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寶定定神,回身要走,卻看見房間最裡邊的牆角,一張美容床上躺了一個人,頭發被白布裹起來,臉上塗了厚厚一怪白膏,隻露出一雙眼睛和一張嘴,看上去有些可怖的。
暑假将要結束的時候,媽媽又來過一次。
這次來,不曉得是忘了,還是對秧寶寶的現狀比較滿意,沒有提換人家的話。
李老師留她午飯,她也肯坐下了。
吃過午飯,媽媽擠在秧寶寶的小床上,迫她一同睡了午覺。
秧寶寶的身子長了許多,蜷在媽媽的懷裡,有些滑稽的大。
她就用勁往小裡縮,貼住媽媽的身子。
她又嗅到媽媽身上的氣味,從小嗅大的。
在這熟悉的氣味中,她睡着了。
午覺起來,媽媽借了閃閃的自行車,讓秧寶寶坐在書包架上,去沈婁老屋裡,取一家三口的秋衣。
白露眼看就到眼前,天要涼了。
車過老街口上,媽媽進小小影樓找妹囡說話。
妹囡看見秧寶寶,神秘地笑笑,将媽媽拉進照相間,留下秧寶寶一個人在店堂裡。
今天的影樓很冷清,沒有人來,秧寶寶站在櫃台後面,雙肘撐在台面上,托着下巴,端詳玻璃闆下的照片。
我是鎮上的人,有幾個還叫得出名字,低頭不見擡頭見的。
此時,一律呆闆着臉,即便笑,也笑得很僵。
看畢照片,就擡眼睛看門外的人。
太陽還很辣,行人就也少,過往的幾個人,均匆匆的,蹙着胥,好像很愁苦,其實隻為躲避頂上的日頭。
眼睛順了門前的街一徑看過去,可看見半眼石洞橋,橋洞裡藏着一艘烏篷船,看得見船頭立着一柄油布桑可是,稍稍一走神兒,回過來,那船已不見了。
這時間,撞進來一個人,臉對臉看見,兩個人都一怔,原來是她班上的男生。
一個暑假沒見面,都不講話了。
男生又退了出去。
媽媽終于出來了,臉上帶了些愠色。
秧寶寶猜到妹囡講她壞話了,走時就沒理睬她。
果然,路上,媽媽就問她:華威廠那女人同你要好的來!秧寶寶裝糊塗:哪個女人?媽媽自然識得破她:不要裝,那個女人一來路不清的;端午前後,兩個賊殺了販毛竹的老頭,警察四鄉裡排查,她立即滑腳;事過之後又回來,陰曆五月十五,杭州的警察追毒品,直追到華舍大酒店,第二日她又滑腳;好好的人,看見警察怕什麼?秧寶寶忽然想起有一日在鎮碑底下,江西人對着黃久香講的白蛇化精的故事,特别強調,端午的雄黃酒不好喝。
黃久香回答一句:好笑!她那張月光下的臉出現在眼前,很嬌好的。
她也在肚裡嘟一聲:好笑!媽媽接着說:李老師也真是,到底年紀大了,家裡事情又多,顧不上你,還是要換人家。
停了一會兒,媽媽又說,算了,反正沒幾日了,你爸爸正幫你聯系,到紹興去讀書。
秧寶寶犟了一句嘴:我不去紹興!媽媽就罵她:去不去由你說了算?華舍有什麼好,亂的來! 母女倆拌着嘴,就下了新街,進了沈婁了。
公公卻不在,院裡的雞來了生人,撲棱棱地亂飛。
這些雞都長了身個,毛硬紮了,看人的眼光很兇。
媽媽說:公公養的不是雞,是鹞子。
打開西廂房的鎖,推進門,一股森涼之氣撲面而來,眼前頓時暗了一暗。
