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教育界的經曆
關燈
小
中
大
孑民自叙
千八百六十七年十二月十七日生于浙江省之紹興。
一八七二年五歲始入家塾。
一八八五年始研究中華古代哲學、字學及文學。
一八九二年入翰林院。
一八九八年棄官歸,立志委身于教育界。
(一八)九九年在紹興為中學校校長。
一九○一年在南洋公學,為特班學生教習。
(一九)○二年為蘇報社作論說及演說,皆鼓吹革命主義。
因南洋公學散,學生建設愛國學社,去公學,為學社教習,為愛國女學校校長。
(一九)○三年為《警鐘日報》主筆。
贊成共财産、廢婚姻之主義。
作《新年夢》小說,揭于《警鐘》以寓意。
惟常謂此等主義,非一社會中已得大多數之贊同,必不能實行。
故現在為純粹鼓吹時期,鼓吹者尤當戒貪、戒淫。
庶聞者不至疑其借學說以自便而易于信從。
(一九)○六年為北京譯學館教習。
(一九)○七年赴德意志,寓柏林習德語。
(一九)○八年赴來比錫,入大學,研究實驗心理學、哲學、美學。
(一九)○九年始戒肉食。
友人有贻書諸之者,對以兼有衛生、戒殺、節費。
十一年[1]十月歸國。
南京政府成立,任教育部總長。
宣布新教育宗旨。
謂現在中國言教育者多提倡尚武主義及實利主義(科學教育),在今日之中國此兩者誠不可廢,而要當以道德教育為中堅。
道德之大綱不外乎自由、平等、博愛,三者于華人曆代相傳之道德論适相符合。
惟欲完成道德教育,不可不以一種哲學思想為前提。
而哲學思想之涵養,恃有美學之教育,故美學教育為最當注意之點雲。
“三義”而尤以戒殺為主。
友人駁之謂植物亦有生命,不肉食而蔬食,于戒殺之義未完。
答之曰:蔬食主義乃情感上之問題,而非知識上之問題。
即兼知識言之,亦進化論之範圍,而非目的論之範圍。
蓋人類文化愈淺,則其所犧他以自益者愈與己近似。
而文化漸進,則所犧者以漸疏遠。
最顯之例,其始以人異人,如肩輿及人力車;稍進,則用馬車;更進,則用油,用電。
其理由有二:一則知識進步,利用之術漸精;二則情感進步,恻隐之心漸廣也。
野蠻人能食人,而開化之民俗則不能。
以野蠻人尚無人類同等之觀念,其視異種之人,猶開化人之視禽獸也。
自達爾文進化論發行後,人獸同祖之說積漸為人類所公認,而動物心理及動物教育之成績日漸進步,于是人獸同情之觀念日漸萌芽于普通人之腦中,而蔬食主義漸行矣。
若以論理繩之,不特植物亦有生命,與戒殺之名不合,即姑加戒殺以不殺動物之界說,而一葉之蔬、一勺之水,固亦難保無多數之小動物生活其間,亦決不能謂達其戒殺之目的也。
惟其為情感問題,而近日之進化尚僅能發起人獸同情之觀念,則止能為肉食主義與蔬食主義交換之時代,而其他則不能不讓之後人雲。
一九一二年辭教育部職,九月赴來比錫,仍研究哲學、美學。
(一九)一三年五月歸國,九月來法,俊法文稍通,願留法繼續研究美學。
所著已成者有《中國倫理學史》、《哲學大綱》。
(《蔡元培全集》,第十七卷) 關于不合作宣言 《易傳》說:“小人知進而不知退。
”我國近年來有許多糾紛的事情,都是由不知退的小人釀成的。
而且退的舉動,并不但是消極的免些糾紛,間接的還有積極的努力。
當民國七年南北和議将開的時候,北京有一個和平期成會,我也充作會員。
會員裡面有好幾位任北方代表的,中有一位某君在會中發言道:“諸君知道辛亥革命清室何以倒的這樣快?惟一的原因,是清朝末年,大家知道北京政府絕無希望。
激烈點的,固然到南方去做革命的運動,就是和平點的,也陸續離去北京。
那時候的北京,幾乎沒有一個有知識有能力的人,所以革命軍一起,袁項城一進北京,清室就像&lsquo摧枯拉朽&rsquo的倒了。
