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故友
關燈
小
中
大
。
年十二,依其世父子鴻公于京師,先後肄業于彙文中學校、北京大學校。
子鴻公曾留學日本,與黃公克強等組織國民教育會,倡導革命。
返國後,仍潛謀不懈。
先生親承謦效,濡染至深,後日之熱心黨國,已樹基于童年矣。
中華民國元年,先生考取留美官費生,入米西庚大學(今密歇根大學),習經濟、新聞等科,好學不倦,聲譽日盛。
三年,子鴻公以衆議院議員,力抗袁氏,罹難。
先生聞耗,痛不欲生,人以是愈多之。
五年,歸國。
元培适長北京大學,聞其賢,聘為教授,兼校長秘書,及新聞學會主任。
九年,元培兼任民國大學校長。
因事去國,請先生代理民大校長。
民大素無基金,惟恃募捐,先生奔走呼籲,勉力支撐,校務漸有進展。
十七年,任鹽務學校校長。
是校轄于鹽務署,校長之進退,往往視政局為轉移,一歲數易,無能久于其位者;而校款仰給鹽署,或不時支付,先生則力請于署長,指撥高線公司标價一款以為基金,而是校之根底,始較前鞏固;添置化驗室,以重實習,設備始漸臻完美;改訂任用條例,以廣出路,而學生始免用非所學之感。
任事二年,殚精竭智,勞怨不辭,而先生之疾,即伏于是矣。
曆任華盛頓會議外交後援會主任,全國财政善後委員會委員,第三中山大學勞農學院教授兼總務主任,北平政治分會秘書兼第三股主任,京華美術專門學校校長,北平大學、朝陽大學、中國大學、平民大學教授,北京大學經濟系主任兼注冊部主任。
或黾勉從事,或循循善誘。
著有《貨币論》、《新聞學》等書,見重士林。
性和易,而律己甚嚴,嘗書銘座右以自勵。
素尚儉,而不吝施與。
十九年五月二十九日,在北京大學授課,猝患暈厥。
閱三日卒,享年三十七歲。
元配文夫人,早殁;繼配蔡夫人,側室梅氏。
子四:厚仁、厚義,文出;厚堯,蔡出;厚舜,女一:厚智,梅出。
餘等與先生共事大學,十有餘載,良朋驟失,痛何如之!不辭固陋,而為之狀,庶當世君子有所采焉。
(一九三〇年) (江西九江《徐氏宗譜》) 記陳獨秀 &mdash&mdash《獨秀文存》序 二十五年前,我在上海《警鐘報》社服務的時候,知道陳仲甫君。
那時候,我們所做的,都是表面普及知識、暗中鼓吹革命的工作。
我所最不能忘的,是陳君在蕪湖,與同志數人合辦一種白話報,他人逐漸的因不耐苦而脫離了,陳君獨力支持了幾個月。
我很佩服他的毅力與責任心。
後來陳君往日本,我往歐洲,多年不相聞問。
直到民國六年,我任北京大學校長,與湯君爾和商及文科學長人選,湯君推陳獨秀,說獨秀即仲甫,并以《新青年》十餘本示我。
我問明陳君住址,就到前門外某旅館訪他,他答應相助。
陳君任北大文科學長後,與沈尹默、錢玄同、劉半農、周啟明諸君甚相得;後來又聘到已在《新青年》發表過文學革命通訊的胡适之君,益複興高采烈,漸漸兒引起新文化的運動來。
後來陳君離了北京,我們兩人見面的機會就很少;我記得的,隻有十五年冬季在亞東圖書館與今年在看守所的兩次。
他所作的文,我也很難得讀到了。
這部文存所存的,都是陳君在《新青年》上發表過的文,大抵取推翻舊習慣、創造新生命的态度;而文筆廉悍,足藥拖沓含糊等病;即到今日,仍沒有失掉青年模範文的資格。
我所以寫幾句話,替他介紹。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四月 (《獨秀文存》,亞東圖書館一九三二年出版) 記劉師培 劉申叔,弟與交契頗久,其人确是老實,确是書呆。
