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見近錄

關燈
英宗曰:“方此即位,視先朝舊人,豈敢遽以卿禮官家在至和中,端明時知開封府。

    至宮中救火,已望見顔色,如端明才望,豈在人後欲召别殿訪政,亦未敢耳。

    ”先公曰:“今陛下何所避耶願谕臣,臣将詣政府論之。

    ”英宗方謙損為德,遽曰:“無須爾也。

    ”然恩遇異,常玉食禦樽,日有所赉。

    一日,兒女婚嫁,遣中使問其姓氏,悉賜冠帔。

    及行,錫黃金百兩。

    及至渭,虜解圍去,烽燧息。

    會樞密副使王疇薨,英宗喻執政曰:“可除王某補之。

    ”時相退而不答,或曰:“方邊有警擇帥累日,王某命下,即邊人喜躍,虜亦解去,王某歸,不知何人可代”上曰:“豈使其終身守邊耶”然竟為執政所格,英宗親遣李若愚谕此。

     先公為谏官,論王德用進女口,仁宗初诘之曰:“此宮禁事,卿何從知”先公曰:“臣職在風聞,有之則陛下當改,無之則為妄傳,何至诘其從來也”仁宗笑曰:“朕真宗子,卿王某子,與他人不同,自有世契。

    德用所進女口實有之,在朕左右,亦甚親近,且留之如何”先公曰:“若在疏遠,雖留可也,臣之所論,正恐親近。

    ”仁宗色動,呼近珰曰:“王德用所進女口,各支錢三百貫,即今令出内東門,了,急來奏。

    ”遂涕下,先公曰:“陛下既以臣奏為然,亦不須如此之遽,且入禁中,徐遣之。

    ”上曰:“朕雖為帝王,然人情同耳,苟見其泣涕,不忍去,則恐朕亦不能出之,卿且留此以待報。

    ”先公曰:“陛下從谏,古之哲王所未有,天下社稷幸甚。

    ”久之,中使奏宮女已出東門,上複動容而起。

     故事,季春上池,賜生花,而自上至從臣皆簪花而歸。

    紹聖二年上元,幸集禧觀,始出宮花,賜從駕臣僚各數十枝,時人榮之。

     張文懿罷相,由範文正攻彈也。

    文懿複相,一日,仁宗語文懿曰:“範仲淹嘗有疏乞廢朕,可施行之。

    ”文懿曰:“仲淹法當誅,然不見章疏,乞付外施行。

    ”上曰:“未嘗見其疏,但比有為朕言者,且議其罪。

    ”文懿曰:“其罪大,無它,法無文案即不可行,望陛下訪之。

    ”凡數日則一請其疏,月餘,凡十數請。

    上曰:“竟未見之,然為朕言者多矣。

    可從末減。

    ”曰:“人臣而欲廢君,無輕典,既無明文,則不可以空言加罪。

    ”上意解。

    即曰:“仲淹在外,初似疑,今既無疑,可稍遷之,以慰其心。

    ”上深然之。

     張文懿既緻政,而安健如少年。

    一日,西京看花回,道帽、道服、乘馬、張蓋,以女樂從入鄭門。

    監門官不之識也,且禁其張蓋,以門籍請書其職位,文懿以小詩大書其紙末雲:門吏不須相怪問,三曾身到鳳池來。

    監門官即以詩進,仁宗遣中使,錫以酒饩問勞。

     李太後薨,未發喪,将以妃禮葬之。

    執政對,呂文靖留身曰:“昨夕聞有宮嫔薨。

    ”章獻皇後即引仁宗手,起,過屏後,後複獨坐簾下,曰:“相公欲間諜人家子母耶”文靖曰:“陛下為劉氏血食計,則早正典禮。

    ”後默不語,遂遷于皇儀殿,以後禮葬之。

    及章獻上仙,間言不入者,文靖力也。

     仁宗初撤簾聽政,一日遽出,詣奉先寺,發李太後棺。

    視之,其顔如生。

    上恸而後改蔔,由是群疑悉亡。

     寇忠愍知永興軍,于其誕日,排設如聖節儀,晚衣黃道服,簪花。

    走馬承受且奏寇準有叛心,真宗驚,手出奏示執政,曰:“寇準乃反耶”先文正熟視,笑曰:“寇準許大年紀,尚騃耳,可劄與寇準知。

    ”上意亦解。

     李和文都尉好士。

    一日,召從官呼左右軍官妓,置會夜午,台官論之。

    楊文公以告先文正,文正不答,退以紅箋書小詩以遺和文,且以不得預會為恨。

    明日,真宗出章疏,文正曰:“臣嘗知之,亦遺其詩,恨不得往也。

    太平無象,此其象乎。

    ”上意遂釋。

    慶曆中,鄭天休諸公複會李氏第,既退,達曉。

