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情義兩難

關燈
委托與幸村和父親都甚為親密的松倉豐後守大人去一趟。

    ” “讓松倉大人……” “是。

    松倉大人的領地在和州,距離九度山也不遠。

    就說我十分震怒,近期就會加入征伐之軍,不用假他人之手,親自去結果了幸村。

    但是,兄弟相殘必令先父痛心,故松倉大人特前去從中調和。

    ” “可是,這樣能打動源次郎嗎?” 信之不耐煩道:“看來連叔父也怒了。

    他若連這都置之不理,九度山就要受到松倉豐後大人的監視了。

    ” 聽他如此一說,隐岐守才率直地點頭不已,拍膝道:“好,此計果然妥當。

    ” 伊豆守信之也放緩了語氣:“對幸村來說,比起遠在信濃的兄長,還是近在眼前的人對其虎視眈眈更為可怕。

    故,若松倉大人造訪,幸村絕不會将其拒之門外。

    ” “嗯。

    ” “并且,若再向他說明我的憤怒、叔父的心痛、大禦所的決斷,即使他再固執,也斷不敢傲慢無禮。

    ” “唉!你才不愧是真田血脈,真是機智過人啊!” 信之苦笑,“叔父的心情總算好些了。

    叔父您想,有松倉豐後守重正在大和死死盯着幸村的一舉一動,即使幸村有進入大坂的想法,他也動彈不得。

    能夠把他牢牢地綁在那裡不動,叔父所擔心的不幸,也就不會降臨了。

    并且……最好再加上一條,就說最近一段時日,大久保相模守就會趕赴京都、大坂,去彈壓洋教徒。

    ” “相模守會去嗎?大禦所可還停留在小杉一帶啊。

    ” “不用擔心。

    憑着大禦所的秉性,無論發生何事,他定會讓将軍的決斷執行下去。

    另,還須讓松倉說,那大久保相模守實際上還有一事,就是去加賀談判。

    ” “去加賀……談判什麼?” “不是流放高山右近,便是讓他切腹。

    ” “這……這是真的?” “若非如此,局面就無法平息。

    同時,還要暗示他,相同的危險也會降臨到真田幸村身上。

    ” “源次郎?” “是,到時候,被命令去驗屍的将是松倉豐後守。

    最好把這些也告訴豐後守。

    這樣,豐後守就會更加努力勸說。

    豐後認真起來,幸村恐就會被逼重新思量。

    信之不才,隻能如此,剩下的就是聽天由命了。

    ”信之說罷,拍了拍手。

     不知何時,夜色已經降臨,四周漆黑一片。

     “掌燈。

    事情已談完了。

    ” 在昏暗當中,真田隐岐守再次欽佩地拍着膝蓋,“幸村還真不是偷襲就可以攻下的。

    ” “是啊,咱們正面進攻。

    幸村不是生來就吃軟不吃硬的人,他是自信過頭。

    這也是他最像父親大人的地方。

    ” “總是一副溫厚仁慈之态。

    ” 這時,一名年輕的近侍端着燈走了進來,隐歧守忙站起來,“松倉大人也該從城裡返回了。

    此事一刻也不能耽擱。

    雖已是夜間,我還是得趕緊去拜訪他。

    ” 也不知真田隐岐守是如何對松倉豐後守說的,總之,不久之後,松倉就返回了江戶城的西苑,拜見了家康,然後徑直從江戶出發,沿東海道西上,從自己的領地大和進入紀州,造訪了真田幸村隐居的九度山。

    此時已是慶長十九年正月過半。

     九度山地處高野山之北,紀川南岸。

    穿過大橋向南乃是一個緩坡,登上緩坡向右,便是一片沐浴在陽光裡的斜坡。

    斜坡上有一座高大雄偉的樓閣,馬廄成排,似為昌幸所建,讓人難以想象這裡竟是流放者的居所,簡直如城郭一般。

    在來到此地的途中,松倉重正聽說了兩件大事:一是關于正在京都頻頻搗毀洋教堂、流放傳教士的大久保忠鄰的移封之事,江戶已有決斷——侍奉了德川三代的大久保一族的棟梁,因有瑕疵,便被剝奪了小田原城主身份。

     忠鄰出小田原城的時候,似已隐隐知道了這種處分。

    他想把家康強留在城裡直谏,便是主因。

    時代變了,現在已非主從同在三河同甘共苦的時代,已不允許家臣我行我素了。

    恐念其祖上盡忠盡職,家康才留忠鄰一條性命。

    但是一想起為人忠厚的忠鄰從所司代那裡聽到處分時的義憤之情,松倉重正心頭就悶得慌。

     與此相比,對于另一件事,即高山右近、内藤如安等人在加賀被捕,松倉倒不是特别在意。

    不過,那兩位估計也能保得性命。

    因為松倉早就聽說,盡管高山右近也曾多次受到來自大坂城的邀請,但他卻始終對使者說:“當前不能戰。

    ”并一直奉勸大坂應尊奉信仰,維護太平。

     松倉豐後守重正心情沉重地走到大門前,使勁清了清喉嚨,對着門口的一個年輕人道:“煩請通禀真田先生,說松倉豐後守在歸領途中,順道探望久未謀面的老友。

    ”年輕人是一個俊美少年,還留着額發,估計是幸村的兒子,松倉亦未刻意問其姓氏。

     “知道了。

    請您稍候。

    ” 可是,那名少年進去之後,卻遲遲未出來,而是幸村本人出來相迎。

     “哦,真田先生,本人久未回領内,今日特到高野山來參拜,在回來的路上,忽欲一見先生。

    ” 但幸村并沒立刻把松倉讓進屋内,隻是平靜地看着比他年長的不速之客,道:“那就請大人在此說說來意吧。

    ”他臉上既沒有笑容,也不覺有多冷漠,而是透着一股溫和。

     松倉重正閃着雙眼,嘴角浮起了微笑,“先生真是名不虛傳,果然柔中帶剛。

    怪不得您把令兄的親筆書函都給退了回去。

    一看這份固執,就明白了。

    ” 但幸村依然面不改色,“這麼說,大人此次前來,是與家兄有一樣的事?” “一樣……不,準确說,是得到了伊豆守授意。

    不僅如此,紀州的淺野氏,以及其他人,也有此意,正好又憶起與令尊大人的交情,也想到他靈前進一炷香,故前來相擾。

    不知這樣是否唐突?” 幸村臉上再也挂不住,一下子紅了,不知是因憤怒,還是因羞愧。

    他道:“既是祭奠亡父,作為兒子焉有拒絕之理?快快請進。

    ” “哈哈!”重正豪爽地一笑,脫了鞋,“盡管安房守已經仙去,但九度山風光依舊,真是可喜可賀啊。

    ” “讓大人見笑了。

    實際上,最近來自各地的訪客絡繹不絕,迫不得已,隻好一律謝絕。

    ” “哦?這麼說,您已決意要趕赴大坂城,遂謝絕與德川有關諸人?我想,這種傳聞并非空穴來風吧?” “是啊,嘴長在别人身上,世間的傳言誰也阻止不了。

    盡管如此,由于兄長的不懈努力,亡父和幸村方被允許隐栖于此,成了禁閉之身。

    ”幸村語氣變得坦率,把松倉豐後守讓進了廳裡。

     進入客廳,豐後立刻跪坐在緊挨壁龛的佛壇前,一副專為祭奠亡友的樣子。

    奉上香,他閉上眼睛,雙手合十。

     “先父定也十分欣慰。

    ” “據傳,大禦所聽說大坂的使者造訪了九度山,臉色都變了,恐不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