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漢,“嘿嗨”一聲,扛起一根木方。
婁邊的人“轟”的一聲聚擾過來,又迅速讓開,留出一條路。
木料上岸了。
買得個?,上種紅菱下種藕。
田塍沿裡下毛豆,河?邊裡種楊柳,楊柳高頭延扁豆,楊柳底下排蔥韭。
船尾上站着的那人,是從管墅鄉請來的木匠。
管墅鄉時有個婁頭,曆來窮得很,公公歌謠裡唱的那個“曹阿狗”,恐怕就是他們祖上――“買得個婁,上種紅菱下種藕。
田塍沿裡下毛豆,河勘邊裡種楊柳,楊柳高頭延扁豆,楊柳底下排蔥韭。
大兒子又賣紅菱又賣藕,二兒子賣蔥韭,三兒子打藤頭,大媳婦趕市上街走,二媳婦挑水澆菜跑河頭,三媳婦劈柴掃地管竈頭。
一家打算九裡九,到得年頭還是愁。
”愁到頭,就愁出手藝來了。
這婁頭人家多是做方木和圓木。
方木就是木器,圓木則是箍桶。
方木匠姓鈕,中年,此地人的身形與臉形:精瘦,黑,高眉棱,突顴骨,凹進去的小眼睛,很是明亮。
因為有手藝,難免就驕傲了,不言笑。
公公自知耳聾,不想惹人生厭,也是話少。
帶來的那小工呢,因沒人搭腔,就算是個話多的人,也沒處講了。
雖然是那樣沉悶的性子,但是勞動本身卻是歡騰的。
鋸齒在木頭裡來回走,鋸末飛濺。
搬木頭下力,不自覺喊出一聲“嘿嗨”,雞們四處亂躲。
那煙囪管裡從早到晚出着煙,砧闆上剁着魚和肉,竈上做一鍋高湯,咕嘟着。
這個寂寥的小村子,如今數這座老屋最紅火,最熱鬧了。
小孩子都擠在門口看稀奇,大人也要伸一伸頭,問一聲:公公,什麼菜式?或者:大木匠,米硬不硬?院内忙碌的人,矜持地都不做答,問的人也沒什麼,反而更羨慕了。
看一會兒,才走開去做自己的事。
傍晚,收工了,鈕木匠坐在遼中的沙發坯子上――公公特意從屋内搬出來供他坐的,小工掃着地上的刨花和鋸屑,公公擺着晚飯桌:拼兩張方凳,端上下酒菜,黃酒連瓶溫在鋼精鍋的熱水裡,越是天熱,越要喝酒散發,否則并在體内,就要上火作玻然後,三人三面,手裡扶着酒杯,喝起來。
有時候,還要開夜工,從屋裡拉出電線,換上一隻一百支光的燈泡,将院子照得通明。
這樣,就有了不尋常的空氣,村人們都跑了來,聚在院門口說話,玩耍。
人們奉承鈕木匠,說做壽材是積德,添壽數,子孫也得善報,會發迹。
再又恭維公公,福氣好,兒子有孝心,替他出錢做棺材。
這樣的晚上,喝酒就推遲了,推到消夜的時候。
已是十點鐘光景,鄉下人總是早睡的,人都走散了,隻剩他們。
還是三人三面,熱過的黃酒,慢慢地喝。
燈關了,因為月亮已經出來,足夠的亮。
别以為他們晚睡就要晚起,才不呢!一早,又傳出鋸刨聲了。
公公呢,走在了去街裡的路上,到茶館去買饅頭。
一天裡邊,很少的一會兒,公公閑着功夫,便站在院子裡,看木匠做工。
公公微駝着背,兩手垂下,青筋暴突的小腿下是那雙白色的旅遊鞋,站開了一些距離。
這姿态有着一種虔誠。
鈕木匠背着身做活,看不見公公,但等公公轉身走開,他便回過身去,将手中一塊闆子,對了公公的後背量一量。
鈕木匠雖然寡言,其實很調皮。
