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見近錄
關燈
小
中
大
柴世宗得天下,劉崇自河東犯阙,世宗将親征,馮道力谏止,世宗曰:“太山壓卵耳,何為不可。
”道曰:“陛下可謂太山乎今皆宿将,久處貴位,氣方驕。
陛下即位,席未暖,未易使也。
”世宗以道輕己,即日命駕出。
師次高平,遇崇接戰,世宗據高原下觀。
兵陣方接,東北角奔,西北角次之,王師敗績。
明日,按軍不戰,置酒軍中,酒行,牽奔将七十二人斬纛下,即坐中拜七十二人補之。
左右股栗,太祖皇帝實預補中。
明日再戰,軍士不用命者,太祖刃其笠以識之。
戰罷,識者皆斬之。
軍聲于是大振,崇走,遂圍太原。
太祖皇帝為殿前都點檢,有殿直沖節,執詣樞府。
樞相王樸曰:“太尉軍制,殿直廷臣,無回避禮。
”太祖即位,每歎曰:“安得王樸者相之。
” 太祖将北征,過韓通飲。
通子欲弑之,通力止乃已。
明日,陳橋欣戴,入禦曹門以待将相之至,時伏弩右掖門外。
通出,死矢下。
石守信實守右掖,開關以迎王師。
至中書,立都堂下,召範質、王溥、魏仁浦與語移刻,将校持刃迫質,帝叱之,質與帝約賓禮、柴氏保其天年。
乃召陶谷草制,詣前殿,帝北面立,宣制。
制畢,坐朝百官。
故事,執政奏事,坐論殿上。
太祖皇帝即位之明日,執政登殿,上曰:“朕目昏,持文字近前。
”執政至榻前,密遣中使徹其坐。
執政立奏事,自此始也。
太宗皇帝自并門,乘勝直趨幽燕。
虜空山後遁,王師據幽州,虜甘心沙漠矣。
有赦例郎君于越者,小羌也,請得五千騎以嘗王師,不成,退處未晚,虜從之。
乃騎持一幟,由間道邀我歸路,周環往來,晝夜不絕。
帝疑救兵大至,宵歸定州,王師多沒虜者。
由是,虜至今号其奇兵曰于越軍。
前此,自柴世宗畫禦河為界,虜未嘗敢犯邊,自爾日尋幹戈,至真宗皇帝澶淵之帝,方息兵。
禦河,蓋世宗運漕河也。
國家以來,知制诰封還詞頭,蓋鮮。
康定間,張文定知谏院,時劉從德妻遂國夫人,初以後族出入禁中。
一日,削其國封,奪其門籍。
久之,出入如初。
張文定請對,論其不可,富文忠曰:“真谏臣也。
”未幾,中旨還其國封。
富文忠當制,遂封還詞頭,朝論謂無近比,然佥是富文忠矣。
張可久自轉運使改橫行,歐陽文忠援富文忠例,封還詞頭,後遂為例。
至和中,仁宗皇帝不豫。
一日,喻大臣擇宗室以傳天下又曰:“允良雖僭拟,然變晝作夜,諒無他心。
宗谔外示節儉,疑其有心者。
”後董婕妤因上元出遊,有密祈董請立周王後,幸己立者。
周王,真宗子,在仁宗為近屬也。
俄有诏立之。
禮官與中書議不決,請于上。
上親書從政、宗谔、宗旦、宗實四名以示中書,歐陽文忠公曰:“周王沒,童孩,無立後禮。
”議遂寝。
宣宗旦,聞,恐醉,臣三日不興。
其後,慈聖光獻皇後與時相卒立英宗為皇子,蓋本仁宗之意也。
慶曆中,親事官乘醉入禁中,仁宗皇帝遣谕皇後、貴妃閉閣勿出,後謹聽命,貴妃直趨上前。
明日,上對輔臣泣下,輔臣亦泣,首相陳恭公毅然無改容。
上謂貴妃冒不測而來,斯可寵也,樞相乘間啟廢立之議。
張文定得其說,即詣恭公,以為不可。
恭公持議甚堅,久而上複問之,梁相适進曰:“一之已甚,其可再乎”聲甚厲。
既退,上留适曰:“朕止欲稍加妃禮,本無他意,卿可安心。
”群論遂止。
故事,建儲皆大臣議定,召學士鎖院。
英宗皇帝大漸,學士王禹玉當制,上遣禦藥院供奉官高居簡就第召張文定至寝幄,文定時在告也。
英宗冠白角冠,被黃服,憑幾語文定曰:“久不見學士。
