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知識的元素
關燈
小
中
大
I感覺通論
感覺的界定
雖然感覺問題中的難題不少,但感覺仍然是各種心理現象中最容易分辨的一種。
我們獲得溫感和壓感、聽見聲音、看見顔色等等,諸如此類的現象都是感覺。
作為身體狀況的一種反應,感覺本身的定義是很簡單的:這是一種反映刺激的單一特征的心理狀态,它是由作用于周圍神經組織的刺激引起的。
此外,我們認定皮膚是獲得溫感和壓感的器官,耳朵是感覺聲音的器官,眼睛是獲得光感的器官,如此等等。
研究主題 感覺實際上包含了兩方面的内容:生理的和心理的。
感覺一方面與生理機能相關;另一方面,它還與心智活動相關。
感覺的生理方面的内容包括:作用于神經組織的刺激,以及神經組織自身的活動。
我們将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察感覺:1)廣義的生理刺激,包括外周器官刺激與生理刺激兩個分支;2)感覺的心理要素,或感覺的特征;3)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之間的關系;4)感覺在智力活動中的功能。
1.生理刺激 (1)外周器官刺激 我們所有的感覺中,隻有一小部分是從我們身體内部産生的;相比之下,絕大部分感覺,也就是構成感覺觀念的最主要的内容,都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機體而産生的。
在各種感覺中,觸覺必須通過身體接觸才能産生;而聽覺可以在較遠的距離上形成;視覺通過光而産生,所以幾乎不受距離的限制。
盡管外在的刺激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卻可以用一種屬性來描述它們,這就是運動。
無論作用距離的遠近,事物作用于有機體并使之産生感覺的唯一方式就是運動。
運動可能是一個物體的整體移動,如一件東西撞擊到我們的身體;也可能是物體内部的局部運動,例如,我們的味覺或嗅覺就是這種局部運動的結果;它還可能是我們身體自發的、由運動源通過特定的媒介以振動的方式把運動傳遞到我們身上,比如視覺與聽覺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形成的。
無論如何,有運動才有感覺。
一個絕對無運動的物體不可能對有機體産生任何作用,有機體當然不可能産生出關于它的感覺。
運動的特征 因此,感覺不是一個獨立的事件,而總是與運動特征相伴随,也就是說,感覺的特征取決于作用于外周感覺器官的刺激。
出于心理學的目的,人們并不會把世界當作一系列無法計量的質的特征來認識,而是把它看成運動。
運動着的世界本身擁有多種性質,與之相對應的是感覺的多種反應特征。
運動的形式可能在這些方面表現出差異:強度(intensity)、形式(form)和速度(rapidity)等。
相應地,運動就有了三個特征:振幅(amplitude)、形式(form)和速率(velocity)。
振幅是物體上下或往返運動的距離大小,是物體擺動時偏離一個固定點的長度。
振動的物體移動這一段距離的時間可能是千分之一秒,也可能是一秒或更長。
這個時間決定了物體的運動速率。
此外,運動可能是規則的,也可能是不規則的,這就是運動的形式。
其中,規則的運動又有多種不同形式,如圓周運動、橢圓運動或抛物線運動;物體的運動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可能是像鐘擺、像活塞或者像汽錘等等。
感覺的特征 運動的不同特征相應地引起了不同的感覺反應。
與運動的振幅相對應的是我們感覺到的刺激強度。
物體振動的振幅越大,它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力度就越大,相應地,引起的感覺就越強烈。
不同的運動形式則對應于感覺反應的質的特征的差異。
