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底地拆除了蔣芽兒的貓圈。
開始,她是哄着蔣芽兒,将貓圈裡的擺設取出來,借給她。
比如那套小竹器桌椅,秧寶寶她很想在床跟前擺幾天。
塑料刀叉呢,借給小毛用一天,第二天再還。
這些東西,從貓圈裡取出來,還回去,就還到了樓上,蔣芽兒的房間裡。
花黏紙呢,都被秧寶寶讨出來,貼在書包上,課本的封面,還有櫥櫃,冰箱,熱水瓶上。
然後,貓圈的門又被秧寶寶讨了半扇去,做鵝娘的小磚房的門。
到此,那貓圈已經七零八落,土崩瓦解。
到了元旦這一天,秧寶寶向顧教師讨來一棵隻開花不挂果的石榴樹,要栽到貓圈的地方。
看蔣芽兒并沒有反對,秧寶寶便立即動手,三下五除二,揭了塑料頂,掃清地上的鋪墊,另半扇門拆下來扔一邊,在地上刨一坑。
蔣芽兒甚至還提來半桶水,澆在坑裡。
然後,将石榴樹連盆端進去,培上土,一棵樹就站在貓圈的舊址上。
在這寒風料峭的冬季,完全不适合栽花種樹,可隻要能治好蔣芽兒的貓圈病,管它是死是活。
栽好樹,秧寶寶拉着蔣芽兒從院子走出,走到後邊的田間。
草木枯了,視力可一直抵到河岸。
河岸的線條也變得簡潔,幾乎是一條平等的直線。
邊上有一些落葉的灌木,枝丫錯亂着,繁複了一些,但因為邊緣幹淨細緻,又加上天然的有秩序,看上去相當均衡,還是簡潔。
對岸的鴨棚,漸漸提升在視野裡,陡直,更顯得面積闊大的蘆草棚頂,就像是用齒耙梳理過似的,細緻整齊極了,有一股宋風。
它充實了冬天裡多少有些虛空的畫面。
在一大片淡青色的背景上,填進一塊均勻深灰,突出了水墨的效果。
走近去,鴨棚裡便發出騷動的聲音,不是鴨鳴,而是一種低沉,密集,由幾百,幾千,甚至上萬具活生生的身體,擠壓,磨擦而發出的細碎聲響。
有些像五月靜夜裡,麥子拔節的“刷刷”聲。
不是濁音,是清音,不振動聲帶。
單個的,幾乎聽不見,集起來,就形成轟響。
這轟響與這裡那裡的工廠車間的機器轟鳴不同,那種轟鳴是持續在一條線上,而這種,則是含有着顫動,隻是因為頻率整齊才不覺着。
那種轟鳴還是堅硬的,金屬的碰撞咬合,這一種,卻是肉感的,有着纏綿黏連之音。
她倆走到河邊,想起上回與鴨棚女人吵架的一幕,已經很久遠似的。
所以經曆的事故會将時間放大。
她們沿了河岸,朝了老街的方向走。
前邊有臨水的豪宅,四層高,頂上覆着琉璃瓦,面上貼馬賽克。
後門開着,有女人在埠頭上洗涮。
門裡有魚肉香味,一直飄到河面上,與河水的腥氣攪在一起。
她們上了一面坡地,繞到樓房的正面,離開了河岸。
走過這幢華麗宮殿,有一塊豇豆地,棚上的藤蔓早已枯了,發出鐵鏽的黃褐色,質地也有些像鐵絲,很有韌勁的樣子。
豇豆棚過去,有一片人家,平房頂擠簇着,牆與牆之間有垃圾堆,糞坑,還有幾株草木。
魚肉的香味更濃郁了,垃圾和糞便的氣味也更重。
從平房裡穿過去,就已到老街。
老街的上空,漂浮着節日裡烹魚煮肉的葷腥氣,與底下的水腥合在一處,倘沒有煤煙與草木灰的本土氣味,就要變得肥膩,令人作嘔。
現在還好,隻是顯得豐腴。
從中走過,頭發絲和衣服縫裡,都要染上油煙氣了。
天是前面說過的,江南最常有的潮冷的天氣,空氣中含着水分,看上去什麼都是濕漉漉的。