公公曉得有人做手腳,并不動氣,還笑。
簡直無法想像公公笑的樣子,可他确實笑了。
精瘦的臉上,刀刻一般的皺紋,原以為是凝固了的,此時則神奇的彎曲了。
公公好像為自己的笑很不好意思,就用腳踢院裡的雞,讓它們閃開。
這些雞已經與鈕木匠他們熟了,在料堆跳上跳下,在鋸悄裡刨着食。
這一天,老屋裡來了一個生客,一名道士。
公公這邊做壽材的事傳開了,傳到這名道士耳裡,就覓了來探虛實。
道士大約有六十來歲,身體很劍他穿一件灰綠條子襯衫,滌綸西式長褲,褲腰裡另一個尋呼機。
騎了一架自行車,車把上挂着人造革黑拎包。
他就好像了了一雙順風耳,一進沈婁,徑直向老屋騎過來。
自行車舊得撐腳架都沒了,往院牆一靠,取下車把上的拎包,一手推開虛掩的院門,笑盈盈地跨進去了。
院裡的人積壓自忙碌着,道士給每人發一支煙,打過照面。
他很識理地沒有去坐那張沙發坯子,而是拉張矮闆凳坐下了。
他嘴碎地問東問西,并不在意沒有人回答他。
而這三個寡言的人,其實也喜歡有人聒噪出些聲音,手下的活更起勁了。
道士将院中的事物問過一遍,就說起自己的見聞。
像他這樣,從十四歲起,先是跟了師傅,然後獨自單幹,走村串鄉做道場,見識自然很廣。
鈕木匠破天荒地插了一句話:你至今為多少人送過終?道士伸出手來:扳指頭算好了,十四歲開始,到如今六十一,總共四十七年;每年三百六十五日,平均每兩天一場,你說有多少?鈕木匠不由一笑。
凡不常笑的人,一旦笑了,總是很好看,一下子變成了個孩子。
那小工就說:牛皮是不是太大?腳頭走得到的這塊地場,兩天就有一個走?道士認真道:何止是腳頭走得到嗎?還有行車走船的呢!石門,烏鎮,南浔,都去過,不是自吹,我是有一定名氣的。
小工還想說話,叫鈕木匠用眼睛喝住了,讓他扶好料,開鋸。
道士坐了一個時辰,起身告辭了。
走時,一人發一張名片,上面寫着:“紹興正宗吹打道士”,底下是呼機号。
小工趁機又說話了:你一個如何吹打?還要念呢!道士就笑了:小弟弟,這你就外行了,有說法講,有理不在聲高;有說法講,内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不是要人多,家什多,又不是打架,而是要有闆眼,有規矩。
不是自吹,我一個自吹,自打,自念,比一個管樂隊還要有氣氛。
不相信,什麼時候來參見!最後一句話,道士的眼睛是看着公公說的。
小工說:我曉得你在何處吹打?道士推起自行車說:打我呼機好了!上了車,走了。
經他攪擾一陣,院子裡生出一股興奮的空氣,影響了終日。
被饒舌的道士帶的,收工後,兩杯滾熱的黃酒下肚,就扯出些話頭來。
公公問鈕木匠,手藝從何處受傳?答是他爹爹。
他爹爹自小跟了一個東陽師傅,粗細木工都來得,最聞名的是做眠床。
一加眠床,有三進,第一進門廳,第二進妝漱,第三進才是床。
不用一根釘,絕是榫頭。
四邊穹頂全是雕花,不用螺钿。
圖樣有講究,單是八仙,就分明和暗兩種。
明八仙是八仙,暗八仙,是八仙手中的器物。
他爹爹曾經雕過全本《三國》。