”意慘然,榻上有紙一幅,上有“明日降诏立皇太子”八字,而未有主名。
張公曰:“必颍王也。
”盛言颍王身居嫡長,而無失德。
上颔之,文定乃進紙筆,請其名。
上力弱,字疑似不可辯,再請書,乃大書“大大王”三字,遂歸院草制。
明日,大臣始知颍王為皇太子。
神宗皇帝每謂文定曰:“國朝以來,卿可謂顧命矣。
” 真宗皇帝聖嗣未立,以綠車旄節召濮安懿王,養之宮禁中。
仁宗皇帝生,以箫韶部樂送歸邸。
仁宗方盛年而嗣未立,以故事,請楊太後選濮安懿王諸子以入禁中。
英宗皇帝甚幼,初不在進名,楊後見之,抱之以歸。
時宣仁聖烈皇後亦以慈聖光獻皇後甥養之宮閣,宮中号英宗為官家兒,宣仁為皇後女。
仁宗每戲英宗曰:“皇後女,可以為婦乎”英宗謝之,由是宮中每以為戲。
豫王生,英宗還邸,仁宗尋故約,以宣仁為夫人,則宣仁所以簡上心者,舊矣。
至和中,仁宗寝疾。
時相富文忠密通意光獻立後,而慈聖意在英宗,傳道中外者,張茂則也。
而伺察英宗起居狀者,王廣淵也,蔡抗也。
事垂成,語文潞公。
潞公為首相,與富公議協,密谕王文忠為诏草,常懷之以待非常,久之。
仁宗疾有瘳,潞公服喪去位,富文忠乃召獻忠獻為樞密使,且密告之,欲共圖其事。
富文忠尋亦憂去,忠獻乃立英宗為皇子。
富文忠聞之,不怿,以謂事固也,待有變而立可也。
萬一有疑阻,則豈複得其人也。
韓、富由是構隙。
英宗即位,時富文忠解喪為樞密使。
一日,鎖院,麻出,乃立颍王制。
富文忠初不與聞,遂以語侵忠獻,而引疾力去。
韓忠獻之喪,富文忠一不吊問。
仁宗春秋高,一日,出巨軸付中書曰:“第四十二封,”乃司馬文正乞立嗣疏也。
翌日,進呈,宰臣曰:“司馬光何其疏之多也”上曰:“非獨光也,前後人共四十二疏,卿第議之。
”中書袖歸。
翌日再禀,上曰:“與密院同議。
”又翌日,同進呈,上問韓忠獻公曰:“宗室中卿厚誰”韓忠獻恐忄栗,逡巡退立,複問曾宣靖等,韓忠獻久之曰:“事系陛下。
”上曰:“朕懷此久矣,顧未知卿等意耳。
”探懷取紙一番,乃英宗皇帝藩邸舊名,議乃定。
既退,上歸宮,顧左右曰:“我有交代矣。
”宮人衆泣,其後成上意而不變。
及慈聖光獻同聽政,一二貴珰間言兩宮,而兩宮終始無事者,韓忠獻之功也。
韓忠獻當國,召王翰林圭至中書,受立英宗為皇子诏。
王曰:“此事須面得旨。
”中書以為得體。
及對,乃曰:“事出陛下耶大臣耶今宮中有将臨月者,姑俟之可乎。
”上曰:“事出朕意,天使朕有子,則豫王不夭矣,立之以慰人心。
”又曰:“為誰之子而立之”上曰:“天知地聞,濮王子也。
”遂退草诏,诏有“濮安懿王之子,猶朕子也”之句。
景祐中,仁宗皇帝嘗寝疾,雖安,羸弱。
時相呂文靖請置大宗正司,以濮安懿王暨守節知其事,蓋意有所在,而人無知者。
熙甯中,西賊圍羅元城甚急,賊得吾禁卒,語之曰:“汝語城中,張大吾軍,使速降,當與汝爵祿。
”卒敬諾之,緻卒危梯上,上瞰城中,卒辄大呼曰:“西賊人少糧盡,朝夕去矣。
”城中堅守之,賊怒醢之。
雖古忠烈之士,無以過也。
仁宗皇帝朝,有獻新樂者,其音近鄭、衛,衆謂非古,遂寝。
熙甯中,劉幾等頗采用之,教坊樂工某乙詣幾上書,以為不可。
幾以書聞付大理問狀,工曰:“國朝所用王樸樂,為近古,今幾所奏,純清而不濁,鄭、衛音也。
又兩宮聲,大宮微而此宮高,是有兩君之象,天無二日、國無二王,樂之所諱。
”時以為狂,編管畿縣。
未幾,哲宗出閣,遂即帝位。
張大夫士澄房兄士甯居鹹平縣,豪有力,性嗜雞子,日食十數,以為常。
其主典庫冀五郎者,每為畜之。