現在的政府也到末日了,且看他覺悟了沒有。
若是這一次他還是不肯開誠布公的與南方協議,那就沒有希望了。
我們至少應該相率離京,并家眷也同去。
”我那時聽了這一番話,很為感動。
當局的壞人,大抵一無所能的為多,偶有所能,也是不适于時勢的。
他所以對付時局,全靠着一般胥吏式機械的學者替他在衙署裡面,辦财政、辦外交等,替他在文化事業上作裝飾品。
除了這幾項外,他還有什麼維持的能力呢?所以這班胥吏式機械式的學者,隻要有飯吃,有錢拿,無論什麼東西,都替他做工具,如俗語說的“有奶便是娘”的樣子,實在是“助纣為虐”。
他們的罪,比當局的壞人還多一點兒。
八年的春季,華北歐美同學會在清華學校開會,有一部分會員提出對于政治問題的意見,在會場上通過。
我那時候就問他們:“我們提出去了,萬一政府竟置之不理,我們怎麼樣?我個人的意思,要是我們但為發表意見,同新聞記者的社論一樣,那就不必說了。
若是求有點效果,至少要有不再替政府幫忙的決心。
”我那時候就縷述和平期成會中某君話告大衆,并且申說:“現在政府那一個機關,能離掉留學生?若學生相率辭職,政府當得起麼?”此是我第一次宣傳某君的名言。
去年春假,教職員聯席會議,因教育經費沒有着落,請八校校長出席發表意見。
我因前一年從歐美歸來,不久進病院,這一回算是第一次出席聯席會議。
我那時候聲明我的意見,以為教育費不發,教職員無論為教課上進行障礙,或為個人生計困難,止須向校長辭職。
若教職員辭職的多了,校長當向政府辭職。
我想這種辭職的效力要比罷課與包圍教育當局還大得多,也縷述某君的一番話備他們參考。
這是我第二次宣傳某君的名言。
但是我個人性情,是曾經吳君稚晖品評過,叫做“律己不苟而對人則絕對放任”。
我自己反省過來,覺得他的品評是很不錯。
我對于某君的名言,雖然極端佩服,但是除前說兩次宣傳外,偶然于談話時傳述過幾次,卻從沒有用這種主張向何等人作積極的運動,不過為自己向這個方向準備。
我是一個比較的還可以研究學問的人,我的興趣也完全在這一方面。
自從任了半官式的國立大學校長以後,不知道一天要見多少不願意見的人,說多少不願意說的話,看多少不願意看的信。
想每天騰出一兩點鐘讀讀書,竟做不到,實在苦痛極了。
而這個職務,又适在北京,是最高立法機關行政機關所在的地方。
止見他們一天一天的堕落:議員的投票,看津貼有無;閣員的位置,禀軍閥意旨;法律是舞文的工具;選舉是金錢的決賽;不計是非,止計利害;不要人格,止要權利。
這種惡濁的空氣,一天一天的濃厚起來,我實在不能再受了。
我們的責任在指導青年,在這種惡濁氣裡面,要替這幾千青年保險,叫他們不緻受外界的傳染,我自忖實在沒有這種能力。
所以早早想脫離關系,讓别個能力較大的人來擔任這個保險的任務。
五四風潮以後,我鑒于為一個校長去留的問題,生了許多支節,我雖然抱了必退的決心,終不願為一人的緣故,牽動學校,所以近幾年來,在校中設立各種機關,完全倚幾位教授為中堅,決不緻因校長問題發生什麼危險了。
到現在布置的如此妥當,我本來随時可以告退,不過為校中同人感情的牽扯,預備到學期假中設法脫離。
不意有彭允彜提出羅案再議的事件,叫我忍無可忍,不得不立刻告退了。
羅案初起,我深惡吳景濂、張伯烈的險惡,因為他們為倒閣起見,盡可用質問彈勁的手續,何以定要用不法行為,對于未曾證明有罪的人,剝奪他的自由?我且深怪黎總統的大事糊塗,受二個人的脅迫,對于未曾證明有罪的人,草草的下令逮捕,與前年受張勳壓迫,下令解散國會,實在同一糊塗。
我那時候覺得北京住不得了,我的要退的意思,已經很急迫了。