這樣一張床,要一千工。
但因木匠不能予人做床,做床要折壽,所以,木匠的床是贈送,床前挂一名牌,刻上木匠姓名籍貫做落款,然後收一隻紅包。
四鄉八裡,大戶的人家,多少床頭都吊着他爹爹的名牌!要問何以做眠床要折壽,鈕木匠隻說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規矩。
公公則解說:予人做子孫床,不是将自己的壽數貼給人家了?鈕木匠想想,說:大約也是。
三人喝去了二斤黃酒,盛了稀飯吃着。
稀飯早已燒好,如今脹稠了,溫吞柔軟,入口正好。
熱酒發出來的汗一點點收幹,身上十分爽快。
過後,各人從鍋裡妥了溫水沖了身上,分頭睡下。
公公照舊睡屋裡。
鈕木匠在穿堂架了棕繃床,小工怕熱,直接在院裡睡張竹榻。
月亮明晃晃地照着,牆角落有隻蟋蟀“瞿瞿”地叫。
照理該入睡了,可精神格外的好,都睜着眼睛。
公公忽然在屋裡說起話來,聾人多是這樣,喜歡自語。
他說道這一生,從來沒有住過自己的屋,從前是窮,後來雖然有屋了,可那是分了地主的屋,并不是自己的。
這些年,家家都在造屋,可是家裡的人隻有走,沒有來,四方八面落了戶,他且到了閻王不叫自己去的歲數,造陽宅不如造陰穴了。
公公嘎啞的聲音在如水一般的月光裡踯躅,漸漸靜下去。
又過一會兒,鼾聲就從三處地方起來。
又一天過去了。
公公做壽材傳出去了,一早總有人上門,問公公要不要酒肉,糕餅,油條。
順便伸頭看看,工做得如何,手藝好不好。
一來二去,與鈕木匠熟了,曉得他人不壞,隻是面相兇一些,敢同他開玩笑了。
說:你們那裡的婁頭,聽說出過狀元呢!鈕木匠回答有,隔牆頭就是。
誰人?人們問。
鈕木匠笑嘻嘻說:腰裡縛玉帶,腳下跨白馬――箍桶匠嘛!箍桶人不是腰裡系一條汗巾,胯下坐一條闆凳?這才曉得被他繞進去。
說過,笑過,各做各的去了。
近晚時,又來了,因是家中燒了特别的東西,殺了隻雞鴨,蒸了條鳗魚,就送半碗來,給大木匠過老酒,人家說。
這段日子,老屋成了沈婁的中心,公公呢,也有了點明星的意思。
走在路上,會有人認出來,說:不就是做棺材的老頭嗎?年輕人是覺得公公背時,人家在造黃金屋,他好,做棺材!上歲數的卻覺得公公有遠見,自己親手打點好去路,定定心心地走,多麼有歸宿!公公沿了婁,走小路去華舍鎮上買菜肴。
經過一個裁縫鋪,一早起來扔足插金戴銀的姑娘們,一見公公來,便擠在窗口看。
身前身後都是色澤鮮麗的衣料,花團錦簇的。
公公戴着白帆布旅遊帽,足登旅遊鞋,從她們設诮的笑眼裡,一步一步走過去。
公公走進老街的茶館,相熟的茶客照老規矩坐在方桌前吃茶,公公則站着,等蒸籠揭蓋頭,撿了饅頭放進籃拔腳就走。
如今,公公是忙人了,其餘人就有種虛度光陰的愧意。
嘈雜的街裡,隻有公公是靜的。
說也奇怪,熙攘的人堆,在公公面前自然會分出一條道,讓公公走。
喧聲到公公這裡,也止住了。
他和衆人,就像有一道分水嶺,各行其事,互不相幹。
迎面來的人,沖公公笑,嘴動着喊他。
公公也動動嘴,發出些不相幹的聲音,作回答。
再繼續走他的路。