    道遇李翰林造朝,事遂喧,言者論之。

    時呂許公當國,亦以太平無事而乃有此為說,仁宗意未解,許公曰:“臣觀赴會姓名,皆舉朝賢俊,安得許多人代之臣欲召至中書戒勵。

    ”上從之,既召,諸公無一人至者。

     丁晉公嘗忌楊文公。

    文公一日詣晉公,既拜而髯拂地,晉公曰:“内翰拜時須撇地。

    ”文公起,視其仰塵曰:“相公坐處幕漫天。

    ”時人稱其敏而有理。

     仁宗朝,禁中夜火,執政趨詣東華門,閉而不納,遍詣諸門,皆然。

    王沂公語呂許公曰:“可斬關而入。

    ”許公曰:“不可。

    ”自東而南,自南而西,自西而北,周旋叩關。

    至日高,方啟東華門。

    有旨百官皆步而入,殿宇多灰燼,上禦升平樓,垂簾呼班喝拜如常儀,自沂公以下皆拜,許公獨挺然而立。

    上遣使問之,許公曰:“昨夕宮中災,今日未面天顔,臣不敢拜。

    ”于是卷簾,上臨軒陛,許公即再拜。

    或問其然,曰:“禁中火,方擾攘,複斬關而入,不惟上益驚,豈不防它變也。

    垂簾之下,未見天子,萬一誤拜,其将奈何” 張文懿為社洪令,一道士詣邑,熟視文懿不語。

    久之,頂間取瓢,出藥十粒,顧文懿曰:“可餌之。

    ”文懿即餌之。

    道士微笑,複取之,至九十粒即吐,道士浴之,使再餌之。

    複吐其四,實餌八十六粒。

    道士曰:“明日可到城外觀也。

    ”明日詣之,謂文懿曰:“欲為神仙耶欲為宰相耶”文懿曰:“欲為相耳。

    ”道士咨歎久之,留一書,封緘甚密,且候作相老倦時開,竟不知其何人也。

    文懿八十六歲,未嘗有疾,至上元,偶思道士所留書,啟之,乃彩選一冊,因會子弟作選。

    至宰相,視上惟有真人耳,始悟道士意也。

    明日,道士忽至,顧文懿曰:“打疊了末”語畢而去,使人訪之,即卧店中卒矣。

    文懿忽覺腹痛,須臾,一囊下,藥八十六粒,炳然如新。

    遂葬藥于三寶堂下,是夕薨。

     張文定守蜀,重九藥市,拂晨驟雨,随行醫官張子陽避雨玉局觀。

    須臾,晴霁。

    樹上白衣翁伫立,顧視子陽曰:“我有一事,要爾通意主人。

    ”子陽唯唯,即出藥二粒,如粟米大,使遺文定。

    子陽曰:“嘗識尹否翁姓何氏”翁曰“我姓葛,侍郎已兩守蜀,我嘗見之。

    ”子陽曰:“止此一來耳。

    ”翁曰:“說與主人,他日再來此相尋。

    ”子陽持藥,具白文定。

    以汞一兩,置藥一粒,煅之,須臾有聲,如遠磬然,清越非常。

    谛聽間,忽有圓光出合内,煥耀滿室,驚而取之,汞成黃金。

    文定乃餌其餘藥一粒,使再訪之,不複見矣。

     呂文靖罷相,孔中丞道輔以直亮自任,無所忌避。

    一日,台獄事連文靖子,即攝付吏。

    及文靖複相,凡國事無所建明,悉取上旨。

    既累月,仁宗曰:“呂夷簡今回作相,并不主事。

    ”文靖遽言:“臣前日為朝廷不避仇怨,身當國事。

    臣方罷去,而諸子即坐台獄。

    臣死,望朝廷眷顧子孫,必無也。

    臣是以不敢當事。

    ”上挽首曰:“但勉之。

    ”文靖再拜,遂留身,出紙一番,皆進退人物,上悉可。

    内外遷徙,數日間凡數十人,皆文靖平日所厚。

    一時桃李之盛,本朝無比。

     張文定嘗雲,在翰林時,當章郇公緻政麻。

    命下,同宋景文往賀之。

    因語之曰:“昨日宣召受旨,上眷遇之意甚厚,何遽謝事也”郇公曰:“不可待不厚時引去也。

    ”又曰:“亦恐更耄年則忘了矣。

    ”文定與景文相顧而笑,退而相語曰:“是何言欤何忘之有。

    ”及老矣,乃知郇公之言為然。

    蓋在得之時與奪每為思慮所惑,不若少時能斷,故孔子所以戒也。

    文定自六十七後,遂屢請歸。

    予嘗論之:陽舒而陰斂,物之理也。

    及其老矣,陽衰而陰盛,是以好斂之意生,君子終始之際,可不慎乎。

     慶曆中,韓、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