氣味就變得很重,黏得到處都是。
賣菜的鄉下人,都打回票了,濕籮筐底黏着菜葉,兩個對摞起來,豆腐格子也對摞起來,放在船頭,船從橋下鑽了過去。
菜葉的腐味,豆腐的酸味,還有種種黴腐品的黴臭味,也都加入進來。
氣味真是複雜極了。
老遠的,就嗅得見,就曉得,華舍到了。
她們先是在一戶人家的木廊底下,看盆裡的一條怪魚。
魚身窄長,像帶魚;頭卻像花鲢,大,圓,扁;魚鱗黑色,比較細校人們說是養魚塘裡漏跑出來串了種的雜種魚。
隔壁一家殺雞,雞肚裡破出一串雞蛋黃,有一個都帶了殼,殺雞人連連喊“造孽”。
再過去一家在軋螺蛳,“咔哒”一聲,剪好一隻,“的”一聲落到盆裡。
還有,在拔豬腳上的毛,煮開鍋了,連沫帶湯倒掉,用一把鑷子,細細地一拔,一拔。
一家一家挨過去看了,就到街口,走過去,拐角上,是剃頭店。
今天放假,生意就好,條凳上坐了兩個人在等。
座上的人披了張黑乎乎的白布單,被剃頭師傅強按住頭,下巴颌抵在胸前。
一看,是班上的男同學,眼裡的餘光也瞥見刀子們,很沒面子地一聲不響。
過去兩家,一扇門裡,一個老公公,拖了長須,老花鏡掉在鼻尖上,對着一張小照畫炭筆肖像。
先在紙上打格子,然後,拿一支筆,對了鼻尖看一看,落筆了。
從左上角第一個格子裡開始,橫倒了筆蹭着。
旁邊站兩個女人,說畫出來的比照相好,照相闆,畫出來的活,等巷子裡穿過去,到了老街的外沿。
一家百貨小店,櫃台上圍了民工,看店堂裡的電視,昨晚上的元旦晚會,地方台重播。
走這一圈下來,飯香也起來了,合着飯缽頭上蒸的鲞魚幹,黴幹菜,鹹肉片的氣味一道,潮起潮湧。
各自回到家中,都在擺桌子端飯菜。
抓緊吃中飯的一刻空閑,妹囡又來了。
這一回,她男人,小小影樓的老闆錢小小,也一同來了。
妹囡在前面走,錢小小跟在後頭,懷裡抱一個大紙盒,進門往地上一放,二話不說就拆包。
原來是一架影碟機。
李老師自忖應付不來這局面,讓秧寶寶将閃閃叫上來。
閃閃一身香粉地進來,一看,曉得事情是挨不過去了,幹脆把話統統倒出來。
她說:你們放寬心,我決計不會到小小影樓坐堂的,即使是在這裡,我也不打算長做,隻不過臨時性,掙點錢,把開訓投資的這個坑填平,再掙點,有個一年兩年的花銷,我是要去杭州讀書,再尋找别的機會發展,我哥哥已經幫我在杭州師範找好助考班了。
閃閃這一番話,不僅妹囡夫妻聽了意外,李老師顧老師也是第一次聽說。
大家這才曉得閃閃的計劃。
妹囡有些慚愧地說道:到底是李老師家的囡,志向大,想想也是的,華舍這個地方,眼看是要報廢了,有出息的,哪個肯在這裡謀生計?李老師說說:話要兩頭講,有出息的,在哪裡都有出息。
然後一定要錢小小将影碟機怎麼拆,就怎麼裝,原樣帶回去。
妹囡夫妻哪裡肯,推讓幾個來回,簡直就像要打起來一樣。
最後,李教師闆臉了,說:倘若不肯帶回去,那麼,從年糕算起,一樣一樣都計價,一并還上。
又轉身喊一聲:秧寶,把鵝娘抱進來。
秧寶寶立即去陽台上,将正曬太陽的鵝娘抱起。
來的時候是隻半大的小鵝,如今已是滿滿一抱,抱都抱不動了。
這樣,妹囡才不得不将影碟機裝箱,兩人又一前一後出了門去。
雖然讨到定心丸,可心情卻有些惘然。