一日,冀方探箧取之,一自箧中直上而升,至士甯庖舍而墜地,氣若黑霧,其臭薰烈,家人
”道曰:“陛下可謂太山乎今皆宿将,久處貴位,氣方驕。
陛下即位,席未暖,未易使也。
”世宗以道輕己,即日命駕出。
師次高平,遇崇接戰,世宗據高原下觀。
兵陣方接,東北角奔,西北角次之,王師敗績。
明日,按軍不戰,置酒軍中,酒行,牽奔将七十二人斬纛下,即坐中拜七十二人補之。
左右股栗,太祖皇帝實預補中。
明日再戰,軍士不用命者,太祖刃其笠以識之。
戰罷,識者皆斬之。
軍聲于是大振,崇走,遂圍太原。
太祖皇帝為殿前都點檢,有殿直沖節,執詣樞府。
樞相王樸曰:“太尉軍制,殿直廷臣,無回避禮。
”太祖即位,每歎曰:“安得王樸者相之。
” 太祖将北征,過韓通飲。
通子欲弑之,通力止乃已。
明日,陳橋欣戴,入禦曹門以待将相之至,時伏弩右掖門外。
通出,死矢下。
石守信實守右掖,開關以迎王師。
至中書,立都堂下,召範質、王溥、魏仁浦與語移刻,将校持刃迫質,帝叱之,質與帝約賓禮、柴氏保其天年。
乃召陶谷草制,詣前殿,帝北面立,宣制。
制畢,坐朝百官。
故事,執政奏事,坐論殿上。
太祖皇帝即位之明日,執政登殿,上曰:“朕目昏,持文字近前。
”執政至榻前,密遣中使徹其坐。
執政立奏事,自此始也。
太宗皇帝自并門,乘勝直趨幽燕。
虜空山後遁,王師據幽州,虜甘心沙漠矣。
有赦例郎君于越者,小羌也,請得五千騎以嘗王師,不成,退處未晚,虜從之。
乃騎持一幟,由間道邀我歸路,周環往來,晝夜不絕。
帝疑救兵大至,宵歸定州,王師多沒虜者。
由是,虜至今号其奇兵曰于越軍。
前此,自柴世宗畫禦河為界,虜未嘗敢犯邊,自爾日尋幹戈,至真宗皇帝澶淵之帝,方息兵。
禦河,蓋世宗運漕河也。
國家以來,知制诰封還詞頭,蓋鮮。
康定間,張文定知谏院,時劉從德妻遂國夫人,初以後族出入禁中。
一日,削其國封,奪其門籍。
久之,出入如初。
張文定請對,論其不可,富文忠曰:“真谏臣也。
”未幾,中旨還其國封。
富文忠當制,遂封還詞頭,朝論謂無近比,然佥是富文忠矣。
張可久自轉運使改橫行,歐陽文忠援富文忠例,封還詞頭,後遂為例。
至和中,仁宗皇帝不豫。
一日,喻大臣擇宗室以傳天下又曰:“允良雖僭拟,然變晝作夜,諒無他心。
宗谔外示節儉,疑其有心者。
”後董婕妤因上元出遊,有密祈董請立周王後,幸己立者。
周王,真宗子,在仁宗為近屬也。
俄有诏立之。
禮官與中書議不決,請于上。
上親書從政、宗谔、宗旦、宗實四名以示中書,歐陽文忠公曰:“周王沒,童孩,無立後禮。
”議遂寝。
宣宗旦,聞,恐醉,臣三日不興。
其後,慈聖光獻皇後與時相卒立英宗為皇子,蓋本仁宗之意也。
慶曆中,親事官乘醉入禁中,仁宗皇帝遣谕皇後、貴妃閉閣勿出,後謹聽命,貴妃直趨上前。
明日,上對輔臣泣下,輔臣亦泣,首相陳恭公毅然無改容。
上謂貴妃冒不測而來,斯可寵也,樞相乘間啟廢立之議。
張文定得其說,即詣恭公,以為不可。
恭公持議甚堅,久而上複問之,梁相适進曰:“一之已甚,其可再乎”聲甚厲。
既退,上留适曰:“朕止欲稍加妃禮,本無他意,卿可安心。
”群論遂止。
故事,建儲皆大臣議定,召學士鎖院。
英宗皇帝大漸,學士王禹玉當制,上遣禦藥院供奉官高居簡就第召張文定至寝幄,文定時在告也。
英宗冠白角冠,被黃服,憑幾語文定曰:“久不見學士。
”意慘然,榻上有紙一幅,上有“明日降诏立皇太子”八字,而未有主名。
張公曰:“必颍王也。
”盛言颍王身居嫡長,而無失德。
上颔之,文定乃進紙筆,請其名。