惟尚雜以三種性質:(一)好勝。
此尚是書呆本色。
蓋所謂文人相輕,自古而然也。
弟尚記得一段笑話:有一日,吳彥複言:夏穗卿到彥複處,見申叔所作《□書》,有言黎民即漢人指目苗種之名,則大詫曰:光漢小子,好盜人書。
蓋穗卿曾于《漢族紀□》(見《新民報》)中有此說。
以為申叔襲之,而不著其所自出也。
時陳鏡泉在座,曰:申叔前見屠敬山之《曆史講義》有此說,嘗曰:吾書不可不速刊,否則人将以此說為創于屠氏也。
(二)多疑。
此則在其與何震結婚,及主任《警鐘日報》以後,始時時發見。
其最著者,在蕪湖任安徽中學堂事,敖夢姜、陶煥卿(成章)、龔未生諸君皆與其事。
後校中有沖突,敖君為某某等所毆,寄居于申叔家中。
一日,敖君不知以何事到衙門一次,而申叔家人即大猜疑之,謂其告密于官,将捕拿申叔。
頓加敖以白眼,立刻欲驅逐之。
(三)好用權術。
此則弟已不能舉實事以為例證,惟曾憶有此情狀而已。
此三種性質,甚之為老實人之累。
蓋世界自有一種機警之人,心術至正,而能用權術以求售事,然必非老實人所當為。
如弟者,自量無用權術之機智,則竟不用之。
在申叔,未免好用其所短。
然此等性質,充類至盡,亦不過于自黨中生沖突而止。
萬不料其反面而受滿人端方之指揮,且為之偵探同黨也。
弟初見書生偵探之說,即疑之。
然彼報未幾即自取消。
弟尚以為在疑似之間。
一月前,得鐘君憲鬯來函,有雲:近來風雲大變,素日同志,改節易操者,蓋多有之,如劉申叔輩,其尤甚也,雲雲。
鐘君素不妄語,弟于是始知申叔之果變節。
及後則《民呼日報》,兩載端方攜其親信之書記陶保濂主政、劉師培孝廉赴北洋雲雲,則彼又公然入端方之幕矣。
現又得閱先生所示各證據,此人之變節殆已無疑。
(□□一節,弟亦從未聞之,張君疑為太炎所造或然)然何以變而一至于此!最後之希冀,或者彼将為徐錫麟第二乎?徐君當将到安徽之時,其刎頸交攻之頗劇烈,後來之事。
大出意外。
然則論定一人,非到蓋棺時竟有未可質言者。
此亦先生所謂與進與潔之意也。
(《蔡元培全集》,第十卷) 悼長女蔡威廉[1] 近兩月來,友人來函中,偶有述及報載威廉不幸之消息者,我于閱報時留意,竟未之見,而文铮來函,均為威廉附筆請安,疑諸友人所述之報誤也。
日内閱昆明寄來之《益世報》二十六日有女畫家蔡威廉昨開追悼會新聞,二十七日有女畫家蔡威廉遺作展覽新聞,于是知我威廉果已不在人世矣,哀哉!亟以告養友,始知養友早已得此惡消息,且已電彙法币四百于文铮充喪用,飲泣數夜,但恐我傷心,相約秘不讓我知耳。
威廉以民元前八年(一九○三)生于上海。
幼年仍随母黃仲玉夫人到紹興及杭州、新城縣等處,時我正遊學德國也。
民國二(元)年,随父母往德國;二年,回國。
是年秋,随父母往法國,進天主教小學。
五年冬,随父母回國,到北京,進孔德學校。
十年,黃夫人去世。
十二年,我續娶周養浩夫人。
是年,威廉又随父母往比國,進比京美術學校。
未幾,往裡昂,進美術學校,習油畫。
十五年,我與周夫人回國。
威廉留裡昂,其弟柏齡正将由比國往巴黎,可互相照料也;十七年,威廉回國,應杭州美術專科學校之聘,任該校教員;十八年,與林文铮君結婚。
二十七年,杭校奉教育部令與北平美術專科學校合并,在沅陵改組,威廉因而去職。
文铮任杭校教務長十餘年,亦于是時去職。
威廉曾産四女一男;自沅陵遷昆明後,又産一女。
不數日,竟以産後疾溘逝,哀哉! (蔡元培手稿) [1]①原文無标題,系後來所加。