閃閃不與他們競争,多少像是看不起他們,抛棄他們。
客人走後,李老師對閃閃說:那樣大的事情,如何不聽你說起?閃閃辯道:與哥哥商量過的。
李老師說,那也是亮亮的不好,大概是怕我攔你了。
閃閃自知有錯,弱下聲腔:早曉得你會不開心。
李老師說:我倒不是不開心,隻不過是憂慮,人人都往外面跑,這鎮子怎麼辦?閃閃說:關門打烊。
李老師罵一聲:說死話!不再理論,接着擺菜端湯,吃飯。
李老師顧老師畢竟是開明的人,其實是不會妨礙子婦的追求。
不過,人到底上了歲數,喜歡看到一家人大大小小,吵吵鬧鬧地圍在身邊。
但杭州讀研究生,有一天總要把陸國慎母女接去。
閃閃這又要從頭來過,保不住有一天,小季和小毛也跟出去。
到那裡,隻剩兩個孤老,不免是會有些暗淡的。
調過頭,再看眼前呢?滿眼裡都是人,心裡就又踏實下來。
将來的事将來說,一天一天有得過了。
所以,午飯的氣氛并沒有受影響,那個話題也不再提起。
飯後,兩點鐘,閃閃的店裡沒有斷人。
多是新娘,化了妝,再去拍婚紗照,然後直接往柯橋某個酒店喜宴上去了。
也有自備攝像機,等在汽車上,候在門口,汽車上都結了彩帶,車頭上立一對西洋娃娃,一男一女,洋裝禮服。
車裡面,最好的一部竟是奧迪,其餘的也是帕薩特,桑塔納2000型。
閃閃的店門前,真是稱得上車水馬龍,非往昔可比。
可誰能想到,這樣熱騰騰的生意,随時都會停掉,女老闆幹别的去了?這就是閃閃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她服現實,又不服現實。
一下午,秧寶寶和蔣芽兒都是在這些香粉胭脂堆裡鑽着,看一張張臉,在閃閃手下變色調。
原本各不相同的臉,在紅粉綠脂的堆砌之下,漸漸變得彼此相像,幾乎分辯不出你我他。
都是一色的美人,忽閃着蒲扇樣長睫毛,有曲線的紅嘴唇,面如桃花。
一旦變了美人,走路行動就都有些飄逸,袅袅婷婷,扶搖而去。
小店有一面牆,空出來了,鑲了一面大鏡子,幾乎滿牆滿壁,将美人們映出了雙份。
鏡中人有着一種流光溢彩,天人一般。
兩個小孩子混在其間,看着看着就動起手來。
先是秧寶寶将蔣芽兒畫臉,再是蔣芽兒給秧寶寶畫。
因是生手,所以各項都很誇張,粉底搽得雪白,眉描得極黑,睫毛液滴得下水來,唇膏用的是一号,豔紅。
腮紅拍了兩大片,看上去怪極。
閃閃不由停下手,驚異地看着她倆,然後說:可演“情探”中的小鬼。
兩人就帶了這樣的妝,走出門去,也不管人家怕不怕。
果然有許多人回頭看,看一眼,她們就給個白眼:怕你!這一天,恰巧兩人都穿了立領對襟排鈕的中國式綢棉襖。
一個是紅底子上用花布剪了團花貼上;另一個是綠底上織進隐福字,更像戲裝。
蔣芽兒又回來些活潑勁,卻有些害羞,和她以前不太像。
她很依戀地拉着秧寶寶的手,一刻不舍得松開。
就這樣,她們又來到老街。
老街這時候讓太陽曬暖了,也幹燥了一些。
氣味略散了,有一點熱烘的太陽氣透出來。
淡薄的水面上,映出她們立在橋上的影子。
看不真,花團錦簇的兩片。
幾乎每個河埠頭上都有人洗刷東西。
河邊廊下也站了人,抱着小孩。
都看這兩個孩子,以為是唱觀音戲的小童子。
引來這許多目光,她們并不難堪,存心似的,秧寶寶說:我們叫!叫什麼呢?蔣芽兒膽怯地問。