日頭裡有了些秋意,這體現在光線略有些薄,風就送了進來。
雖然還是熱,可卻輕快多了,尤其走出街市,沿了河邊的土路,看鵝娘在柳陰裡卧着,稻香撲鼻。
遠近廠房的機器轟鳴,擾不着這個聾人的。
身後籃子裡滾熱的饅頭,漸漸溫涼下來,也是面香繞鼻。
經過一處無名的婁頭,鋪了極厚的浮萍,灌木叢傾在浮萍上,綠得發暗。
暗中有無數光點,斑斑地亮。
走在這世外仙境裡邊,你知道公公想什麼呢?公公在算帳。
一五一十地盤算,木料錢多少,酒肉錢多少,糕餅錢多少,蔬菜錢多少,再除去木匠的工錢,餘錢有多少。
公公心裡一本明細帳,錯不了絲毫。
公公可是精明人啊! 公公走進村莊,過了橋就聽見老屋院裡的鋸刨聲。
這一時,他的聽覺可靈了。
他欽佩地想:鈕木匠真是個手藝人!靠一雙手掙吃喝,本分。
再接着,他就能嗅出鋸末酸澀的氣味了。
燕子在公公前邊後邊翻上翻下地飛。
這時節,村子裡可是冷清,隻老屋那一點動靜。
太陽升到與水杉上端平行的地方,将水杉一周全映透了,葉子在光裡翻上翻下,都快翻出響來了。
公公走過去,推開院門。
這回,公公的聽覺和嗅覺可是錯了。
鈕木匠早已收起鋸刨,正給壽材上膩子,院裡滿滿都是桐油的氣味,香! 公公走進穿廊,去竈間燒飯,看見後院,荒到了底。
倒伏的豆架瓜棚間,生長出一種帶絨頭的草,齊刷刷地一片透亮。
開學的前一天,蔣芽兒從外婆家回來了。
一來就站在陽台下面喊“夏靜穎”。
秧寶寶伸出頭去,兩個人一上一下地對視了一陣,有些陌生。
雙方多少改了樣子,高,黑,而且瘦。
臉形似也變了。
秧寶寶
婁邊的人“轟”的一聲聚擾過來,又迅速讓開,留出一條路。
木料上岸了。
買得個?,上種紅菱下種藕。
田塍沿裡下毛豆,河?邊裡種楊柳,楊柳高頭延扁豆,楊柳底下排蔥韭。
船尾上站着的那人,是從管墅鄉請來的木匠。
管墅鄉時有個婁頭,曆來窮得很,公公歌謠裡唱的那個“曹阿狗”,恐怕就是他們祖上――“買得個婁,上種紅菱下種藕。
田塍沿裡下毛豆,河勘邊裡種楊柳,楊柳高頭延扁豆,楊柳底下排蔥韭。
大兒子又賣紅菱又賣藕,二兒子賣蔥韭,三兒子打藤頭,大媳婦趕市上街走,二媳婦挑水澆菜跑河頭,三媳婦劈柴掃地管竈頭。
一家打算九裡九,到得年頭還是愁。
”愁到頭,就愁出手藝來了。
這婁頭人家多是做方木和圓木。
方木就是木器,圓木則是箍桶。
方木匠姓鈕,中年,此地人的身形與臉形:精瘦,黑,高眉棱,突顴骨,凹進去的小眼睛,很是明亮。
因為有手藝,難免就驕傲了,不言笑。
公公自知耳聾,不想惹人生厭,也是話少。
帶來的那小工呢,因沒人搭腔,就算是個話多的人,也沒處講了。
雖然是那樣沉悶的性子,但是勞動本身卻是歡騰的。
鋸齒在木頭裡來回走,鋸末飛濺。
搬木頭下力,不自覺喊出一聲“嘿嗨”,雞們四處亂躲。
那煙囪管裡從早到晚出着煙,砧闆上剁着魚和肉,竈上做一鍋高湯,咕嘟着。
這個寂寥的小村子,如今數這座老屋最紅火,最熱鬧了。
小孩子都擠在門口看稀奇,大人也要伸一伸頭,問一聲:公公,什麼菜式?或者:大木匠,米硬不硬?院内忙碌的人,矜持地都不做答,問的人也沒什麼,反而更羨慕了。