上力弱,字疑似不可辯,再請書,乃大書“大大王”三字,遂歸院草制。
明日,大臣始知颍王為皇太子。
神宗皇帝每謂文定曰:“國朝以來,卿可謂顧命矣。
” 真宗皇帝聖嗣未立,以綠車旄節召濮安懿王,養之宮禁中。
仁宗皇帝生,以箫韶部樂送歸邸。
仁宗方盛年而嗣未立,以故事,請楊太後選濮安懿王諸子以入禁中。
英宗皇帝甚幼,初不在進名,楊後見之,抱之以歸。
時宣仁聖烈皇後亦以慈聖光獻皇後甥養之宮閣,宮中号英宗為官家兒,宣仁為皇後女。
仁宗每戲英宗曰:“皇後女,可以為婦乎”英宗謝之,由是宮中每以為戲。
豫王生,英宗還邸,仁宗尋故約,以宣仁為夫人,則宣仁所以簡上心者,舊矣。
至和中,仁宗寝疾。
時相富文忠密通意光獻立後,而慈聖意在英宗,傳道中外者,張茂則也。
而伺察英宗起居狀者,王廣淵也,蔡抗也。
事垂成,語文潞公。
潞公為首相,與富公議協,密谕王文忠為诏草,常懷之以待非常,久之。
仁宗疾有瘳,潞公服喪去位,富文忠乃召獻忠獻為樞密使,且密告之,欲共圖其事。
富文忠尋亦憂去,忠獻乃立英宗為皇子。
富文忠聞之,不怿,以謂事固也,待有變而立可也。
萬一有疑阻,則豈複得其人也。
韓、富由是構隙。
英宗即位,時富文忠解喪為樞密使。
一日,鎖院,麻出,乃立颍王制。
富文忠初不與聞,遂以語侵忠獻,而引疾力去。
韓忠獻之喪,富文忠一不吊問。
仁宗春秋高,一日,出巨軸付中書曰:“第四十二封,”乃司馬文正乞立嗣疏也。
翌日,進呈,宰臣曰:“司馬光何其疏之多也”上曰:“非獨光也,前後人共四十二疏,卿第議之。
”中書袖歸。
翌日再禀,上曰:“與密院同議。
”又翌日,同進呈,上問韓忠獻公曰:“宗室中卿厚誰”韓忠獻恐忄栗,逡巡退立,複問曾宣靖等,韓忠獻久之曰:“事系陛下。
”上曰:“朕懷此久矣,顧未知卿等意耳。
”探懷取紙一番,乃英宗皇帝藩邸舊名,議乃定。
既退,上歸宮,顧左右曰:“我有交代矣。
”宮人衆泣,其後成上意而不變。
及慈聖光獻同聽政,一二貴珰間言兩宮,而兩宮終始無事者,韓忠獻之功也。
韓忠獻當國,召王翰林圭至中書,受立英宗為皇子诏。
王曰:“此事須面得旨。
”中書以為得體。
及對,乃曰:“事出陛下耶大臣耶今宮中有将臨月者,姑俟之可乎。
”上曰:“事出朕意,天使朕有子,則豫王不夭矣,立之以慰人心。
”又曰:“為誰之子而立之”上曰:“天知地聞,濮王子也。
”遂退草诏,诏有“濮安懿王之子,猶朕子也”之句。
景祐中,仁宗皇帝嘗寝疾,雖安,羸弱。
時相呂文靖請置大宗正司,以濮安懿王暨守節知其事,蓋意有所在,而人無知者。
熙甯中,西賊圍羅元城甚急,賊得吾禁卒,語之曰:“汝語城中,張大吾軍,使速降,當與汝爵祿。
”卒敬諾之,緻卒危梯上,上瞰城中,卒辄大呼曰:“西賊人少糧盡,朝夕去矣。
”城中堅守之,賊怒醢之。
雖古忠烈之士,無以過也。
仁宗皇帝朝,有獻新樂者,其音近鄭、衛,衆謂非古,遂寝。
熙甯中,劉幾等頗采用之,教坊樂工某乙詣幾上書,以為不可。
幾以書聞付大理問狀,工曰:“國朝所用王樸樂,為近古,今幾所奏,純清而不濁,鄭、衛音也。
又兩宮聲,大宮微而此宮高,是有兩君之象,天無二日、國無二王,樂之所諱。
”時以為狂,編管畿縣。
未幾,哲宗出閣,遂即帝位。
張大夫士澄房兄士甯居鹹平縣,豪有力,性嗜雞子,日食十數,以為常。
其主典庫冀五郎者,每為畜之。
一日,冀方探箧取之,一自箧中直上而升,至士甯庖舍而墜地,氣若黑霧,其臭薰烈,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