自從得過貓圈病以後,蔣芽兒變得膽小了,總是低着頭。
秧寶寶鼓勵道:我先叫,你跟我。
于是,她深深地吸一口氣,喊道:呵羅羅羅……這是趕鴨人的叫法。
蔣芽兒小聲跟上來:呵羅羅羅……叫聲從水面上彈跳着過去,雖不很響,可傳得很遠。
橋洞裡藏着的兩隻鴨子竟被喚出來,伸頭探腦地望着。
然後,秧寶寶換了一種叫法――“寶玉哭林”的叫法:林妹妹,我來遲了,我來遲了!這一聲喊,一點不悲,而是慷慨激昂。
哭過林妹妹,秧寶寶忽轉了調門,逼尖嗓子叫道:咦哎――這一聲,叫得人要捂耳朵,銳利異常。
蔣芽兒也同樣來一聲,氣要弱一些,就像秧寶寶的回聲似的。
無來由地瞎叫一陣,秧寶寶唱起了公公的歌來:狀元岙有個曹阿狗,田種九畝九分九厘九毫九絲九……蔣芽兒這就跟不上來了,眼饞地看着秧寶寶嘴動。
秧寶寶的節奏自是要比公公快得多,嗑瓜子吐皮似的吐出字來:買得個婁,上種紅菱下種藕,田塍沿裡下毛豆,河勘邊裡種楊柳。
楊柳高頭延扁豆,楊柳底下排蔥韭……河岸邊的人都靜了聲,聽這又高又尖的聲音數落着,某人某年裡勤勞的生計,一寸一寸地種着食糧瓜菜。
一首歌謠唱完,秧寶寶哈哈哈地笑幾聲,拉着蔣芽兒跑下石橋,跑進巷子,不見了。
晚上,都聚在客堂裡看電視,忽然有小小的聲音在陽台下叫:夏靜穎!别人聽不見,隻有秧寶寶聽得見。
她立起身跑出去,從陽台邊上往下看。
月光下站着蔣芽兒,仰着頭叫她。
秧寶寶問:什麼事,蔣芽兒?蔣芽兒說:你在做什麼?秧寶寶問:看電視,你在做什麼?我也在看電視,蔣芽兒說。
兩人一上一下地說了這些話,然後,蔣芽兒回轉身跑回街對面
開始,她是哄着蔣芽兒,将貓圈裡的擺設取出來,借給她。
比如那套小竹器桌椅,秧寶寶她很想在床跟前擺幾天。
塑料刀叉呢,借給小毛用一天,第二天再還。
這些東西,從貓圈裡取出來,還回去,就還到了樓上,蔣芽兒的房間裡。
花黏紙呢,都被秧寶寶讨出來,貼在書包上,課本的封面,還有櫥櫃,冰箱,熱水瓶上。
然後,貓圈的門又被秧寶寶讨了半扇去,做鵝娘的小磚房的門。
到此,那貓圈已經七零八落,土崩瓦解。
到了元旦這一天,秧寶寶向顧教師讨來一棵隻開花不挂果的石榴樹,要栽到貓圈的地方。
看蔣芽兒并沒有反對,秧寶寶便立即動手,三下五除二,揭了塑料頂,掃清地上的鋪墊,另半扇門拆下來扔一邊,在地上刨一坑。
蔣芽兒甚至還提來半桶水,澆在坑裡。
然後,将石榴樹連盆端進去,培上土,一棵樹就站在貓圈的舊址上。
在這寒風料峭的冬季,完全不适合栽花種樹,可隻要能治好蔣芽兒的貓圈病,管它是死是活。
栽好樹,秧寶寶拉着蔣芽兒從院子走出,走到後邊的田間。
草木枯了,視力可一直抵到河岸。
河岸的線條也變得簡潔,幾乎是一條平等的直線。
邊上有一些落葉的灌木,枝丫錯亂着,繁複了一些,但因為邊緣幹淨細緻,又加上天然的有秩序,看上去相當均衡,還是簡潔。
對岸的鴨棚,漸漸提升在視野裡,陡直,更顯得面積闊大的蘆草棚頂,就像是用齒耙梳理過似的,細緻整齊極了,有一股宋風。
它充實了冬天裡多少有些虛空的畫面。
在一大片淡青色的背景上,填進一塊均勻深灰,突出了水墨的效果。
走近去,鴨棚裡便發出騷動的聲音,不是鴨鳴,而是一種低沉,密集,由幾百,幾千,甚至上萬具活生生的身體,擠壓,磨擦而發出的細碎聲響。
