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見近錄
關燈
小
中
大
驚異間,火起堂庑,帑藏須臾而盡。
嘗畜皇祐錢萬貫,謂之鎮庫錢,焰起,為煙球而去,不複銅滓。
冀生尋自服砒霜,爛腸而卒,張目見之。
張大夫幼子嗜鮮鰿。
張運判湖南,其子買魚刳腸芼羹。
羹沸,刳魚遊泳鼎中。
羹成,鮮活若不刳者,視之,則刳矣,遂絕烹鮮。
鞏源者,嘗語張大夫曰:“真定府都監王文思嗜牛肉。
一日,方醢肉,幾上肉中哀号,累日不絕。
蔡元長作尹,聞而取視之,其聲益悲,命為棺斂,飯僧。
燒之,灰燼中得白骨一副。
” 吳越王子太師雅之女适張氏,生子名堯封,與堯佐為宗表兄弟。
堯封遊學南京,遂娶曹氏女。
堯封俊邁,從學山東孫明複,至其舍,執事皆堯封妻女,如事親焉。
時文異倅南京,子彥博、彥若并師明複,明複遂薦堯封,于文氏為門客。
張、文之好,始于此矣。
堯封就舉,與張文定同保。
将引試,語文定曰:“宗表兄自無錫宰歸,當往求舉資。
”及還,堯佐但與錢五百文。
後堯封舉進士第,任石州推官卒,其女入宮中,為婕妤沈氏養女,是為溫成皇後。
久之,得幸仁宗,貴寵日盛,時相乃為訪其族氏,會堯佐以太常博士、知開州還,時相因以白上,除祠部員外郎、府界提點,尋繼遷擢,遂自待制、河東轉運使拜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即自刑部員外郎除給事中,拜端明殿學士、提舉在京百司,遷三司使。
未幾,降制,拜節度、宣徽、群牧、景靈四使。
一日,大旱,策免宰相,潞公召自蜀,将至阙下。
貴妃親視供帳,以待其夫人入謝,衆論喧然。
時貝州王則叛,仁宗北顧,妃乃陰喻潞公:貝州事明鎬将有成績,可請行。
潞公既行,貝州平,潞公以功拜相,群論漸息,曹氏後封越國夫人。
貝州叛,仁宗皇帝召張文定,欲遣之。
文定以未嘗知兵,且薦明鎬自代,退以告陳恭公。
明将行,複問事宜于文定,文定告以地道攻城為上策,薦刑佐臣主其事。
貝州平,卒以地道攻城成功,佐臣推功第一。
張堯封少從孫明複學于南京,其子去華與貴妃常執事左右。
及貴,妃數遣使緻問明複,明複閉門拒之終身。
侍講楊畋卒,李壽朋詣先公曰:“楊公死,無以斂,幸經筵諸公赙之。
”先公時為翰林侍讀學士,既赙之,且語李曰:“此事當告之上。
”明日經筵,先公啟曰:“楊畋死,無以殓,陛下幸矜恤。
”仁宗颔之,少選中使間賜黃金百兩,仍語中使曰:“楊畋家貧,不得受其遺賂。
”仍使宣谕王某知,仁宗之眷迩臣如此。
李柬之、李受,自侍從請歸老,先公時在經筵,因而奏曰:“柬之等尚可陳力,而亟請老。
近年,士大夫貪冒爵祿,年逾禮經而不知止者,多矣。
望陛下稍加恩數,以勵風俗。
”已而,诏就資善堂會經筵,官賜餞,内出珍果、名花、巨觥酌勸,時人榮之,比之“二疏”。
真宗飲酒三鬥不亂。
一日,召輔臣賜飲,至三鬥,複進巨觥。
觥退而酒出,诏貯之三瓶中,雜未飲酒以賜輔臣。
明日,開視之,不能辨也。
輔臣既對,問上所以,上笑曰:“古人謂酒有别腸,豈虛言哉” 汴河舊底有石闆、石人,以記其地裡。
每歲興夫,開導至石闆、石人以為則。
歲有常役,民未嘗病之,而水行地中。
京師内外有八水口,洩水入汴,故京師雖大雨,無複水害,昔人之畫善矣。
偶張君平論京畿、南京、宿、毫、陳、颍、蔡等州積水,以南京言之,自南門二堤直抵東西二橋,左右皆潴澤也,漁舠鳴桹如江湖,君平請權借汴夫三年,通洩積水。
于是,諸 郡守令等始帶溝恤、河道,三年而奏功,凡潴積之地為良田。
自是,汴河夫借充他役,而不複開導。
至元祐五年,實七十年。
