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族推原

關燈
之昏愚柔弱,又多猜忌,忘仇恥而去忠良,任宵小。

    金人乘此機,未嘗不可滅宋而君全國也。

    然卒無意圖南,而與宋媾和焉。

    雖以金主雍即世宗。

    之盛治,猶對宋讓步,講和修睦。

    固由此時宋廷,非趙構時代之比。

    然金人無意南下,則除逆亮外,金主亮最無道,以伐宋緻敗而死。

    殆為其先世以來一貫政策。

    金人最不善理财,而享祚殊久者,則以其不輕啟野心故耳。

     清人之興也,初亦不欲入主中朝。

    其兵力時迫帝都,而自引退,還冀中朝與之講和,猶是遼金之用心也。

    惜乎明廷無有深識,既不能平流賊,又不能和滿洲,浮昏擾攘,自底于亡。

    及流賊陷北都,崇祯皇帝殉國,清人始動入關之野心。

    内地諸漢奸又慫恿之。

    迄入主全國,則悉移其族類,分布内部各省,号為駐防。

    天道惡盈,曆二百餘年,其故部族類,幾于絕滅。

    乃知遼金時代所以不願擴張,而令其種類保聚于故土者,其智慮深遠,不可及也。

    此又可為百世之殷鑒矣。

     滿族入主内部,次數較多。

    而時有美績,能紹述漢族英君賢相之志。

    如北魏孝文、金世宗與清康熙諸主,其英賢之譽,不可沒也。

     蒙族 今之内蒙、外蒙諸同胞,統稱蒙古族,亦省稱蒙族。

    世居本國北塞,亦間有散居東北、西北各塞者。

    古代之獯鬻、玁狁,及秦漢魏晉時之匈奴,皆今蒙族之先輩也。

    而史家以為即今之回族者,此蓋臆說,不足據。

    蒙族本吾國朔北一大族也。

    元朝時代,其勢力且達于歐洲。

    豈小部寡民一旦崛起,而能至此乎?以理推之,蒙族當是吾國朔北有悠長曆史的民族。

    故匈奴、玁狁等,當是蒙族先輩。

     匈奴自漢族衰微,種人分散。

    晉代五胡之變,匈奴首禍,而敗亡亦最先。

    其後有鐵勒及奚諸部,皆匈奴别種,見《北史》及《舊唐書》等。

    勢力稍振。

    至唐朝初,歸附朝廷。

    天子嘉之。

    自唐以後,匈奴各部分散,頗有與突厥即回族。

    及東胡即滿族。

    雜居,而為其臣屬者,抑有伏處漠北而與外面絕關系者,皆久而不振焉。

     爰至宋朝,鞑靼種人,始興朔北。

    其勢浸盛,并吞諸部,而稱大蒙古國。

    後來滅夏并金,又推倒宋之皇室,晏然為中國共主,是為元朝。

    然未及百年而亡。

    則以明朝高皇帝,以漢族而崛起于本部,能領導漢族及各族人,以修明政治。

    故元室不得不傾覆也。

    其為匈奴遺裔無疑。

    不然,則此新興民族,豈能一旦自天而降乎?若謂匈奴是回族先民者,則蒙族何所從來耶? 或有謂蒙族即東胡别支者。

    外人尤多持此說,卻當修正。

    蓋就五族原始而言,固皆同一本。

    自其分支而言,則五族又不當混視。

    宋時,蒙古人起于朔北,與當時東胡族雖有接觸,但無可以斷為同族之理據。

    兩族人之性情習慣,顯然确有不同。

    東胡之鮮卑、遼、金及清人,其入關也,皆易接受中原文化,政策亦較穩健。

    蒙古人入主中朝,則于中朝文化,不易吸收,而多保存其在塞外時之性質。

    其手腕甚強,故進取甚驟,而敗退亦較速。

    故謂蒙族為東胡别支者,其說不足成立。

    外人于吾國族系,自多隔膜不清,而吾國人則不當茫然也。

     蒙族當是匈奴苗裔,已如前說。

    《史記·匈奴傳》雲:“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按太史公《史記》作者。

    在西漢,去古未甚遠,故籍多有存者。

    其說當可據。

    唐司馬貞《索隐》,引張晏曰:“淳維以殷時奔北邊。

    ”又樂産《括地譜》雲:“夏桀無道,湯放之鳴條,三年而死。

    其子獯鬻妻桀之衆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國謂之匈奴。

    ”其言夏後苗裔,或當然也。

    晉時,匈奴有赫連勃勃者,亦自稱為大禹之後。

    其傳說必有所本。

    或雲,赫連疑是僞托漢族,以明其本非戎胡,用自寵異。

    不知《史記》所載,遠在西漢。

    太史公當漢室隆盛時,值匈奴尚未開化。

    彼何至故造僞詞,而謂匈奴為夏後苗裔,以彼胡俗,猥與華胄同本耶?按《匈奴傳》有雲:“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