但是那時候這個案已交法庭,隻要法庭依法辦理,他們的倒閣目的已達,不再有幹涉司法的舉動,或者于法律保障人權的主義,經一番頓挫,可以格外昭明一點,不妨看他一看。
現在法庭果然依法辦理,宣告不起訴理由了,而國務員匆匆的提出再議的請求,又立刻再剝奪未曾證明有罪的人的自由,重行逮捕。
而提出者又并非司法當局,而為我的職務上天天有關系的教育當局,我不管他們打官話打得怎麼圓滑,我總覺得提出者的人格,是我不能再與為伍的。
我所以不能再忍而立刻告退了。
(《申報》,一九二三年一月二十五日) 自書簡曆 蔡元培(年五十八歲。
一八六七年一月十七日生于中國浙江省紹興府山陰縣)。
一八九二年中進士,為翰林院庶吉士。
一八九四年任翰林院編修。
一八九八年出京,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
一九○一年任南洋公學(今名南洋大學)特班教習。
一九○二年任愛國學社社長及愛國女學校校長。
一九○六年任北京譯學館教習。
一九○七年到德國柏林。
一九○八年到Leipzig,進大學聽講。
一九一一年革命軍起,歸國。
一九一二年南京政府成立,任教育總長。
政府移北京,仍任教育總長,五月辭職。
九月,複到德國Leipzis。
一九一三年四月回國。
九月赴法國。
一九一六年回國。
一九一七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一九二一年美國紐約大學贈名譽博士。
著有《中學修身教科書》、《中國倫理學史》、《哲學大綱》、《簡易哲學綱要》、《石頭記索隐》等書。
又,北京大學學生所設新潮社印有《蔡孑民先生言行錄》。
(蔡元培手稿) 愛國女學二十五周年紀念會演說詞 今日愛國女學校二十五周年的紀念節,我不能親來祝賀,抱歉得很。
今把我要說的話寫出來,請内子養浩代我說一說。
諸位看着本校有這許多學生,學科這樣完備,校舍也這樣宏敞,而且建築校舍的地基也已經規定,不久就可以着手建築,将以為本校是向來這樣容易發展的。
殊不知二十五年前初建設的本校,實在簡陋不堪。
當民國紀元前十年頃,我與前繼室黃仲玉結婚後,同來上海,寓新馬路登賢裡。
那時候,林少泉先生借他的夫人與他的妹子宗素女士由福建來上海,而通電反對大阿哥的經連山先生有意提倡女學。
曾于吾寓中開會一次,到會的女士,除林氏兩位外,有韋增珮、增瑛姊妹,吳弱男、亞男姊妹,薛錦琴、陳撷芬諸女士;男子除林、經二先生外,有蔣智由、陳夢坡、吳彥複諸先生。
于是有開辦女校的計劃。
到這一年的冬季,就由我與蔣、陳、林、吳諸先生開辦這所女學校了。
爾時,又由蔣先生介紹烏目山僧,因彼是羅伽陵夫人的代表,願出點捐款,助我們成功。
開辦的時候,所有學生,都是發起人的眷屬,教員就是發起人。
公推蔣先生任校長,不到一個月,蔣先生要往日本遊曆,把校長的職務卸給我了。
到第二年的正月,年紀大一點的舊學生,都不能來;我們招了幾個小學生,隻請了一位專任的教員,其餘的功課,我與仲玉擔任了。
等到南洋公學散學以後,組織一個愛國學社。
學社的名,就是從本校推用過去的,因為那時候,本校的發起人已經同别的學者組織了一個中國教育會,本校與愛國學社,都作為中國教育會所辦的事業。
爾時,學社設在泥城橋,從吳稚晖先生的勸告,把本校移到學社左近。
于是社中學生的姊妹,競來就學,學生人數漸多。
中國教育會的會員,來任教員的也較多,如王小徐先生的數學,葉浩吾先生的史學,吳稚晖先生、蔣竹莊先生的國文,鐘憲鬯先生的理科,都是不可多得的好教員。
愛國學社解散後,我辭了本校校長,請鐘憲鬯先生繼任。