蒙蒙的日光裡,無數細絨翻卷着。
夏布帳子靜靜地垂着,隐約透出背面的一行櫥櫃。
腳下的磚縫裡,長出一些苔藓類的生物,綠茸茸的。
占了半間屋的木反地上,均勻地鋪着細細的灰粒,看上去反顯得極為清潔。
但等媽媽一腳踏上去,嘎啦啦一響,騰起一股煙來。
媽媽三腳兩腳蹬上床闆,将帳子一把摟起,撩到帳頂。
背面倚牆而立的大櫥便露了出來,紫檀木的面上,鑲了無數黃銅的把手,鎖孔,包角。
秧寶寶跟着蹬上床去,拉開大大小小的抽屜。
黴味,潮氣,樟腦味,抽屜裡的什物的各種氣味:松香味,甘草味,布的漿水味,絨線的臭羊毛味,等等,等等,一股腦兒鑽出來,有一些模糊的印象回到眼前。
抽屜裡有多少寶貝啊!有過去的舊東西,也有新發現。
大大小小的絨線團,别針,布頭,鈕扣,瓶蓋,一根細鐵鍊子――媽媽說是爺爺拴懷表的。
媽媽忘了拿衣服,和秧寶寶一起搜撿這些零物件,翻來覆去看,想,回憶,研究。
這些破東西,都是過日子餘下來的雜碎。
日子越長久,積得截止多,說不上有什麼用處,卻也舍不得扔掉。
平時不在意,可這會兒,這母女倆都是離家久了的人,看見它們,感到無比的興趣。
媽媽說:人家都叫李老師的囡是“上海人”,其實秧寶寶你才是上海人呢!最早的時候,你奶奶在上海開絨線社,隔壁是你爺爺的小百貨鋪,然後才找人做媒結的婚。
那麼怎樣會到沈婁裡來的呢?秧寶寶漫不經心地問一句。
無論爺爺奶奶也好,上海也好,對她都是遙遠的事情,她感興趣的是一個穿針器,蠶帶頭大的一個小東西,中間有一道槽,正好倒插進一根針,針眼呢,又正好對了個孔。
這個孔是漏鬥形的,一頭大,一頭小,将線從大頭穿進去,自然引進針眼了。
落魄了呀!媽媽将手裡的抽屜砰地推上,結束了曆史課。
這裡,天井裡有人叫媽媽的名字,跟着聲音,人就進屋來了,是隔壁鄰居,曾經與媽媽一同在村辦廠做過的要好的小姐妹。
說有人看見她們娘和囡進老屋了,所以過來看看。
媽媽說:正好,來幫我打下手。
于是,一個站在床上,一個站在地下,将東牆下一高摞箱子,一個一個搬下來。
來人告訴說:公公一早就去柯橋拉木頭了。
拉木頭做什麼呢?公公難道要蓋屋?媽媽問。
來人說:公公要蓋屋,但不是起陽宅,是造陰穴,做一口壽材。
媽媽就說公公腦筋不開化,有錢不吃點用點,偏要去做棺材。
兩人一起把箱子上的灰撣一遍,打開來,媽媽在裡面找,來人在一邊接。
找到秧寶寶的衣服時,兩人一緻說緊了,倒是媽媽的有幾件舊衣服,看上去合秧寶寶的大校于是又将秧寶寶拉下地,讓她試穿。
果然很好,都說秧寶寶塊頭這麼大,像誰?媽媽就說:像她爺爺。
一邊收撿着衣服,一邊說着村裡的大小事故。
某人貸款開冷軋廠,廠房造起一半,設備也進了,工也招了,原料也進了,出貨方向也有了,上頭卻來了文件,此類排污嚴重的廠,必要有處理系統,投資比開兩片廠都不止,結果倒竈了,隻得逃到深圳去做打工仔。
又有某人好吃懶做,輪番到一些走空人家的房子裡找東西出去銷,這些房子成了他家自己的宅地,想進就進,想出就出,門都是虛掩的。