看一會兒,才走開去做自己的事。
傍晚,收工了,鈕木匠坐在遼中的沙發坯子上――公公特意從屋内搬出來供他坐的,小工掃着地上的刨花和鋸屑,公公擺着晚飯桌:拼兩張方凳,端上下酒菜,黃酒連瓶溫在鋼精鍋的熱水裡,越是天熱,越要喝酒散發,否則并在體内,就要上火作玻然後,三人三面,手裡扶着酒杯,喝起來。
有時候,還要開夜工,從屋裡拉出電線,換上一隻一百支光的燈泡,将院子照得通明。
這樣,就有了不尋常的空氣,村人們都跑了來,聚在院門口說話,玩耍。
人們奉承鈕木匠,說做壽材是積德,添壽數,子孫也得善報,會發迹。
再又恭維公公,福氣好,兒子有孝心,替他出錢做棺材。
這樣的晚上,喝酒就推遲了,推到消夜的時候。
已是十點鐘光景,鄉下人總是早睡的,人都走散了,隻剩他們。
還是三人三面,熱過的黃酒,慢慢地喝。
燈關了,因為月亮已經出來,足夠的亮。
别以為他們晚睡就要晚起,才不呢!一早,又傳出鋸刨聲了。
公公呢,走在了去街裡的路上,到茶館去買饅頭。
一天裡邊,很少的一會兒,公公閑着功夫,便站在院子裡,看木匠做工。
公公微駝着背,兩手垂下,青筋暴突的小腿下是那雙白色的旅遊鞋,站開了一些距離。
這姿态有着一種虔誠。
鈕木匠背着身做活,看不見公公,但等公公轉身走開,他便回過身去,将手中一塊闆子,對了公公的後背量一量。
鈕木匠雖然寡言,其實很調皮。
公公曉得有人做手腳,并不動氣,還笑。
簡直無法想像公公笑的樣子,可他确實笑了。
精瘦的臉上,刀刻一般的皺紋,原以為是凝固了的,此時則神奇的彎曲了。
公公好像為自己的笑很不好意思,就用腳踢院裡的雞,讓它們閃開。
這些雞已經與鈕木匠他們熟了,在料堆跳上跳下,在鋸悄裡刨着食。
這一天,老屋裡來了一個生客,一名道士。
公公這邊做壽材的事傳開了,傳到這名道士耳裡,就覓了來探虛實。
道士大約有六十來歲,身體很劍他穿一件灰綠條子襯衫,滌綸西式長褲,褲腰裡另一個尋呼機。
騎了一架自行車,車把上挂着人造革黑拎包。
他就好像了了一雙順風耳,一進沈婁,徑直向老屋騎過來。
自行車舊得撐腳架都沒了,往院牆一靠,取下車把上的拎包,一手推開虛掩的院門,笑盈盈地跨進去了。
院裡的人積壓自忙碌着,道士給每人發一支煙,打過照面。
他很識理地沒有去坐那張沙發坯子,而是拉張矮闆凳坐下了。
他嘴碎地問東問西,并不在意沒有人回答他。
而這三個寡言的人,其實也喜歡有人聒噪出些聲音,手下的活更起勁了。
道士将院中的事物問過一遍,就說起自己的見聞。
像他這樣,從十四歲起,先是跟了師傅,然後獨自單幹,走村串鄉做道場,見識自然很廣。
鈕木匠破天荒地插了一句話:你至今為多少人送過終?道士伸出手來:扳指頭算好了,十四歲開始,到如今六十一,總共四十七年;每年三百六十五日,平均每兩天一場,你說有多少?鈕木匠不由一笑。
凡不常笑的人,一旦笑了,總是很好看,一下子變成了個孩子。
那小工就說:牛皮是不是太大?腳頭走得到的這塊地場,兩天就有一個走?道士認真道:何止是腳頭走得到嗎?還有行車走船的呢!石門,烏鎮,南浔,都去過,不是自吹,我是有一定名氣的。