又舊河并以木岸,後人止用土筏棧子,謂之外添裡補。
河身奔兌,即外補之,故河日加淺,而水行地上矣。
南京去汴河五裡,河次謂之河市。
五代國初,官府罕至,舟車所聚,四方商賈孔道也,其盛非宋州比。
凡郡有宴設,必召河市樂人,故至今俳優曰河市樂人者,由此也。
世宗開禦河,本為薊燕漕運計,禦河其不可廢也。
前人每子弟及冠,必置盛馔,會鄉黨之德齒,使将冠者行酒,其巾裹如唐人之草裹,但系其腳于巾者。
酒行,父兄起而告客曰:“某之子弟,僅于成人,敢有請。
将冠者再拜,右席者乃焚香善祝,解其系而伸之。
冠者再拜謝而出,自是齒于成人,冠服遂同長者。
故謂之巾裹,亦右之冠禮也。
今冠帶尚謂之巾裹,其由是矣。
此風廢,亦百年矣。
張融自樞密直學士守蜀,歸,監在京曲院,後為樞密副使,建第差壯麗。
太宗皇帝一日語融曰:“聞卿建第甚雄,朕方要一庫未成,可辍之。
”即日遷居佛寺,今斷衣庫是也。
慈聖光獻皇後養女範觀音得幸仁宗,溫成患之。
一歲大旱,仁宗祈雨甚切,至燃臂香以禱。
宮人、内珰皆右左燃之,祈雨之術備盡。
天意弗答,上心憂懼。
溫成養母賈氏,宮中謂之賈婆婆,威動六宮,時相認之以為其姑,乃陰謂丞相,請出宮人以弭災變,上從之。
溫成乃白上,非出所親厚者,莫能感天意,首出其養女以率六宮,範氏遂被出,而雨未應。
上問台官,李柬之曰:“惟冊免議未行耳。
”是夕,鎖院,賈氏營救不獲,時相從工部侍郎拜武鎮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北京,雨遂霔。
自真宗皇帝澶淵之幸,朝廷不複講武。
寶元中,元昊始遣介,稱教練都使,乞于其國中自稱兀卒,又乞五音為六。
當時朝議,既以天下久太平,未嘗議經武之策,而石元孫、劉平輩辄盛意言兵,以賊為可讨。
獨吳春卿上疏曰:彼之國中自号兀卒,而六音,且奉正朔,臣子之分如常,可姑從之,而我治武備以待其變。
張文定亦繼有請,今武備不講,宜如吳育之議,因可為邊備,俟其無厭,則我有以待之也。
朝議非之。
元昊既不得清,再遣使,乃稱閣門使,邊臣乃舉兵。
由是,寶元、慶曆,西師累年,内外騷動。
至明堂,當大霈,仁宗問張文定赦目,文定建言,乞示西人招徕之意,上欣納之,曰:“朕意也。
”于是元昊入貢,西方以甯。
張元,許州人也,客于長、葛間,以俠自任。
縣河有蛟,長數丈,每飲水轉橋下,則人為之斷行。
一日,蛟方枕大石而飲,元自橋上負大石中蛟,蜿轉而死,血流數裡。
又嘗與客飲驿中,一客邂逅至,主人者延之,元初不識知也。
客乃顧元曰:“彼何人”元厲聲曰:“皮裹骨頭肉。
”人斯應聲以鐵鞭擊之而死,主人塗千金之藥,久之,能蘇。
元每夜遊山林,則吹鐵笛而行,聲聞數裡,群盜皆避。
元累舉進士不第,又為縣宰笞之,乃逃詣元昊。
将行,過項羽廟,乃竭囊沽酒,對羽極飲,酹酒泥像,又歌秦皇草昧、劉項起吞并之詞,悲歌累日,大恸而遁。
及元昊叛,露布有:朕欲親臨渭水,直據長安之語,元所作也。
後鄜延被圍,元實在兵中,于城外寺中題曰: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張元從大駕至此,其跋扈如此。
昊雖疆黠,亦元導之也。
富文忠至和間既懷立嗣之命,宮教蔡抗陰伺英宗起居。
英宗之立為皇子也,恐懼遜避,卧終日不起,抗以利害動之,即起拜命。
及英宗即位,以抗故人也,日思大用,召自定州,且有參知政事之除。
至阙下,英宗上仙,抗尋亦卒。
先公三守平涼,召自許州,及對,英宗皇帝曰:“端明舊德,不當更守邊,但顧在廷,無如端明者,且為官家行,便當召還。
”先公曰:“陛下方即位,邊有警,豈臣避難之時。