适逢張竹君女士到上海,宣傳女子職業的重要,提倡手工,本校增設手工班,招特别學生,來學者及數百人。
後來,張女士拟自立手工學校,學生有去此就彼的。
鐘先生辭職,中國教育會仍令我任校長,我的從弟國親,同鄉何阆仙先生、吳丹初先生都來幫助。
辦了一年多,我要回紹興辦學務公所,又辭職。
嗣後,經徐紫虬先生、蔣竹莊先生、徐固卿先生、宋俠公先生與季融五先生的繼續經營,才有現在的盛況,較之我從前辦理的時候,真不可同日而語了。
我深喜本校現在的光榮,并祝将來不斷的發展。
(《上海愛國女學校二十六周年紀念刊》,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出版) 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曆 北京大學的名稱,是從民國元年起的。
民元以前,名為京師大學堂,包有師範館、仕學館等,而譯學館亦為其一部。
我在民元前六年,曾任譯學館教員,講授國文及西洋史,是為我在北大服務之第一次。
民國元年,我長教育部,對于大學有特别注意的幾點:一、大學設法、商等科的,必設文科;設醫、農、工等科的,必設理科。
二、大學應設大學院(即今研究院),為教授、留校的畢業生與高級學生研究的機關。
三、暫定國立大學五所,于北京大學外,再籌辦大學各一所于南京、漢口、四川、廣州等處(爾時想不到後來各省均有辦大學的能力)。
四、因各省的高等學堂,本仿日本制,為大學預備科,但程度不齊,于入大學時發生困難,乃廢止高等學堂,于大學中設預科(此點後來為胡适之先生等所非難,因各省既不設高等學堂,就沒有一個純萃較高學者的機關,文化不免落後;但自各省競設大學後,就不必顧慮了)。
是年,政府任嚴幼陵君為北京大學校長。
兩年後,嚴君辭職,改任馬相伯君。
不久,馬君又辭,改任何錫侯君,不久又辭,乃以工科學長胡次珊君代理。
民國五年冬,我在法國,接教育部電,促回國,任北大校長。
我回來,初到上海,友人中勸不必就職的頗多,說北大太腐敗,進去了,若不能整頓,反于自己的聲名有礙。
這當然是出于愛我的意思。
但也有少數的說,既然知道他腐敗,更應進去整頓,就是失敗,也算盡了心。
這也是愛人以德的說法。
我到底服從後說,進北京。
我到京後,先訪醫專校長湯爾和君,問北大情形。
他說:“文科預科的情形,可問沈尹默君;理工科的情形,可問夏浮纜君。
”湯君又說:“文科學長如未定,可請陳仲甫君。
陳君現改名獨秀,主編《新青年》雜志,确可為青年的指導者。
”因取《新青年》十餘本示我。
我對于陳君,本來有一種不忘的印象,就是我與劉申叔君同在《警鐘日報》服務時,劉君語我:“有一種在蕪湖發行之白話報,發起的若幹人,都因困苦及危險而散去了,陳仲甫一個人又支持了好幾個月。
”現在聽湯君的話,又翻閱了《新青年》,決意聘他。
從湯君處探知陳君寓在前門外一旅館,我即往訪,與之訂定。
于是陳君來北大任文科學長,而夏君原任理科學長,沈君亦原任教授,一仍舊貫;乃相與商定整頓北大的辦法,次第執行。
我們第一要改革的,是學生的觀念。
我在譯學館的時候,就知道北京學生的習慣。
他們平日對于學問上并沒有什麼興會,隻要年限滿後,可以得到一張畢業文憑。
教員是自己不用功的,把第一次的講義,照樣印出來。
按期分散給學生,在講壇上讀一遍,學生覺得沒有趣味,或瞌睡,或看看雜書,下課時,把講義帶回去,堆在書架上。
等到學期、學年或畢業的考試,教員認真的,學生就拼命的連夜閱讀講義,隻要把考試對付過去,就永遠不再去翻一翻了。