有些像五月靜夜裡,麥子拔節的“刷刷”聲。
不是濁音,是清音,不振動聲帶。
單個的,幾乎聽不見,集起來,就形成轟響。
這轟響與這裡那裡的工廠車間的機器轟鳴不同,那種轟鳴是持續在一條線上,而這種,則是含有着顫動,隻是因為頻率整齊才不覺着。
那種轟鳴還是堅硬的,金屬的碰撞咬合,這一種,卻是肉感的,有着纏綿黏連之音。
她倆走到河邊,想起上回與鴨棚女人吵架的一幕,已經很久遠似的。
所以經曆的事故會将時間放大。
她們沿了河岸,朝了老街的方向走。
前邊有臨水的豪宅,四層高,頂上覆着琉璃瓦,面上貼馬賽克。
後門開着,有女人在埠頭上洗涮。
門裡有魚肉香味,一直飄到河面上,與河水的腥氣攪在一起。
她們上了一面坡地,繞到樓房的正面,離開了河岸。
走過這幢華麗宮殿,有一塊豇豆地,棚上的藤蔓早已枯了,發出鐵鏽的黃褐色,質地也有些像鐵絲,很有韌勁的樣子。
豇豆棚過去,有一片人家,平房頂擠簇着,牆與牆之間有垃圾堆,糞坑,還有幾株草木。
魚肉的香味更濃郁了,垃圾和糞便的氣味也更重。
從平房裡穿過去,就已到老街。
老街的上空,漂浮着節日裡烹魚煮肉的葷腥氣,與底下的水腥合在一處,倘沒有煤煙與草木灰的本土氣味,就要變得肥膩,令人作嘔。
現在還好,隻是顯得豐腴。
從中走過,頭發絲和衣服縫裡,都要染上油煙氣了。
天是前面說過的,江南最常有的潮冷的天氣,空氣中含着水分,看上去什麼都是濕漉漉的。
氣味就變得很重,黏得到處都是。
賣菜的鄉下人,都打回票了,濕籮筐底黏着菜葉,兩個對摞起來,豆腐格子也對摞起來,放在船頭,船從橋下鑽了過去。
菜葉的腐味,豆腐的酸味,還有種種黴腐品的黴臭味,也都加入進來。
氣味真是複雜極了。
老遠的,就嗅得見,就曉得,華舍到了。
她們先是在一戶人家的木廊底下,看盆裡的一條怪魚。
魚身窄長,像帶魚;頭卻像花鲢,大,圓,扁;魚鱗黑色,比較細校人們說是養魚塘裡漏跑出來串了種的雜種魚。
隔壁一家殺雞,雞肚裡破出一串雞蛋黃,有一個都帶了殼,殺雞人連連喊“造孽”。
再過去一家在軋螺蛳,“咔哒”一聲,剪好一隻,“的”一聲落到盆裡。
還有,在拔豬腳上的毛,煮開鍋了,連沫帶湯倒掉,用一把鑷子,細細地一拔,一拔。
一家一家挨過去看了,就到街口,走過去,拐角上,是剃頭店。
今天放假,生意就好,條凳上坐了兩個人在等。
座上的人披了張黑乎乎的白布單,被剃頭師傅強按住頭,下巴颌抵在胸前。
一看,是班上的男同學,眼裡的餘光也瞥見刀子們,很沒面子地一聲不響。
過去兩家,一扇門裡,一個老公公,拖了長須,老花鏡掉在鼻尖上,對着一張小照畫炭筆肖像。
先在紙上打格子,然後,拿一支筆,對了鼻尖看一看,落筆了。
從左上角第一個格子裡開始,橫倒了筆蹭着。
旁邊站兩個女人,說畫出來的比照相好,照相闆,畫出來的活,等巷子裡穿過去,到了老街的外沿。
一家百貨小店,櫃台上圍了民工,看店堂裡的電視,昨晚上的元旦晚會,地方台重播。
走這一圈下來,飯香也起來了,合着飯缽頭上蒸的鲞魚幹,黴幹菜,鹹肉片的氣味一道,潮起潮湧。
各自回到家中,都在擺桌子端飯菜。
抓緊吃中飯的一刻空閑,妹囡又來了。