然陛下以官家自名,呼臣等以官,未正名分。
”
嘗畜皇祐錢萬貫,謂之鎮庫錢,焰起,為煙球而去,不複銅滓。
冀生尋自服砒霜,爛腸而卒,張目見之。
張大夫幼子嗜鮮鰿。
張運判湖南,其子買魚刳腸芼羹。
羹沸,刳魚遊泳鼎中。
羹成,鮮活若不刳者,視之,則刳矣,遂絕烹鮮。
鞏源者,嘗語張大夫曰:“真定府都監王文思嗜牛肉。
一日,方醢肉,幾上肉中哀号,累日不絕。
蔡元長作尹,聞而取視之,其聲益悲,命為棺斂,飯僧。
燒之,灰燼中得白骨一副。
” 吳越王子太師雅之女适張氏,生子名堯封,與堯佐為宗表兄弟。
堯封遊學南京,遂娶曹氏女。
堯封俊邁,從學山東孫明複,至其舍,執事皆堯封妻女,如事親焉。
時文異倅南京,子彥博、彥若并師明複,明複遂薦堯封,于文氏為門客。
張、文之好,始于此矣。
堯封就舉,與張文定同保。
将引試,語文定曰:“宗表兄自無錫宰歸,當往求舉資。
”及還,堯佐但與錢五百文。
後堯封舉進士第,任石州推官卒,其女入宮中,為婕妤沈氏養女,是為溫成皇後。
久之,得幸仁宗,貴寵日盛,時相乃為訪其族氏,會堯佐以太常博士、知開州還,時相因以白上,除祠部員外郎、府界提點,尋繼遷擢,遂自待制、河東轉運使拜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即自刑部員外郎除給事中,拜端明殿學士、提舉在京百司,遷三司使。
未幾,降制,拜節度、宣徽、群牧、景靈四使。
一日,大旱,策免宰相,潞公召自蜀,将至阙下。
貴妃親視供帳,以待其夫人入謝,衆論喧然。
時貝州王則叛,仁宗北顧,妃乃陰喻潞公:貝州事明鎬将有成績,可請行。
潞公既行,貝州平,潞公以功拜相,群論漸息,曹氏後封越國夫人。
貝州叛,仁宗皇帝召張文定,欲遣之。
文定以未嘗知兵,且薦明鎬自代,退以告陳恭公。
明将行,複問事宜于文定,文定告以地道攻城為上策,薦刑佐臣主其事。
貝州平,卒以地道攻城成功,佐臣推功第一。
張堯封少從孫明複學于南京,其子去華與貴妃常執事左右。
及貴,妃數遣使緻問明複,明複閉門拒之終身。
侍講楊畋卒,李壽朋詣先公曰:“楊公死,無以斂,幸經筵諸公赙之。
”先公時為翰林侍讀學士,既赙之,且語李曰:“此事當告之上。
”明日經筵,先公啟曰:“楊畋死,無以殓,陛下幸矜恤。
”仁宗颔之,少選中使間賜黃金百兩,仍語中使曰:“楊畋家貧,不得受其遺賂。
”仍使宣谕王某知,仁宗之眷迩臣如此。
李柬之、李受,自侍從請歸老,先公時在經筵,因而奏曰:“柬之等尚可陳力,而亟請老。
近年,士大夫貪冒爵祿,年逾禮經而不知止者,多矣。
望陛下稍加恩數,以勵風俗。
”已而,诏就資善堂會經筵,官賜餞,内出珍果、名花、巨觥酌勸,時人榮之,比之“二疏”。
真宗飲酒三鬥不亂。
一日,召輔臣賜飲,至三鬥,複進巨觥。
觥退而酒出,诏貯之三瓶中,雜未飲酒以賜輔臣。
明日,開視之,不能辨也。
輔臣既對,問上所以,上笑曰:“古人謂酒有别腸,豈虛言哉” 汴河舊底有石闆、石人,以記其地裡。
每歲興夫,開導至石闆、石人以為則。
歲有常役,民未嘗病之,而水行地中。
京師内外有八水口,洩水入汴,故京師雖大雨,無複水害,昔人之畫善矣。
偶張君平論京畿、南京、宿、毫、陳、颍、蔡等州積水,以南京言之,自南門二堤直抵東西二橋,左右皆潴澤也,漁舠鳴桹如江湖,君平請權借汴夫三年,通洩積水。
于是,諸 郡守令等始帶溝恤、河道,三年而奏功,凡潴積之地為良田。
自是,汴河夫借充他役,而不複開導。
至元祐五年,實七十年。
又舊河并以木岸,後人止用土筏棧子,謂之外添裡補。
河身奔兌,即外補之,故河日加淺,而水行地上矣。
南京去汴河五裡,河次謂之河市。