要是教員通融一點,學生就先期要求教員告知他要出的題目,至少要求表示一
一八七二年五歲始入家塾。
一八八五年始研究中華古代哲學、字學及文學。
一八九二年入翰林院。
一八九八年棄官歸,立志委身于教育界。
(一八)九九年在紹興為中學校校長。
一九○一年在南洋公學,為特班學生教習。
(一九)○二年為蘇報社作論說及演說,皆鼓吹革命主義。
因南洋公學散,學生建設愛國學社,去公學,為學社教習,為愛國女學校校長。
(一九)○三年為《警鐘日報》主筆。
贊成共财産、廢婚姻之主義。
作《新年夢》小說,揭于《警鐘》以寓意。
惟常謂此等主義,非一社會中已得大多數之贊同,必不能實行。
故現在為純粹鼓吹時期,鼓吹者尤當戒貪、戒淫。
庶聞者不至疑其借學說以自便而易于信從。
(一九)○六年為北京譯學館教習。
(一九)○七年赴德意志,寓柏林習德語。
(一九)○八年赴來比錫,入大學,研究實驗心理學、哲學、美學。
(一九)○九年始戒肉食。
友人有贻書諸之者,對以兼有衛生、戒殺、節費。
十一年[1]十月歸國。
南京政府成立,任教育部總長。
宣布新教育宗旨。
謂現在中國言教育者多提倡尚武主義及實利主義(科學教育),在今日之中國此兩者誠不可廢,而要當以道德教育為中堅。
道德之大綱不外乎自由、平等、博愛,三者于華人曆代相傳之道德論适相符合。
惟欲完成道德教育,不可不以一種哲學思想為前提。
而哲學思想之涵養,恃有美學之教育,故美學教育為最當注意之點雲。
“三義”而尤以戒殺為主。
友人駁之謂植物亦有生命,不肉食而蔬食,于戒殺之義未完。
答之曰:蔬食主義乃情感上之問題,而非知識上之問題。
即兼知識言之,亦進化論之範圍,而非目的論之範圍。
蓋人類文化愈淺,則其所犧他以自益者愈與己近似。
而文化漸進,則所犧者以漸疏遠。
最顯之例,其始以人異人,如肩輿及人力車;稍進,則用馬車;更進,則用油,用電。
其理由有二:一則知識進步,利用之術漸精;二則情感進步,恻隐之心漸廣也。
野蠻人能食人,而開化之民俗則不能。
以野蠻人尚無人類同等之觀念,其視異種之人,猶開化人之視禽獸也。
自達爾文進化論發行後,人獸同祖之說積漸為人類所公認,而動物心理及動物教育之成績日漸進步,于是人獸同情之觀念日漸萌芽于普通人之腦中,而蔬食主義漸行矣。
若以論理繩之,不特植物亦有生命,與戒殺之名不合,即姑加戒殺以不殺動物之界說,而一葉之蔬、一勺之水,固亦難保無多數之小動物生活其間,亦決不能謂達其戒殺之目的也。
惟其為情感問題,而近日之進化尚僅能發起人獸同情之觀念,則止能為肉食主義與蔬食主義交換之時代,而其他則不能不讓之後人雲。
一九一二年辭教育部職,九月赴來比錫,仍研究哲學、美學。
(一九)一三年五月歸國,九月來法,俊法文稍通,願留法繼續研究美學。
所著已成者有《中國倫理學史》、《哲學大綱》。
(《蔡元培全集》,第十七卷) 關于不合作宣言 《易傳》說:“小人知進而不知退。
”我國近年來有許多糾紛的事情,都是由不知退的小人釀成的。
而且退的舉動,并不但是消極的免些糾紛,間接的還有積極的努力。
當民國七年南北和議将開的時候,北京有一個和平期成會,我也充作會員。
會員裡面有好幾位任北方代表的,中有一位某君在會中發言道:“諸君知道辛亥革命清室何以倒的這樣快?惟一的原因,是清朝末年,大家知道北京政府絕無希望。
激烈點的,固然到南方去做革命的運動,就是和平點的,也陸續離去北京。
那時候的北京,幾乎沒有一個有知識有能力的人,所以革命軍一起,袁項城一進北京,清室就像&lsquo摧枯拉朽&rsquo的倒了。
現在的政府也到末日了,且看他覺悟了沒有。
若是這一次他還是不肯開誠布公的與南方協議,那就沒有希望了。
