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身教育
關燈
小
中
大
果谷是有益的;但積非成是,一時竟無術糾正。
在杭州 我在紹興學堂時,偶往杭州,得識許君秋帆(沅)。
許君以丹徒人宦遊杭州。
設一方言學社,教授英文,曾至紹興學堂參觀。
曾為我等述吳君稚晖在南洋公學訓練學生的成效,我始注意于吳君之為人。
我自離紹興學堂後,曾與童君亦韓同往杭州,籌辦師範學校。
是時杭州著名的學堂有二:一為高等學堂,用求是學堂改組的,其程度約如今日的高中。
一是養正書塾,是私立的,其程度約如今日的初中。
養正書塾的教員,如陳介石、林少泉、陳叔通諸君,監學邵伯君,均時相過從。
學生中如湯爾和、杜傑峰、馬夷初諸君,均傑出之才。
林、陳諸君出一白話報;林君後改号白水,以犀利的白話文著名,實于是時開始練習之。
高等學堂所聘的教員,有宋君燕生(恕),博覽,廣交遊,善清談。
著有《六齋卑議》,反對洛閩理學,頗多新思想,但慮患特深,特喜作反語,自稱著有十種《鳴冤錄》,如《漢學鳴冤錄》等等,中有一種是《滿洲鳴冤錄》。
又嘗為駐防營的桂翰香作詩集序,湯、馬諸君深不以為然。
我與章太炎君相識,亦始于此時。
我與童君亦韓自杭州往臨安,為紹興同鄉組織小學校,路過餘杭,訪章君于其家。
童君與章君本相識,故為我介紹。
章君本名炳麟,字枚叔,但是時以提倡排滿之故,自比于明遺老顧亭林、黃梨洲兩先生,因改名為绛(亭林名),而字太炎(取于黃太沖、顧炎武)。
是時所發表的是第一版的《訄書》。
此書漢人雖讀之感痛快,但畏禍,不敢多為傳布;而杭州駐防金梁,乃購數十部分贈滿人之識字者,說:“漢人已如此,我們還可不振作嗎?”金君倒真是章君的知己了。
執教南洋公學 我三十五歲(1901年)任南洋公學特班教習。
那時候南洋公學還隻有小學、中學的學生;因沈子培監督之提議,招特班生四十人,都是擅長古文的;拟授以外國語及經世之學,備将來經濟特科之選。
我充教授,而江西趙仲宣君、浙江王星垣君相繼為學監。
學生自由讀書,寫日記,送我批改。
學生除在中學插班習英文外,有願習日本文的;我不能說日語,但能看書,即用我的看書法教他們,他們就試譯書。
每月課文一次,也由我評改。
四十人中,以邵聞泰(今名力子)、洪允祥、王世澂、胡仁源、殷祖同、謝沈(今名無量)、李叔同(今出家号弘一)、黃炎培、項骧、貝壽同諸君為高才生。
我的第二次婚姻 我的元配王夫人之卒,已過了一年,友朋多勸我續娶,并為我介紹相當之女子;我那時提出五條件(一)天足者;(二)識字者;(三)男子不得娶妾;(四)夫婦意見不合時,可以解約;(五)夫死後,妻可以再嫁。
同鄉的人,對于(一)、(二)兩條,竟不易合格;而對于(四)條又不免恐慌,因而久不得當。
有林君為言都昌黃爾軒先生之次女天足,善書畫。
黃先生方攜眷屬需次杭州,可托人探詢。
我适與童君又往臨安,抵餘杭,薄暮,童君識餘杭革局長葉祖芗君,往投宿。
葉君設宴相款,我大醉,葉君諒我真率。
晚餐後,葉君導觀大廳中所懸之圖畫,均極精細之工筆畫,款署黃世振,字亦秀勁。
葉君說,這是我同鄉黃君爾軒之女,甚孝,嘗刲臂療父疾,工書畫。
童君就告以我有求婚的意思,葉君慨然以媒介自任。
後來借葉君之力,我得與黃女士訂婚,己醜己亥月(實為辛醜十一月廿二日),結婚于杭州。
是時,孑民雖治新學,然崇拜孔子之舊習,守之甚笃。
與黃女士行婚禮時,不循浙俗挂三星畫軸,而以一紅幛子綴“孔子”兩大宇。
又于午後開演說會,雲以代鬧房。
其時孑民好以公羊春秋三世義說進化論,又嘗為三綱五倫辯護,曰:“綱者,目之對,三綱,為治事言之也。
國有君主,則君為綱,臣為目;家有戶主,則夫、父為綱,而婦、子為目。
此為統一事權起見,與彼此互相待遇之道無關也。
互相待遇之道,則有五倫。
故君仁,臣忠,非謂臣當忠而君可以不仁也。
父慈,子孝,非謂子當孝而父可以不慈也。
夫義,婦順,非謂婦當順而夫可以不義也。
晏子曰:&lsquo君為社稷死則死之。
&rsquo孔子曰:&lsquo小杖則受,大杖則走。
&rsquo若如俗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者,不特不合于五倫,亦不合于三綱也。
”其時孑民之見解蓋如此。
