·雷蒙德(DuBoisReymond)說:&ldquo即使我們能夠掌握關于人體的所有知識,包括了解大腦和它内部發生的一切,但作為一種心理狀态的感覺将仍然是不可思議的。
因為我們能夠了解的最高的知識也隻能向我們揭示物質的運動,以及在我們大腦中的某些原子與運動的聯結,而另一個不争的事實是:當我感到疼、嗅到一朵玫瑰的香味、看見紅色等等的時候,其心理過程卻是完全的不可理解的。
&rdquo顯然,如果如上所說,這種聯系是無法解釋、不可思議、不可理解的,那麼自然我們就不能用它來描述或理解感覺。
2)唯物主義還忽略了感覺的特殊反應。
即使我們能了解每一種運動對我們造成的影響,并且我們還能準确地區分它們,但我們将仍然無法理解為什麼某一種運動模式引起人關于顔色的感覺,而另一種卻引起人關于聲音的感覺。
所以,即使我們了解了不同頻率的樂音之間的區别,卻依然不能解釋為什麼較低頻率的振動使人聽到低音,而較高頻率的振動卻讓人聽到高音。
這些區分過程都是在意識中發生的,即使我們并不知道每種聲音各自的振動頻率,但在意識中我們依然能區分它們,它們之間的差異是由直覺而得的,并非由分析而得。
在意識活動與各種物理運動之間,我們并沒有發現同一性。
隻有具有了同一性,我們才能用其中一種現象去解釋另一種現象。
(2)心理學的反駁。
目前,心理學的反駁還不能在這裡完全地展開,因為作為這種觀點的前提的心理學理論研究至今還未完成。
簡單地說,這一觀點是:作為心理現象的誘因,物質運動獨立地存在是不可能的,它們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們以某種方式與心智活動發生了關系。
用心理學的術語來描述,對運動的認識本身就是知識,要了解它需要對心智的過程與構成元素進行研究,它不是一個可以用先前的知識來解釋的問題。
它本身就是知識的問題,需要用心理學的定律來解釋,如同解釋其他知識問題一樣。
運動不能以心理學的方式來說明心理現象,因為它自身就是一個心理現象,并且是依賴于心理學的元素和過程而存在的。
唯物主義者颠倒了主體與客體的産生順序,他們試圖從客體中引申出主體,從事實中引申出知識。
為了滿足這樣的要求,他們規定心理學的任務是在事實與認識(known)之間建立同一性,并且努力證明認識主體是如何參與到了那些在自然科學家看來僅僅是存在的事實中的。
唯物主義還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真實的事實是因為認識而存在的,是因為與心智相關而存在的。
與心智分離的運動隻是一個抽象概念,不能用來描述心智本身。
我們接下來将要介紹在這個問題上正确的理論解釋。
(3)作為心理刺激的神經轉換活動 在第一個标題下我們已經明确讨論過,在物質過程和心理過程之間确實存在某種聯系。
而在前面的讨論中,我們還明确了這種聯系并不是一種自然聯系,即意識的感覺不可以被看成是分子運動的結果。
如果把感覺理解為外在的客體在心理上的印刻,是心理對客體的被動接受或拷貝,這樣的理解在最大限度上迎合了常識的理解,卻沒有理論意義。
感覺既不是外在對象或過程的拷貝,也不是内在對象與過程的拷貝。
比如在視覺過程中,無論外在的還是内在的組織的興奮都不是色彩感覺本身,外部的機體過程隻不過是某種以太波刺激了視網膜;而内部機體過程則是沿着神經和大腦内的分子運動的興奮和傳遞。
最終作用于心理的隻是大腦裡的分子運動,從本質上說,是心理作用于它自己,所以,對色彩的感覺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
神經轉換不是原因而是刺激 相應地,這種分子運動被理解為刺激或興奮,用以喚醒心理使之進入活躍狀态。
當心理被激發而活躍起來時,它便用它特有的方式對刺激作出反應,這種反應看起來是物理現象的對應,而實際上卻是創造性活動,因為這樣的反應是不可能用其他方法得到的。
