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

關燈
明柘浦徐廣廣居甫輯 明平昌黃國士允符甫校 宋 義娼 義娼者,長沙人也,不知其姓氏。

    家世娼籍,善讴,尤喜秦少遊樂府,得一篇,辄手筆口詠不置。

    久之,少遊坐鈎黨,甫遷,道長沙,訪潭土風俗,妹籍中可與言者。

    或言娼遂往焉。

    少遊初以潭去京數千裡,其俗山獠夷陋,雖聞娼名,意甚易之。

    及見,觀其客,容既美,而所居複潇灑可人意,以為非唯自湖外來所未有,雖京路閑亦不易得。

    坐語間,顧見幾上文一編,就視之,目曰秦學士詞。

    因取競閱,皆巳平日所作者,環視無他文。

    少遊竊怪之,故問日:秦學士何人也?若何自得其詞之多?娼不知其少遊也,即具道所以。

    少遊曰:能歌乎?曰:素所習也。

    少遊愈益怪日:樂府名家無慮數百,若何獨愛此乎?不惟慶之,而又習之歌之,若素愛秦學士者,彼秦學士亦嘗遇若乎?日:妾僻陋在此,彼秦學士,京師貴人也,焉得至此?籍令至此??顧妾哉?少遊乃戲日:若愛秦學士,徒悅其詞爾,若使親見容貌,未必然也。

    婚歎日:嗟乎!使得見秦學士,雖為之妾禦,死複何恨!少遊察其語誠,因謂曰:若欲見秦學士,即我是也,以朝命貶黜,因道而來此爾。

    娼大驚,色君不怿者稍稍引退,入謂母媪。

    有頃,媪出,設位坐少遊于堂。

    娼冠帔立階方,北面拜。

    少遊起且避,媪掖之坐,以受拜。

    巳且張筵飲,虛左席,示不敢抗。

    母子左右侍觞酒。

    一行,率歌少遊一阕以侑之,卒飲其歡,此夜乃罷。

    止少遊宿。

    衾枕席褥必躬設。

    夜分寝定,娼乃寝。

    先平明起,飾冠帔奉沃也,立帳外以侍。

    少遊感其意,為留數曰,娼不敢以燕惰見,愈加故禮。

    将别,囑日:妾不消之身,幸侍左右。

    今學士以王命不可久留,妾又不敢從行,恐重以為累,唯誓潔身以報,他日北歸,幸一過妾,妾願畢矣。

    少遊許之。

    一鼎數年,少遊竟死于藤。

    娼雖處風塵中,為人婉娩有氣節。

    既與少遊約,因閉門謝客,獨與媪處。

    官府有召,辭不獲,然後往,誓不以此身負少遊也。

    一日,書寝,寤,驚泣曰:吾自與秦學士别,未嘗見夢,今夢來别,非吉兆也。

    秦其死乎?亟遣仆順途觇之。

    數日,得報,秦果死矣。

    乃謂媪日:吾昔以此身許秦學十,今不可以死,故背之。

    遂衰服以赴。

    行數百裡,遇于旅館,将入門者禦焉,告之故,而後入臨其喪,拊棺繞之三過,舉聲一恸而絕。

    左右驚救,巳死矣。

    湖南人至今傳之,以為奇事。

    京口人鐘鳴将之常州,校官以聞于郡守李次山結既為作傳,又系替日:娼慕少遊之才,而卒踐其言,以身事之,而歸死焉,不以存亡間,可謂義娼矣。

    世之言娼者,徒日下流,不足道。

    鳴呼!今夫士之潔其身以許人,能不負其死而不愧于娼者幾人哉?娼雖處賤,而節義若此,然其處朝廷、處鄉黨、處親戚僚友之際,而士君子其稱者乃有隴焉,則娼之義豈可薄耶?詩日:采葑采菲,無以下體。

    餘聞李便君結言,其先大父往持節湖湘間,至長沙,聞娼之事而歎異之,惜其姓氏之不傳雲,複書長句于後曰: 洞庭之南潇湘浦,住人娟婚隔秋渚。

    門前冠蓋但如雲,玉貌當年誰為主。

    風流學士淮海英,解作多情斷腸句。

    流傳往往過湖嶺,未見誰知心巳赴。

    舉首卻在天一方,直北中原數千裡。

    自憐容華能幾時,相見河清不可俟。

    北來仙客古藤聊,渡湘獨吊長沙傳。

    天涯流落行覺難,暫解征鞍聊一顧。

    橫波不作常人看,邂逅乃慰平生慕。

    蘭當置酒羅飾珍,明燭燒惱為延伫。

    清歌宛轉繞梁塵,禼山空蒙散煙霧。

    雕床豐帳芙蓉褥,上有鴛鴦合歡被。

    紅顔深夜承燕娛,玉筍清晨奉巾屦。

    匆匆不盡新知樂,惟有此身為君許。

    但說恩情有重來。

    何期不别歲将暮,午枕孤眠魂夢驚。

    夢君來别如平生。

    與君巳别複何别,此别無乃非吉征。

    萬裡海風掀雪浪,魂招不歸竟長以。

    效死君前若不知,向來宿約期無爽。

    君不見,二妃追舜号蒼梧,恨染湘竹終不枯。

    無情湘水自東注,至今斑筍盈江隅。

    屈原九歌豈不好,煎膠續弦千古無。

    我今試作義娼傳,尚使風期後來見。

     劉氏 宣和用兵燕雲,厚賦天下??錢,督責甚峻,民無貧富皆被其害。

    時海删楊六秀才之妻劉氏寡居,謂二子曰:國家用丘斂及下巨,期會促迫,刑法懷酷。

    吾家積錢列屋,坐視鄉黨文困,與官吏之負罪,而晏然不顧,心安乎?遂請于官,願以缗錢一百萬獻之,以免下戶之輸。

    于是一郡數縣之官吏得以逃責,而正戶得免于流離死亡者,皆劉氏之賜也。

    籲!今人積金蓄谷倍數,若遇災荒而幸籴價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