來人說:幸虧你家老屋裡有公公。
媽媽說:無須公公出頭,公公的這些雞,就把他眼珠子啄出來。
說到這裡,窗台上撲棱棱地飛上一隻雞,向裡張望着,黑了一片暗影。
兩人都笑了。
東西收拾完畢,來人就拉母女倆上她家吃茶。
媽媽說不去了,當夜還要趕回紹興搭火車。
來人說:急什麼?一日離開,夏介民就要變心啊?媽媽先是罵後是笑,然後就與她兩人跑到院子裡說話,不讓秧寶寶聽見。
此時秧寶寶已經搜出一堆寶貝。
除穿針器還有一副九連環,一朵絨線花,一根絨線勾針,一個竹繃箍,一把舊鑰匙――把上有一個圓圈,身子是圓的,帶一周螺旋紋,齒呢,是平的。
還有幾枚銅錢,中間帶眼。
她将這些,愛惜地裝在一個香煙聽裡,繃箍則套在手上,晃着。
安置好了,走到院子裡,媽媽她們卻又轉移到院子外面去了。
跟到院子外面,她們則站遠了些,在水杉底下頭抵頭地說話。
太陽低了,正照在院牆,将水杉的影,還有媽媽她們的影,都畫在牆上,拉長,收細,又放斜了。
燕子出巢了,一群,上下翻飛。
前幾月的小燕子,都長壯了身子,與它們的爹媽分不出來了。
它們逆着光飛行,變成光裡的黑金點子。
前邊的樓房裡,走出幾個人,向婁邊走去。
然後,又有幾個人,從老屋背後,走過空場,向婁底走去。
那邊,好像發生了什麼事情。
雖然是午後的寂靜的村莊,這時卻有一股興奮的空氣掀起來了。
秧寶寶不由也向那邊走去。
有更多的人走過去了。
連張墅方向,也有人朝這邊跑。
其中,有張柔桑的身影。
看見人跑,雞,鴨,鵝,還有一條狗,也跟着跑起來。
氣氛變得喧嚷。
有人在說:公公回來了! 這個小村子,越來越寂寥,甚至荒落。
此時,活潑起來了。
太陽到了西邊,将這條東西向的小河照得金燦燦的,就好像早晨日出的時候的情景。
河邊堆積的垃圾,河裡邊的塑料袋,泡沫塊,總之,一切難看的東西,似乎全在這金光中溶解,不那麼觸目了。
陽光還給河面上的污濁貼了金箔。
斑斑駁駁的一河金。
河邊的大衆,孩子,家禽,狗,因為一律迎向太陽,臉上都染了金絲縷。
在那太陽光裡,過來了一艘大船,公公就站在船頭。
公公的裝束很奇特,依然是藍布對襟的短衫,齊膝的布褲,但他頭戴一頂白色遮陽帽,帽舌長長地壓在額前,頂上寫了兩個紅字:杭州。
赤腳蹬一雙白色旅遊鞋,細瘦的小腿底下,鞋子就顯得格外的大,像兩隻船。
公公立在舵前,單手扶舵把,另一手插在腰間,身後是一摞方子。
河面上頓時飄起樹脂新鮮的苦香氣。
小孩子一疊聲地叫起來:公公!公公!公公很矜持地不回答,眼睛瞪着前方。
船徐徐地進了河道,從橋孔底下穿行過來。
橋上也站了人,鵝娘從人們的膝間擠出頭頸,看着船從腳下滑出來。
木材的兩邊各站一名壯漢,船尾也立了兩名,一個人搖橹,另一個隻是袖手站着。
由于受到這樣隆重的歡迎,神色都變得莊重起來。
小孩子跳着腳,狗呢?吠着,幾隻鴨滑下了河,撲騰騰繞着船遊水。
幾乎全村,還有鄰村的一部分人,圍攏到這裡。
秧寶寶看見媽媽同她的小姐妹也擠在人群裡,臉上的表情挺激動。