這一回,她男人,小小影樓的老闆錢小小,也一同來了。
妹囡在前面走,錢小小跟在後頭,懷裡抱一個大紙盒,進門往地上一放,二話不說就拆包。
原來是一架影碟機。
李老師自忖應付不來這局面,讓秧寶寶将閃閃叫上來。
閃閃一身香粉地進來,一看,曉得事情是挨不過去了,幹脆把話統統倒出來。
她說:你們放寬心,我決計不會到小小影樓坐堂的,即使是在這裡,我也不打算長做,隻不過臨時性,掙點錢,把開訓投資的這個坑填平,再掙點,有個一年兩年的花銷,我是要去杭州讀書,再尋找别的機會發展,我哥哥已經幫我在杭州師範找好助考班了。
閃閃這一番話,不僅妹囡夫妻聽了意外,李老師顧老師也是第一次聽說。
大家這才曉得閃閃的計劃。
妹囡有些慚愧地說道:到底是李老師家的囡,志向大,想想也是的,華舍這個地方,眼看是要報廢了,有出息的,哪個肯在這裡謀生計?李老師說說:話要兩頭講,有出息的,在哪裡都有出息。
然後一定要錢小小将影碟機怎麼拆,就怎麼裝,原樣帶回去。
妹囡夫妻哪裡肯,推讓幾個來回,簡直就像要打起來一樣。
最後,李教師闆臉了,說:倘若不肯帶回去,那麼,從年糕算起,一樣一樣都計價,一并還上。
又轉身喊一聲:秧寶,把鵝娘抱進來。
秧寶寶立即去陽台上,将正曬太陽的鵝娘抱起。
來的時候是隻半大的小鵝,如今已是滿滿一抱,抱都抱不動了。
這樣,妹囡才不得不将影碟機裝箱,兩人又一前一後出了門去。
雖然讨到定心丸,可心情卻有些惘然。
閃閃不與他們競争,多少像是看不起他們,抛棄他們。
客人走後,李老師對閃閃說:那樣大的事情,如何不聽你說起?閃閃辯道:與哥哥商量過的。
李老師說,那也是亮亮的不好,大概是怕我攔你了。
閃閃自知有錯,弱下聲腔:早曉得你會不開心。
李老師說:我倒不是不開心,隻不過是憂慮,人人都往外面跑,這鎮子怎麼辦?閃閃說:關門打烊。
李老師罵一聲:說死話!不再理論,接着擺菜端湯,吃飯。
李老師顧老師畢竟是開明的人,其實是不會妨礙子婦的追求。
不過,人到底上了歲數,喜歡看到一家人大大小小,吵吵鬧鬧地圍在身邊。
但杭州讀研究生,有一天總要把陸國慎母女接去。
閃閃這又要從頭來過,保不住有一天,小季和小毛也跟出去。
到那裡,隻剩兩個孤老,不免是會有些暗淡的。
調過頭,再看眼前呢?滿眼裡都是人,心裡就又踏實下來。
将來的事将來說,一天一天有得過了。
所以,午飯的氣氛并沒有受影響,那個話題也不再提起。
飯後,兩點鐘,閃閃的店裡沒有斷人。
多是新娘,化了妝,再去拍婚紗照,然後直接往柯橋某個酒店喜宴上去了。
也有自備攝像機,等在汽車上,候在門口,汽車上都結了彩帶,車頭上立一對西洋娃娃,一男一女,洋裝禮服。
車裡面,最好的一部竟是奧迪,其餘的也是帕薩特,桑塔納2000型。
閃閃的店門前,真是稱得上車水馬龍,非往昔可比。
可誰能想到,這樣熱騰騰的生意,随時都會停掉,女老闆幹别的去了?這就是閃閃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她服現實,又不服現實。
一下午,秧寶寶和蔣芽兒都是在這些香粉胭脂堆裡鑽着,看一張張臉,在閃閃手下變色調。
原本各不相同的臉,在紅粉綠脂的堆砌之下,漸漸變得彼此相像,幾乎分辯不出你我他。
