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族推原

關燈
據,然就語言習慣上征之,略得一事焉。

    如《莊子》書中,所謂重言者,即假于古人以為重也。

    其所假之古人,必是曆代相傳為過去世實有之古人,乃可假其言以為重。

    其所言之義雖是假托,其語氣必遵用古時所有者,否則人不之信。

    按《莊子·則陽》雲:“天而亡朕耶?”(編按:《莊子·在宥》雲:“天忘朕耶?”)尊人為天,六籍以來,久所未見。

    當是遠古時語,而後來失用耳。

    《莊子》所引,必據遠古之籍。

    此等語氣,決非其所臆造也。

    其假于重言,必引用古語也。

    印度人之緻尊于人也,亦呼以天。

    即此可證吾國遠古語言習慣之遺存于印度者。

    惜此證尚孤,願宏博君子留心斯事焉。

     除上所述外,尚散處有兩粵、雲、貴、川、湘各省之夷人。

    名目繁多,不暇細述。

    略舉類别,則有所謂苗、猺、獠、猓猡、犵狫等等。

    若細分之,當有數十種。

    或總目為夷人,或總稱為諸蠻。

    近人有謂一切夷人,統屬苗族,乃是古代苗民之後。

    此說全憑臆想,既無史料可據,而理論上亦不可通。

    滿清末葉,外人妄倡中國人種自西方來之說。

    吾國學子,完全信從。

    于是有好異者起,而以苗民為中夏之土著人。

    謂吾漢族自西極來,乃驅苗而撫有中土。

    又複以今日南中各省之一切夷人,為古苗民後裔。

    因古時被逐出中原而孑遺偶存于西南山谷也。

    其說之由來蓋如此。

    自北京人發現以後,西來說已不攻自破。

    中國人種,既是鴻古時代之土著人,則生長于一地之苗人,焉得别有血統而不與漢族共祖耶?焉得判為異族耶?故知古籍以苗民為姜姓,本神農之後,絕非虛語。

    近世後生浮薄,好為異論,輕疑古籍,真可痛惜。

    苗民既是漢族,則唐、虞諸帝,縱懲戒其中不良分子,斷無将其子姓盡行驅逐之理。

    清末以來邪說,都不攻自破。

     夫漢族從西來,及苗人另為土著之一族,與漢人驅苗族,如是種種臆造之邪說,既皆不足成立,則據古籍而知古代苗人為漢族中之一姓,是義決定。

    因為古籍所說既沒有反證,故決不可搖。

    于是複有一問題,即今西南各省山谷夷人,其果出自古代苗民否耶?吾于此敢斷言曰:今西南各省一切夷人,都是漢族,決定無疑。

    但不能謂其本支世系獨出于古代苗民一姓,因為此事不獨無證據,而且無有理由可以持此說。

    今之疑夷人為古代苗民後裔者,大抵因諸夷人中有所謂苗子之一種。

    實則今所謂苗子一類人與古代苗人,隻是名稱之偶合,決無世系相承的關系。

    此事本無證故,又無理由可認故。

    餘以為今西南各省一切夷人,其祖先都是漢族。

    因其伏處僻縣深山之内,地方荒陋,交通素不發達,耳無聞,目無見,其知識日以塞,生活日以困難,久之遂降落而為一特殊種類,乃被人輕視,而目之為夷。

    彼亦忘其所自,而自稱為夷。

    門人永善鄧永齡雲,家鄉故有俗所謂苗子者,自稱夷家,謂我等為漢家,不知本是一家,無漢夷或分也。

    永齡持論,亦與吾同。

    夫西南各省之在國内,本屬區區一隅。

    而此一隅之地,夷戶比較漢戶,特居少數。

    如何可說此少數夷戶,别是一個血統,而與漢人不相聯屬耶?若漢族果由外方遷來,則謂夷人為土著,與漢族不同血統,猶可說也。

    自北京人發現,已證明漢族是中國遠古時代的土著人,絕非由他方轉徙來此者。

    然則謂西南一隅别有少數山谷之民,向為夷家而與漢族不同血統,不共祖宗,此等觀念,可謂迷謬至極。

    年來社會熱心人士,頗有注意調查此等降落的同胞之生活狀況,藉謀改良。

    顧猶沿冀過去迷謬觀念,未能将夷漢區别,加以辨正,為之掃除,其何以昭示平等,扶持正義?吾鄂之黃岡人也。

    少時閱史,見有以吾先民為蠻者。

