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族推原

關燈
忘親愛。

    雖中間亦常互相攻伐,而今則同氣之感彌深,禦侮之忱益著。

    吾以為,今不當複分漢、滿、蒙、回、藏五族之名,隻統稱華族焉,可也。

    華者,大義,章氏雲,華、胯音近,今北方稱大人曰胯子。

    是吾先民之舊稱也。

    然著其分支,而仍存五者之名,亦複無礙,但不可忘其本耳。

    吾說至此,而鄧生永齡以為此說精确無可易。

    近時史家皆以氐、羌混視,而同說藏族。

    今此以氐、羌分别回、藏,改正從來謬誤,尤不可忽。

     吾國政府對于邊區教育,向不知注意。

    然滿清以來,回教學者,間有以孔孟學理與回教經旨相融通。

    此為學術界最好之現象。

    蓋真理元無異緻。

    群聖之道,自有會通之處,不可過分門戶。

    惜乎努力于此者,其人數太少。

    今後唯望青年學子有志于斯,立身立國,自有貞常之道。

    故先哲學理不容一切鄙棄。

    至于科學思想,為吾人日常生活所必不可缺。

    尤望邊省當局,加意提倡。

    如任邊省多數回教同胞廢學失教,将不為立國久長計乎。

     藏族 藏族,俱雲西藏族,亦曰羌族,又譯圖伯特族。

    世居西域,即今西藏、西康、青海等處。

    漢時所謂西域,包括蔥嶺以西及印度,今此談藏族,且約西藏等而言。

     藏族最古者為羌,亦雲西羌。

    《後漢書》曰:“西羌之本,出自三苗。

    姜姓之别也。

    ”此則以三苗為神農氏之後。

    漢時故籍未泯,其說必有确據。

    姜與羌本同音。

    《通鑒·外紀》:“神農長于姜水。

    ”近人以為當在今陝西寶雞縣。

    由陝趨隴、蜀而流徙西藏等地,其勢亦便。

    晚世學人,好為異論,每謂苗與漢非一族,漢人驅苗而有其地。

    純是逞臆妄談,絕無佐證。

    舍古籍不信,而尚臆說,未知其可也。

    夫古代苗民乃是漢族中之一姓耳,非其血統有異也。

    虞、夏時,有苗梗化。

    同氣之中,而有頑強,亦常事也。

    然帝舜誕修文德,而苗人以格,何嘗驅逐之耶?苗人西徙,當由其強悍,能勤遠略耳。

    及其後裔,僻處西隅,猶述職帝廷,不忘内向。

    《殷頌》曰:“自彼氐羌,莫敢不來王。

    ”同氣之愛深矣。

    周興,文王率西戎,征殷之叛國以事纣。

    及武王伐商,羌鬃率師會于牧野。

    漢初,匈奴不念同根,時舉兵内犯。

    尤賴西域五十餘國,歸附皇廷,遂令匈奴勢孤,邊疆息禍。

    藏族在前世,常與中朝親昵,扶持正義。

    昆弟之好,永世不渝。

    今之藏族同胞,緬懷先德,何忍忘也! 《後漢書·西羌傳》開端曆叙夏、商以來戎患。

    如犬戎、山戎、西戎及春秋時雜居内地諸戎,如太原戎、申戎、六濟之戎、陸渾戎等等,不可勝紀。

    并秦時義渠、大荔等戎。

    格其地望,或在今陝西、三晉邊地雜居,或在朔北塞外。

    皆漢代所謂匈奴,非西羌也。

    書中首論戎患,連類及之耳。

    義渠亦入據今甘肅地,然其族姓當屬匈奴。

    唯王武丁,征西羌鬼方,三年乃克。

    《漢書音義》曰:“鬼方,遠方也。

    ”當即今西藏、西康、青海諸地。

    以其距殷都甚遠,故雲鬼方也。

    又文王率西戎,征殷之叛國。

    此所謂西戎,當即西羌。

    取征于《詩》,“文王之化,行于南服”,則以南國有離殷之志,故文王之化易入也。

    文王引西羌以征南國之不順于殷者,所以為至德。

    自西羌而出庸、蜀,向江漢,聲氣所播,不可得阻焉。

    文王之妙于通變也。

    其後武王伐纣,羌與庸、蜀等皆以師會,見于《尚書》。

    即此可證羌與周室之關系,甚深且久。

    故知文王所率之西戎,即西羌也。

    文王服事殷,而羌從之。

    及武王以殷終不改行而伐之,羌又以師會。

    羌同心于周室,可謂忠順已。

     秦漢間,羌人多入居隴西等地,與匈奴交通。

    其俗日益鄙野。

    範書稱其強則分種為酋豪,弱則為人附落。