    熊按:毋字至此為句。

    然又各有分地。

    毋文書,以言語為約束。

    &hellip&hellip其俗,寬則随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

    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

    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

    苟利所在,不知禮義。

    自君王以下,鹹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

    &hellip&hellip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其記匈奴之俗如此。

    然則何所貴愛于匈奴,而故稱為中夏聖王之裔耶?其必有所據也,明矣。

    由是征知,蒙族同胞,乃我大禹之苗裔。

    雖遠适窮荒,自為支族,文化落後,戎俗見嗤,然神州哲史,神州者,中國為靈異之地,故雲。

    猶能詳其所自。

    同氣之愛,今當加笃也。

    昔匈奴中替時,猶能挈群西走,建匈奴加利之名邦。

    其後元代武功,陵駕中外,震爍古今。

    後先輝映,有光華胄,亦足奇矣。

     外蒙獨立,離異祖國。

    猶望其與内地同胞,更新國策,同禦外侮雲。

     回族 回族一詞,與回教一詞,應有分别。

    世俗或疑凡奉回教者,即是回族。

    此大誤也。

    中國人之性情,自昔以來,便好接受外來思想。

    故無論何教,一入中國,必有衆多信徒。

    何至回教入神州,獨無信徒,必限于回族之人耶?大抵回教規約甚嚴,一經奉教,則其人之所行持服習者,每笃守教條,而有同一之色彩。

    久之則以同一教者,為同一族耳。

    實則回教徒,不必即回族也。

    近年回教之學者,亦多持此說,甚有理據。

     回族亦曰突厥族。

    在今甘肅、甯夏、新疆、青海、陝西等省區為最多。

    内地各省散居者,大抵素奉回教,不必悉屬回族雲。

     突厥族類,始顯于隋。

    史家每難詳其所自。

    按《北史·突厥傳》雲“其先居西海之右,獨為部落,蓋匈奴之别種也。

    &hellip&hellip為鄰國所破,盡滅其族。

    有一兒,年且十歲,兵人見其小,不忍殺之,乃刖其足,斷其臂,棄草澤中。

    有牝狼以肉餌之,及長,與狼交合,遂有孕焉。

    &hellip&hellip生十男。

    十男長,外托妻孥,其後各為一姓”,漸至數百家。

    或雲:“突厥本平涼雜胡。

    ”又曰:“突厥之先,出于索國,在匈奴之北。

    ”隋唐諸書,記突厥先迹,略同《北史》。

    考突厥初興,臣于北狄蠕蠕。

    史稱蠕蠕為匈奴之一支。

    北魏時頗盛。

    狼孕之說,或由蠕蠕諸胡,妄言輕侮。

    但凡厥民族,草昧之際,類多神話。

    此亦不足辨也。

    今人多據《北史》,以匈奴為回族先輩。

    不知《北史》原無定說,一雲匈奴别種,一雲平涼雜胡。

    猜度兩端,未衷一是。

    及至《隋書》,則雲突厥之先,平涼雜胡也,而無匈奴别種之語。

    《舊唐書·突厥傳》雲:“突厥之始&hellip&hellip《隋書》載之備矣。

    ”是亦準據《隋書》,而不謂突厥為匈奴支派。

    《北史》所以有突厥出于匈奴之推測,蓋值突厥始興,其勢未盛,故有此等臆度耳。

    又匈奴自古代以來,恒為朔北大族。

    方其盛也,則背叛中朝,不受中夏正朔。

    而東北及西北塞外諸族,即滿族、回族、藏族。

    恒受侵逼而為其臣屬。

    值其衰也,則歸附中朝,而入居内地者有之,散處于各邊塞群族間者亦有之。

    此匈奴之名,所以獨著;而新露頭角的部族,或誤被目為匈奴。

    況突厥初本臣服匈奴别種之蠕蠕。

    其後強盛,又滅蠕蠕而據有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