嚴格地說,神經轉換過程并不是引起感覺的原因,感覺也不是被動接受物理現象的印刻。
感覺不能簡單地等同于身體變化對心理的影響,雖然這種影響是産生感覺的必須的先決條件。
感覺是心理在這種影響下從它自身中産生出來的一種狀态。
生理活動與心理活動的區别 生理活動與心理活動的差異是顯著的。
生理活動的能量總是外在的,它從來不作用于自身而是向外傳遞。
這種活動是一種外部的身體經曆,它不是自源性的,而是起源于外部的存在。
心智則有能力将活動作用于其自身,并産生出自源性的、獨特的、全新的活動,即感覺。
對心智來說,神經轉換是必須的刺激,因此生理活動的表現形式與心智活動總是相伴随的,而且,一旦這種刺激呈現出來,它将努力左右心智的活動,使心智活動遵循它的反應機制,做出确定的、不變的反應。
4.感覺的功能 在考察了感覺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關系之後,我們接下來将要考察感覺在人的心理生活中的積極影響,即感覺在一個整體的心智中所發揮的功能。
①感覺是一個彙聚點,是自我和本性的交彙處。
正是在感覺這裡,本性與自我交融而使本性被賦予心理性;也正是在感覺這裡,自我與本性交融而使自我被賦予了自然性。
感覺因而實際上成了生理過程向心理過程轉化的中轉站。
②感覺表現了心智活動特征的另一面,即被動的、接受性的一面。
這并不意味着心智是完全被動的,比如說,它就像一塊柔軟的蠟,可以接受任何印刻。
相反,感覺是一個積極的機體活動結果,它是一個産出過程,而不是接受過程。
它是心智活動的被動的方面(aspect),而不是被動的部分(side)。
與其他心理過程相比,感覺的特點是它向其他心理過程提供了素材。
它提供了其他心理過程,比如知覺、記憶、思維等過程必須的原材料。
它使一個人所能認識的領域超出了他自身的範圍,并且為他的心理活動提供了操作的素材。
③感覺向心智傳達了興奮,激發了心智的活動。
認識全新的領域,和對熟悉對象做出更精确的認識,這兩者都是感覺的功能,無論在哪一方面,感覺都能激發心智做出外在反應。
作為一種興奮,感覺具有緊張度和活動性兩個特征,并且和情感相聯。
事實上,廣義的情感的定義正是心理的興奮狀态。
感覺激發起心智的活動,而活動由意志力來監控。
作為一種興奮狀态,感覺具有誘發知識和意志力的功能,其功能幾乎與情感相同。
④感覺在心理活動産物中指示了特殊因素。
即是說,它總是指示着那些與&ldquo這個&rdquo、&ldquo此時&rdquo相聯系的内容。
我們可以回憶、想象或思考一束光,而不一定需要我們真實地感覺到了這個對象,但在感覺中,這個對象是被明确地指示出來的,成為我們即刻體驗到的對象,而心智中的其他活動至多能夠描述我們可能體驗到光的條件。
在語言交流中,我們通常說&ldquo這&rdquo、&ldquo那&rdquo并同時用手指出,用這種方式我們才能準确地定義我們所指的對象。
這種通過手勢來實現的功能,在内在體驗中則是靠感覺的指示功能來實現的,感覺總是指向&ldquo這個&rdquo或&ldquo這裡&rdquo。
⑤感覺指示了存在,這種指示是特殊性的。
同時,它還意味着或标志着質的特征,這種質的特征是一般性意義上的。
感覺具有質的特征以及強度。
這種質的特征是一個抽象的内容,它不同于感覺的具體的指稱,所以它是一般性的。
感覺對紅色的指稱代表了一個具體存在對象,但紅色本身的質的特征卻不與某一個具體的存在對象相聯系。
紅色本身是一個抽象觀念,也就是說,它是從具體的存在中抽象出來的,并脫離了具體存在,因而它是普遍性的。
質的特征形成了意義,正如感覺的指示功能指示了存在一樣。
因此,&ldquo這&rdquo的特殊性與&ldquo質&rdquo的普遍性兩個因素,共同構成了知識的對象。
