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族推原
關燈
小
中
大
中華民族,由漢滿蒙回藏五族構成之。
故分言之,則有五族;統稱之,則唯華族而已。
如一家昆季,分言之,則有伯仲;統稱之,則是一家骨肉也。
漢族 漢族者,本三皇五帝之子孫。
曆代居中國本部。
本部複别以三: 一、黃河流域及其他省區。
如甘肅、甯夏、新疆、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及熱、察、遼、吉、黑等省。
二、長江流域。
如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江蘇、福建省。
三、珠江流域。
如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省。
此皆漢族世代生長之地。
其散處于滿、蒙、藏諸邊塞則為數較少。
餘如台灣、琉球,與朝鮮、安南、緬甸等屬國,本皆漢族同胞,今淪為異域雲。
漢族有數千年高尚悠遠之文化。
故言及中華民族,往往即以漢族為代表。
但漢族,自其先代孳生既衆以後,而與滿、蒙、回、藏分支,自為留居本部之一族。
後人自難确定其分支之祖為誰氏,隻可說為三皇五帝之子孫而已。
然曆代傳說,都以為漢族是黃帝的子孫。
司馬遷作《史記》,其《帝紀》即始于黃帝。
大概黃帝建造我國家,保固我民族,其聲威最大。
故群奉為開國元祖,而定為一尊耳。
古者漢族本稱諸夏。
或以為因夏朝得名。
昔我神禹,會諸侯于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可見其聲德廣遠。
故四裔稱我族類為夏人焉。
或曰,夏之為言,大也。
以其為世界上偉大的民族,故稱夏焉。
其曰諸夏何也?諸者多數之稱。
當時族人并建列國,又其支分派别,族姓日多,故雲諸夏耳。
其後稱為漢族者,則因漢朝威震中外。
四旁諸夷,皆稱我國人為漢人。
此漢族之名所由始。
唯自是漢族一名,乃普遍流行而無以易。
漢族之性情,寬大而和易。
向來對于異國異族,常敦守和平。
苟人不以侵淩加諸我,則我決不侵淩人。
唯人若肆意侵及于我者,則我亦必堅決抵抗。
縱有時退讓,而終久必令其自然同化,或以實力使之屈伏焉。
通觀數千年曆史事實,明明如是。
漢族所以偉大者,以其有含容性與持久性故。
或者漢人在西北邊省業商,頗有狡詐之習,貪小利而失大信。
此最害事。
蓋未受教育之民,愚蠢無遠見,故有此病。
今後邊省教育青年子弟,宜時時教以貴信義,尚勇氣。
至于商人如再有不公道不信實之行為,地方官尤應以其法律禁止。
漢人的理想高,眼光大,故其學問偏長于哲學方面。
唯其心思不屑于瑣碎處用功,所以對于物理界的知識,不免疏略。
因此,不能發展科學。
此其所短。
今後當吸收西洋人的科學,但當闡揚其固有的哲學思想,以為做人的根本,立國的精神。
民國以來教育,對于固有的學術思想與道德信條等等,一切以為舊的,腐的,而盡唾棄之,卻又無法憑空産生信條與新的道德。
而哲學上,又沒有新的中心思想。
因此,沒有維持身心的東西。
所以社會上表現一種猖狂與混亂的現象。
一切人的内心裡面,好似空虛腐爛,無有一毫生氣,譬如空心一般。
由此縱欲、貪淫,一切所作所為,虛浮诳僞,全無實際。
中國民族到今日,可說危險萬分,而士大夫猶不覺悟。
因為民初以來的教育,把固有的東西抛棄盡淨,今日也無法自覺了。
中國孔子的思想,廣大精微。
他在宇宙方面,是發明了力用剛健的本體。
宇宙萬化無窮,萬變不息,萬象昭著,都由這個剛健的力量所發現。
這是天地間不易的真理。