不規則的運動傾向于引起模糊的、含混的感覺反應,比如味覺和嗅覺等;而聽覺和視覺則是由清晰的、規則的運動引起的。
在聽覺領域,樂音和噪音的不同感覺,就是分别由規則振動和不規則振動引起的。
此外,不同的振動頻率還讓人産生不同的感受。
低頻振動(低于20赫茲)隻會讓人感到難受;頻率在19到約20000[1]赫茲之間的振動,會讓人聽到聲音;不同的頻率對應于不同的音高感受,比如高頻振動讓人聽到十分尖銳的呼嘯聲,而低頻振動則讓人聽到低沉而渾厚的聲音。
當振動的頻率不在上述範圍之内時,就不會引起人的聽覺器官的反應。
當振動頻率達到一個非常巨大的值,如392萬億[2]赫茲時,就會引起人的眼睛的反應,使人産生關于顔色的感覺。
當振動頻率在392萬億赫茲到785萬億赫茲之間變動時,分别引起人從紅色到紫色的不同的顔色視覺。
當振動頻率超過785萬億赫茲這個上限時,振動就不再引起人的視覺反應,而是産生所謂的光化效應(actiniceffect)。
外周器官刺激的分類 外周器官刺激可以分為一般刺激和特殊刺激兩類。
某些形式的刺激,比如機械壓力、熱和電等刺激能引起各種感覺器官的反應。
這些刺激中的任何一種,當它作用于耳朵時,就會使人産生聽覺;作用于眼睛則讓人産生視覺,諸如此類。
而特殊刺激隻能激發某一種特定的感受器,如以太波(wavesofether)隻有通過激活眼睛内的視網膜才能喚醒我們的意識;空氣的波動隻能激發耳朵内的特定反應媒介的活動;而某些我們還不太清楚的化學物質則引起味覺或嗅覺神經的反應。
(2)生理刺激 至此,我們還沒有形成感覺。
外在的刺激隻是感覺發生的先決條件。
與外在的刺激相比,來自機體自身内部的刺激在多數情況下是被忽略的。
外在的刺激激發了機體的神經興奮,當神經興奮被激發起來的時候,外在的刺激本身卻顯得不重要了。
這時,外在的刺激被轉化成了生理刺激,隻有生理刺激才能引起感覺。
這種轉換模式導緻了兩種不同的感覺:機械的和化學的。
在一些情況下,生理刺激表現為對外部刺激的一種延續。
例如,導緻壓迫的外周器官刺激作用于機體時,無須任何轉換都能引起觸感;聽覺神經極可能僅僅延續了最初的刺激形式而沒有對它進行化學的轉變。
相應地,在味覺與嗅覺中就存在化學轉換。
盛開的花朵或有氣味的物質在相應的神經末梢中引發了某種特定的化學過程。
當刺激到達大腦時,它已經被轉換成為與最初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刺激完全不同的形式了。
在視覺過程中,似乎同時存在着機械的與化學的感覺活動。
生理刺激的階段 生理刺激可以區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外周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興奮起來;第二個階段,興奮沿着神經纖維被傳遞到大腦;第三個階段,大腦接收到傳來的興奮并對之做出反應。
在這三個階段中,在感覺器官、神經纖維和大腦之中分别有一些變化發生了。
對感覺過程來說,接下來将要做的工作是對所有這些變化進行整合,并給它們限定一個主題。
特殊的神經能量 在神經組織将外周器官刺激轉換成為生理刺激的過程中,人們傾向于認為各種神經組織都是以同樣的方式來回應不同的刺激的。
這種觀點認為,比如:當耳内的聽神經被激發得興奮起來時,人總是以聽到聲音的方式對刺激做出反應,而不論聽神經是被哪一種刺激激發的,即無論是壓力、電刺激還是更平常的任一種氣流震蕩等等,都可能引起聽覺。
根據這種觀點,當眼睛受到刺激而興奮起來,心智就相應地獲得了光感。
無論這興奮是來源于機械壓力還是以太振動(ethericvibration)的刺激,或者它可能僅僅是由于身體不适而引起的。
這種觀點就是衆所周知的特殊神經能量假說。
也就是說,神經組織存在一種專門用于興奮傳遞的特殊神經能量。
對它的産生有兩種解釋。
一種解釋認為,各種神經組織都起源于一個共同的初始結構,因此它們都以同樣的方式對刺激做出反應;另一種解釋則認為,采用特殊神經能是為了适應用統一方式進行神經興奮傳遞的需要。
雖然這兩種解釋互相争執不下,但是對于特殊神經能的存在本身卻是沒有疑問的。