不曉得什麼時候,她和張柔桑站在了一起,而且,手牽着手。
她們說下星期就要開學,聽講要換班主任,新班主任是上海人于老師,插隊落戶到這裡,就再沒有回去,她的小孩卻已經到吉林讀大學了,于老師要把她們這班一直帶到畢業。
她們還說起暑假中各個同學的情況。
有一個去北京夏令營,是他家大人到杭州讨來的名額,帶過去一車睛綸布,做校服用的。
又有一個到太平橋玩,碰到拍電影的,讓他跑龍套,穿一身長袍馬褂,清朝的帽子,帽子後頭釘着一條長辮子,進帳五十塊錢及一盒盒飯。
然後,她們就說到蔣芽兒,提到這名字,兩人都停了一停。
這時候,船已經靠在河邊埠頭下了。
船上的人不急着上岸,而是歇着,由其中一個在在煤球爐上燒開水,喝過茶再卸貨。
公公坐在船闆上,兩手扶着膝,一動不動,歇息着。
人們的注意力暫時離開了船,自顧自地聊天說話。
從來沒有這這麼熱鬧,這許多人聚在一起。
有人華舍做工下班回來的人,下了自行車也來到這裡,扶着車與人閑話。
蔣芽兒,張柔桑停了停說,她們家買房子了,就在如今建材店的對面,“江南樓”旁邊,不是有一幢二層房子嗎?房主是張柔桑爸爸的朋友,在别處起了新樓,五層,帶電梯,院子裡有假山,亭子,花窗,舊房子就要出手。
你不知道嗎?張柔桑最後問了一句。
秧寶寶搖搖頭,說她一個暑假沒見蔣芽兒。
再說呢,她也補了一句,她并不是一天到晚與蔣芽兒在一起的。
兩人說了許多話。
疏遠多日,這會兒又接近了,心裡很愉快。
船上的人吃畢茶,太陽也完全到了西邊,金的顔色淺了些,光線較為柔和了。
公公站起來,蹬上了埠頭,身後兩個壯
暑假将要結束的時候,媽媽又來過一次。
這次來,不曉得是忘了,還是對秧寶寶的現狀比較滿意,沒有提換人家的話。
李老師留她午飯,她也肯坐下了。
吃過午飯,媽媽擠在秧寶寶的小床上,迫她一同睡了午覺。
秧寶寶的身子長了許多,蜷在媽媽的懷裡,有些滑稽的大。
她就用勁往小裡縮,貼住媽媽的身子。
她又嗅到媽媽身上的氣味,從小嗅大的。
在這熟悉的氣味中,她睡着了。
午覺起來,媽媽借了閃閃的自行車,讓秧寶寶坐在書包架上,去沈婁老屋裡,取一家三口的秋衣。
白露眼看就到眼前,天要涼了。
車過老街口上,媽媽進小小影樓找妹囡說話。
妹囡看見秧寶寶,神秘地笑笑,将媽媽拉進照相間,留下秧寶寶一個人在店堂裡。
今天的影樓很冷清,沒有人來,秧寶寶站在櫃台後面,雙肘撐在台面上,托着下巴,端詳玻璃闆下的照片。
我是鎮上的人,有幾個還叫得出名字,低頭不見擡頭見的。
此時,一律呆闆着臉,即便笑,也笑得很僵。
看畢照片,就擡眼睛看門外的人。
太陽還很辣,行人就也少,過往的幾個人,均匆匆的,蹙着胥,好像很愁苦,其實隻為躲避頂上的日頭。
眼睛順了門前的街一徑看過去,可看見半眼石洞橋,橋洞裡藏着一艘烏篷船,看得見船頭立着一柄油布桑可是,稍稍一走神兒,回過來,那船已不見了。
這時間,撞進來一個人,臉對臉看見,兩個人都一怔,原來是她班上的男生。
一個暑假沒見面,都不講話了。
