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情義兩難
關燈
小
中
大
他們都堅信,世事總是伴随着戰亂,總想做天下之主。
唉,他們都是患了奪取天下之病的三座大山。
舍弟源次郎幸村便是父親忠誠的兒子。
您明白嗎,叔父?” “話雖如此,卻也不能聽之任之啊。
”隐岐守回道。
信之又慌忙阻住叔父:“請叔父把下面的話聽完。
雖說如此,我并不認為父親隻是好戰。
父親大人先是讓我迎娶了大禦所的養女,又讓源次郎娶了大谷刑部之女,然後,在關原合戰時加入了西軍。
父親當時所言,我至今也無法忘懷。
他說:伊豆守,這樣一來,無論哪一方獲勝,真田一族都可以存續下去了。
你可莫把父親看作真田的罪人啊……” “若是這些,我也經常聽說。
正因為他總是深謀遠慮,才把你送到大禦所身邊,把源次郎放到太閣身邊,總是防備着變故啊。
” “正是。
關原合戰時,父親為何會加入西軍,叔父您知他的想法嗎?” “那是因為他與直江山城守、大谷刑部、石田治部都有着深厚的情誼,加入西軍乃是想盡義理。
” “不。
”信之搖了搖頭,擺擺手,“并非如此。
人世的戰亂乃是常态,太平隻是零星點綴,這種觀念已深深地紮根于父親心中。
他認為太平的世道絕不會持續十年以上,因此,人的一生就應該賭在戰争上。
基于這種想法,他就把關原合戰看成了七分對三分的戰争。
” “七分财三分……這麼說,他認為西軍有七分勝算?” “不,隻有三分。
但是,若賭在七分一方,即使勝了,也頂多會在信之的十萬石上再加上一兩萬石。
但是,萬一西軍獲勝,結果将會如何呢?這場戰争的主謀石田、大谷和直江兼續,都是形同父親大人弟子的人物,到時難說不能取得天下?即使沒有這種便宜,起碼也可成為一個百萬石的大藩之主,父親因此才把賭注押給了西軍。
盡管父親大人當時是笑着說的,但我卻渾身冷戰。
生存方式的差異、對塵世看法的不同——唯有這些無法撼動。
” “嗯。
” “這場豪賭以父親的失敗而告終。
為了給父親乞命,我便把自己的性命交給了大禦所。
” “這些我都清楚。
” “那時,父親也笑了,他說,這一次的太平又會持續多少年呢?或許會持續十年左右吧。
但家康公乃是心慈之人,估計會給大坂留下一條活路,因此,我要在被流放到紀州後,好生休養,精煉韬略,一直等到那一天……” “看來,兄長确非尋常之人啊!” “是,父親不是尋常之人。
他每日都在教導源次郎——下一次的戰事必發生在江戶和大坂之間。
源次郎就是這樣長大的,您明白嗎,叔父?” 言畢,伊豆守信之緊緊盯住隐岐守,吐了一口氣。
信之已給九度山寫了一封書函,深深闡明了太平的重要,信函卻原封不動退了回來。
這便是信之目前的處境。
若幸村真是那種生性傲慢、桀骜不馴之人,信之定會派人前去斥責:“把為兄的書函原封不動送回來,真是無禮之極!”但是,幸村卻生性溫馴淳厚。
信之在出戰時,會刻意作出剛勁威猛之态,咆哮不已,故作強悍:幸村卻連重話都未對人說過。
或許,幸村生性就具韬光養晦、運籌帷幄的大器。
即使信之勃然大怒,幸村也總是笑眯眯的,不失寬和。
若有過錯,他會主動道歉,但該堅持的,卻必堅持到底。
因此,幸村盡管生長在紛亂年代,卻幾未樹敵。
正如信之乃是被送到家康身邊長大的一樣,幸村也過了一些時日的人質生活。
他将幼名棄丸改為源次郎後,不久就做了上杉氏的人質。
在那裡,他與直江山城守兼續相識。
兼續對昌幸簡直到了頂禮膜拜的地步,故與源次郎也有非同一般的交情。
那時,昌幸正與德川勢力抗街,因此,無論如何也需要上杉氏的幫助。
後在豐臣太閣的斡旋下,兩家和議,于是,幸村又被送到了太閣身邊,既稱不上是人質,也稱不上是侍童。
他從此與石田治部相識,又遇到了大谷刑部。
由石田治部保媒,幸村娶了刑部的女兒。
與信之迎娶德川四天王之一本多忠勝的女兒一樣,這樁婚事也是安房守一手安排。
從那時起,昌幸就已認定,不久之後,秀吉必與家康掀起一場霸業之戰。
雖然此戰在秀吉公生前并未出現,但是在他故後的第三年,關原合戰就開打了,一切在昌幸意料之中。
西軍戰敗,由于信之的努力,昌幸免于一死,卻又對下一次戰事作出了預言。