替代性的大腦活動 前面曾經提到過這樣一個判斷:要産生感覺,需要大腦、神經和感覺器官三者的整合。
現在我們需要對這個判斷作一些限定。
我們發現,感覺器官與大腦之間的聯結一旦形成,在一些非常情況下,後者便傾向于建立屬于它自己的結構來取代通常是在感覺器官和神經組織中發生的過程。
例如,在成年以後失明的人不會喪失對顔色的想象力。
他們對顔色的理解盡管是内隐的,但與眼睛能感受光的物理刺激的健康人一樣是真實的。
失掉一隻手臂或一條腿的人,仍然會&ldquo感到&rdquo他們已不存在的身體部分。
他們會繼續保持來自失去部分的感覺。
另外,在一些極端的情況下,比如發燒時,感覺會自行從大腦中産生,并且與受到真實的外界刺激而産生的感覺一樣鮮活生動。
當然,這種感覺是幻覺,它是對外部世界的錯覺。
盡管沒有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刺激,病人依然可以聽到聲音,看到光;雖然面前空無一物,病人也能感覺奇異的景象展現在眼前。
這種現象在夢境中更是數不勝數,它們導緻了這樣一個假設:大腦中産生的每一個興奮從本質上說不是源于感覺器官的,而是自發地從大腦中被喚起的,即大腦的活動是自誘導的。
在特定的環境下,這種自誘導的結果與通過外周器官或感覺神經引起的興奮具有同樣的心理效應,也就是說,心智活動需要處理的最終元素隻是大腦内的變化。
2.心理因素 作為意識的感覺 到現在為止,我們仍然還沒有形成感覺。
感覺是心理的,也是意識的存在。
它還是一個作為自我的構成的存在。
在神經系統&mdash&mdash包括大腦&mdash&mdash中的變化都是純粹生理性的,是純客觀性的,就它們自身而言并沒有意識參與。
隻有當這些變化被其他心理過程審視時,它們才可能作為意識而存在。
客觀的刺激與主觀的意識反應是兩個過程,我們将在接下來的篇幅中讨論這兩個過程之間的關系。
目前,我們的任務是要揭示出作為意識的構成要素之一,即感覺的基本特征是什麼。
錯誤的理論解釋 當我們初次反省自己的感覺時,幾乎不可避免地會犯這樣一個錯誤:各種感覺是相互獨立的,它們在心理層面上是相互分離的。
一個聲音的感受與一種顔色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而對溫度的感受也完全不同于對重量的判斷。
更進一步的判斷是:每一種聲音似乎都是獨一無二的,與另一種聲音沒有關系。
我們因此得到這樣的結論:感覺是一系列截然分離的心理狀态,在數量上和性質上彼此分離、相互區别&mdash&mdash因此,我們的心理生活也如同原子結構一樣,是彼此獨立的原子的集合。
我們因此被一個已經讨論過的悖論(第20頁)引向了歧途。
這個悖論認為,正是這些相互分離的觀念,比如聲音和顔色,鋼琴聲與嘎吱嘎吱的馬車聲等等,構成了成年人的生活狀态。
其實,與其說這些分離的感覺元素是用來構建其他複雜産品的初始條件,還不如說它們本身就是漫長的發展過程的複雜結果。
例如,我們用磚塊來類比感覺,磚塊似乎是建造房屋的基本單元,可是不要忘了,磚塊也是人為加工的結果,要了解它的最初始的狀态,我們必須追溯到土坯的狀态。
感覺的連續統一體 這個例證的主旨在于說明:存在一個初始的、統一的基礎感覺,在它的基礎上,各種貌似不相關的感覺被一一區分出來了。
支持存在這個假設的證據有四個,它們分别來自曆史的、生理學的、實驗的和心理分析的研究。
(1)曆史的證據 如果我們接受進化論的理論,那麼我們将不可避免地接受這樣一個觀點:存在一個初始的感覺統一體,它産生了一個混沌的關于對象的質的特征的感受,這種感受既不是溫度,不是味道,也不是聲音,所有這些具體的感覺都是在它的基礎之上分化出來的。
當我們考察低等生物時,我們發現各種感覺器官的差别漸漸地模糊了;當我們追溯到某一個階段時,感覺器官的差異完全消失了,沒有了視覺、聽覺、觸覺等的分别。
在這一時期,感覺隻是一種同一的、混沌的意識的律動,沒有種類和數量的分别,隻是簡單地擴散或傳遞着一種緊張感。
(2)生理學的證據 大腦在解剖學意義上以及功能上都是一個(或者至多兩個)組織。