我們至少應該相率離京,并家眷也同去。
”我那時聽了這一番話,很為感動。
當局的壞人,大抵一無所能的為多,偶有所能,也是不适于時勢的。
他所以對付時局,全靠着一般胥吏式機械的學者替他在衙署裡面,辦财政、辦外交等,替他在文化事業上作裝飾品。
除了這幾項外,他還有什麼維持的能力呢?所以這班胥吏式機械式的學者,隻要有飯吃,有錢拿,無論什麼東西,都替他做工具,如俗語說的“有奶便是娘”的樣子,實在是“助纣為虐”。
他們的罪,比當局的壞人還多一點兒。
八年的春季,華北歐美同學會在清華學校開會,有一部分會員提出對于政治問題的意見,在會場上通過。
我那時候就問他們:“我們提出去了,萬一政府竟置之不理,我們怎麼樣?我個人的意思,要是我們但為發表意見,同新聞記者的社論一樣,那就不必說了。
若是求有點效果,至少要有不再替政府幫忙的決心。
”我那時候就縷述和平期成會中某君話告大衆,并且申說:“現在政府那一個機關,能離掉留學生?若學生相率辭職,政府當得起麼?”此是我第一次宣傳某君的名言。
去年春假,教職員聯席會議,因教育經費沒有着落,請八校校長出席發表意見。
我因前一年從歐美歸來,不久進病院,這一回算是第一次出席聯席會議。
我那時候聲明我的意見,以為教育費不發,教職員無論為教課上進行障礙,或為個人生計困難,止須向校長辭職。
若教職員辭職的多了,校長當向政府辭職。
我想這種辭職的效力要比罷課與包圍教育當局還大得多,也縷述某君的一番話備他們參考。
這是我第二次宣傳某君的名言。
但是我個人性情,是曾經吳君稚晖品評過,叫做“律己不苟而對人則絕對放任”。
我自己反省過來,覺得他的品評是很不錯。
我對于某君的名言,雖然極端佩服,但是除前說兩次宣傳外,偶然于談話時傳述過幾次,卻從沒有用這種主張向何等人作積極的運動,不過為自己向這個方向準備。
我是一個比較的還可以研究學問的人,我的興趣也完全在這一方面。
自從任了半官式的國立大學校長以後,不知道一天要見多少不願意見的人,說多少不願意說的話,看多少不願意看的信。
想每天騰出一兩點鐘讀讀書,竟做不到,實在苦痛極了。
而這個職務,又适在北京,是最高立法機關行政機關所在的地方。
止見他們一天一天的堕落:議員的投票,看津貼有無;閣員的位置,禀軍閥意旨;法律是舞文的工具;選舉是金錢的決賽;不計是非,止計利害;不要人格,止要權利。
這種惡濁的空氣,一天一天的濃厚起來,我實在不能再受了。
我們的責任在指導青年,在這種惡濁氣裡面,要替這幾千青年保險,叫他們不緻受外界的傳染,我自忖實在沒有這種能力。
所以早早想脫離關系,讓别個能力較大的人來擔任這個保險的任務。
五四風潮以後,我鑒于為一個校長去留的問題,生了許多支節,我雖然抱了必退的決心,終不願為一人的緣故,牽動學校,所以近幾年來,在校中設立各種機關,完全倚幾位教授為中堅,決不緻因校長問題發生什麼危險了。
到現在布置的如此妥當,我本來随時可以告退,不過為校中同人感情的牽扯,預備到學期假中設法脫離。
不意有彭允彜提出羅案再議的事件,叫我忍無可忍,不得不立刻告退了。
羅案初起,我深惡吳景濂、張伯烈的險惡,因為他們為倒閣起見,盡可用質問彈勁的手續,何以定要用不法行為,對于未曾證明有罪的人,剝奪他的自由?我且深怪黎總統的大事糊塗,受二個人的脅迫,對于未曾證明有罪的人,草草的下令逮捕,與前年受張勳壓迫,下令解散國會,實在同一糊塗。
我那時候覺得北京住不得了,我的要退的意思,已經很急迫了。
但是那時候這個案已交法庭,隻要法庭依法辦理,他們的倒閣目的已達,不再有幹涉司法的舉動,或者于法律保障人權的主義,經一番頓挫,可以格外昭明一點,不妨看他一看。