都是一色的美人,忽閃着蒲扇樣長睫毛,有曲線的紅嘴唇,面如桃花。
一旦變了美人,走路行動就都有些飄逸,袅袅婷婷,扶搖而去。
小店有一面牆,空出來了,鑲了一面大鏡子,幾乎滿牆滿壁,将美人們映出了雙份。
鏡中人有着一種流光溢彩,天人一般。
兩個小孩子混在其間,看着看着就動起手來。
先是秧寶寶将蔣芽兒畫臉,再是蔣芽兒給秧寶寶畫。
因是生手,所以各項都很誇張,粉底搽得雪白,眉描得極黑,睫毛液滴得下水來,唇膏用的是一号,豔紅。
腮紅拍了兩大片,看上去怪極。
閃閃不由停下手,驚異地看着她倆,然後說:可演“情探”中的小鬼。
兩人就帶了這樣的妝,走出門去,也不管人家怕不怕。
果然有許多人回頭看,看一眼,她們就給個白眼:怕你!這一天,恰巧兩人都穿了立領對襟排鈕的中國式綢棉襖。
一個是紅底子上用花布剪了團花貼上;另一個是綠底上織進隐福字,更像戲裝。
蔣芽兒又回來些活潑勁,卻有些害羞,和她以前不太像。
她很依戀地拉着秧寶寶的手,一刻不舍得松開。
就這樣,她們又來到老街。
老街這時候讓太陽曬暖了,也幹燥了一些。
氣味略散了,有一點熱烘的太陽氣透出來。
淡薄的水面上,映出她們立在橋上的影子。
看不真,花團錦簇的兩片。
幾乎每個河埠頭上都有人洗刷東西。
河邊廊下也站了人,抱着小孩。
都看這兩個孩子,以為是唱觀音戲的小童子。
引來這許多目光,她們并不難堪,存心似的,秧寶寶說:我們叫!叫什麼呢?蔣芽兒膽怯地問。
自從得過貓圈病以後,蔣芽兒變得膽小了,總是低着頭。
秧寶寶鼓勵道:我先叫,你跟我。
于是,她深深地吸一口氣,喊道:呵羅羅羅……這是趕鴨人的叫法。
蔣芽兒小聲跟上來:呵羅羅羅……叫聲從水面上彈跳着過去,雖不很響,可傳得很遠。
橋洞裡藏着的兩隻鴨子竟被喚出來,伸頭探腦地望着。
然後,秧寶寶換了一種叫法――“寶玉哭林”的叫法:林妹妹,我來遲了,我來遲了!這一聲喊,一點不悲,而是慷慨激昂。
哭過林妹妹,秧寶寶忽轉了調門,逼尖嗓子叫道:咦哎――這一聲,叫得人要捂耳朵,銳利異常。
蔣芽兒也同樣來一聲,氣要弱一些,就像秧寶寶的回聲似的。
無來由地瞎叫一陣,秧寶寶唱起了公公的歌來:狀元岙有個曹阿狗,田種九畝九分九厘九毫九絲九……蔣芽兒這就跟不上來了,眼饞地看着秧寶寶嘴動。
秧寶寶的節奏自是要比公公快得多,嗑瓜子吐皮似的吐出字來:買得個婁,上種紅菱下種藕,田塍沿裡下毛豆,河勘邊裡種楊柳。
楊柳高頭延扁豆,楊柳底下排蔥韭……河岸邊的人都靜了聲,聽這又高又尖的聲音數落着,某人某年裡勤勞的生計,一寸一寸地種着食糧瓜菜。
一首歌謠唱完,秧寶寶哈哈哈地笑幾聲,拉着蔣芽兒跑下石橋,跑進巷子,不見了。
晚上,都聚在客堂裡看電視,忽然有小小的聲音在陽台下叫:夏靜穎!别人聽不見,隻有秧寶寶聽得見。
她立起身跑出去,從陽台邊上往下看。
月光下站着蔣芽兒,仰着頭叫她。
秧寶寶問:什麼事,蔣芽兒?蔣芽兒說:你在做什麼?秧寶寶問:看電視,你在做什麼?我也在看電視,蔣芽兒說。
兩人一上一下地說了這些話,然後,蔣芽兒回轉身跑回街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