當然,它也表現出高度的功能特殊性和區域特殊性。
視覺中樞、聽覺中樞和觸覺中樞都或多或少在空間上與功能上有所分别。
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大腦的這種專門化和社會中的勞動分工一樣,是獲得性的,而不是原生性的。
專門化是一個符合經濟原則的策略,即以最小代價去獲得最大收益。
但即使是最極端的功能定位,也沒有使各個感覺中樞完全分離。
視覺、觸覺、運動等的中樞實際上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形成一個大整體。
專門化和分離化的發展導緻了另一個再聯合、相互聯結的運動。
例如,聽覺中樞在空間定位上與其他感覺中樞的區分最顯著,但同時它與它們的聯系也非常緊密。
生理學的證據并沒有顯示感覺從一開始就是原子化的,而是顯示了一種相反的趨勢:混沌的統一的初始感覺逐漸分化,與此同時,彼此分離的感覺又聯結成一個整體。
(3)實驗的證據 幾年前的觀察發現:有一些人,當他們聽到特定聲音時,會産生光感(光幻覺);或者當他們看見特定的色光時,會伴随音感(音幻覺)。
這一發現十分令人驚異,因為在一般人身上感覺似乎是截然分開的,而在這種人那裡感覺是統一的。
實際上,在一般人身上,不同性質的感覺之間也存在有規律的聯想現象,這種聯想也有不同程度的緊密性,有的聯想極其松散,而有的聯想則到了幾乎引起實際感覺的程度。
後來的觀察還發現,各種感覺,無論它們在表現形式上有多大的差異,都存在密切的聯系,并且互相滲透。
例如,一個音叉發出的聲音,也許會引起光感,隻是因為這種感覺太弱而不能被我們的意識察覺;或者,可能剛好相反,即如果音叉的聲音同時還伴有一種可見的色光,它可能導緻我們看不見這種光線;或者它确實産生了某種其他感覺中的緊張感的律動;這些現象因人而異,并且因光感、音感等感覺種類的不同而不同,但都說明了各種不同的感覺之間确實存在某種相互影響和聯系。
(4)心理學的證據 來自心理學的證據既有一般性的(或推論性的),也有特殊性的。
一般地講,關于感覺的原子主義理論會使我們遭遇到不可回避的難題。
當我們必須對統一的心理活動及其産物的形成原因進行解釋時,原子主義理論的内在矛盾便會暴露出來。
當我們試圖從原子主義的觀點出發來解釋心理活動的同一性時,我們不得不需要借助一些特殊的過程将分離的感覺單元整合起來。
有人把這一過程稱為&ldquo固定的聯想&rdquo(indissolubleassociation),其他人則認為是心智的一種特殊關聯能力。
事實上,測驗顯示,我們之所以認為感覺是相互獨立、分離的,其原因是引起不同性質的感覺的客體本身是分離的。
顔色與聲音對感覺連續體而言,是兩個不同的分化。
它們的區别就像一條小溪被一塊岩石阻隔,然後又形成分别從不同方向流入同一個水塘的兩條小溪一樣。
聲音是由鐘發出的,而顔色則是與某一塊桌布相關聯,于是,我們錯誤地把客體在空間上的獨立與分隔引申到感覺特征中來,認為感覺也是相互分離、相互獨立的。
或者,顔色和聲音雖然都是由同一個對象發出的,比如一口鐘,但它們分别代表了這個客體的不同屬性,這是由于我們混淆了不同客觀含義與不同心理狀況之間的區别。
3.生理因素與心理因素的關系 我們現在開始涉及了心理學中最難以解答的問題之一。
通常這個問題是以這樣的方式提出來的:包括身體組織在内的外部世界與心智或自我的關系是什麼?在具體的情境下,這個問題可能轉變為:感覺或心理狀态與激發它們的生理和神經變化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不同的理論解釋 我們首先介紹兩種相互對立的極端的理論解釋,然後過渡到在我們看來是對這個問題的合理解釋。
這兩種理論,其中一種我們稱之為唯物主義(materialistic)理論,該理論認為感覺的類型和順序與相應的生理運動的種類和順序是一一對應的,該理論把意識還原為物質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