根據這種宇宙觀,來應用在吾人生活上,便是自強不息。
原來吾人的生命,與宇宙的大生命,不可分為兩片。
吾人正于此自強不息的工夫上,認識自己的本性。
萬人念念自強,念念不息,念念是真實的力量流行。
即凡應事接物,一切無有苟且,無有虛诳,無有迷亂。
如此則何功不成,何事不辦。
又複當知自強不息的力量,是時時向前的,時時求新的,時時求真的,時時自覺而不至倒妄的,決不會為過去的腐舊而不合理的勢力所凝滞,所束縛。
這種人生态度是應當保持而不可失墜的。
至于孔子之所以治國與平天下者,則皆注重經濟問題,而一以均平為原則。
又必專主忠信與絜矩之道,絜矩即恕,唯恕故無以不平等待人者。
而後均平之治可期。
今日全世界人類,鬥争與騙詐之禍,将趨于自毀,尤非孔學不救。
我們要闡明孔子的思想,不僅是救中國民族的。
雖然當世也有許多不成人類的東西如漢奸等。
假托尊孔,而我們不能以此之故,遂說孔學不足提倡。
須知真的出來,則假冒者自然絕迹。
漢族之覺悟與否,關系中國五族的存亡。
教育與學術思想,畢竟是社會政治一切的根源,所以談到漢族,不嫌枝蔓,而說及此。
滿族 滿族即東胡族,亦稱通古斯族。
向居本國東北邊外。
在成周時,則為肅慎氏。
蓋漢族之一支,由本部蕃衍而移殖于東北邊境也。
從前滿清學者,亦有謂滿族系黃帝子孫徙于塞外者,可謂實錄。
東胡在周以前,有九夷。
《竹書紀年》稱後芬即位三年,九夷來禦。
《後漢書》總東胡諸部為《東夷傳》,曰:“《王制》雲:&lsquo東方曰夷。
&rsquo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萬物柢地而出。
故天性柔順,易以道禦,至有君子、不死之國焉。
”不死言長壽也。
又曰:“夷有九種&hellip&hellip故孔子欲居九夷也。
”據此,則東胡族在古代,猶存中原文獻之傳。
故中原人士稱美之曰夷,可謂文明矣。
及秦漢以後,則純尚武力,暴戾之氣,變詐之性,時常入寇,毒害生民,無複曩時禮讓之風焉。
然漢世如烏桓者,但為邊患,其勢猶不足危害中朝。
且受國軍征讨,而仍歸命阙廷。
迄至于晉,則東胡有鮮卑者,乘晉室衰亂,紛紛崛起,甲馬縱橫,雲擾北部,而生民之禍益亟。
拓跋宇文,皆撫有北部,終以收拾五胡之局。
其諸業有可稱者。
唐朝季世,東胡複有一支,曰契丹者。
初起尚微,後及浸盛,據北部而稱帝,旋改号曰遼,曆年二百。
雖皇宋崛興,号稱統一,而幽燕十六州,猶屬于遼,宋人未能收複。
其後遼衰,而東胡諸部中又有女真繼起,取遼而盡有其地,複稱帝号而建國曰金。
其勢又盛于遼。
至于明朝季世,則東胡又有一支崛起,所謂滿洲是也。
其初興之酋長,本受明帝之命,以治其部落。
迨後勢力日盛,乘中原流賊之禍,遂傾覆皇朝,而代明為帝,改朝号曰清。
遂主全中國之政。
其盛,遠非遼金可比。
然及其衰也,則其族類式微,亦較遼金為甚。
昔者契丹即遼。
之雄于北部也。
當宋室未興時,幾可以奪全國政權,而逞一日之欲。
然卒稱帝号于北方之一隅,而不願南下,更不肯徙其族類以居中原本部。
此其用心甚深,眼光甚遠。
蓋彼族一向在東北,有其雄悍強勇之習,亦由其環境之關系所養成也。
若入中原本部,則溫和之氣,柔靡之景,在在足以移人之性情,而使之習于文弱。
此其不願入内地者,一也。
凡一族類,常居于其世守之地,而勿過于向外發展,則保守之力量較強。
雖無大進取,而又無大損失。
此其不願入内地者,二也。
契丹兵臨中原傾覆皇朝,仍為中朝立君而去之。
立石敬塘為中國之帝。
而不敢實握共主之柄,不欲居其族類于内地,可謂深思遠慮矣。
其後女真之興也,亦秉契丹遺策。
故其初取汴京也,即立張邦昌、劉豫為帝,而彼仍不欲妄圖全國。
