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豫讓曰: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皆衆人遇我,我固衆人報之。
至于智伯,國士遇我,我固國士報之。
襄子喟然歎息而泣曰:嗟夫豫子!子之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巳足矣。
子其自為計,寡人不複釋子。
使兵圍之。
豫讓曰: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
前君巳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
今日之事,臣固伏誅。
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緻報仇之意,則雖死不恨,非所敢望也。
敢布腹心。
于是??子大義之,乃使使持衣與豫讓。
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
遂伏劍自殺。
死之日,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
衛國 弘演 衛懿公有臣曰弘演,遠使未還,狄人攻衛,其民曰:君之所與祿位者鶴也,所富者宮人也。
君使宮人與鶴戰,予焉能戰?遂潰而去。
狄人追及懿公于荥澤,殺之,盡食其肉,獨舍其肝。
弘演使于肝畢,呼天而号,盡哀而止,曰:臣請為表。
因自剌其腹,内懿公之肝而死。
齊桓公聞之曰:衛之亡也以無道,今有臣若此,不可不存。
于是救衛。
楚丘 荊轲 荊轲者,衛人也。
其先乃齊人,徙于衛,衛人謂之慶卿,而之燕,燕人謂之荊卿。
荊卿好讀書擊劍,以術說衛。
元君衛元君不用,其後秦伐魏,置東郡,徙衛元君之支屬于野王。
荊轲嘗遊,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
荊轲出,人或言複召荊卿。
蓋聶日: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試往,是宜去,不敢留。
使使往之主人,荊卿則巳駕而去榆次矣。
使者還報,蓋聶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攝之。
荊轲遊于邯鄲,魯勾踐與荊轲博,争道,魯勾踐怒而叱之,荊轲嘿而逃去,遂不複會。
荊轲既至燕,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築者高漸離。
荊轲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于燕市。
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築,荊轲和而歌于市中,相樂也。
巳而相泣,旁若無人者。
荊轲雖遊于酒人乎,然其為人沈深好書,其所遊諸侯,盡與其賢豪長者相結。
其之燕,燕之處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頃之,會燕太子舟質秦,亡歸燕。
燕太子丹者,故嘗質于趙。
&秦王政生于趙,其少時與丹歡。
及政立為秦王,而丹質于秦。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
歸而求為報秦王者,國小力不能。
其後秦日出兵山東,以伐齊、楚、三晉,稍蠶食諸侯,且至于燕。
燕君臣皆恐禍之至。
太子丹患之,問其傳鞠武。
武對曰:秦地徧天下,威脅韓、魏、趙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檀巴、漢之饒,右隴、蜀之山,左關、殽之險,民衆而士厲,兵革有餘,意有所出,則長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
柰何以見陵之怨,欲批其逆鱗哉?丹曰:然則何由?對曰:請入圖之。
居有間,秦将樊于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鞠武谏曰:不可。
夫以秦王之暴,而積怒于燕,足為寒心,又況聞樊将軍之所在乎?是謂委肉當餓虎之蹊也,禍必不振矣。
雖有管、晏,不能為之謀也。
願太子疾遣樊将軍入匈奴以滅口,請西約三晉,南連齊、楚,比購於單于,其後乃可圖也。
太子曰:太傳之計,曠日彌久,心惛然,恐不能須曳,且非獨于此也。
夫樊将軍窮困于天下,歸身于丹,丹終不以迫于強秦,而棄所哀憐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時也,願太傅更慮之。
鞠武曰:夫行危欲求安,造禍而求福,計淺而怨深,連結一人之後交,不顧國家之大害,此謂資怨而助禍矣。
夫以鴻毛燎于爐炭之上,必無幸矣。
且以雕鸷之秦,行怨暴之怒,豈足道哉!燕有田光先生,其為人智深而勇沈,可與謀。
太子曰:願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日:敬諾。
出見田先生,言太子将圖國事于先生也。
田光日:敬奉教。
乃造焉。
太子逢迎,卻行為導,跽而蔽席。
田光坐定,左右無人,太子避席而請曰:燕秦不兩立,願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臣聞骐骥盛壯之時,一日而馳千裡,至其衰老,驽馬先之。
今太子聞光盛壯之時,不知臣精巳消亡矣。
雖然,光不敢以圖國事。
所善荊卿可使也。
太子曰:願因先生得結交而荊卿可乎?田光曰:敬諾。
即起,趨出。
太子送至門,戒曰:丹所報先生所言者,國之大事也,願先生勿洩也。
田光俯而笑曰:諾。
偻行見荊卿曰:光與子相善,燕國莫不知。
今太子聞光壯盛之時,不知吾形巳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兩立,願。
先生畹意也。
光竊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願足下過太子于宮。
荊轲曰:謹奉教。
田光曰:吾聞之,長者為行,不使人疑之。
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國之大事也,願先生勿洩,是太子疑光也。
夫為行而使人疑之,非節俠也。
欲自殺以激荊卿曰:願足下急過太子,言光巳死,明不言也。
因遂自刎而死。
荊轲遂見太子,言田光已死,緻光之言。
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頃而後言曰:丹所以誡田先生母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謀也。
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豈丹之心哉!荊轲坐定,太子避席頓首曰:先十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
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棄其孤也。
今秦有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非盡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厭。
今秦口虜韓王,盡納其地,又舉兵南伐楚,北臨趙,王翦将數十萬之衆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雲中,趙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則禍至燕。
燕小豩,數困于兵。
今計舉國不足以當秦,諸侯服秦,莫敢合從。
丹之私計,愚以為誠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以重利。
秦王貪,其勢,必得所願矣。
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沬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剌殺之。
故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得合從,其破秦必矣。