小工還想說話,叫鈕木匠用眼睛喝住了,讓他扶好料,開鋸。
道士坐了一個時辰,起身告辭了。
走時,一人發一張名片,上面寫着:“紹興正宗吹打道士”,底下是呼機号。
小工趁機又說話了:你一個如何吹打?還要念呢!道士就笑了:小弟弟,這你就外行了,有說法講,有理不在聲高;有說法講,内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不是要人多,家什多,又不是打架,而是要有闆眼,有規矩。
不是自吹,我一個自吹,自打,自念,比一個管樂隊還要有氣氛。
不相信,什麼時候來參見!最後一句話,道士的眼睛是看着公公說的。
小工說:我曉得你在何處吹打?道士推起自行車說:打我呼機好了!上了車,走了。
經他攪擾一陣,院子裡生出一股興奮的空氣,影響了終日。
被饒舌的道士帶的,收工後,兩杯滾熱的黃酒下肚,就扯出些話頭來。
公公問鈕木匠,手藝從何處受傳?答是他爹爹。
他爹爹自小跟了一個東陽師傅,粗細木工都來得,最聞名的是做眠床。
一加眠床,有三進,第一進門廳,第二進妝漱,第三進才是床。
不用一根釘,絕是榫頭。
四邊穹頂全是雕花,不用螺钿。
圖樣有講究,單是八仙,就分明和暗兩種。
明八仙是八仙,暗八仙,是八仙手中的器物。
他爹爹曾經雕過全本《三國》。
這樣一張床,要一千工。
但因木匠不能予人做床,做床要折壽,所以,木匠的床是贈送,床前挂一名牌,刻上木匠姓名籍貫做落款,然後收一隻紅包。
四鄉八裡,大戶的人家,多少床頭都吊着他爹爹的名牌!要問何以做眠床要折壽,鈕木匠隻說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規矩。
公公則解說:予人做子孫床,不是将自己的壽數貼給人家了?鈕木匠想想,說:大約也是。
三人喝去了二斤黃酒,盛了稀飯吃着。
稀飯早已燒好,如今脹稠了,溫吞柔軟,入口正好。
熱酒發出來的汗一點點收幹,身上十分爽快。
過後,各人從鍋裡妥了溫水沖了身上,分頭睡下。
公公照舊睡屋裡。
鈕木匠在穿堂架了棕繃床,小工怕熱,直接在院裡睡張竹榻。
月亮明晃晃地照着,牆角落有隻蟋蟀“瞿瞿”地叫。
照理該入睡了,可精神格外的好,都睜着眼睛。
公公忽然在屋裡說起話來,聾人多是這樣,喜歡自語。
他說道這一生,從來沒有住過自己的屋,從前是窮,後來雖然有屋了,可那是分了地主的屋,并不是自己的。
這些年,家家都在造屋,可是家裡的人隻有走,沒有來,四方八面落了戶,他且到了閻王不叫自己去的歲數,造陽宅不如造陰穴了。
公公嘎啞的聲音在如水一般的月光裡踯躅,漸漸靜下去。
又過一會兒,鼾聲就從三處地方起來。
又一天過去了。
公公做壽材傳出去了,一早總有人上門,問公公要不要酒肉,糕餅,油條。
順便伸頭看看,工做得如何,手藝好不好。
一來二去,與鈕木匠熟了,曉得他人不壞,隻是面相兇一些,敢同他開玩笑了。
說:你們那裡的婁頭,聽說出過狀元呢!鈕木匠回答有,隔牆頭就是。
誰人?人們問。