由感覺到知識的轉變過程,是由這兩個因素的發展決定的。
一方面,分析性活動把質的特征從具體的對象中分離出來;另一方面,綜合性活動把各種質的特征結合起來,并把它投射到具體存在之中。
II感覺的發展 原感覺 在繼續讨論我們當前的感覺之前,我們先來讨論原感覺(originalsensation),以及它與感覺的區别。
這樣的讨論有助于我們了解各種感覺的共同特征&mdash&mdash與感覺相關的心理基礎&mdash&mdash對我們當前感覺經驗的貢獻,就好比考察原始星雲對我們了解太陽系的形成會有幫助一樣。
我們目前還不能準确地描述我們所假設的這個統一體的共同特征,但通過類比,我們還是能獲得一些關于它的特征的大概印象。
試想,我們雖然擁有當前的感覺器官與感覺能力,但它卻隻能産生關于身體的舒适與不舒适的整體感受,而且這些感受沒有空間定位,也沒有明确的質的特征使它們相互區分。
或者讓我們想象一下,我們的各種感覺器官都喪失了它們分辨質的特征的能力,都退化成低級的感受器,與這種體驗最接近的情況是當我們睡着的時候:我們的聽覺停止了,我們也喪失了對顔色和形狀的感受力,最後,我們的觸覺、壓覺、溫覺等都變得很弱并且彼此混淆。
還有,當初生的嬰兒還未睜眼之前也是這樣一種情況,他的聽覺十分微弱,嗅覺與觸覺都很遲鈍,這時,他的主要感覺就是饑餓感、身體的舒适感、痛感和對溫度變化的感覺等等。
而這些感覺似乎也是融合成一體的,即是一個舒适與否的一般的感受,而不能夠彼此分辨内容。
在這種情形下,感覺器官仍然保持着它們與大腦之間的聯系,依然具有通過遺傳得來的先天能力與傾向。
因此,我們能形成一些不清晰的、模糊的、彌散的感覺觀念,就像牡蛎或水母的感覺一樣。
(1)感覺的發展是一個從情緒化到理智化的過程。
感覺的分化過程就是這樣,原感覺幾乎完全是情緒化的,極少有理智的價值。
它隻是有機體内部的自我應答,它不報告具體的内容,它不能描述對象的質的特征。
按照這個标準,我們可以對當前的感覺進行分類。
我們的饑餓感、渴感、疲勞感、焦慮感、舒适感等感受都不與特定對象相聯系,它們是混沌的原感覺的遺迹。
感覺的另一極則是我們的視覺;它具有極少的情緒成分,而是最大限度地具有了理智的功能,即能夠對對象質的差異進行精确的分辨。
(2)感覺的發展是一個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這一點在前面已經提到過。
機體感覺缺乏理智的辨析能力,正是由于它不能明辨特征。
它不能夠清晰地區分刺激的空間位置或質的特征。
最早從原感覺中分化出來的感覺是觸覺與壓覺,它們對對象有了較敏銳的區分能力,并且也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但在它們各自的感覺範圍内,也隻有強度的差異。
這種差異隻是一種情緒性的分别,就像癢、發抖等。
觸覺并不能有意識地分辨不同的對象,隻是形成了一些含混的觀念。
接下來,我們有了嗅覺和味覺。
它們雖然有了一些質的區分,但總體上說仍然是模糊的。
這體現在:對純粹氣味或味道之間的彼此分辨是十分困難的;感受從一種狀态到另一種狀态的變化沒有明确的界限;幾乎沒有位置感;等等。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聽覺與視覺,它們能清晰明确地分辨對象的質的特征,快速精确地進行空間和時間定位。
(3)感覺的發展還包括感覺器官的分化與活動能力。
感覺器官似乎隻能被動地等待刺激的到來。
但是在感覺中,沒有純粹被動的感官,即使是在生理學意義上也是如此。
感官必須主動地去适應刺激。
嘴必須分泌唾液,我們才能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