男生又退了出去。
媽媽終于出來了,臉上帶了些愠色。
秧寶寶猜到妹囡講她壞話了,走時就沒理睬她。
果然,路上,媽媽就問她:華威廠那女人同你要好的來!秧寶寶裝糊塗:哪個女人?媽媽自然識得破她:不要裝,那個女人一來路不清的;端午前後,兩個賊殺了販毛竹的老頭,警察四鄉裡排查,她立即滑腳;事過之後又回來,陰曆五月十五,杭州的警察追毒品,直追到華舍大酒店,第二日她又滑腳;好好的人,看見警察怕什麼?秧寶寶忽然想起有一日在鎮碑底下,江西人對着黃久香講的白蛇化精的故事,特别強調,端午的雄黃酒不好喝。
黃久香回答一句:好笑!她那張月光下的臉出現在眼前,很嬌好的。
她也在肚裡嘟一聲:好笑!媽媽接着說:李老師也真是,到底年紀大了,家裡事情又多,顧不上你,還是要換人家。
停了一會兒,媽媽又說,算了,反正沒幾日了,你爸爸正幫你聯系,到紹興去讀書。
秧寶寶犟了一句嘴:我不去紹興!媽媽就罵她:去不去由你說了算?華舍有什麼好,亂的來! 母女倆拌着嘴,就下了新街,進了沈婁了。
公公卻不在,院裡的雞來了生人,撲棱棱地亂飛。
這些雞都長了身個,毛硬紮了,看人的眼光很兇。
媽媽說:公公養的不是雞,是鹞子。
打開西廂房的鎖,推進門,一股森涼之氣撲面而來,眼前頓時暗了一暗。
蒙蒙的日光裡,無數細絨翻卷着。
夏布帳子靜靜地垂着,隐約透出背面的一行櫥櫃。
腳下的磚縫裡,長出一些苔藓類的生物,綠茸茸的。
占了半間屋的木反地上,均勻地鋪着細細的灰粒,看上去反顯得極為清潔。
但等媽媽一腳踏上去,嘎啦啦一響,騰起一股煙來。
媽媽三腳兩腳蹬上床闆,将帳子一把摟起,撩到帳頂。
背面倚牆而立的大櫥便露了出來,紫檀木的面上,鑲了無數黃銅的把手,鎖孔,包角。
秧寶寶跟着蹬上床去,拉開大大小小的抽屜。
黴味,潮氣,樟腦味,抽屜裡的什物的各種氣味:松香味,甘草味,布的漿水味,絨線的臭羊毛味,等等,等等,一股腦兒鑽出來,有一些模糊的印象回到眼前。
抽屜裡有多少寶貝啊!有過去的舊東西,也有新發現。
大大小小的絨線團,别針,布頭,鈕扣,瓶蓋,一根細鐵鍊子――媽媽說是爺爺拴懷表的。
媽媽忘了拿衣服,和秧寶寶一起搜撿這些零物件,翻來覆去看,想,回憶,研究。
這些破東西,都是過日子餘下來的雜碎。
日子越長久,積得截止多,說不上有什麼用處,卻也舍不得扔掉。
平時不在意,可這會兒,這母女倆都是離家久了的人,看見它們,感到無比的興趣。
媽媽說:人家都叫李老師的囡是“上海人”,其實秧寶寶你才是上海人呢!最早的時候,你奶奶在上海開絨線社,隔壁是你爺爺的小百貨鋪,然後才找人做媒結的婚。
那麼怎樣會到沈婁裡來的呢?秧寶寶漫不經心地問一句。
無論爺爺奶奶也好,上海也好,對她都是遙遠的事情,她感興趣的是一個穿針器,蠶帶頭大的一個小東西,中間有一道槽,正好倒插進一根針,針眼呢,又正好對了個孔。
這個孔是漏鬥形的,一頭大,一頭小,将線從大頭穿進去,自然引進針眼了。
落魄了呀!媽媽将手裡的抽屜砰地推上,結束了曆史課。