五代國初,官府罕至,舟車所聚,四方商賈孔道也,其盛非宋州比。
凡郡有宴設,必召河市樂人,故至今俳優曰河市樂人者,由此也。
世宗開禦河,本為薊燕漕運計,禦河其不可廢也。
前人每子弟及冠,必置盛馔,會鄉黨之德齒,使将冠者行酒,其巾裹如唐人之草裹,但系其腳于巾者。
酒行,父兄起而告客曰:“某之子弟,僅于成人,敢有請。
将冠者再拜,右席者乃焚香善祝,解其系而伸之。
冠者再拜謝而出,自是齒于成人,冠服遂同長者。
故謂之巾裹,亦右之冠禮也。
今冠帶尚謂之巾裹,其由是矣。
此風廢,亦百年矣。
張融自樞密直學士守蜀,歸,監在京曲院,後為樞密副使,建第差壯麗。
太宗皇帝一日語融曰:“聞卿建第甚雄,朕方要一庫未成,可辍之。
”即日遷居佛寺,今斷衣庫是也。
慈聖光獻皇後養女範觀音得幸仁宗,溫成患之。
一歲大旱,仁宗祈雨甚切,至燃臂香以禱。
宮人、内珰皆右左燃之,祈雨之術備盡。
天意弗答,上心憂懼。
溫成養母賈氏,宮中謂之賈婆婆,威動六宮,時相認之以為其姑,乃陰謂丞相,請出宮人以弭災變,上從之。
溫成乃白上,非出所親厚者,莫能感天意,首出其養女以率六宮,範氏遂被出,而雨未應。
上問台官,李柬之曰:“惟冊免議未行耳。
”是夕,鎖院,賈氏營救不獲,時相從工部侍郎拜武鎮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北京,雨遂霔。
自真宗皇帝澶淵之幸,朝廷不複講武。
寶元中,元昊始遣介,稱教練都使,乞于其國中自稱兀卒,又乞五音為六。
當時朝議,既以天下久太平,未嘗議經武之策,而石元孫、劉平輩辄盛意言兵,以賊為可讨。
獨吳春卿上疏曰:彼之國中自号兀卒,而六音,且奉正朔,臣子之分如常,可姑從之,而我治武備以待其變。
張文定亦繼有請,今武備不講,宜如吳育之議,因可為邊備,俟其無厭,則我有以待之也。
朝議非之。
元昊既不得清,再遣使,乃稱閣門使,邊臣乃舉兵。
由是,寶元、慶曆,西師累年,内外騷動。
至明堂,當大霈,仁宗問張文定赦目,文定建言,乞示西人招徕之意,上欣納之,曰:“朕意也。
”于是元昊入貢,西方以甯。
張元,許州人也,客于長、葛間,以俠自任。
縣河有蛟,長數丈,每飲水轉橋下,則人為之斷行。
一日,蛟方枕大石而飲,元自橋上負大石中蛟,蜿轉而死,血流數裡。
又嘗與客飲驿中,一客邂逅至,主人者延之,元初不識知也。
客乃顧元曰:“彼何人”元厲聲曰:“皮裹骨頭肉。
”人斯應聲以鐵鞭擊之而死,主人塗千金之藥,久之,能蘇。
元每夜遊山林,則吹鐵笛而行,聲聞數裡,群盜皆避。
元累舉進士不第,又為縣宰笞之,乃逃詣元昊。
将行,過項羽廟,乃竭囊沽酒,對羽極飲,酹酒泥像,又歌秦皇草昧、劉項起吞并之詞,悲歌累日,大恸而遁。
及元昊叛,露布有:朕欲親臨渭水,直據長安之語,元所作也。
後鄜延被圍,元實在兵中,于城外寺中題曰: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張元從大駕至此,其跋扈如此。
昊雖疆黠,亦元導之也。
富文忠至和間既懷立嗣之命,宮教蔡抗陰伺英宗起居。
英宗之立為皇子也,恐懼遜避,卧終日不起,抗以利害動之,即起拜命。
及英宗即位,以抗故人也,日思大用,召自定州,且有參知政事之除。
至阙下,英宗上仙,抗尋亦卒。
先公三守平涼,召自許州,及對,英宗皇帝曰:“端明舊德,不當更守邊,但顧在廷,無如端明者,且為官家行,便當召還。
”先公曰:“陛下方即位,邊有警,豈臣避難之時。
然陛下以官家自名,呼臣等以官,未正名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