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身教育
關燈
小
中
大
甲午聽驚雷
(一八九四年)六月間,日本兵侵入朝鮮,京官多激昂。
我正與黃鹿泉、王書衡、吳雁廠、胡锺生諸君為詩鐘之會,亦嘗賦詩與寄憤,但未嘗參加松筠庵聯名主戰的宣言。
冷眼觀變法 (一八九八年)戊戌,與友人合設一東文學社,學讀和文書。
是時,康、梁新用事,拜康門者踵相接。
孑民與梁卓如君有己醜同年關系,而于戊戌六君子中,尤佩服譚複生君。
然是時梁、譚皆在炙手可熱之時,恥相依附,不往納交。
直至民國七年,為對德宣戰問題,在外交後援會演說,始與梁卓如君相識。
然八月間,康黨失敗,而孑民即于九月間請假出京,鄉人因以康黨疑之,亦不與辯也。
孑民是時持論,謂康黨所以失敗,由于不先培養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數人弋取政權,排斥頑舊,不能不情見勢绌。
此後北京政府,無可希望。
故抛棄京職,而願委身于教育雲。
紹興中西學堂 那時候,紹興已經有一所中西學堂,是徐君以的伯父仲凡先生所主持的。
徐先生向知府籌得公款,辦此學堂。
自任督辦(即今所謂校董),而别聘一人任總理(即今所謂校長),我回裡後,被聘為該學堂總理。
我任紹興學堂總理。
該學堂學生,依年齡及國學程度,分為三齋,略如今日高小、初中、高中的一年級(數學及外國語例外)。
今之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君與北大地質學教授王烈君,都是那時第一齋的小學生。
今之中央研究院秘書馬祀光君,浙江省教育廳科員沈光烈君,都是那時第三齋的高才生。
堂中外國語舊有英、法兩種,任學生選修。
我到後,又添了一種日本文。
教員中授哲學、文學、史學的有馬湄莼、薛朗軒、馬水臣諸君,授數學理科的有杜亞泉、壽孝天諸君,主持訓育的有胡锺生君。
在那時候的紹興,可謂極一時之選。
但教員中頗有新舊派别。
新一點的,笃信進化論,對于舊日尊君卑民、重男輕女的習慣,随時有所糾正;舊一點的不以為然。
讨論的機會,總是在午餐與晚餐時。
因為餐室是一大廳,列許多方桌,每桌教員一人,學生六人,凡不與學生同桌之教員與總理,同坐中間圓桌。
随意談天,總不免涉及政治上、風俗上的問題,所見不同,互相駁辯,新的口衆,舊的往往見诎。
此種情形,為衆學生所共聞,舊的引以為辱。
而我與新派的教員卻并不想到這一點。
舊派的教員,既有此觀念,不能複忍,乃訴諸督辦。
督辦是老輩,當然贊成舊派教員的意見,但又不願公開地幹涉。
适《申報》載本月二十一日有一正人心的上谕,彼就送這個上谕來。
請總理恭錄而懸諸學堂,我複書痛诋,并辭職,後經多人調停,我允暫留。
嘗試書院改革無果 當我離紹興中西學堂以前,嵊縣官紳聘我為剡山書院院長。
照舊例,每月除官課由知縣主持外,舉行師課一次,由院長出《四書》文題、試帖詩題各一,為評定甲乙就算了。
院長到院與否,都無關系。
我覺得此種辦法,實太無聊,到院後,曾演講數次,說科學的有用,勸院生就性所近,分别考求;但書院經費有限,不能改進,我擔任一年,就辭職了。
那時候,諸暨有麗澤書院,亦聘我為院長,我未能到院,一年後,我力勸改為學校了。
甯紹會館 那時候,留居嘉善縣的甯波、紹興兩府同鄉建立甯紹會館,聘我為館中董事。
因為嘉善同嘉興等縣,自太平天國事變以後,本地人經兵與疫的兩次掃除,地曠人稀,農田盡成荒地。
先有湖南人領地墾荒,紹興人繼之。
紹興離嘉善較近,往墾的更多;日久,遂有購數百畝、數千畝的地主,招佃代種,于是關系漸趨複雜。
而甯波、紹興的商人,來此地開設錢莊、雜貨鋪的,也與年俱增。
又甯波人的習慣,客死者必須歸葬,力不能歸柩時,須有一停柩的地方。
甯紹會館的設立,一方面用以調解地主與佃戶,或農人與農人間的糾紛;一方面用以改良舊日停柩的公所。
因地主中有單君繼香者是我舊日學生,提議請我,經其他發起人贊同,所以有此聘書。
但我雖去過好幾次,也不過對于立案、定章等事稍有幫助,沒有多大的貢獻。
當我在嘉善的時候,我見縣衙門的告示,禁止安吉、孝豐人來此養蜂。
推原其故,安、孝居民善養蜂(當然是舊式的),常用木桶袋蜂群,分寄于鄰近各縣民居的窗前,給小費,托照料,定期來割蜜,本是兩利的事業,不意嘉善等縣人忽揚言蜂采蜜,于谷有害,禀官禁止,自此遂沿為成例。