這裡,天井裡有人叫媽媽的名字,跟着聲音,人就進屋來了,是隔壁鄰居,曾經與媽媽一同在村辦廠做過的要好的小姐妹。
說有人看見她們娘和囡進老屋了,所以過來看看。
媽媽說:正好,來幫我打下手。
于是,一個站在床上,一個站在地下,将東牆下一高摞箱子,一個一個搬下來。
來人告訴說:公公一早就去柯橋拉木頭了。
拉木頭做什麼呢?公公難道要蓋屋?媽媽問。
來人說:公公要蓋屋,但不是起陽宅,是造陰穴,做一口壽材。
媽媽就說公公腦筋不開化,有錢不吃點用點,偏要去做棺材。
兩人一起把箱子上的灰撣一遍,打開來,媽媽在裡面找,來人在一邊接。
找到秧寶寶的衣服時,兩人一緻說緊了,倒是媽媽的有幾件舊衣服,看上去合秧寶寶的大校于是又将秧寶寶拉下地,讓她試穿。
果然很好,都說秧寶寶塊頭這麼大,像誰?媽媽就說:像她爺爺。
一邊收撿着衣服,一邊說着村裡的大小事故。
某人貸款開冷軋廠,廠房造起一半,設備也進了,工也招了,原料也進了,出貨方向也有了,上頭卻來了文件,此類排污嚴重的廠,必要有處理系統,投資比開兩片廠都不止,結果倒竈了,隻得逃到深圳去做打工仔。
又有某人好吃懶做,輪番到一些走空人家的房子裡找東西出去銷,這些房子成了他家自己的宅地,想進就進,想出就出,門都是虛掩的。
來人說:幸虧你家老屋裡有公公。
媽媽說:無須公公出頭,公公的這些雞,就把他眼珠子啄出來。
說到這裡,窗台上撲棱棱地飛上一隻雞,向裡張望着,黑了一片暗影。
兩人都笑了。
東西收拾完畢,來人就拉母女倆上她家吃茶。
媽媽說不去了,當夜還要趕回紹興搭火車。
來人說:急什麼?一日離開,夏介民就要變心啊?媽媽先是罵後是笑,然後就與她兩人跑到院子裡說話,不讓秧寶寶聽見。
此時秧寶寶已經搜出一堆寶貝。
除穿針器還有一副九連環,一朵絨線花,一根絨線勾針,一個竹繃箍,一把舊鑰匙――把上有一個圓圈,身子是圓的,帶一周螺旋紋,齒呢,是平的。
還有幾枚銅錢,中間帶眼。
她将這些,愛惜地裝在一個香煙聽裡,繃箍則套在手上,晃着。
安置好了,走到院子裡,媽媽她們卻又轉移到院子外面去了。
跟到院子外面,她們則站遠了些,在水杉底下頭抵頭地說話。
太陽低了,正照在院牆,将水杉的影,還有媽媽她們的影,都畫在牆上,拉長,收細,又放斜了。
燕子出巢了,一群,上下翻飛。
前幾月的小燕子,都長壯了身子,與它們的爹媽分不出來了。
它們逆着光飛行,變成光裡的黑金點子。
前邊的樓房裡,走出幾個人,向婁邊走去。
然後,又有幾個人,從老屋背後,走過空場,向婁底走去。
那邊,好像發生了什麼事情。
雖然是午後的寂靜的村莊,這時卻有一股興奮的空氣掀起來了。
秧寶寶不由也向那邊走去。
有更多的人走過去了。
連張墅方向,也有人朝這邊跑。
其中,有張柔桑的身影。
看見人跑,雞,鴨,鵝,還有一條狗,也跟着跑起來。
氣氛變得喧嚷。
有人在說:公公回來了! 這個小村子,越來越寂寥,甚至荒落。
此時,活潑起來了。
太陽到了西邊,将這條東西向的小河照得金燦燦的,就好像早晨日出的時候的情景。
