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政府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響應北伐
我于十五年二月依教育部電促返國。
是時,我尚未辭去北大校長。
抵滬,适平、津交通斷絕,無法北上。
乃留滬參加皖、蘇、浙三省聯合會,該會系響應國民革命軍北伐之組織。
浙江省科學院籌備處成立,推我兼任正主任。
是年冬,我任浙江政治分會委員,赴甯波出席會議。
時北洋軍閥在浙又占優勢,分會委員分途暫避,我與馬夷初氏同往象山,又改往臨海,再乘帶魚船往福州。
我在福州及廈門閱兩月,由集美學校借捕魚船送至溫州,又換船至甯波,再由甯波到杭州,參加浙江政治分會。
國民政府成立,遂進京,參加中央政治會議,任中央監察委員、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委員,試辦江蘇、浙江、北平三大學區。
出任大學院院長 我六十一歲至六十二歲(十六年至十七年)任大學院院長。
大學院的組織,與教育部大概相同,因李君石曾提議試行大學區制,選取此名。
大學區的組織,是摹仿法國的。
法國分全國為十六大學區,每區設一大學,區内各種教育事業,都由大學校長管理。
這種制度優于省教育廳與市教育局的一點,就是大學有多數學者,多數設備,絕非廳局所能及。
我們為醉心合議制,還設有大學委員會,聘教育界先進吳稚晖、李石曾諸君為委員。
由委員會決議,先在北平(包河北省)、江蘇、浙江試辦大學區。
行了年餘,常有反對的人,甚至疑命名“大學”,有蔑視普通教育的趨勢,提議于大學院外再設一教育部的。
我遂自動地辭職,而政府也就改大學院為教育部;試辦的三大學區,從此也取消了。
我在大學院的時候,請楊君杏佛相助。
我素來寬容而迂緩,楊君精悍而機警,正可以他之長補我之短。
正與民國元年我在教育部時,請範君靜生相助,我偏于理想,而範君注重實踐,以他所長補我之短一樣。
大學院時代,院中設國際出版品交換處,後來移交中央研究院,近年又移交中央圖書館。
大學院時代,設國立音樂學校于上海,請音樂專家蕭君友梅為校長(第一年蕭君謙讓,由我居校長之名)。
增設國立藝術學校于杭州,請圖畫專家林君風眠為校長。
又計劃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但此會開辦時,我已離大學院了。
大學院時代,設特約著作員,聘國内在學術上有貢獻而不兼有他職者充之,聽其自由著作,每月酌送補助費。
吳稚晖、李石曾、周豫才諸君皆受聘。
主持中央研究院 我于六十一歲時,參加中央政治會議,曾與吳稚晖、李石曾、張靜江諸君提議在首都(當時為南京)、北平、浙江等處,設立研究院,通過。
首都一院,由大學院籌辦,名曰國立中央研究院。
民國十七年開辦,我以大學院院長兼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我離大學院後,專任研究院院長,與教育界雖非無間接的關系,但對于教育行政,不複參與了。
淡出世事 蔡元培一生勤奮,至1935年68歲高齡時,他在社會上的兼職仍有二十餘項,為更好地從事主要工作和學術研究,就
是時,我尚未辭去北大校長。
抵滬,适平、津交通斷絕,無法北上。
乃留滬參加皖、蘇、浙三省聯合會,該會系響應國民革命軍北伐之組織。
浙江省科學院籌備處成立,推我兼任正主任。
是年冬,我任浙江政治分會委員,赴甯波出席會議。
時北洋軍閥在浙又占優勢,分會委員分途暫避,我與馬夷初氏同往象山,又改往臨海,再乘帶魚船往福州。
我在福州及廈門閱兩月,由集美學校借捕魚船送至溫州,又換船至甯波,再由甯波到杭州,參加浙江政治分會。
國民政府成立,遂進京,參加中央政治會議,任中央監察委員、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委員,試辦江蘇、浙江、北平三大學區。
出任大學院院長 我六十一歲至六十二歲(十六年至十七年)任大學院院長。
大學院的組織,與教育部大概相同,因李君石曾提議試行大學區制,選取此名。
大學區的組織,是摹仿法國的。
法國分全國為十六大學區,每區設一大學,區内各種教育事業,都由大學校長管理。
這種制度優于省教育廳與市教育局的一點,就是大學有多數學者,多數設備,絕非廳局所能及。
我們為醉心合議制,還設有大學委員會,聘教育界先進吳稚晖、李石曾諸君為委員。
由委員會決議,先在北平(包河北省)、江蘇、浙江試辦大學區。
行了年餘,常有反對的人,甚至疑命名“大學”,有蔑視普通教育的趨勢,提議于大學院外再設一教育部的。
我遂自動地辭職,而政府也就改大學院為教育部;試辦的三大學區,從此也取消了。
我在大學院的時候,請楊君杏佛相助。
我素來寬容而迂緩,楊君精悍而機警,正可以他之長補我之短。
正與民國元年我在教育部時,請範君靜生相助,我偏于理想,而範君注重實踐,以他所長補我之短一樣。
大學院時代,院中設國際出版品交換處,後來移交中央研究院,近年又移交中央圖書館。
大學院時代,設國立音樂學校于上海,請音樂專家蕭君友梅為校長(第一年蕭君謙讓,由我居校長之名)。
增設國立藝術學校于杭州,請圖畫專家林君風眠為校長。
又計劃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但此會開辦時,我已離大學院了。
大學院時代,設特約著作員,聘國内在學術上有貢獻而不兼有他職者充之,聽其自由著作,每月酌送補助費。
吳稚晖、李石曾、周豫才諸君皆受聘。
主持中央研究院 我于六十一歲時,參加中央政治會議,曾與吳稚晖、李石曾、張靜江諸君提議在首都(當時為南京)、北平、浙江等處,設立研究院,通過。
首都一院,由大學院籌辦,名曰國立中央研究院。
民國十七年開辦,我以大學院院長兼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我離大學院後,專任研究院院長,與教育界雖非無間接的關系,但對于教育行政,不複參與了。
淡出世事 蔡元培一生勤奮,至1935年68歲高齡時,他在社會上的兼職仍有二十餘項,為更好地從事主要工作和學術研究,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