中國教育會 是時留寓上海之教育家葉浩
在杭州 我在紹興學堂時,偶往杭州,得識許君秋帆(沅)。
許君以丹徒人宦遊杭州。
設一方言學社,教授英文,曾至紹興學堂參觀。
曾為我等述吳君稚晖在南洋公學訓練學生的成效,我始注意于吳君之為人。
我自離紹興學堂後,曾與童君亦韓同往杭州,籌辦師範學校。
是時杭州著名的學堂有二:一為高等學堂,用求是學堂改組的,其程度約如今日的高中。
一是養正書塾,是私立的,其程度約如今日的初中。
養正書塾的教員,如陳介石、林少泉、陳叔通諸君,監學邵伯君,均時相過從。
學生中如湯爾和、杜傑峰、馬夷初諸君,均傑出之才。
林、陳諸君出一白話報;林君後改号白水,以犀利的白話文著名,實于是時開始練習之。
高等學堂所聘的教員,有宋君燕生(恕),博覽,廣交遊,善清談。
著有《六齋卑議》,反對洛閩理學,頗多新思想,但慮患特深,特喜作反語,自稱著有十種《鳴冤錄》,如《漢學鳴冤錄》等等,中有一種是《滿洲鳴冤錄》。
又嘗為駐防營的桂翰香作詩集序,湯、馬諸君深不以為然。
我與章太炎君相識,亦始于此時。
我與童君亦韓自杭州往臨安,為紹興同鄉組織小學校,路過餘杭,訪章君于其家。
童君與章君本相識,故為我介紹。
章君本名炳麟,字枚叔,但是時以提倡排滿之故,自比于明遺老顧亭林、黃梨洲兩先生,因改名為绛(亭林名),而字太炎(取于黃太沖、顧炎武)。
是時所發表的是第一版的《訄書》。
此書漢人雖讀之感痛快,但畏禍,不敢多為傳布;而杭州駐防金梁,乃購數十部分贈滿人之識字者,說:“漢人已如此,我們還可不振作嗎?”金君倒真是章君的知己了。
執教南洋公學 我三十五歲(1901年)任南洋公學特班教習。
那時候南洋公學還隻有小學、中學的學生;因沈子培監督之提議,招特班生四十人,都是擅長古文的;拟授以外國語及經世之學,備将來經濟特科之選。
我充教授,而江西趙仲宣君、浙江王星垣君相繼為學監。
學生自由讀書,寫日記,送我批改。
學生除在中學插班習英文外,有願習日本文的;我不能說日語,但能看書,即用我的看書法教他們,他們就試譯書。
每月課文一次,也由我評改。
四十人中,以邵聞泰(今名力子)、洪允祥、王世澂、胡仁源、殷祖同、謝沈(今名無量)、李叔同(今出家号弘一)、黃炎培、項骧、貝壽同諸君為高才生。
我的第二次婚姻 我的元配王夫人之卒,已過了一年,友朋多勸我續娶,并為我介紹相當之女子;我那時提出五條件(一)天足者;(二)識字者;(三)男子不得娶妾;(四)夫婦意見不合時,可以解約;(五)夫死後,妻可以再嫁。
同鄉的人,對于(一)、(二)兩條,竟不易合格;而對于(四)條又不免恐慌,因而久不得當。
有林君為言都昌黃爾軒先生之次女天足,善書畫。
黃先生方攜眷屬需次杭州,可托人探詢。
我适與童君又往臨安,抵餘杭,薄暮,童君識餘杭革局長葉祖芗君,往投宿。
葉君設宴相款,我大醉,葉君諒我真率。
晚餐後,葉君導觀大廳中所懸之圖畫,均極精細之工筆畫,款署黃世振,字亦秀勁。
葉君說,這是我同鄉黃君爾軒之女,甚孝,嘗刲臂療父疾,工書畫。
童君就告以我有求婚的意思,葉君慨然以媒介自任。
後來借葉君之力,我得與黃女士訂婚,己醜己亥月(實為辛醜十一月廿二日),結婚于杭州。
是時,孑民雖治新學,然崇拜孔子之舊習,守之甚笃。
與黃女士行婚禮時,不循浙俗挂三星畫軸,而以一紅幛子綴“孔子”兩大宇。
又于午後開演說會,雲以代鬧房。
其時孑民好以公羊春秋三世義說進化論,又嘗為三綱五倫辯護,曰:“綱者,目之對,三綱,為治事言之也。
國有君主,則君為綱,臣為目;家有戶主,則夫、父為綱,而婦、子為目。
此為統一事權起見,與彼此互相待遇之道無關也。
互相待遇之道,則有五倫。
故君仁,臣忠,非謂臣當忠而君可以不仁也。
父慈,子孝,非謂子當孝而父可以不慈也。
夫義,婦順,非謂婦當順而夫可以不義也。
晏子曰:&lsquo君為社稷死則死之。
&rsquo孔子曰:&lsquo小杖則受,大杖則走。
&rsquo若如俗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者,不特不合于五倫,亦不合于三綱也。
”其時孑民之見解蓋如此。
中國教育會 是時留寓上海之教育家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