年十二,依其世父子鴻公于京師,先後肄業于彙文中學校、北京大學校。
子鴻公曾留學日本,與黃公克強等組織國民教育會,倡導革命。
返國後,仍潛謀不懈。
先生親承謦效,濡染至深,後日之熱心黨國,已樹基于童年矣。
中華民國元年,先生考取留美官費生,入米西庚大學(今密歇根大學),習經濟、新聞等科,好學不倦,聲譽日盛。
三年,子鴻公以衆議院議員,力抗袁氏,罹難。
先生聞耗,痛不欲生,人以是愈多之。
五年,歸國。
元培适長北京大學,聞其賢,聘為教授,兼校長秘書,及新聞學會主任。
九年,元培兼任民國大學校長。
因事去國,請先生代理民大校長。
民大素無基金,惟恃募捐,先生奔走呼籲,勉力支撐,校務漸有進展。
十七年,任鹽務學校校長。
是校轄于鹽務署,校長之進退,往往視政局為轉移,一歲數易,無能久于其位者;而校款仰給鹽署,或不時支付,先生則力請于署長,指撥高線公司标價一款以為基金,而是校之根底,始較前鞏固;添置化驗室,以重實習,設備始漸臻完美;改訂任用條例,以廣出路,而學生始免用非所學之感。
任事二年,殚精竭智,勞怨不辭,而先生之疾,即伏于是矣。
曆任華盛頓會議外交後援會主任,全國财政善後委員會委員,第三中山大學勞農學院教授兼總務主任,北平政治分會秘書兼第三股主任,京華美術專門學校校長,北平大學、朝陽大學、中國大學、平民大學教授,北京大學經濟系主任兼注冊部主任。
或黾勉從事,或循循善誘。
著有《貨币論》、《新聞學》等書,見重士林。
性和易,而律己甚嚴,嘗書銘座右以自勵。
素尚儉,而不吝施與。
十九年五月二十九日,在北京大學授課,猝患暈厥。
閱三日卒,享年三十七歲。
元配文夫人,早殁;繼配蔡夫人,側室梅氏。
子四:厚仁、厚義,文出;厚堯,蔡出;厚舜,女一:厚智,梅出。
餘等與先生共事大學,十有餘載,良朋驟失,痛何如之!不辭固陋,而為之狀,庶當世君子有所采焉。
(一九三〇年) (江西九江《徐氏宗譜》) 記陳獨秀 &mdash&mdash《獨秀文存》序 二十五年前,我在上海《警鐘報》社服務的時候,知道陳仲甫君。
那時候,我們所做的,都是表面普及知識、暗中鼓吹革命的工作。
我所最不能忘的,是陳君在蕪湖,與同志數人合辦一種白話報,他人逐漸的因不耐苦而脫離了,陳君獨力支持了幾個月。
我很佩服他的毅力與責任心。
後來陳君往日本,我往歐洲,多年不相聞問。
直到民國六年,我任北京大學校長,與湯君爾和商及文科學長人選,湯君推陳獨秀,說獨秀即仲甫,并以《新青年》十餘本示我。
我問明陳君住址,就到前門外某旅館訪他,他答應相助。
陳君任北大文科學長後,與沈尹默、錢玄同、劉半農、周啟明諸君甚相得;後來又聘到已在《新青年》發表過文學革命通訊的胡适之君,益複興高采烈,漸漸兒引起新文化的運動來。
後來陳君離了北京,我們兩人見面的機會就很少;我記得的,隻有十五年冬季在亞東圖書館與今年在看守所的兩次。
他所作的文,我也很難得讀到了。
這部文存所存的,都是陳君在《新青年》上發表過的文,大抵取推翻舊習慣、創造新生命的态度;而文筆廉悍,足藥拖沓含糊等病;即到今日,仍沒有失掉青年模範文的資格。
我所以寫幾句話,替他介紹。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四月 (《獨秀文存》,亞東圖書館一九三二年出版) 記劉師培 劉申叔,弟與交契頗久,其人确是老實,确是書呆。
惟尚雜以三種性質:(一)好勝。
此尚是書呆本色。