現在法庭果然依法辦理,宣告不起訴理由了,而國務員匆匆的提出再議的請求,又立刻再剝奪未曾證明有罪的人的自由,重行逮捕。
而提出者又并非司法當局,而為我的職務上天天有關系的教育當局,我不管他們打官話打得怎麼圓滑,我總覺得提出者的人格,是我不能再與為伍的。
我所以不能再忍而立刻告退了。
(《申報》,一九二三年一月二十五日) 自書簡曆 蔡元培(年五十八歲。
一八六七年一月十七日生于中國浙江省紹興府山陰縣)。
一八九二年中進士,為翰林院庶吉士。
一八九四年任翰林院編修。
一八九八年出京,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
一九○一年任南洋公學(今名南洋大學)特班教習。
一九○二年任愛國學社社長及愛國女學校校長。
一九○六年任北京譯學館教習。
一九○七年到德國柏林。
一九○八年到Leipzig,進大學聽講。
一九一一年革命軍起,歸國。
一九一二年南京政府成立,任教育總長。
政府移北京,仍任教育總長,五月辭職。
九月,複到德國Leipzis。
一九一三年四月回國。
九月赴法國。
一九一六年回國。
一九一七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一九二一年美國紐約大學贈名譽博士。
著有《中學修身教科書》、《中國倫理學史》、《哲學大綱》、《簡易哲學綱要》、《石頭記索隐》等書。
又,北京大學學生所設新潮社印有《蔡孑民先生言行錄》。
(蔡元培手稿) 愛國女學二十五周年紀念會演說詞 今日愛國女學校二十五周年的紀念節,我不能親來祝賀,抱歉得很。
今把我要說的話寫出來,請内子養浩代我說一說。
諸位看着本校有這許多學生,學科這樣完備,校舍也這樣宏敞,而且建築校舍的地基也已經規定,不久就可以着手建築,将以為本校是向來這樣容易發展的。
殊不知二十五年前初建設的本校,實在簡陋不堪。
當民國紀元前十年頃,我與前繼室黃仲玉結婚後,同來上海,寓新馬路登賢裡。
那時候,林少泉先生借他的夫人與他的妹子宗素女士由福建來上海,而通電反對大阿哥的經連山先生有意提倡女學。
曾于吾寓中開會一次,到會的女士,除林氏兩位外,有韋增珮、增瑛姊妹,吳弱男、亞男姊妹,薛錦琴、陳撷芬諸女士;男子除林、經二先生外,有蔣智由、陳夢坡、吳彥複諸先生。
于是有開辦女校的計劃。
到這一年的冬季,就由我與蔣、陳、林、吳諸先生開辦這所女學校了。
爾時,又由蔣先生介紹烏目山僧,因彼是羅伽陵夫人的代表,願出點捐款,助我們成功。
開辦的時候,所有學生,都是發起人的眷屬,教員就是發起人。
公推蔣先生任校長,不到一個月,蔣先生要往日本遊曆,把校長的職務卸給我了。
到第二年的正月,年紀大一點的舊學生,都不能來;我們招了幾個小學生,隻請了一位專任的教員,其餘的功課,我與仲玉擔任了。
等到南洋公學散學以後,組織一個愛國學社。
學社的名,就是從本校推用過去的,因為那時候,本校的發起人已經同别的學者組織了一個中國教育會,本校與愛國學社,都作為中國教育會所辦的事業。
爾時,學社設在泥城橋,從吳稚晖先生的勸告,把本校移到學社左近。
于是社中學生的姊妹,競來就學,學生人數漸多。
中國教育會的會員,來任教員的也較多,如王小徐先生的數學,葉浩吾先生的史學,吳稚晖先生、蔣竹莊先生的國文,鐘憲鬯先生的理科,都是不可多得的好教員。
愛國學社解散後,我辭了本校校長,請鐘憲鬯先生繼任。
适逢張竹君女士到上海,宣傳女子職業的重要,提倡手工,本校增設手工班,招特别學生,來學者及數百人。
後來,張女士拟自立手工學校,學生有去此就彼的。
