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北大的六年
關燈
小
中
大
,不但是求有學問的,還要求于學問上很有研究的興趣,并能引起學生的研究興趣的。
不但世界的科學取最新的學說,就是我們本國固有的材料,也要用新方法來整理它。
這種标準,雖不是一時就能完全适合,但我們總是向這方面進行。
調整學科 我從前在教育部時,為了各省高等學堂程度不齊,故改為各大學直接的預科。
不意北大的預科,因曆年校長的放任與預科學長的誤會,竟演成獨立的狀态。
那時候預科中受了教會學校的影響,完全偏重英語及體育兩方面;其他科學比較的落後,畢業後若直升本科,發生困難。
預科中竟自設了一個預科大學的名義,信箋上亦寫此等字樣。
于是不能不加以改革,使預科直接受本科學長的管理,不再設預科學長。
預科中主要的教課,均由本科教員兼任。
我沒有本校與他校的界限,常為之通盤打算,求其合理化。
是時北大設文、理、工、法、商五科,而北洋大學亦有工、法兩科。
北京又有一工業專門學校,都是國立的。
我以為無此重複的必要,主張以北大的工科并入北洋,而北洋之法科,刻期停辦。
得北洋大學校長同意及教育部核準,把土木工與礦冶工并到北洋去了。
把工科省下來的經費,用在理科上。
我本來想把法科與法專并成一科,專授法律,但是沒有成功。
我覺得那時侯的商科,毫無設備,僅有一種普通商業學教課,于是并入法科,使已有的學生畢業後停止。
我那時候有一個理想,以為文、理兩科,是農、工、醫、藥、法、商等應用科學的基礎,而這些應用科學的研究時期,仍然要歸到文、理兩科來。
所以文、理兩科,必須設各種的研究所;而此兩科的教員與畢業生必有若幹人是終身在研究所工作,兼任教員,而不願往别種機關去的。
所以完全的大學,當然各科并設,有互相關聯的便利。
若無此能力,則不妨有一大學專辦文、理兩科,名為本科;而其他應用各科,可辦專科的高等學校,如德、法等國的成例。
以表示學與術的區别。
因為北大的校舍與經費,決沒有兼辦各種應用科學的可能,所以想把法律分出去,而編為本科大學;然沒有達到目的。
充實文理法科 北大的整頓,自文科起。
舊教員中如沈尹默、沈兼士、錢玄同諸君,本已啟革新的端緒;自陳獨秀君來任學長,胡适之、劉半農、周豫才、周豈明諸君來任教員,而文學革命、思想自由的風氣,遂大流行。
理科自李仲揆、丁巽甫、王撫五、顔任光、李書華諸君來任教授後,内容始以漸充實。
北大舊日的法科,本最離奇,因本國尚無成文之公、私法,乃講外國法,分為三組:一曰德、日法,習德文、日文的聽講;二曰英、美法,習英文的聽講;三曰法國法,習法文的聽講。
我深不以為然,主張授比較法,而那時教員中能授比較法的,隻有王亮疇、羅鈞任二君。
二君均服務司法部,隻能任講師,不能任教授。
所以通盤改革,甚為不易,直到王雪艇、周鲠生諸君來任教授後,始組成正式的法科,而學生亦漸去獵官的陋見,引起求學的興會。
北大關于文學、哲學等學系,本來有若幹基本教員自從胡适之君到校後,聲應氣求,又引進了多數的同志,所以興會較高一點。
預定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學、國學四種研究所,隻有國學研究所先辦起來了。
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方面,比較的困難一點。
自民國九年起,自然科學諸系,請到了丁巽甫、顔任光、李潤章諸君主持物理系,李仲揆君主持地質系。
在化學系本有王撫五、陳聘丞、丁庶為諸君,而這時候又增聘程寰西、石蘅青諸君。
在生物學系本已有鐘憲鬯君在東南西南各省搜羅動植物标本,有李石曾君講授學理,而這時候又增聘譚仲逵君。
于是整理各系的實驗室與圖書室,使學生在教員指導之下,切實用功;改造第二院禮堂與庭園,使合于講演之用。
在社會科學方面,請到王雪艇、周鲠生、皮皓白諸君;一面誠意指導提起學生好學的精神,一面廣購圖書雜志,給學生以自由考索的工具。
丁巽甫君以物理學教授兼預科主任,提高預科程度。
于是北大始達到各系平均發展的境界。
溝通文理 那時候我又有一個理想,以為文、理是不能分科的。
例如文科的哲學,必植基于自然科學;而理科學者最後的假定,亦往往牽涉哲學。
從前心理學附入哲學,而現在用實驗法,應列入理科;教育學與美學,也漸用實驗法,有同一趨勢。
地理學的人文方面,應屬文科,而地質地文等方面屬理科。
曆史學自有史以來,屬文科,而推原于地質學的冰期與宇宙生成論,則屬于理科。
所以把北大的三科界限撤去而列為十四系,廢學長,設系主任。
