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北大的六年

關燈
我曾把演說稿整理過,載在《北京大學月刊》。

     歐美教育考察 這時候,張作霖、曹锟等深不以我為然,尤對于北大男女同學一點,引為口實。

    李君石曾為緩和此種摩擦起見,運動政府,派我往歐美考察大學教育及學術研究機關狀況。

    适羅君鈞任正由政府派往歐美考察司法情形,遂約定同行。

    遂于十一月下旬赴上海,乘一法國郵船于十二月下旬到法國。

     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我五十五歲。

     一月,我方從法國到瑞士日内瓦,接蔣夢麟、譚仲逵二君電,痛悉黃夫人仲玉已于一月一日去世,哀哉!溯我從湖南回北京的時候,夫人已病,延法國醫生診療,漸瘥,并為我整理行裝。

    我行後,在船中曾以無線電詢病狀,亦得“漸瘥”的複電,不意到歐不數日而得此噩耗,我心甚痛,作祭文一首。

     這一年的一月十八日赴法國,往來巴黎、裡昂間。

    二月十二日到比利時。

    十六日又到法國。

    三月十三日到德國。

    二十八日到奧國。

    四月一日到匈牙利。

    五日複到瑞士。

    十日複到法國。

    十三日往意大利。

    二十四日複到法國。

    二十九日到荷蘭。

    五月三日到英國。

    十七日複到法國。

    六月一日到美國。

    十日到加拿大。

    十四日又到美國。

    三十日上船。

    八月六日到檀香山,受教育部委托。

    參加太平洋教育會議。

    二十九日上船,九月九日到日本。

    十四日到上海。

    十八日回北京。

     我在意大利時,四月十九日,得裡昂傳來宋漢章君電,知從弟國親去世。

    國親比我小十四歲,甚有才幹;我的運動革命,推行教育,得他的助力很多。

    曾在司法界服務,現已入金融界,前途甚有希望;竟不永年;可惜可哀! 教育獨立議 1922年3月,蔡元培發表著名的《教育獨立議》一文,提出教育應擺脫各派政黨和各派教會的影響而獨立。

     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别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的人去應用的。

    所以,教育事業當完全交與教育家,保有獨立的資格,毫不受各派政黨或各派教會的影響。

     教育是要個性與群性平均發達的。

    政黨是要制造一種特别的群性,抹殺個性。

    例如,鼓勵人民親善某國,仇視某國;或用甲民族的文化,去同化乙民族。

    今日的政黨,往往有此等政策,若參入教育,便是大害。

    教育是求遠效的;政黨的政策是求近功的。

    中國古書說:“一年之計樹谷;十年之計樹木;百年之計樹人。

    ”可見教育的成效,不是一時能達到的。

    政黨不能掌握政權,往往不出數年,便要更疊。

    若把教育權也交與政黨,兩黨更疊的時候,教育方針也要跟着改變,教育就沒有成效了。

    所以,教育事業不可不超然于各派政黨以外。

     教育是進步的:凡有學術,總是後勝于前,因為後人憑着前人的成績,更加一番功夫,自然更進一步。

    教會是保守的:無論什麼樣尊重科學,一到《聖經》的成語,便絕對不許批評,便是加了一個限制。

    教育是共同的:英國的學生,可以讀阿拉伯人所作的文學;印度的學生,可以用德國人所造的儀器,都沒有什麼界限。

    教會是差别的:基督教與回教不同;回教又與佛教不同。

    不但這樣,基督教裡面,天主教與耶稣教又不同。

    不但這樣,耶稣教裡面,又有長老會、浸禮會、美以美會等等派别的不同。

    彼此誰真誰僞,永遠沒有定論。

    隻好讓成年的人自由選擇,所以各國憲法中,都有“信仰自由”一條。

    若是把教育權交與教會,便恐不能絕對自由。

    所以,教育事業不可不超然于各派教會以外。

     離開北大 我在民國九年的冬季,曾往歐美考察高等教育狀況,曆一年回來。

    這期間的校長任務,是由總務長蔣君代理的。

    回國以後,看北京政府的情形,日壞一日,我處在與政府常有接觸的地位,日想脫離。

    十一年冬,财政總長羅鈞任君忽以金佛郎問題被逮,釋放後,又因教育總長彭允彜君提議,重複收禁。

    我對于彭君此舉,在會議上,認為是蹂躏人權獻媚軍閥的勾當;在私情上,羅君是我在北大的同事,而且于考察教育時為最密切的同伴,他的操守,為我所深信,我不免大抱不平。

    與湯爾和、邵飄萍、蔣夢麟諸君會商,均認有表示的必要。

    我于是一面遞辭呈,一面離京。

    隔了幾個月,賄選總統的布置,漸漸地實現;而要求我回校的代表,還是不絕,我遂于十二年七月間重往歐洲,表示決心;至十五年,始回國。

    那時候,京津間适有戰争,不能回校一看。

    十六年,國民政府成立,我在大學院,試行大學區制,以北大劃入北平大學區範圍,于是我的北京大學校長的名義,始得取消。

     綜計我居北京大學校長的名義,十年有半;而實際在校辦事,不過五年有半,一經回憶,不勝慚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