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堂溪氏。
楚複與吳戰,敗吳,吳王乃歸。
後一歲,阖廬使太子夫差将兵伐楚,取番。
楚懼吳複大來,乃去郢徙于鄀。
當是時,吳以伍子胥、孫武之謀,西破強楚,比威齊、晉,南服越人。
其後四年,孔子相魯。
後五年,伐越,越王勾踐迎擊,敗吳于姑蘇,傷阖廬指,軍卻。
阖廬病創将死,謂太子夫差曰:爾忘勾踐殺爾父乎?夫差對曰:不敢忘。
是夕,阖廬死。
夫差既立為王,以伯嚭為太宰,習戰射。
二年後伐越,敗越于夫椒。
越王勾踐乃以餘兵五千人栖于會稽之上。
使大夫種厚币遺吳太宰嚭以請和,求委國為臣妾吳王。
将許之,伍子胥谏曰:越王為人能辛苦,王不滅,後必悔之。
吳王不聽,用太宰嚭計,與越平。
其後五年,而吳王聞齊景公死,而大臣争寵,新君弱,乃興師北伐齊。
伍子胥谏曰:勾踐食不重昧,吊死問疾,且欲有所用之也。
此人不死,必為吳患。
今吳之有越,猶人之有腹心疾也。
而王不先越,而乃務齊,不亦謬乎?吳王不聽,伐齊,大敗齊師于艾陵,遂滅鄒、魯之君以歸,益疏子胥之謀。
其後五年,吳王将北伐齊。
越王勾踐用子貢之謀,乃率其衆以助吳,而重寶以獻遺太宰嚭。
太宰嚭既數受越賂,其愛信越殊甚,日夜為言于吳王。
吳王&不嚭之計。
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辭,幹&而貪齊,破齊譬猶石田,無所用之。
且盤庚之诰曰:有颠越不恭,劓殄滅之,俾無遺育,無使易種于茲邑。
此商之所以興。
願王釋齊而先越,若不然,後将悔之無及。
而吳王不聽,使子胥于齊。
子胥臨行,謂其子曰:吾數谏王,王不用,吾今見吳之亡矣。
汝與吳俱亡,無益也。
乃屬其子于齊鮑牧,而還報吳。
吳太宰嚭既與子胥有隙,因讒曰:子胥為人剛暴,少息猜賊,其怨望,恐為深禍也。
前日王欲伐齊,子胥以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
子胥恥其計謀不用,乃反怨裡。
而今王又複伐齊,子胥專愎強谏,沮毀用事,徒幸吳之敗,以自勝其計謀耳。
今王自行,悉國中武力以伐齊,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謝,佯病不行。
王不可不備,此起禍不難。
目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齊也,乃屬其子于齊之鮑氏。
夫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諸侯,自以為先王之謀臣,今不見用,常鞅鞅怨望,願王早圖之。
吳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
乃使使賜伍子胥屬镂之劍,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歎日:嗟乎!讒臣嚭為亂矣!王乃反誅我!我令若父霸。
自若未立時,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幾不得立。
若既得立,欲分吳國予我,我顧不敢望也。
然今若聽谀臣言,以殺長者。
乃告其舍人曰: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而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
乃自勁死。
昊王聞之,大怒,乃取子胥屍,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吳人憐之,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吳王既誅伍子胥,遂伐齊。
齊鮑氏殺其君悼公,而立陽生。
吳王欲讨其賊,不勝而去。
其後二年,吳王召魯、衛之君,會之橐臯。
其明年,因北大會諸侯于黃池,以令周室。
越王勾踐襲殺吳太子,破吳兵。
吳王聞之,乃歸,使使厚币與越平。
後九年,越王勾踐遂滅吳,殺王夫差,而誅太宰嚭,以不忠于其君,而外受重賂,與巳比周也。
伍子胥初所與俱亡,故楚太子建之子勝者在于吳。
吳王夫差之時,楚惠王欲召勝歸楚,葉公谏曰:勝好勇而陰求死士,殆有私乎?惠王不信,遂召勝,使居楚之邊邑鄢,号為白公。
白公歸楚三年,而吳誅子胥。
白公。
勝既歸楚,怨鄭之殺其父,乃陰養死士,求報鄭。
歸楚五年,請伐鄭,楚令尹子西許之。
兵未發,而晉伐鄭,鄭請救于楚,楚使子西往救,與盟而還。
白公勝怒曰:非鄭之仇,乃子西也。
勝自砺劍,人問曰:何以為?勝曰:欲。
以殺子西。
子西聞之,笑日:勝如卵耳,何能為也! 其後四歲,白公勝與石乞襲殺楚令尹子西、司馬子綦于朝。
石乞日:不殺王,不可。
乃劫之王如高府。
石乞從者屈固負楚惠王亡走昭夫人之宮。
葉公聞白公為亂,率其國人攻白公,白公之徒敗,走亡山中,自殺,而虜石乞,而問白公屍處,不言。