他一面閑居在九度山,一面把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幸村:“太平隻是暫時的,在這樣一個弱肉強食的世間,人怎能與戰争絕緣?” 若想于賦閑之餘,推敲戰略,九度山确是最好不過的隐栖之地。
各式各樣的浪人扮作朝拜高野山的樣子,喬裝成修驗者或僧侶頻頻出入。
伊賀和甲賀武士中,也有一些郁郁不得志者彙集昌幸手下。
與幸村合計之下,昌幸把其中的志同道合者安置于附近村落,經十數年的經略,已悄悄發展成一股強大的勢力。
但他竟緊跟大久保長安之後故去,終未能舉起豐臣與德川決戰的令旗。
但臨終時,他将幸村叫到膝前,留下遺言,說一生心念無錯。
因此,幸村才把兄長的書函原封不動打回來,其中的意味,就算隐岐守不明白,信之也能痛切地猜到:此乃一封雖可悲,卻堅定如鐵的絕交書。
“這麼說,九度山已經鐵心了?即使幸村進了大坂城,你也隻能袖手旁觀?” 隐岐守眼看着就這樣把侄子逼入死地,實在于心不忍。
在他看來,家康也似鐵了心。
在這個節骨眼上,聚集到大坂城的浪人不斷增加,若真田幸村和高山右近入城,家康必毅然率兵征伐。
事情發展到那一步,一切都晚了。
盡管昌幸擁有從未敗給德川的榮耀,但若據此認為他的兒子也會這樣,恐就大錯特錯了。
若信之能夠說服幸村,使他幡然悔悟,家康或許還會給幸村保有大名的地位。
隐岐守實是真心希望,信之能夠親口将這些利害關系告訴幸村。
“我認為,你還當有些兄長器度,莫為幸村的無禮動怒。
” “唉!”伊豆守信之歎息一聲,“此事到此為止。
叔父也是真田一族的人,看來我真田氏總有令人頭痛的固執啊。
” “嗯?”隐岐守也怒了,“一旦發生決戰,你認為勝算在豐臣一方?” “叔父!” “怎的?” “您對此事如此執著,為何不親自去幸村處走一趟?” “這是什麼話!就連你的書函都被原封不動退了回來。
他原本就把我看作了大禦所的親信,就算是去了,也得吃閉門羹。
故而我才來拜托你啊,你怎連這都看不清楚?” “既如此,我想出一招,您就說親筆書函被退回,我勃然大怒……” “罷罷,去也無用。
” “誰讓您親自去了?既然他連您都不見,不如
唉,他們都是患了奪取天下之病的三座大山。
舍弟源次郎幸村便是父親忠誠的兒子。
您明白嗎,叔父?” “話雖如此,卻也不能聽之任之啊。
”隐岐守回道。
信之又慌忙阻住叔父:“請叔父把下面的話聽完。
雖說如此,我并不認為父親隻是好戰。
父親大人先是讓我迎娶了大禦所的養女,又讓源次郎娶了大谷刑部之女,然後,在關原合戰時加入了西軍。
父親當時所言,我至今也無法忘懷。
他說:伊豆守,這樣一來,無論哪一方獲勝,真田一族都可以存續下去了。
你可莫把父親看作真田的罪人啊……” “若是這些,我也經常聽說。
正因為他總是深謀遠慮,才把你送到大禦所身邊,把源次郎放到太閣身邊,總是防備着變故啊。
” “正是。
關原合戰時,父親為何會加入西軍,叔父您知他的想法嗎?” “那是因為他與直江山城守、大谷刑部、石田治部都有着深厚的情誼,加入西軍乃是想盡義理。
” “不。
”信之搖了搖頭,擺擺手,“并非如此。
人世的戰亂乃是常态,太平隻是零星點綴,這種觀念已深深地紮根于父親心中。
他認為太平的世道絕不會持續十年以上,因此,人的一生就應該賭在戰争上。
基于這種想法,他就把關原合戰看成了七分對三分的戰争。
” “七分财三分……這麼說,他認為西軍有七分勝算?” “不,隻有三分。
但是,若賭在七分一方,即使勝了,也頂多會在信之的十萬石上再加上一兩萬石。
但是,萬一西軍獲勝,結果将會如何呢?這場戰争的主謀石田、大谷和直江兼續,都是形同父親大人弟子的人物,到時難說不能取得天下?即使沒有這種便宜,起碼也可成為一個百萬石的大藩之主,父親因此才把賭注押給了西軍。
盡管父親大人當時是笑着說的,但我卻渾身冷戰。
生存方式的差異、對塵世看法的不同——唯有這些無法撼動。
” “嗯。
” “這場豪賭以父親的失敗而告終。
為了給父親乞命,我便把自己的性命交給了大禦所。
” “這些我都清楚。
” “那時,父親也笑了,他說,這一次的太平又會持續多少年呢?或許會持續十年左右吧。
