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德國
關燈
小
中
大
爾時最著名的印象派作家李勃曼,因曾寓此城,所陳列作品較多。
其第三層将各國美術館所收藏之名畫,購其最精的照片,依時代陳列,閱者的印象雖不及目睹原本的深刻,然慰情聊勝無。
我常想,我們将來設美術館,于本國古今大家作品而外,不能不兼收外國名家作品;但近代作品,或可購得,而古代作品之已入美術館的,無法得之,參用陳列照片的方法,未嘗不可采用。
美術館外尚有一民族學博物館,館長符來氏(wöller),即在大學講民族學者,我亦曾往聽講,其中所搜非洲人材料較多且精,因符來氏曾到該地。
中、日亦列入,我亦曾助館員說明中國物品。
有一花園名曰椰園(Palmgarten),因園中有一玻璃房,專培養熱帶植物。
有一演奏廳,于星期日午後及晚間奏音樂,我常偕同學往聽。
德是音樂名家最多,普通人多能奏鋼琴或提琴者,我也受他們的音[影]響,曾學鋼琴,亦曾習提琴,然均不久而中辍。
有一戲院,每日演話劇或小歌劇。
小歌劇輕松婉麗,同學張君仲蘇最所愛聽,我亦偶與同往。
話劇多古今文學家作品,寄托遙深。
又德國舞台科白,為标準德語,聽戲亦為練習語言的一法。
大學體諒學生,每日于門房中留有中等座位的折價券若幹張,備學生購取。
報紙則于星期日揭載七日戲目。
我等願于某日觀某劇,如未曾讀過劇本,可先購一本,于觀劇以前讀完它,更易得益。
(萊比錫為德國印刷業集中地點,有一雷克漠書店<Becram>印行小本,版權滿期的文學書或科學書,每号價不過二十生丁。
) 德國最大文學家歌德氏(Goethe)曾在萊比錫大學肄業,于其最著名劇本《弗斯脫》中,描寫大學生生活,即在萊比錫的奧愛擺赫酒肆中(Auerbach),此酒肆為一地底室,有弗斯脫博士騎啤酒的壁畫,我與諸同學亦常小飲于該肆。
(及民國十年,我借林宰平君重到萊比錫,再訪該肆,則已改造為美輪美奂的飯館了。
)普通演《弗斯脫》劇本的,都隻演第一本,即法國人所譯編的歌劇,也隻有第一本。
第二本節目太繁,布景不易,鮮有照演的。
惟萊比錫因系歌德就學之所,而弗斯德于芬斯脫節(Fenste)之夜,正欲服毒,聞教堂之歌舞而中止,所以萊城劇院于五月芬斯脫節前後,特排日連演第一、第二之兩本。
我在萊城三年,每年屆期必往觀。
我于講堂上既常聽美學、美術史、文學史的講演,于環境上又常受音樂、美術的熏習,不知不覺地漸集中心力于美學方面。
尤因馮德講哲學史時,提出康德關于美學的見解,最注重于美的超越性與普遍性,就康德原書,詳細研讀,益見美學關系的重要。
德國學者所著美學的書甚多,而我所最喜讀的,為栗丕斯(T.Lipps)的《造型美術的根本義》(GrnndlagederBildendeKunst),因為他所說明的感人主義,是我所認為美學上較合于我意之一說,而他的文筆簡明流利,引起我屢讀不厭的興趣。
編書、譯書 此四年中,編《中學修身教科書》五冊、《中國倫理學史》一冊,譯泡爾生《倫理學原理》一冊。
《中國倫理學史》,謂“孟子之楊朱即莊周為我即全己之義,《莊子》中說此義者甚多;至《列子·楊朱篇》乃魏、晉間頹廢心理之産物,必非周季人所作”。
又清儒中特揭黃梨洲、戴東原、俞理初三氏學說,以為合于民權、女權之新說。
黃、戴二氏,前人已所注意,俞氏說,則孑民始拈出之。
《中國倫理學史》,雖仍用日本遠藤隆吉氏《支那思想史》之三時期分叙法,叙述的材料,亦多取給于此書,而詳其所略、略其所詳的卻不少。
其中如六朝人的人生觀與清代黃梨洲、戴東原、俞理初三氏之編入,為我最注意之點。
奉行素食 孑民在萊比錫時,聞我友李石曾言肉食之害,又讀俄國托爾斯泰氏著作,描寫田獵慘狀,遂不食肉。
嘗函告我友壽孝天君,謂“蔬食有三義:(一)衛生;(二)戒殺;(三)節用。
然我之蔬食,實偏重戒殺一義。
因人之好生惡死,是否迷惑,現尚未能斷定。
故衛生家最忌煙酒,而我尚未斷之。
至節用,則在外國飯莊,肉食者有長票可購,改為蔬食而特饪,未見便宜。
(是時局未覓得蔬食飯館,故雲爾。
)故可謂專是戒殺主義也”。
壽君複函,述杜亞泉君說:“植物未嘗無生命,戒殺義不能成立。
”孑民複緻函,謂:“戒殺者,非論理學問題,而感情問題。
感情及于動物,故不食動物。
他日,若感情又及于植物,則自然不食植物矣。
且蔬食者亦非絕對不殺動物,一葉之蔬,一勺之水,安知不附有多數動物,既非人目所能見,而為感情所未及,則姑聽之而已。