此丹之上願,而不知所委
至于智伯,國士遇我,我固國士報之。
襄子喟然歎息而泣曰:嗟夫豫子!子之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巳足矣。
子其自為計,寡人不複釋子。
使兵圍之。
豫讓曰: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
前君巳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
今日之事,臣固伏誅。
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緻報仇之意,則雖死不恨,非所敢望也。
敢布腹心。
于是??子大義之,乃使使持衣與豫讓。
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
遂伏劍自殺。
死之日,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
衛國 弘演 衛懿公有臣曰弘演,遠使未還,狄人攻衛,其民曰:君之所與祿位者鶴也,所富者宮人也。
君使宮人與鶴戰,予焉能戰?遂潰而去。
狄人追及懿公于荥澤,殺之,盡食其肉,獨舍其肝。
弘演使于肝畢,呼天而号,盡哀而止,曰:臣請為表。
因自剌其腹,内懿公之肝而死。
齊桓公聞之曰:衛之亡也以無道,今有臣若此,不可不存。
于是救衛。
楚丘 荊轲 荊轲者,衛人也。
其先乃齊人,徙于衛,衛人謂之慶卿,而之燕,燕人謂之荊卿。
荊卿好讀書擊劍,以術說衛。
元君衛元君不用,其後秦伐魏,置東郡,徙衛元君之支屬于野王。
荊轲嘗遊,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
荊轲出,人或言複召荊卿。
蓋聶日: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試往,是宜去,不敢留。
使使往之主人,荊卿則巳駕而去榆次矣。
使者還報,蓋聶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攝之。
荊轲遊于邯鄲,魯勾踐與荊轲博,争道,魯勾踐怒而叱之,荊轲嘿而逃去,遂不複會。
荊轲既至燕,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築者高漸離。
荊轲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于燕市。
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築,荊轲和而歌于市中,相樂也。
巳而相泣,旁若無人者。
荊轲雖遊于酒人乎,然其為人沈深好書,其所遊諸侯,盡與其賢豪長者相結。
其之燕,燕之處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頃之,會燕太子舟質秦,亡歸燕。
燕太子丹者,故嘗質于趙。
&秦王政生于趙,其少時與丹歡。
及政立為秦王,而丹質于秦。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
歸而求為報秦王者,國小力不能。
其後秦日出兵山東,以伐齊、楚、三晉,稍蠶食諸侯,且至于燕。
燕君臣皆恐禍之至。
太子丹患之,問其傳鞠武。
武對曰:秦地徧天下,威脅韓、魏、趙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檀巴、漢之饒,右隴、蜀之山,左關、殽之險,民衆而士厲,兵革有餘,意有所出,則長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
柰何以見陵之怨,欲批其逆鱗哉?丹曰:然則何由?對曰:請入圖之。
居有間,秦将樊于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鞠武谏曰:不可。
夫以秦王之暴,而積怒于燕,足為寒心,又況聞樊将軍之所在乎?是謂委肉當餓虎之蹊也,禍必不振矣。
雖有管、晏,不能為之謀也。
願太子疾遣樊将軍入匈奴以滅口,請西約三晉,南連齊、楚,比購於單于,其後乃可圖也。
太子曰:太傳之計,曠日彌久,心惛然,恐不能須曳,且非獨于此也。
夫樊将軍窮困于天下,歸身于丹,丹終不以迫于強秦,而棄所哀憐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時也,願太傅更慮之。
鞠武曰:夫行危欲求安,造禍而求福,計淺而怨深,連結一人之後交,不顧國家之大害,此謂資怨而助禍矣。
夫以鴻毛燎于爐炭之上,必無幸矣。
且以雕鸷之秦,行怨暴之怒,豈足道哉!燕有田光先生,其為人智深而勇沈,可與謀。
太子曰:願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日:敬諾。
出見田先生,言太子将圖國事于先生也。
田光日:敬奉教。
乃造焉。
太子逢迎,卻行為導,跽而蔽席。
田光坐定,左右無人,太子避席而請曰:燕秦不兩立,願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臣聞骐骥盛壯之時,一日而馳千裡,至其衰老,驽馬先之。
今太子聞光盛壯之時,不知臣精巳消亡矣。
雖然,光不敢以圖國事。
所善荊卿可使也。
太子曰:願因先生得結交而荊卿可乎?田光曰:敬諾。
即起,趨出。
太子送至門,戒曰:丹所報先生所言者,國之大事也,願先生勿洩也。
田光俯而笑曰:諾。
偻行見荊卿曰:光與子相善,燕國莫不知。
今太子聞光壯盛之時,不知吾形巳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兩立,願。
先生畹意也。
光竊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願足下過太子于宮。
荊轲曰:謹奉教。
田光曰:吾聞之,長者為行,不使人疑之。
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國之大事也,願先生勿洩,是太子疑光也。
夫為行而使人疑之,非節俠也。
欲自殺以激荊卿曰:願足下急過太子,言光巳死,明不言也。
因遂自刎而死。
荊轲遂見太子,言田光已死,緻光之言。
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頃而後言曰:丹所以誡田先生母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謀也。
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豈丹之心哉!荊轲坐定,太子避席頓首曰:先十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
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棄其孤也。
今秦有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非盡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厭。
今秦口虜韓王,盡納其地,又舉兵南伐楚,北臨趙,王翦将數十萬之衆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雲中,趙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則禍至燕。
燕小豩,數困于兵。
今計舉國不足以當秦,諸侯服秦,莫敢合從。
丹之私計,愚以為誠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以重利。
秦王貪,其勢,必得所願矣。
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沬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剌殺之。
故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得合從,其破秦必矣。
此丹之上願,而不知所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