另一種,即二元論(dualistic)理論則否認任何一種心智與物質、感覺與
我們獲得溫感和壓感、聽見聲音、看見顔色等等,諸如此類的現象都是感覺。
作為身體狀況的一種反應,感覺本身的定義是很簡單的:這是一種反映刺激的單一特征的心理狀态,它是由作用于周圍神經組織的刺激引起的。
此外,我們認定皮膚是獲得溫感和壓感的器官,耳朵是感覺聲音的器官,眼睛是獲得光感的器官,如此等等。
研究主題 感覺實際上包含了兩方面的内容:生理的和心理的。
感覺一方面與生理機能相關;另一方面,它還與心智活動相關。
感覺的生理方面的内容包括:作用于神經組織的刺激,以及神經組織自身的活動。
我們将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察感覺:1)廣義的生理刺激,包括外周器官刺激與生理刺激兩個分支;2)感覺的心理要素,或感覺的特征;3)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之間的關系;4)感覺在智力活動中的功能。
1.生理刺激 (1)外周器官刺激 我們所有的感覺中,隻有一小部分是從我們身體内部産生的;相比之下,絕大部分感覺,也就是構成感覺觀念的最主要的内容,都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機體而産生的。
在各種感覺中,觸覺必須通過身體接觸才能産生;而聽覺可以在較遠的距離上形成;視覺通過光而産生,所以幾乎不受距離的限制。
盡管外在的刺激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卻可以用一種屬性來描述它們,這就是運動。
無論作用距離的遠近,事物作用于有機體并使之産生感覺的唯一方式就是運動。
運動可能是一個物體的整體移動,如一件東西撞擊到我們的身體;也可能是物體内部的局部運動,例如,我們的味覺或嗅覺就是這種局部運動的結果;它還可能是我們身體自發的、由運動源通過特定的媒介以振動的方式把運動傳遞到我們身上,比如視覺與聽覺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形成的。
無論如何,有運動才有感覺。
一個絕對無運動的物體不可能對有機體産生任何作用,有機體當然不可能産生出關于它的感覺。
運動的特征 因此,感覺不是一個獨立的事件,而總是與運動特征相伴随,也就是說,感覺的特征取決于作用于外周感覺器官的刺激。
出于心理學的目的,人們并不會把世界當作一系列無法計量的質的特征來認識,而是把它看成運動。
運動着的世界本身擁有多種性質,與之相對應的是感覺的多種反應特征。
運動的形式可能在這些方面表現出差異:強度(intensity)、形式(form)和速度(rapidity)等。
相應地,運動就有了三個特征:振幅(amplitude)、形式(form)和速率(velocity)。
振幅是物體上下或往返運動的距離大小,是物體擺動時偏離一個固定點的長度。
振動的物體移動這一段距離的時間可能是千分之一秒,也可能是一秒或更長。
這個時間決定了物體的運動速率。
此外,運動可能是規則的,也可能是不規則的,這就是運動的形式。
其中,規則的運動又有多種不同形式,如圓周運動、橢圓運動或抛物線運動;物體的運動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可能是像鐘擺、像活塞或者像汽錘等等。
感覺的特征 運動的不同特征相應地引起了不同的感覺反應。
與運動的振幅相對應的是我們感覺到的刺激強度。
物體振動的振幅越大,它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力度就越大,相應地,引起的感覺就越強烈。
不同的運動形式則對應于感覺反應的質的特征的差異。
不規則的運動傾向于引起模糊的、含混的感覺反應,比如味覺和嗅覺等;而聽覺和視覺則是由清晰的、規則的運動引起的。
在聽覺領域,樂音和噪音的不同感覺,就是分别由規則振動和不規則振動引起的。
此外,不同的振動頻率還讓人産生不同的感受。