河邊堆積的垃圾,河裡邊的塑料袋,泡沫塊,總之,一切難看的東西,似乎全在這金光中溶解,不那麼觸目了。
陽光還給河面上的污濁貼了金箔。
斑斑駁駁的一河金。
河邊的大衆,孩子,家禽,狗,因為一律迎向太陽,臉上都染了金絲縷。
在那太陽光裡,過來了一艘大船,公公就站在船頭。
公公的裝束很奇特,依然是藍布對襟的短衫,齊膝的布褲,但他頭戴一頂白色遮陽帽,帽舌長長地壓在額前,頂上寫了兩個紅字:杭州。
赤腳蹬一雙白色旅遊鞋,細瘦的小腿底下,鞋子就顯得格外的大,像兩隻船。
公公立在舵前,單手扶舵把,另一手插在腰間,身後是一摞方子。
河面上頓時飄起樹脂新鮮的苦香氣。
小孩子一疊聲地叫起來:公公!公公!公公很矜持地不回答,眼睛瞪着前方。
船徐徐地進了河道,從橋孔底下穿行過來。
橋上也站了人,鵝娘從人們的膝間擠出頭頸,看着船從腳下滑出來。
木材的兩邊各站一名壯漢,船尾也立了兩名,一個人搖橹,另一個隻是袖手站着。
由于受到這樣隆重的歡迎,神色都變得莊重起來。
小孩子跳着腳,狗呢?吠着,幾隻鴨滑下了河,撲騰騰繞着船遊水。
幾乎全村,還有鄰村的一部分人,圍攏到這裡。
秧寶寶看見媽媽同她的小姐妹也擠在人群裡,臉上的表情挺激動。
不曉得什麼時候,她和張柔桑站在了一起,而且,手牽着手。
她們說下星期就要開學,聽講要換班主任,新班主任是上海人于老師,插隊落戶到這裡,就再沒有回去,她的小孩卻已經到吉林讀大學了,于老師要把她們這班一直帶到畢業。
她們還說起暑假中各個同學的情況。
有一個去北京夏令營,是他家大人到杭州讨來的名額,帶過去一車睛綸布,做校服用的。
又有一個到太平橋玩,碰到拍電影的,讓他跑龍套,穿一身長袍馬褂,清朝的帽子,帽子後頭釘着一條長辮子,進帳五十塊錢及一盒盒飯。
然後,她們就說到蔣芽兒,提到這名字,兩人都停了一停。
這時候,船已經靠在河邊埠頭下了。
船上的人不急着上岸,而是歇着,由其中一個在在煤球爐上燒開水,喝過茶再卸貨。
公公坐在船闆上,兩手扶着膝,一動不動,歇息着。
人們的注意力暫時離開了船,自顧自地聊天說話。
從來沒有這這麼熱鬧,這許多人聚在一起。
有人華舍做工下班回來的人,下了自行車也來到這裡,扶着車與人閑話。
蔣芽兒,張柔桑停了停說,她們家買房子了,就在如今建材店的對面,“江南樓”旁邊,不是有一幢二層房子嗎?房主是張柔桑爸爸的朋友,在别處起了新樓,五層,帶電梯,院子裡有假山,亭子,花窗,舊房子就要出手。
你不知道嗎?張柔桑最後問了一句。
秧寶寶搖搖頭,說她一個暑假沒見蔣芽兒。
再說呢,她也補了一句,她并不是一天到晚與蔣芽兒在一起的。
兩人說了許多話。
疏遠多日,這會兒又接近了,心裡很愉快。
船上的人吃畢茶,太陽也完全到了西邊,金的顔色淺了些,光線較為柔和了。
公公站起來,蹬上了埠頭,身後兩個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