其實蜂為植物界蟲媒之一種,于
我正與黃鹿泉、王書衡、吳雁廠、胡锺生諸君為詩鐘之會,亦嘗賦詩與寄憤,但未嘗參加松筠庵聯名主戰的宣言。
冷眼觀變法 (一八九八年)戊戌,與友人合設一東文學社,學讀和文書。
是時,康、梁新用事,拜康門者踵相接。
孑民與梁卓如君有己醜同年關系,而于戊戌六君子中,尤佩服譚複生君。
然是時梁、譚皆在炙手可熱之時,恥相依附,不往納交。
直至民國七年,為對德宣戰問題,在外交後援會演說,始與梁卓如君相識。
然八月間,康黨失敗,而孑民即于九月間請假出京,鄉人因以康黨疑之,亦不與辯也。
孑民是時持論,謂康黨所以失敗,由于不先培養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數人弋取政權,排斥頑舊,不能不情見勢绌。
此後北京政府,無可希望。
故抛棄京職,而願委身于教育雲。
紹興中西學堂 那時候,紹興已經有一所中西學堂,是徐君以的伯父仲凡先生所主持的。
徐先生向知府籌得公款,辦此學堂。
自任督辦(即今所謂校董),而别聘一人任總理(即今所謂校長),我回裡後,被聘為該學堂總理。
我任紹興學堂總理。
該學堂學生,依年齡及國學程度,分為三齋,略如今日高小、初中、高中的一年級(數學及外國語例外)。
今之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君與北大地質學教授王烈君,都是那時第一齋的小學生。
今之中央研究院秘書馬祀光君,浙江省教育廳科員沈光烈君,都是那時第三齋的高才生。
堂中外國語舊有英、法兩種,任學生選修。
我到後,又添了一種日本文。
教員中授哲學、文學、史學的有馬湄莼、薛朗軒、馬水臣諸君,授數學理科的有杜亞泉、壽孝天諸君,主持訓育的有胡锺生君。
在那時候的紹興,可謂極一時之選。
但教員中頗有新舊派别。
新一點的,笃信進化論,對于舊日尊君卑民、重男輕女的習慣,随時有所糾正;舊一點的不以為然。
讨論的機會,總是在午餐與晚餐時。
因為餐室是一大廳,列許多方桌,每桌教員一人,學生六人,凡不與學生同桌之教員與總理,同坐中間圓桌。
随意談天,總不免涉及政治上、風俗上的問題,所見不同,互相駁辯,新的口衆,舊的往往見诎。
此種情形,為衆學生所共聞,舊的引以為辱。
而我與新派的教員卻并不想到這一點。
舊派的教員,既有此觀念,不能複忍,乃訴諸督辦。
督辦是老輩,當然贊成舊派教員的意見,但又不願公開地幹涉。
适《申報》載本月二十一日有一正人心的上谕,彼就送這個上谕來。
請總理恭錄而懸諸學堂,我複書痛诋,并辭職,後經多人調停,我允暫留。
嘗試書院改革無果 當我離紹興中西學堂以前,嵊縣官紳聘我為剡山書院院長。
照舊例,每月除官課由知縣主持外,舉行師課一次,由院長出《四書》文題、試帖詩題各一,為評定甲乙就算了。
院長到院與否,都無關系。
我覺得此種辦法,實太無聊,到院後,曾演講數次,說科學的有用,勸院生就性所近,分别考求;但書院經費有限,不能改進,我擔任一年,就辭職了。
那時候,諸暨有麗澤書院,亦聘我為院長,我未能到院,一年後,我力勸改為學校了。
甯紹會館 那時候,留居嘉善縣的甯波、紹興兩府同鄉建立甯紹會館,聘我為館中董事。
因為嘉善同嘉興等縣,自太平天國事變以後,本地人經兵與疫的兩次掃除,地曠人稀,農田盡成荒地。
先有湖南人領地墾荒,紹興人繼之。
紹興離嘉善較近,往墾的更多;日久,遂有購數百畝、數千畝的地主,招佃代種,于是關系漸趨複雜。
而甯波、紹興的商人,來此地開設錢莊、雜貨鋪的,也與年俱增。
又甯波人的習慣,客死者必須歸葬,力不能歸柩時,須有一停柩的地方。
甯紹會館的設立,一方面用以調解地主與佃戶,或農人與農人間的糾紛;一方面用以改良舊日停柩的公所。
因地主中有單君繼香者是我舊日學生,提議請我,經其他發起人贊同,所以有此聘書。
但我雖去過好幾次,也不過對于立案、定章等事稍有幫助,沒有多大的貢獻。
當我在嘉善的時候,我見縣衙門的告示,禁止安吉、孝豐人來此養蜂。
推原其故,安、孝居民善養蜂(當然是舊式的),常用木桶袋蜂群,分寄于鄰近各縣民居的窗前,給小費,托照料,定期來割蜜,本是兩利的事業,不意嘉善等縣人忽揚言蜂采蜜,于谷有害,禀官禁止,自此遂沿為成例。
其實蜂為植物界蟲媒之一種,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