低頻振動(低于20赫茲)隻會讓人感到難受;頻率在19到約20000[1]赫茲之間的振動,會讓人聽到聲音;不同的頻率對應于不同的音高感受,比如高頻振動讓人聽到十分尖銳的呼嘯聲,而低頻振動則讓人聽到低沉而渾厚的聲音。
當振動的頻率不在上述範圍之内時,就不會引起人的聽覺器官的反應。
當振動頻率達到一個非常巨大的值,如392萬億[2]赫茲時,就會引起人的眼睛的反應,使人産生關于顔色的感覺。
當振動頻率在392萬億赫茲到785萬億赫茲之間變動時,分别引起人從紅色到紫色的不同的顔色視覺。
當振動頻率超過785萬億赫茲這個上限時,振動就不再引起人的視覺反應,而是産生所謂的光化效應(actiniceffect)。
外周器官刺激的分類 外周器官刺激可以分為一般刺激和特殊刺激兩類。
某些形式的刺激,比如機械壓力、熱和電等刺激能引起各種感覺器官的反應。
這些刺激中的任何一種,當它作用于耳朵時,就會使人産生聽覺;作用于眼睛則讓人産生視覺,諸如此類。
而特殊刺激隻能激發某一種特定的感受器,如以太波(wavesofether)隻有通過激活眼睛内的視網膜才能喚醒我們的意識;空氣的波動隻能激發耳朵内的特定反應媒介的活動;而某些我們還不太清楚的化學物質則引起味覺或嗅覺神經的反應。
(2)生理刺激 至此,我們還沒有形成感覺。
外在的刺激隻是感覺發生的先決條件。
與外在的刺激相比,來自機體自身内部的刺激在多數情況下是被忽略的。
外在的刺激激發了機體的神經興奮,當神經興奮被激發起來的時候,外在的刺激本身卻顯得不重要了。
這時,外在的刺激被轉化成了生理刺激,隻有生理刺激才能引起感覺。
這種轉換模式導緻了兩種不同的感覺:機械的和化學的。
在一些情況下,生理刺激表現為對外部刺激的一種延續。
例如,導緻壓迫的外周器官刺激作用于機體時,無須任何轉換都能引起觸感;聽覺神經極可能僅僅延續了最初的刺激形式而沒有對它進行化學的轉變。
相應地,在味覺與嗅覺中就存在化學轉換。
盛開的花朵或有氣味的物質在相應的神經末梢中引發了某種特定的化學過程。
當刺激到達大腦時,它已經被轉換成為與最初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刺激完全不同的形式了。
在視覺過程中,似乎同時存在着機械的與化學的感覺活動。
生理刺激的階段 生理刺激可以區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外周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興奮起來;第二個階段,興奮沿着神經纖維被傳遞到大腦;第三個階段,大腦接收到傳來的興奮并對之做出反應。
在這三個階段中,在感覺器官、神經纖維和大腦之中分别有一些變化發生了。
對感覺過程來說,接下來将要做的工作是對所有這些變化進行整合,并給它們限定一個主題。
特殊的神經能量 在神經組織将外周器官刺激轉換成為生理刺激的過程中,人們傾向于認為各種神經組織都是以同樣的方式來回應不同的刺激的。
這種觀點認為,比如:當耳内的聽神經被激發得興奮起來時,人總是以聽到聲音的方式對刺激做出反應,而不論聽神經是被哪一種刺激激發的,即無論是壓力、電刺激還是更平常的任一種氣流震蕩等等,都可能引起聽覺。
根據這種觀點,當眼睛受到刺激而興奮起來,心智就相應地獲得了光感。
無論這興奮是來源于機械壓力還是以太振動(ethericvibration)的刺激,或者它可能僅僅是由于身體不适而引起的。
這種觀點就是衆所周知的特殊神經能量假說。
也就是說,神經組織存在一種專門用于興奮傳遞的特殊神經能量。
對它的産生有兩種解釋。
一種解釋認為,各種神經組織都起源于一個共同的初始結構,因此它們都以同樣的方式對刺激做出反應;另一種解釋則認為,采用特殊神經能是為了适應用統一方式進行神經興奮傳遞的需要。
雖然這兩種解釋互相争執不下,但是對于特殊神經能的存在本身卻是沒有疑問的。
替代性的大腦活動 前面曾經提到過這樣一個判斷:要産生感覺,需要大腦、神經和感覺器官三者的整合。
現在我們需要對這個判斷作一些限定。