鈕木匠笑嘻嘻說:腰裡縛玉帶,腳下跨白馬――箍桶匠嘛!箍桶人不是腰裡系一條汗巾,胯下坐一條闆凳?這才曉得被他繞進去。
說過,笑過,各做各的去了。
近晚時,又來了,因是家中燒了特别的東西,殺了隻雞鴨,蒸了條鳗魚,就送半碗來,給大木匠過老酒,人家說。
這段日子,老屋成了沈婁的中心,公公呢,也有了點明星的意思。
走在路上,會有人認出來,說:不就是做棺材的老頭嗎?年輕人是覺得公公背時,人家在造黃金屋,他好,做棺材!上歲數的卻覺得公公有遠見,自己親手打點好去路,定定心心地走,多麼有歸宿!公公沿了婁,走小路去華舍鎮上買菜肴。
經過一個裁縫鋪,一早起來扔足插金戴銀的姑娘們,一見公公來,便擠在窗口看。
身前身後都是色澤鮮麗的衣料,花團錦簇的。
公公戴着白帆布旅遊帽,足登旅遊鞋,從她們設诮的笑眼裡,一步一步走過去。
公公走進老街的茶館,相熟的茶客照老規矩坐在方桌前吃茶,公公則站着,等蒸籠揭蓋頭,撿了饅頭放進籃拔腳就走。
如今,公公是忙人了,其餘人就有種虛度光陰的愧意。
嘈雜的街裡,隻有公公是靜的。
說也奇怪,熙攘的人堆,在公公面前自然會分出一條道,讓公公走。
喧聲到公公這裡,也止住了。
他和衆人,就像有一道分水嶺,各行其事,互不相幹。
迎面來的人,沖公公笑,嘴動着喊他。
公公也動動嘴,發出些不相幹的聲音,作回答。
再繼續走他的路。
日頭裡有了些秋意,這體現在光線略有些薄,風就送了進來。
雖然還是熱,可卻輕快多了,尤其走出街市,沿了河邊的土路,看鵝娘在柳陰裡卧着,稻香撲鼻。
遠近廠房的機器轟鳴,擾不着這個聾人的。
身後籃子裡滾熱的饅頭,漸漸溫涼下來,也是面香繞鼻。
經過一處無名的婁頭,鋪了極厚的浮萍,灌木叢傾在浮萍上,綠得發暗。
暗中有無數光點,斑斑地亮。
走在這世外仙境裡邊,你知道公公想什麼呢?公公在算帳。
一五一十地盤算,木料錢多少,酒肉錢多少,糕餅錢多少,蔬菜錢多少,再除去木匠的工錢,餘錢有多少。
公公心裡一本明細帳,錯不了絲毫。
公公可是精明人啊! 公公走進村莊,過了橋就聽見老屋院裡的鋸刨聲。
這一時,他的聽覺可靈了。
他欽佩地想:鈕木匠真是個手藝人!靠一雙手掙吃喝,本分。
再接着,他就能嗅出鋸末酸澀的氣味了。
燕子在公公前邊後邊翻上翻下地飛。
這時節,村子裡可是冷清,隻老屋那一點動靜。
太陽升到與水杉上端平行的地方,将水杉一周全映透了,葉子在光裡翻上翻下,都快翻出響來了。
公公走過去,推開院門。
這回,公公的聽覺和嗅覺可是錯了。
鈕木匠早已收起鋸刨,正給壽材上膩子,院裡滿滿都是桐油的氣味,香! 公公走進穿廊,去竈間燒飯,看見後院,荒到了底。
倒伏的豆架瓜棚間,生長出一種帶絨頭的草,齊刷刷地一片透亮。
開學的前一天,蔣芽兒從外婆家回來了。
一來就站在陽台下面喊“夏靜穎”。
秧寶寶伸出頭去,兩個人一上一下地對視了一陣,有些陌生。
雙方多少改了樣子,高,黑,而且瘦。
臉形似也變了。
秧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