    似是《南史》諸蠻傳中,以今河南光山與湖北故黃州府一帶,有諸蠻雲。

    頃無書可查。

    六朝時,光黃之間,或文化較低,其人勇悍尚鬥,而遽目以諸蠻。

    若與齊民不同種類者,豈非可笑之甚乎?今之妄分夷漢,過亦同此。

    是故應知,今所謂夷人,實是漢人之降落而退化者。

    如貴家子弟之降為貧隸者然。

    但其聰明之資、質實之性,比較今日浮華之漢人,或更優勝。

    如及時注意教育,此諸同胞必能發揮特長,以為我民族之光也。

    自清末以來,熊鳳凰以文學與通達,緻位總揆;岑西林以吏治與風節,見推領袖。

    世皆謂其出自夷族,實則非夷也。

    其先固漢人也。

     五族源流,前已略說。

    或複問言:公主五族最初同一血統,吾猶不能無疑焉,何也?答曰:人心私于其所近習,久而忘其本。

    毋囿于習,而照之以理。

    毋滞于私,而豁之以公。

    則五族無畛域,不緻數典忘祖矣。

    夫就全人類而言,其始為一元,為多元,雖猶為難決之問題,但就吾中華民族即所謂五族而言,理應決定其出于同一之血統。

    因為同是一個以大中國為中心而分布四出的人種,決定是同根,而不會是多元的。

    此處吃緊。

    如果五族之中,有些民族是從他方轉徙來入中國,而不是從這個偉大的中國分散出去,那麼,便可說這般民族另有祖宗。

    易言之,即中國各個民族,不是同一血統,是多元而不是一元。

    今中國所謂族,考其來曆,明明都是中國的老土著人,沒有一個是他方轉徙來的。

    如漢族,就是老在中國本部,而後向海外發展的。

    如朝鮮、台灣、琉球、安南、緬甸、暹羅與南洋群島,大抵均是最老的漢族流徙去的。

    又今美洲,亦時發現中國人的遺迹。

    大概屬漢族,因漢族居濱江海故。

    如滿族就是老在中國東北邊省,而後向朝鮮等地發展的。

    朝鮮人,是漢族與滿族兩支的混合。

    如蒙族,就是老在中國朔北邊省,而後向西方發展的。

    匈加利是蒙族先輩西徙者。

    如回族,是老在中國西北邊省,而後向各方發展的。

    首先流徙中亞細亞及歐洲東部,今則各地多有之。

    如藏族,就是老在中國西域邊省,而後向印度發展的。

    印度人大概與中國人同血統,似是遠古的羌人移去的。

    羌人移印,雖猶待證,而漢、滿、蒙、回、藏諸族,由國内移出去的事實,卻是顯然無可否認。

    所以前面說,同是以大中國為中心而分布四出的人種,決定是同根,而不會是多元的。

    因為他們謂五族。

    是一個小家庭之内的同胞兄弟,如何可說不同血統?全中國,譬如一個小家庭。

    因為中國雖大,而在全地球上面來說,卻是很小了。

    在這個小範圍内的人類,如何可說各有所本而不是一元呢?此段吃緊。

    所以我确信中國民族赅五族言。

    是一元的,是同根的。

    向懷此意,唯苦于中華民族之源本,未有征據,不便楷定。

    及考古學家發見北京人以後,乃确信此最初之人種,是吾五族共同的老祖宗。

    其後支分派别,乃有今之所謂五族雲。

     或疑五族既同血統,如何其性習又顯有不同?文化發達,彼此亦相隔甚遠,其故何也?答曰:一父母所生之衆多子女,其知、愚、剛、柔等等,能彼此齊同而無所差别否?又複當知,凡人天性,本無不同。

    其卒至于殊異者,實受其所處環境之影響。

    此事甚明,無待繁說。

    今自科學發明,開發物質與征服天然的工具,将日出不窮。

    人類改造環境的能力,必日益發抒。

    凡居處高原大陸的人,後此進步,正未可量。

    但非短時間所可企耳。

    吾中原物力,已有耗竭之虞。

    吾東北、西北諸大陸,向未開發。

    是在吾同胞一心一力,共守固業,求所以光大之而已。

     講至此,姑且作一結束。

    現在要說第二個題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