但家康公乃是心慈之人,估計會給大坂留下一條活路,因此,我要在被流放到紀州後,好生休養,精煉韬略,一直等到那一天……” “看來,兄長确非尋常之人啊!” “是,父親不是尋常之人。
他每日都在教導源次郎——下一次的戰事必發生在江戶和大坂之間。
源次郎就是這樣長大的,您明白嗎,叔父?” 言畢,伊豆守信之緊緊盯住隐岐守,吐了一口氣。
信之已給九度山寫了一封書函,深深闡明了太平的重要,信函卻原封不動退了回來。
這便是信之目前的處境。
若幸村真是那種生性傲慢、桀骜不馴之人,信之定會派人前去斥責:“把為兄的書函原封不動送回來,真是無禮之極!”但是,幸村卻生性溫馴淳厚。
信之在出戰時,會刻意作出剛勁威猛之态,咆哮不已,故作強悍:幸村卻連重話都未對人說過。
或許,幸村生性就具韬光養晦、運籌帷幄的大器。
即使信之勃然大怒,幸村也總是笑眯眯的,不失寬和。
若有過錯,他會主動道歉,但該堅持的,卻必堅持到底。
因此,幸村盡管生長在紛亂年代,卻幾未樹敵。
正如信之乃是被送到家康身邊長大的一樣,幸村也過了一些時日的人質生活。
他将幼名棄丸改為源次郎後,不久就做了上杉氏的人質。
在那裡,他與直江山城守兼續相識。
兼續對昌幸簡直到了頂禮膜拜的地步,故與源次郎也有非同一般的交情。
那時,昌幸正與德川勢力抗街,因此,無論如何也需要上杉氏的幫助。
後在豐臣太閣的斡旋下,兩家和議,于是,幸村又被送到了太閣身邊,既稱不上是人質,也稱不上是侍童。
他從此與石田治部相識,又遇到了大谷刑部。
由石田治部保媒,幸村娶了刑部的女兒。
與信之迎娶德川四天王之一本多忠勝的女兒一樣,這樁婚事也是安房守一手安排。
從那時起,昌幸就已認定,不久之後,秀吉必與家康掀起一場霸業之戰。
雖然此戰在秀吉公生前并未出現,但是在他故後的第三年,關原合戰就開打了,一切在昌幸意料之中。
西軍戰敗,由于信之的努力,昌幸免于一死,卻又對下一次戰事作出了預言。
他一面閑居在九度山,一面把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幸村:“太平隻是暫時的,在這樣一個弱肉強食的世間,人怎能與戰争絕緣?” 若想于賦閑之餘,推敲戰略,九度山确是最好不過的隐栖之地。
各式各樣的浪人扮作朝拜高野山的樣子,喬裝成修驗者或僧侶頻頻出入。
伊賀和甲賀武士中,也有一些郁郁不得志者彙集昌幸手下。
與幸村合計之下,昌幸把其中的志同道合者安置于附近村落,經十數年的經略,已悄悄發展成一股強大的勢力。
但他竟緊跟大久保長安之後故去,終未能舉起豐臣與德川決戰的令旗。
但臨終時,他将幸村叫到膝前,留下遺言,說一生心念無錯。
因此,幸村才把兄長的書函原封不動打回來,其中的意味,就算隐岐守不明白,信之也能痛切地猜到:此乃一封雖可悲,卻堅定如鐵的絕交書。
“這麼說,九度山已經鐵心了?即使幸村進了大坂城,你也隻能袖手旁觀?” 隐岐守眼看着就這樣把侄子逼入死地,實在于心不忍。
在他看來,家康也似鐵了心。
在這個節骨眼上,聚集到大坂城的浪人不斷增加,若真田幸村和高山右近入城,家康必毅然率兵征伐。
事情發展到那一步,一切都晚了。
盡管昌幸擁有從未敗給德川的榮耀,但若據此認為他的兒子也會這樣,恐就大錯特錯了。
若信之能夠說服幸村,使他幡然悔悟,家康或許還會給幸村保有大名的地位。
隐岐守實是真心希望,信之能夠親口将這些利害關系告訴幸村。
“我認為,你還當有些兄長器度,莫為幸村的無禮動怒。
” “唉!”伊豆守信之歎息一聲,“此事到此為止。
叔父也是真田一族的人,看來我真田氏總有令人頭痛的固執啊。
” “嗯?”隐岐守也怒了,“一旦發生決戰,你認為勝算在豐臣一方?” “叔父!” “怎的?” “您對此事如此執著,為何不親自去幸村處走一趟?” “這是什麼話!就連你的書函都被原封不動退了回來。
他原本就把我看作了大禦所的親信,就算是去了,也得吃閉門羹。
故而我才來拜托你啊,你怎連這都看不清楚?” “既如此,我想出一招,您就說親筆書函被退回,我勃然大怒……” “罷罷,去也無用。
” “誰讓您親自去了?既然他連您都不見,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