不能
其第三層将各國美術館所收藏之名畫,購其最精的照片,依時代陳列,閱者的印象雖不及目睹原本的深刻,然慰情聊勝無。
我常想,我們将來設美術館,于本國古今大家作品而外,不能不兼收外國名家作品;但近代作品,或可購得,而古代作品之已入美術館的,無法得之,參用陳列照片的方法,未嘗不可采用。
美術館外尚有一民族學博物館,館長符來氏(wöller),即在大學講民族學者,我亦曾往聽講,其中所搜非洲人材料較多且精,因符來氏曾到該地。
中、日亦列入,我亦曾助館員說明中國物品。
有一花園名曰椰園(Palmgarten),因園中有一玻璃房,專培養熱帶植物。
有一演奏廳,于星期日午後及晚間奏音樂,我常偕同學往聽。
德是音樂名家最多,普通人多能奏鋼琴或提琴者,我也受他們的音[影]響,曾學鋼琴,亦曾習提琴,然均不久而中辍。
有一戲院,每日演話劇或小歌劇。
小歌劇輕松婉麗,同學張君仲蘇最所愛聽,我亦偶與同往。
話劇多古今文學家作品,寄托遙深。
又德國舞台科白,為标準德語,聽戲亦為練習語言的一法。
大學體諒學生,每日于門房中留有中等座位的折價券若幹張,備學生購取。
報紙則于星期日揭載七日戲目。
我等願于某日觀某劇,如未曾讀過劇本,可先購一本,于觀劇以前讀完它,更易得益。
(萊比錫為德國印刷業集中地點,有一雷克漠書店<Becram>印行小本,版權滿期的文學書或科學書,每号價不過二十生丁。
) 德國最大文學家歌德氏(Goethe)曾在萊比錫大學肄業,于其最著名劇本《弗斯脫》中,描寫大學生生活,即在萊比錫的奧愛擺赫酒肆中(Auerbach),此酒肆為一地底室,有弗斯脫博士騎啤酒的壁畫,我與諸同學亦常小飲于該肆。
(及民國十年,我借林宰平君重到萊比錫,再訪該肆,則已改造為美輪美奂的飯館了。
)普通演《弗斯脫》劇本的,都隻演第一本,即法國人所譯編的歌劇,也隻有第一本。
第二本節目太繁,布景不易,鮮有照演的。
惟萊比錫因系歌德就學之所,而弗斯德于芬斯脫節(Fenste)之夜,正欲服毒,聞教堂之歌舞而中止,所以萊城劇院于五月芬斯脫節前後,特排日連演第一、第二之兩本。
我在萊城三年,每年屆期必往觀。
我于講堂上既常聽美學、美術史、文學史的講演,于環境上又常受音樂、美術的熏習,不知不覺地漸集中心力于美學方面。
尤因馮德講哲學史時,提出康德關于美學的見解,最注重于美的超越性與普遍性,就康德原書,詳細研讀,益見美學關系的重要。
德國學者所著美學的書甚多,而我所最喜讀的,為栗丕斯(T.Lipps)的《造型美術的根本義》(GrnndlagederBildendeKunst),因為他所說明的感人主義,是我所認為美學上較合于我意之一說,而他的文筆簡明流利,引起我屢讀不厭的興趣。
編書、譯書 此四年中,編《中學修身教科書》五冊、《中國倫理學史》一冊,譯泡爾生《倫理學原理》一冊。
《中國倫理學史》,謂“孟子之楊朱即莊周為我即全己之義,《莊子》中說此義者甚多;至《列子·楊朱篇》乃魏、晉間頹廢心理之産物,必非周季人所作”。
又清儒中特揭黃梨洲、戴東原、俞理初三氏學說,以為合于民權、女權之新說。
黃、戴二氏,前人已所注意,俞氏說,則孑民始拈出之。
《中國倫理學史》,雖仍用日本遠藤隆吉氏《支那思想史》之三時期分叙法,叙述的材料,亦多取給于此書,而詳其所略、略其所詳的卻不少。
其中如六朝人的人生觀與清代黃梨洲、戴東原、俞理初三氏之編入,為我最注意之點。
奉行素食 孑民在萊比錫時,聞我友李石曾言肉食之害,又讀俄國托爾斯泰氏著作,描寫田獵慘狀,遂不食肉。
嘗函告我友壽孝天君,謂“蔬食有三義:(一)衛生;(二)戒殺;(三)節用。
然我之蔬食,實偏重戒殺一義。
因人之好生惡死,是否迷惑,現尚未能斷定。
故衛生家最忌煙酒,而我尚未斷之。
至節用,則在外國飯莊,肉食者有長票可購,改為蔬食而特饪,未見便宜。
(是時局未覓得蔬食飯館,故雲爾。
)故可謂專是戒殺主義也”。
壽君複函,述杜亞泉君說:“植物未嘗無生命,戒殺義不能成立。
”孑民複緻函,謂:“戒殺者,非論理學問題,而感情問題。
感情及于動物,故不食動物。
他日,若感情又及于植物,則自然不食植物矣。
且蔬食者亦非絕對不殺動物,一葉之蔬,一勺之水,安知不附有多數動物,既非人目所能見,而為感情所未及,則姑聽之而已。
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