孑民又發現文理分科之流弊,即文科之史學、文學,均與科學有關,而哲學則全以自然科學為基礎,乃文科學生,因與理
不但世界的科學取最新的學說,就是我們本國固有的材料,也要用新方法來整理它。
這種标準,雖不是一時就能完全适合,但我們總是向這方面進行。
調整學科 我從前在教育部時,為了各省高等學堂程度不齊,故改為各大學直接的預科。
不意北大的預科,因曆年校長的放任與預科學長的誤會,竟演成獨立的狀态。
那時候預科中受了教會學校的影響,完全偏重英語及體育兩方面;其他科學比較的落後,畢業後若直升本科,發生困難。
預科中竟自設了一個預科大學的名義,信箋上亦寫此等字樣。
于是不能不加以改革,使預科直接受本科學長的管理,不再設預科學長。
預科中主要的教課,均由本科教員兼任。
我沒有本校與他校的界限,常為之通盤打算,求其合理化。
是時北大設文、理、工、法、商五科,而北洋大學亦有工、法兩科。
北京又有一工業專門學校,都是國立的。
我以為無此重複的必要,主張以北大的工科并入北洋,而北洋之法科,刻期停辦。
得北洋大學校長同意及教育部核準,把土木工與礦冶工并到北洋去了。
把工科省下來的經費,用在理科上。
我本來想把法科與法專并成一科,專授法律,但是沒有成功。
我覺得那時侯的商科,毫無設備,僅有一種普通商業學教課,于是并入法科,使已有的學生畢業後停止。
我那時候有一個理想,以為文、理兩科,是農、工、醫、藥、法、商等應用科學的基礎,而這些應用科學的研究時期,仍然要歸到文、理兩科來。
所以文、理兩科,必須設各種的研究所;而此兩科的教員與畢業生必有若幹人是終身在研究所工作,兼任教員,而不願往别種機關去的。
所以完全的大學,當然各科并設,有互相關聯的便利。
若無此能力,則不妨有一大學專辦文、理兩科,名為本科;而其他應用各科,可辦專科的高等學校,如德、法等國的成例。
以表示學與術的區别。
因為北大的校舍與經費,決沒有兼辦各種應用科學的可能,所以想把法律分出去,而編為本科大學;然沒有達到目的。
充實文理法科 北大的整頓,自文科起。
舊教員中如沈尹默、沈兼士、錢玄同諸君,本已啟革新的端緒;自陳獨秀君來任學長,胡适之、劉半農、周豫才、周豈明諸君來任教員,而文學革命、思想自由的風氣,遂大流行。
理科自李仲揆、丁巽甫、王撫五、顔任光、李書華諸君來任教授後,内容始以漸充實。
北大舊日的法科,本最離奇,因本國尚無成文之公、私法,乃講外國法,分為三組:一曰德、日法,習德文、日文的聽講;二曰英、美法,習英文的聽講;三曰法國法,習法文的聽講。
我深不以為然,主張授比較法,而那時教員中能授比較法的,隻有王亮疇、羅鈞任二君。
二君均服務司法部,隻能任講師,不能任教授。
所以通盤改革,甚為不易,直到王雪艇、周鲠生諸君來任教授後,始組成正式的法科,而學生亦漸去獵官的陋見,引起求學的興會。
北大關于文學、哲學等學系,本來有若幹基本教員自從胡适之君到校後,聲應氣求,又引進了多數的同志,所以興會較高一點。
預定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學、國學四種研究所,隻有國學研究所先辦起來了。
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方面,比較的困難一點。
自民國九年起,自然科學諸系,請到了丁巽甫、顔任光、李潤章諸君主持物理系,李仲揆君主持地質系。
在化學系本有王撫五、陳聘丞、丁庶為諸君,而這時候又增聘程寰西、石蘅青諸君。
在生物學系本已有鐘憲鬯君在東南西南各省搜羅動植物标本,有李石曾君講授學理,而這時候又增聘譚仲逵君。
于是整理各系的實驗室與圖書室,使學生在教員指導之下,切實用功;改造第二院禮堂與庭園,使合于講演之用。
在社會科學方面,請到王雪艇、周鲠生、皮皓白諸君;一面誠意指導提起學生好學的精神,一面廣購圖書雜志,給學生以自由考索的工具。
丁巽甫君以物理學教授兼預科主任,提高預科程度。
于是北大始達到各系平均發展的境界。
溝通文理 那時候我又有一個理想,以為文、理是不能分科的。
例如文科的哲學,必植基于自然科學;而理科學者最後的假定,亦往往牽涉哲學。
從前心理學附入哲學,而現在用實驗法,應列入理科;教育學與美學,也漸用實驗法,有同一趨勢。
地理學的人文方面,應屬文科,而地質地文等方面屬理科。
曆史學自有史以來,屬文科,而推原于地質學的冰期與宇宙生成論,則屬于理科。
所以把北大的三科界限撤去而列為十四系,廢學長,設系主任。
孑民又發現文理分科之流弊,即文科之史學、文學,均與科學有關,而哲學則全以自然科學為基礎,乃文科學生,因與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