我們發現,感覺器官與大腦之間的聯結一旦形成,在一些非常情況下,後者便傾向于建立屬于它自己的結構來取代通常是在感覺器官和神經組織中發生的過程。
例如,在成年以後失明的人不會喪失對顔色的想象力。
他們對顔色的理解盡管是内隐的,但與眼睛能感受光的物理刺激的健康人一樣是真實的。
失掉一隻手臂或一條腿的人,仍然會&ldquo感到&rdquo他們已不存在的身體部分。
他們會繼續保持來自失去部分的感覺。
另外,在一些極端的情況下,比如發燒時,感覺會自行從大腦中産生,并且與受到真實的外界刺激而産生的感覺一樣鮮活生動。
當然,這種感覺是幻覺,它是對外部世界的錯覺。
盡管沒有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刺激,病人依然可以聽到聲音,看到光;雖然面前空無一物,病人也能感覺奇異的景象展現在眼前。
這種現象在夢境中更是數不勝數,它們導緻了這樣一個假設:大腦中産生的每一個興奮從本質上說不是源于感覺器官的,而是自發地從大腦中被喚起的,即大腦的活動是自誘導的。
在特定的環境下,這種自誘導的結果與通過外周器官或感覺神經引起的興奮具有同樣的心理效應,也就是說,心智活動需要處理的最終元素隻是大腦内的變化。
2.心理因素 作為意識的感覺 到現在為止,我們仍然還沒有形成感覺。
感覺是心理的,也是意識的存在。
它還是一個作為自我的構成的存在。
在神經系統&mdash&mdash包括大腦&mdash&mdash中的變化都是純粹生理性的,是純客觀性的,就它們自身而言并沒有意識參與。
隻有當這些變化被其他心理過程審視時,它們才可能作為意識而存在。
客觀的刺激與主觀的意識反應是兩個過程,我們将在接下來的篇幅中讨論這兩個過程之間的關系。
目前,我們的任務是要揭示出作為意識的構成要素之一,即感覺的基本特征是什麼。
錯誤的理論解釋 當我們初次反省自己的感覺時,幾乎不可避免地會犯這樣一個錯誤:各種感覺是相互獨立的,它們在心理層面上是相互分離的。
一個聲音的感受與一種顔色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而對溫度的感受也完全不同于對重量的判斷。
更進一步的判斷是:每一種聲音似乎都是獨一無二的,與另一種聲音沒有關系。
我們因此得到這樣的結論:感覺是一系列截然分離的心理狀态,在數量上和性質上彼此分離、相互區别&mdash&mdash因此,我們的心理生活也如同原子結構一樣,是彼此獨立的原子的集合。
我們因此被一個已經讨論過的悖論(第20頁)引向了歧途。
這個悖論認為,正是這些相互分離的觀念,比如聲音和顔色,鋼琴聲與嘎吱嘎吱的馬車聲等等,構成了成年人的生活狀态。
其實,與其說這些分離的感覺元素是用來構建其他複雜産品的初始條件,還不如說它們本身就是漫長的發展過程的複雜結果。
例如,我們用磚塊來類比感覺,磚塊似乎是建造房屋的基本單元,可是不要忘了,磚塊也是人為加工的結果,要了解它的最初始的狀态,我們必須追溯到土坯的狀态。
感覺的連續統一體 這個例證的主旨在于說明:存在一個初始的、統一的基礎感覺,在它的基礎上,各種貌似不相關的感覺被一一區分出來了。
支持存在這個假設的證據有四個,它們分别來自曆史的、生理學的、實驗的和心理分析的研究。
(1)曆史的證據 如果我們接受進化論的理論,那麼我們将不可避免地接受這樣一個觀點:存在一個初始的感覺統一體,它産生了一個混沌的關于對象的質的特征的感受,這種感受既不是溫度,不是味道,也不是聲音,所有這些具體的感覺都是在它的基礎之上分化出來的。
當我們考察低等生物時,我們發現各種感覺器官的差别漸漸地模糊了;當我們追溯到某一個階段時,感覺器官的差異完全消失了,沒有了視覺、聽覺、觸覺等的分别。
在這一時期,感覺隻是一種同一的、混沌的意識的律動,沒有種類和數量的分别,隻是簡單地擴散或傳遞着一種緊張感。
(2)生理學的證據 大腦在解剖學意義上以及功能上都是一個(或者至多兩個)組織。
當然,它也表現出高度的功能特殊性和區域特殊性。
視覺中樞、聽覺中樞和觸覺中樞都或多或少在空間上與功能上有所分别。