鐘先生辭職,中國教育會仍令我任校長,我的從弟國親,同鄉何阆仙先生、吳丹初先生都來幫助。
辦了一年多,我要回紹興辦學務公所,又辭職。
嗣後,經徐紫虬先生、蔣竹莊先生、徐固卿先生、宋俠公先生與季融五先生的繼續經營,才有現在的盛況,較之我從前辦理的時候,真不可同日而語了。
我深喜本校現在的光榮,并祝将來不斷的發展。
(《上海愛國女學校二十六周年紀念刊》,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出版) 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曆 北京大學的名稱,是從民國元年起的。
民元以前,名為京師大學堂,包有師範館、仕學館等,而譯學館亦為其一部。
我在民元前六年,曾任譯學館教員,講授國文及西洋史,是為我在北大服務之第一次。
民國元年,我長教育部,對于大學有特别注意的幾點:一、大學設法、商等科的,必設文科;設醫、農、工等科的,必設理科。
二、大學應設大學院(即今研究院),為教授、留校的畢業生與高級學生研究的機關。
三、暫定國立大學五所,于北京大學外,再籌辦大學各一所于南京、漢口、四川、廣州等處(爾時想不到後來各省均有辦大學的能力)。
四、因各省的高等學堂,本仿日本制,為大學預備科,但程度不齊,于入大學時發生困難,乃廢止高等學堂,于大學中設預科(此點後來為胡适之先生等所非難,因各省既不設高等學堂,就沒有一個純萃較高學者的機關,文化不免落後;但自各省競設大學後,就不必顧慮了)。
是年,政府任嚴幼陵君為北京大學校長。
兩年後,嚴君辭職,改任馬相伯君。
不久,馬君又辭,改任何錫侯君,不久又辭,乃以工科學長胡次珊君代理。
民國五年冬,我在法國,接教育部電,促回國,任北大校長。
我回來,初到上海,友人中勸不必就職的頗多,說北大太腐敗,進去了,若不能整頓,反于自己的聲名有礙。
這當然是出于愛我的意思。
但也有少數的說,既然知道他腐敗,更應進去整頓,就是失敗,也算盡了心。
這也是愛人以德的說法。
我到底服從後說,進北京。
我到京後,先訪醫專校長湯爾和君,問北大情形。
他說:“文科預科的情形,可問沈尹默君;理工科的情形,可問夏浮纜君。
”湯君又說:“文科學長如未定,可請陳仲甫君。
陳君現改名獨秀,主編《新青年》雜志,确可為青年的指導者。
”因取《新青年》十餘本示我。
我對于陳君,本來有一種不忘的印象,就是我與劉申叔君同在《警鐘日報》服務時,劉君語我:“有一種在蕪湖發行之白話報,發起的若幹人,都因困苦及危險而散去了,陳仲甫一個人又支持了好幾個月。
”現在聽湯君的話,又翻閱了《新青年》,決意聘他。
從湯君處探知陳君寓在前門外一旅館,我即往訪,與之訂定。
于是陳君來北大任文科學長,而夏君原任理科學長,沈君亦原任教授,一仍舊貫;乃相與商定整頓北大的辦法,次第執行。
我們第一要改革的,是學生的觀念。
我在譯學館的時候,就知道北京學生的習慣。
他們平日對于學問上并沒有什麼興會,隻要年限滿後,可以得到一張畢業文憑。
教員是自己不用功的,把第一次的講義,照樣印出來。
按期分散給學生,在講壇上讀一遍,學生覺得沒有趣味,或瞌睡,或看看雜書,下課時,把講義帶回去,堆在書架上。
等到學期、學年或畢業的考試,教員認真的,學生就拼命的連夜閱讀講義,隻要把考試對付過去,就永遠不再去翻一翻了。
要是教員通融一點,學生就先期要求教員告知他要出的題目,至少要求表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