蓋所謂文人相輕,自古而然也。
弟尚記得一段笑話:有一日,吳彥複言:夏穗卿到彥複處,見申叔所作《□書》,有言黎民即漢人指目苗種之名,則大詫曰:光漢小子,好盜人書。
蓋穗卿曾于《漢族紀□》(見《新民報》)中有此說。
以為申叔襲之,而不著其所自出也。
時陳鏡泉在座,曰:申叔前見屠敬山之《曆史講義》有此說,嘗曰:吾書不可不速刊,否則人将以此說為創于屠氏也。
(二)多疑。
此則在其與何震結婚,及主任《警鐘日報》以後,始時時發見。
其最著者,在蕪湖任安徽中學堂事,敖夢姜、陶煥卿(成章)、龔未生諸君皆與其事。
後校中有沖突,敖君為某某等所毆,寄居于申叔家中。
一日,敖君不知以何事到衙門一次,而申叔家人即大猜疑之,謂其告密于官,将捕拿申叔。
頓加敖以白眼,立刻欲驅逐之。
(三)好用權術。
此則弟已不能舉實事以為例證,惟曾憶有此情狀而已。
此三種性質,甚之為老實人之累。
蓋世界自有一種機警之人,心術至正,而能用權術以求售事,然必非老實人所當為。
如弟者,自量無用權術之機智,則竟不用之。
在申叔,未免好用其所短。
然此等性質,充類至盡,亦不過于自黨中生沖突而止。
萬不料其反面而受滿人端方之指揮,且為之偵探同黨也。
弟初見書生偵探之說,即疑之。
然彼報未幾即自取消。
弟尚以為在疑似之間。
一月前,得鐘君憲鬯來函,有雲:近來風雲大變,素日同志,改節易操者,蓋多有之,如劉申叔輩,其尤甚也,雲雲。
鐘君素不妄語,弟于是始知申叔之果變節。
及後則《民呼日報》,兩載端方攜其親信之書記陶保濂主政、劉師培孝廉赴北洋雲雲,則彼又公然入端方之幕矣。
現又得閱先生所示各證據,此人之變節殆已無疑。
(□□一節,弟亦從未聞之,張君疑為太炎所造或然)然何以變而一至于此!最後之希冀,或者彼将為徐錫麟第二乎?徐君當将到安徽之時,其刎頸交攻之頗劇烈,後來之事。
大出意外。
然則論定一人,非到蓋棺時竟有未可質言者。
此亦先生所謂與進與潔之意也。
(《蔡元培全集》,第十卷) 悼長女蔡威廉[1] 近兩月來,友人來函中,偶有述及報載威廉不幸之消息者,我于閱報時留意,竟未之見,而文铮來函,均為威廉附筆請安,疑諸友人所述之報誤也。
日内閱昆明寄來之《益世報》二十六日有女畫家蔡威廉昨開追悼會新聞,二十七日有女畫家蔡威廉遺作展覽新聞,于是知我威廉果已不在人世矣,哀哉!亟以告養友,始知養友早已得此惡消息,且已電彙法币四百于文铮充喪用,飲泣數夜,但恐我傷心,相約秘不讓我知耳。
威廉以民元前八年(一九○三)生于上海。
幼年仍随母黃仲玉夫人到紹興及杭州、新城縣等處,時我正遊學德國也。
民國二(元)年,随父母往德國;二年,回國。
是年秋,随父母往法國,進天主教小學。
五年冬,随父母回國,到北京,進孔德學校。
十年,黃夫人去世。
十二年,我續娶周養浩夫人。
是年,威廉又随父母往比國,進比京美術學校。
未幾,往裡昂,進美術學校,習油畫。
十五年,我與周夫人回國。
威廉留裡昂,其弟柏齡正将由比國往巴黎,可互相照料也;十七年,威廉回國,應杭州美術專科學校之聘,任該校教員;十八年,與林文铮君結婚。
二十七年,杭校奉教育部令與北平美術專科學校合并,在沅陵改組,威廉因而去職。
文铮任杭校教務長十餘年,亦于是時去職。
威廉曾産四女一男;自沅陵遷昆明後,又産一女。
不數日,竟以産後疾溘逝,哀哉! (蔡元培手稿) [1]①原文無标題,系後來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