    更相抄暴,以力為雄。

    堪耐寒苦,同之禽獸。

    雖剛強之氣足尚,而禮義之化已衰。

    範書于羌人頗緻醜诋之詞。

    如雲同之禽獸。

    彼所見者,蓋當時流移于今甘、隴諸地之羌,而非其本支也。

    羌人本支,在今西藏全境。

    後漢時,當已接收印度文化。

    故魏晉間,藏族同胞多入内部而傳播佛家思想。

    其理解精深,堪追梵方明哲,安得同之禽獸耶? 西羌本土,即今西藏。

    治藏文者,謂藏文語根,多與國文相同。

    蓋藏人本漢族姜姓之裔,宜其語源同也。

    但因僻處西陲,與印度交通較密,故其文字與梵文同系,而與本國衍形文字成異焉。

    前漢《西域傳》中所記諸國,多數屬今藏族之系統。

    或稱雜匈奴,然更有今回族之祖先,如大宛、烏孫等是也。

     流徙今甘、陝諸地之羌,在東漢時,最為中朝所患苦。

    範書稱其種類繁殖,性堅剛勇猛。

    自光武帝時,便寇掠金城、隴西諸郡縣。

    其後豪酋日衆,狹黨橫行寇盜。

    終東漢諸帝之世,未嘗衰止。

    朝廷數遣大将征讨。

    府庫告竭。

    百姓死亡,不可勝數。

    并、涼二州,耗為廢墟,可謂慘矣。

    及羌禍削平,而漢祚亦随傾。

    範書所以深诋也。

     藏族雖源出古帝神農,然自晉以後,頗雜東胡即鮮卑。

    種類。

    蓋唐世有吐蕃者,為晉時南涼秃發利鹿孤之後。

    利鹿孤有子曰梵尼,率衆西奔,乃于羌中建國,為群羌所懷,以秃發為國号,語訛謂之吐蕃。

    參考《舊唐書》等。

    其後子孫繁昌,土宇漸廣。

    至唐代,始歸附中朝,修臣職甚謹。

    太宗皇帝以文成公主妻之,是後屢嫁公主于吐蕃,其血統與皇族混合,自此始。

    然習俗強悍,終唐世,叛服不常。

    後曆宋元以逮明清,部衆分居,竟奄有前後藏全境雲。

     又唐世有黨項者,在古析支之地,先族之别支也。

    舊分諸姓,曰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辭氏、房當氏、米擒氏、拓拔氏,而拓拔一姓最強。

    又赤水西,有黑黨項。

    而雪山下,亦有黨項。

    于前述諸姓,又為别子焉。

    凡諸黨項,皆于唐時内屬。

    朝廷悉列其地為郡縣。

    而拓拔氏之裔,自唐至宋,世官于朝,統有夏州,後乃割據其地,而稱國曰夏。

    《遼史·西夏傳》曰:“本魏拓拔氏後。

    ”此則以黨項諸姓中之拓拔氏,而誤認為北魏之拓拔氏,不可無辨。

     又有吐谷渾者。

    其先世,為晉時遼東鮮卑徒河涉歸子,名吐谷渾。

    有壯志,匹馬西奔。

    其子孫漸大,曆受劉宋及拓拔魏封爵。

    後乃建國,縱橫數千裡。

    都伏埃城,在青海西十五裡。

    參考《北史》。

    族衆不忘其祖,故以吐谷渾名焉。

    至唐世,并于同族之吐蕃雲。

     據前所述,今之藏族,本出漢族姜姓,所謂有苗是也。

    但自晉以後,亦雜有東胡族。

    而東胡之先本出漢族,于上世流徙東北,久乃别為一支焉。

    故推本言之,東胡與古羌族,其原始血統,非有異也。

    今日人有謂西藏人與彼族有血統關系者,此于古書全無依據,不知何以雲然。

     又有謂西藏屬印度人種者,此亦無史籍可據。

    然以理推征,與其說藏人為梵種,不若言印度人為中華民族之别種。

    蓋由所謂北京人而征之。

    中華民族既為遠在距今五十萬年前,或百萬年前之古族,其發展由東而西,以漸滋殖于印度,其勢甚便。

    或由西北赴印,或南中由緬甸赴印,皆有可能。

    如謂古代交通不便,此亦迂陋之見耳。

    吾國先民北匈奴之衰也,挈群西走,卒乃得廬彌之地,建匈加利之名邦。

    昔先民西突厥之衰也,率衆西行,卒乃下東羅馬之故墟,建土耳其之新國。

    此皆未有現代交通工具而成茲偉舉。

    以此類推,鴻古時代之中國人,能流徙印度而據之,何不可能之有。

    此雖吾一人之假定,尚未搜得充分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