其後值南宋趙構
故分言之,則有五族;統稱之,則唯華族而已。
如一家昆季,分言之,則有伯仲;統稱之,則是一家骨肉也。
漢族 漢族者,本三皇五帝之子孫。
曆代居中國本部。
本部複别以三: 一、黃河流域及其他省區。
如甘肅、甯夏、新疆、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及熱、察、遼、吉、黑等省。
二、長江流域。
如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江蘇、福建省。
三、珠江流域。
如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省。
此皆漢族世代生長之地。
其散處于滿、蒙、藏諸邊塞則為數較少。
餘如台灣、琉球,與朝鮮、安南、緬甸等屬國,本皆漢族同胞,今淪為異域雲。
漢族有數千年高尚悠遠之文化。
故言及中華民族,往往即以漢族為代表。
但漢族,自其先代孳生既衆以後,而與滿、蒙、回、藏分支,自為留居本部之一族。
後人自難确定其分支之祖為誰氏,隻可說為三皇五帝之子孫而已。
然曆代傳說,都以為漢族是黃帝的子孫。
司馬遷作《史記》,其《帝紀》即始于黃帝。
大概黃帝建造我國家,保固我民族,其聲威最大。
故群奉為開國元祖,而定為一尊耳。
古者漢族本稱諸夏。
或以為因夏朝得名。
昔我神禹,會諸侯于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可見其聲德廣遠。
故四裔稱我族類為夏人焉。
或曰,夏之為言,大也。
以其為世界上偉大的民族,故稱夏焉。
其曰諸夏何也?諸者多數之稱。
當時族人并建列國,又其支分派别,族姓日多,故雲諸夏耳。
其後稱為漢族者,則因漢朝威震中外。
四旁諸夷,皆稱我國人為漢人。
此漢族之名所由始。
唯自是漢族一名,乃普遍流行而無以易。
漢族之性情,寬大而和易。
向來對于異國異族,常敦守和平。
苟人不以侵淩加諸我,則我決不侵淩人。
唯人若肆意侵及于我者,則我亦必堅決抵抗。
縱有時退讓,而終久必令其自然同化,或以實力使之屈伏焉。
通觀數千年曆史事實,明明如是。
漢族所以偉大者,以其有含容性與持久性故。
或者漢人在西北邊省業商,頗有狡詐之習,貪小利而失大信。
此最害事。
蓋未受教育之民,愚蠢無遠見,故有此病。
今後邊省教育青年子弟,宜時時教以貴信義,尚勇氣。
至于商人如再有不公道不信實之行為,地方官尤應以其法律禁止。
漢人的理想高,眼光大,故其學問偏長于哲學方面。
唯其心思不屑于瑣碎處用功,所以對于物理界的知識,不免疏略。
因此,不能發展科學。
此其所短。
今後當吸收西洋人的科學,但當闡揚其固有的哲學思想,以為做人的根本,立國的精神。
民國以來教育,對于固有的學術思想與道德信條等等,一切以為舊的,腐的,而盡唾棄之,卻又無法憑空産生信條與新的道德。
而哲學上,又沒有新的中心思想。
因此,沒有維持身心的東西。
所以社會上表現一種猖狂與混亂的現象。
一切人的内心裡面,好似空虛腐爛,無有一毫生氣,譬如空心一般。
由此縱欲、貪淫,一切所作所為,虛浮诳僞,全無實際。
中國民族到今日,可說危險萬分,而士大夫猶不覺悟。
因為民初以來的教育,把固有的東西抛棄盡淨,今日也無法自覺了。
中國孔子的思想,廣大精微。
他在宇宙方面,是發明了力用剛健的本體。
宇宙萬化無窮,萬變不息,萬象昭著,都由這個剛健的力量所發現。
這是天地間不易的真理。
根據這種宇宙觀,來應用在吾人生活上,便是自強不息。
原來吾人的生命,與宇宙的大生命,不可分為兩片。
吾人正于此自強不息的工夫上,認識自己的本性。