将烹。
石乞曰:事成為卿,不成而烹,固其職也。
終不肯告其屍處。
遂烹石乞,而求惠王,複立之。
晉國 豫讓 豫讓者,晉人也,故嘗事範中行氏,而無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
及智伯伐趙襄子,趙襄子與韓、魏合謀滅智伯,滅智伯之後,而三分其地。
趙襄子最怨智伯,潦其頭以為飲器。
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巳者死,女為說巳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雠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
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塗廁,挾七首,欲以剌??子。
??子如廁,心動,執問塗廁之刑人,則豫讓内持刀兵,曰:欲為智伯報仇。
左右欲誅之,襄子曰:彼,義人也,吾謹避之耳。
且智伯亡無後,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
卒釋去之。
居頃之,豫讓又漆身為厲,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
行乞于市,其妻不識也。
行見其友,其友識之,曰:汝非豫讓邪?曰:我是也。
其友為泣曰:以子之才,委質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為所欲,顧不易邪?何乃殘身苦形,欲以求報襄子,不亦難乎?豫讓曰:既巳委質臣事人,而求殺之,是懷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将以愧天下。
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頃之,襄子當出,豫讓伏于所當過之橋下。
襄子至橋,馬驚,??子曰:此必是豫讓也。
使人問之,果豫讓也。
于是??子乃數豫讓曰:子不嘗事範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仇,而反委質臣于智伯,智伯亦巳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仇之深也
楚複與吳戰,敗吳,吳王乃歸。
後一歲,阖廬使太子夫差将兵伐楚,取番。
楚懼吳複大來,乃去郢徙于鄀。
當是時,吳以伍子胥、孫武之謀,西破強楚,比威齊、晉,南服越人。
其後四年,孔子相魯。
後五年,伐越,越王勾踐迎擊,敗吳于姑蘇,傷阖廬指,軍卻。
阖廬病創将死,謂太子夫差曰:爾忘勾踐殺爾父乎?夫差對曰:不敢忘。
是夕,阖廬死。
夫差既立為王,以伯嚭為太宰,習戰射。
二年後伐越,敗越于夫椒。
越王勾踐乃以餘兵五千人栖于會稽之上。
使大夫種厚币遺吳太宰嚭以請和,求委國為臣妾吳王。
将許之,伍子胥谏曰:越王為人能辛苦,王不滅,後必悔之。
吳王不聽,用太宰嚭計,與越平。
其後五年,而吳王聞齊景公死,而大臣争寵,新君弱,乃興師北伐齊。
伍子胥谏曰:勾踐食不重昧,吊死問疾,且欲有所用之也。
此人不死,必為吳患。
今吳之有越,猶人之有腹心疾也。
而王不先越,而乃務齊,不亦謬乎?吳王不聽,伐齊,大敗齊師于艾陵,遂滅鄒、魯之君以歸,益疏子胥之謀。
其後五年,吳王将北伐齊。
越王勾踐用子貢之謀,乃率其衆以助吳,而重寶以獻遺太宰嚭。
太宰嚭既數受越賂,其愛信越殊甚,日夜為言于吳王。
吳王&不嚭之計。
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辭,幹&而貪齊,破齊譬猶石田,無所用之。
且盤庚之诰曰:有颠越不恭,劓殄滅之,俾無遺育,無使易種于茲邑。
此商之所以興。
願王釋齊而先越,若不然,後将悔之無及。
而吳王不聽,使子胥于齊。
子胥臨行,謂其子曰:吾數谏王,王不用,吾今見吳之亡矣。
汝與吳俱亡,無益也。
乃屬其子于齊鮑牧,而還報吳。
吳太宰嚭既與子胥有隙,因讒曰:子胥為人剛暴,少息猜賊,其怨望,恐為深禍也。
前日王欲伐齊,子胥以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
子胥恥其計謀不用,乃反怨裡。
而今王又複伐齊,子胥專愎強谏,沮毀用事,徒幸吳之敗,以自勝其計謀耳。
今王自行,悉國中武力以伐齊,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謝,佯病不行。
王不可不備,此起禍不難。
目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齊也,乃屬其子于齊之鮑氏。
夫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諸侯,自以為先王之謀臣,今不見用,常鞅鞅怨望,願王早圖之。