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大腦的這種專門化和社會中的勞動分工一樣,是獲得性的,而不是原生性的。
專門化是一個符合經濟原則的策略,即以最小代價去獲得最大收益。
但即使是最極端的功能定位,也沒有使各個感覺中樞完全分離。
視覺、觸覺、運動等的中樞實際上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形成一個大整體。
專門化和分離化的發展導緻了另一個再聯合、相互聯結的運動。
例如,聽覺中樞在空間定位上與其他感覺中樞的區分最顯著,但同時它與它們的聯系也非常緊密。
生理學的證據并沒有顯示感覺從一開始就是原子化的,而是顯示了一種相反的趨勢:混沌的統一的初始感覺逐漸分化,與此同時,彼此分離的感覺又聯結成一個整體。
(3)實驗的證據 幾年前的觀察發現:有一些人,當他們聽到特定聲音時,會産生光感(光幻覺);或者當他們看見特定的色光時,會伴随音感(音幻覺)。
這一發現十分令人驚異,因為在一般人身上感覺似乎是截然分開的,而在這種人那裡感覺是統一的。
實際上,在一般人身上,不同性質的感覺之間也存在有規律的聯想現象,這種聯想也有不同程度的緊密性,有的聯想極其松散,而有的聯想則到了幾乎引起實際感覺的程度。
後來的觀察還發現,各種感覺,無論它們在表現形式上有多大的差異,都存在密切的聯系,并且互相滲透。
例如,一個音叉發出的聲音,也許會引起光感,隻是因為這種感覺太弱而不能被我們的意識察覺;或者,可能剛好相反,即如果音叉的聲音同時還伴有一種可見的色光,它可能導緻我們看不見這種光線;或者它确實産生了某種其他感覺中的緊張感的律動;這些現象因人而異,并且因光感、音感等感覺種類的不同而不同,但都說明了各種不同的感覺之間确實存在某種相互影響和聯系。
(4)心理學的證據 來自心理學的證據既有一般性的(或推論性的),也有特殊性的。
一般地講,關于感覺的原子主義理論會使我們遭遇到不可回避的難題。
當我們必須對統一的心理活動及其産物的形成原因進行解釋時,原子主義理論的内在矛盾便會暴露出來。
當我們試圖從原子主義的觀點出發來解釋心理活動的同一性時,我們不得不需要借助一些特殊的過程将分離的感覺單元整合起來。
有人把這一過程稱為&ldquo固定的聯想&rdquo(indissolubleassociation),其他人則認為是心智的一種特殊關聯能力。
事實上,測驗顯示,我們之所以認為感覺是相互獨立、分離的,其原因是引起不同性質的感覺的客體本身是分離的。
顔色與聲音對感覺連續體而言,是兩個不同的分化。
它們的區别就像一條小溪被一塊岩石阻隔,然後又形成分别從不同方向流入同一個水塘的兩條小溪一樣。
聲音是由鐘發出的,而顔色則是與某一塊桌布相關聯,于是,我們錯誤地把客體在空間上的獨立與分隔引申到感覺特征中來,認為感覺也是相互分離、相互獨立的。
或者,顔色和聲音雖然都是由同一個對象發出的,比如一口鐘,但它們分别代表了這個客體的不同屬性,這是由于我們混淆了不同客觀含義與不同心理狀況之間的區别。
3.生理因素與心理因素的關系 我們現在開始涉及了心理學中最難以解答的問題之一。
通常這個問題是以這樣的方式提出來的:包括身體組織在内的外部世界與心智或自我的關系是什麼?在具體的情境下,這個問題可能轉變為:感覺或心理狀态與激發它們的生理和神經變化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不同的理論解釋 我們首先介紹兩種相互對立的極端的理論解釋,然後過渡到在我們看來是對這個問題的合理解釋。
這兩種理論,其中一種我們稱之為唯物主義(materialistic)理論,該理論認為感覺的類型和順序與相應的生理運動的種類和順序是一一對應的,該理論把意識還原為物質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
另一種,即二元論(dualistic)理論則否認任何一種心智與物質、感覺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