萬人念念自強,念念不息,念念是真實的力量流行。
即凡應事接物,一切無有苟且,無有虛诳,無有迷亂。
如此則何功不成,何事不辦。
又複當知自強不息的力量,是時時向前的,時時求新的,時時求真的,時時自覺而不至倒妄的,決不會為過去的腐舊而不合理的勢力所凝滞,所束縛。
這種人生态度是應當保持而不可失墜的。
至于孔子之所以治國與平天下者,則皆注重經濟問題,而一以均平為原則。
又必專主忠信與絜矩之道,絜矩即恕,唯恕故無以不平等待人者。
而後均平之治可期。
今日全世界人類,鬥争與騙詐之禍,将趨于自毀,尤非孔學不救。
我們要闡明孔子的思想,不僅是救中國民族的。
雖然當世也有許多不成人類的東西如漢奸等。
假托尊孔,而我們不能以此之故,遂說孔學不足提倡。
須知真的出來,則假冒者自然絕迹。
漢族之覺悟與否,關系中國五族的存亡。
教育與學術思想,畢竟是社會政治一切的根源,所以談到漢族,不嫌枝蔓,而說及此。
滿族 滿族即東胡族,亦稱通古斯族。
向居本國東北邊外。
在成周時,則為肅慎氏。
蓋漢族之一支,由本部蕃衍而移殖于東北邊境也。
從前滿清學者,亦有謂滿族系黃帝子孫徙于塞外者,可謂實錄。
東胡在周以前,有九夷。
《竹書紀年》稱後芬即位三年,九夷來禦。
《後漢書》總東胡諸部為《東夷傳》,曰:“《王制》雲:&lsquo東方曰夷。
&rsquo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萬物柢地而出。
故天性柔順,易以道禦,至有君子、不死之國焉。
”不死言長壽也。
又曰:“夷有九種&hellip&hellip故孔子欲居九夷也。
”據此,則東胡族在古代,猶存中原文獻之傳。
故中原人士稱美之曰夷,可謂文明矣。
及秦漢以後,則純尚武力,暴戾之氣,變詐之性,時常入寇,毒害生民,無複曩時禮讓之風焉。
然漢世如烏桓者,但為邊患,其勢猶不足危害中朝。
且受國軍征讨,而仍歸命阙廷。
迄至于晉,則東胡有鮮卑者,乘晉室衰亂,紛紛崛起,甲馬縱橫,雲擾北部,而生民之禍益亟。
拓跋宇文,皆撫有北部,終以收拾五胡之局。
其諸業有可稱者。
唐朝季世,東胡複有一支,曰契丹者。
初起尚微,後及浸盛,據北部而稱帝,旋改号曰遼,曆年二百。
雖皇宋崛興,号稱統一,而幽燕十六州,猶屬于遼,宋人未能收複。
其後遼衰,而東胡諸部中又有女真繼起,取遼而盡有其地,複稱帝号而建國曰金。
其勢又盛于遼。
至于明朝季世,則東胡又有一支崛起,所謂滿洲是也。
其初興之酋長,本受明帝之命,以治其部落。
迨後勢力日盛,乘中原流賊之禍,遂傾覆皇朝,而代明為帝,改朝号曰清。
遂主全中國之政。
其盛,遠非遼金可比。
然及其衰也,則其族類式微,亦較遼金為甚。
昔者契丹即遼。
之雄于北部也。
當宋室未興時,幾可以奪全國政權,而逞一日之欲。
然卒稱帝号于北方之一隅,而不願南下,更不肯徙其族類以居中原本部。
此其用心甚深,眼光甚遠。
蓋彼族一向在東北,有其雄悍強勇之習,亦由其環境之關系所養成也。
若入中原本部,則溫和之氣,柔靡之景,在在足以移人之性情,而使之習于文弱。
此其不願入内地者,一也。
凡一族類,常居于其世守之地,而勿過于向外發展,則保守之力量較強。
雖無大進取,而又無大損失。
此其不願入内地者,二也。
契丹兵臨中原傾覆皇朝,仍為中朝立君而去之。
立石敬塘為中國之帝。
而不敢實握共主之柄,不欲居其族類于内地,可謂深思遠慮矣。
其後女真之興也,亦秉契丹遺策。
故其初取汴京也,即立張邦昌、劉豫為帝,而彼仍不欲妄圖全國。
其後值南宋趙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