吳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
乃使使賜伍子胥屬镂之劍,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歎日:嗟乎!讒臣嚭為亂矣!王乃反誅我!我令若父霸。
自若未立時,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幾不得立。
若既得立,欲分吳國予我,我顧不敢望也。
然今若聽谀臣言,以殺長者。
乃告其舍人曰: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而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
乃自勁死。
昊王聞之,大怒,乃取子胥屍,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吳人憐之,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吳王既誅伍子胥,遂伐齊。
齊鮑氏殺其君悼公,而立陽生。
吳王欲讨其賊,不勝而去。
其後二年,吳王召魯、衛之君,會之橐臯。
其明年,因北大會諸侯于黃池,以令周室。
越王勾踐襲殺吳太子,破吳兵。
吳王聞之,乃歸,使使厚币與越平。
後九年,越王勾踐遂滅吳,殺王夫差,而誅太宰嚭,以不忠于其君,而外受重賂,與巳比周也。
伍子胥初所與俱亡,故楚太子建之子勝者在于吳。
吳王夫差之時,楚惠王欲召勝歸楚,葉公谏曰:勝好勇而陰求死士,殆有私乎?惠王不信,遂召勝,使居楚之邊邑鄢,号為白公。
白公歸楚三年,而吳誅子胥。
白公。
勝既歸楚,怨鄭之殺其父,乃陰養死士,求報鄭。
歸楚五年,請伐鄭,楚令尹子西許之。
兵未發,而晉伐鄭,鄭請救于楚,楚使子西往救,與盟而還。
白公勝怒曰:非鄭之仇,乃子西也。
勝自砺劍,人問曰:何以為?勝曰:欲。
以殺子西。
子西聞之,笑日:勝如卵耳,何能為也! 其後四歲,白公勝與石乞襲殺楚令尹子西、司馬子綦于朝。
石乞日:不殺王,不可。
乃劫之王如高府。
石乞從者屈固負楚惠王亡走昭夫人之宮。
葉公聞白公為亂,率其國人攻白公,白公之徒敗,走亡山中,自殺,而虜石乞,而問白公屍處,不言。
将烹。
石乞曰:事成為卿,不成而烹,固其職也。
終不肯告其屍處。
遂烹石乞,而求惠王,複立之。
晉國 豫讓 豫讓者,晉人也,故嘗事範中行氏,而無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
及智伯伐趙襄子,趙襄子與韓、魏合謀滅智伯,滅智伯之後,而三分其地。
趙襄子最怨智伯,潦其頭以為飲器。
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巳者死,女為說巳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雠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
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塗廁,挾七首,欲以剌??子。
??子如廁,心動,執問塗廁之刑人,則豫讓内持刀兵,曰:欲為智伯報仇。
左右欲誅之,襄子曰:彼,義人也,吾謹避之耳。
且智伯亡無後,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
卒釋去之。
居頃之,豫讓又漆身為厲,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
行乞于市,其妻不識也。
行見其友,其友識之,曰:汝非豫讓邪?曰:我是也。
其友為泣曰:以子之才,委質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為所欲,顧不易邪?何乃殘身苦形,欲以求報襄子,不亦難乎?豫讓曰:既巳委質臣事人,而求殺之,是懷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将以愧天下。
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頃之,襄子當出,豫讓伏于所當過之橋下。
襄子至橋,馬驚,??子曰:此必是豫讓也。
使人問之,果豫讓也。
于是??子乃數豫讓曰:子不嘗事範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仇,而反委質臣于智伯,智伯亦巳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仇之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