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一
玉華這一天沒有去上課,在家裡替學生改卷子。
一見大林分外興奮,笑着說:&ldquo你說三幾天就回,一去卻是半個多月。
&rdquo大林也是情緒熱烈的,即使在百忙中也從沒把她忘記,這時更是情不自禁,把她從書台上拉了起來就是幾個熱吻。
&ldquo讓我來看看你,&rdquo他激情地說,&ldquo聽說你病啦?&rdquo玉華大笑,輕輕推開他:&ldquo是的,害了一場小病。
&rdquo順手從書桌裡拿出一封信遞給他:&ldquo你看看這封信,妙極了!&rdquo 大林把那信打開,是一封怪信,寫信人滿紙恭維她,說她文章寫得好,是刺州難得的&ldquo文學天才&rdquo。
在信中又露骨地表示了這封信作者的立場、态度。
言外之意寄信者自己也是革命陣營中的一員,隻因組織破壞,失掉聯系,現在&ldquo頗有孤軍苦戰之苦&rdquo。
玉華問:&ldquo你知道這個人?&rdquo大林道:&ldquo似乎在《刺州日報》上見過他的名字。
&rdquo玉華道:&ldquo對!就是這個人!&rdquo 原來在刺州文化界不久前突然出現了一個奇特人物。
此公年在四十左右,高高瘦瘦,一副蒼白而又自作多情的面孔,留着一頭不男不女的長發;平時喜着大方灰格子西式外套,打大紅領結,戴金絲眼鏡;手不離&ldquo文明杖&rdquo,挾着隻大皮包,走路時雙眼朝天,目空一切,像是留洋紳士,又像大學教授。
他的大名叫吳啟超。
身份是《刺州日報》編輯,主編副刊。
刺州原有日報三家,其中曆史最老、讀者最多的是《刺州日報》。
此報在北洋軍閥的統治垮台後創刊,因為立論比較公正,也有些進步人士在那兒工作過,所以頗受讀者歡迎。
它又一向重視副刊,當地文藝青年大都在那兒投稿,又成為文藝界的活動中心。
周維國莅刺坐鎮後對地方實力派把持這份報表示不滿,進行改組,因而面目全非,滿紙是&ldquo清匪剿共&rdquo,連副刊也取消了,因之銷路大跌。
不意過了半年,報上刊出啟事,又進行改組,恢複副刊,并&ldquo重金禮聘文壇健将吳啟超先生主編副刊&rdquo。
這&ldquo文壇健将&rdquo吳啟超主編了副刊後,不但副刊篇幅從八欄擴大到十二欄,宣布&ldquo稿費從優&rdquo,還出現不少&ldquo左&rdquo的文章,其中有吳啟超一個專欄叫&ldquo匕首集&rdquo,專事抨擊&ldquo不公正&rdquo現象,揭發&ldquo社會黑暗&rdquo,并且提倡&ldquo階級鬥争&rdquo,反對地主對農民的壓迫,代表青年對&ldquo現狀表示不滿&rdquo。
有一篇文章甚至用這樣大膽火熱的字句發表:&ldquo&hellip&hellip為什麼革命的烈火在到處燃燒?為什麼要求改變現狀的人越來越多?為什麼會有人铤而走險?是由于民族危機日深,地主惡霸橫行,貪官污吏盤剝,人民在水深火熱之中。
鎮壓、逮捕、殺人能解決問題嗎?不能!問題是在社會制度方面,必須打倒地主惡霸、貪官污吏,改變這不合理的、人吃人的社會制度&hellip&hellip&rdquo 這篇文章發表後,刺州具有進步傾向的青年,奔走相告,大喊痛快:&ldquo我們已多少年沒讀過這樣的文章了。
&rdquo&ldquo吳啟超到底是個什麼人?他不怕人頭落地,在這個時候寫這樣文章?&rdquo有人去信向編者緻敬,過去有人怕惹火燒身而長期不敢投稿,現在也鼓起勇氣投稿。
自然也有人因之大驚失色,把狀告到黨部去:&ldquo那簡直是公開為共黨張目!&rdquo&ldquo此人應該立即逮捕法辦!&rdquo 而吳啟超不但沒有因此被&ldquo逮捕法辦&rdquo或&ldquo停筆不寫&rdquo,反而&ldquo變本加厲&rdquo發表了《答讀者問》說:&ldquo有人認為我言論偏激,有人認為我該受法律制裁,我為真理立言,為正義呼籲,何怕之有?人可殺,頭可斷,也不能改變我這種立場!&rdquo自然,又獲得一部分人叫好! 吳啟超與曆來副刊編者不同,他非常重視與讀者、作者聯系,有稿來必親自批閱,盡可能地發表,并緻以豐厚稿酬,今天把稿子一發表,明天就派人把稿酬奉上。
對讀者來信,也必親自拟複。
對那些稿件寫得特别進步,特别多,&ldquo有培養前途的作者&rdquo,也必親自登門拜訪。
在談話中,他不但表示對現狀不滿,攻擊軍事獨裁,有時根據不同對象,有意無意表露自己身份,他會神秘地問:&ldquo你們讀過在上海出版的《紅流》月刊嗎?那是一份黨的地下文藝讀物呀,我經常在那兒寫小說。
&rdquo說着,他就從大方格子外套口袋裡神秘地掏出幾本《紅流》,請人過目。
打開一看,果然每期都有吳啟超&ldquo大作&rdquo。
這樣表态一番之後,又感慨萬千地說:&ldquo可是環境太惡劣了,為了這些文章我受到反動派的迫害,被迫遠離組織,遠離同志。
為了生活,不能不流落到這個小地方,當小編輯。
&rdquo他對《刺州日報》還很不滿:&ldquo輿論是代表誰的?應該是代表勞苦大衆的!可是《刺州日報》不是代表人民,而是代表地主、官僚、黨棍,站在反動立場。
我很痛心,可是沒辦法。
我隻不過是個小小副刊編輯,影響不了整張報紙,隻能在自己小地盤上說話。
我算做了該做的事,可以問心無愧。
要是黨老爺生氣,我不在乎,要我滾,也無所惜。
反正我是站穩階級立場,決心不為幾個臭錢出賣革命利益!&rdquo接着,他往往又要自怨自艾:&ldquo離開了組織,離開了同志,辦事真困難呀,現在我叫孤軍苦戰&hellip&hellip&rdquo 他又到處打聽有哪些&ldquo志同道合者&rdquo,他說:&ldquo這個副刊不是我一個人的,是刺州全體進步文藝界的!我的立場已很鮮明,一定要請那些無産階級作家來支持。
我要盡量地發表具有革命内容、革命熱情的作品,至于那些風花雪月無病呻吟的讓它滾吧!資産階級、反動派用得着它,我們副刊用不着!&rdquo他的努力不是沒有結果,果然有人介紹他去找刺州女作家蔡玉華和詩人黃洛夫。
那黃洛夫是被認為刺州文藝界後起之秀,他的詩充滿了對革命的歌頌和激情,連那些對新詩大有成見的人,讀了也不得不承認頗有才華。
刺州文藝界沉悶窒息了一年多後,突然爆出這&ldquo冷門&rdquo,殺出這樣一員闖将,頗引起震動。
玉華迷惑,黃洛夫卻滿懷高興,認為整個革命形勢正在向更好、更有利的形勢發展,反動派被迫不得不改變作風,以籠絡人心。
他認為《刺州日報》副刊九十度大轉彎是自然的,不足為奇的。
&ldquo既然有此時機,我們為什麼不充分利用它,替在窒息中的人民做點好事?&rdquo因此當吳啟超在副刊上刊出&ldquo代郵&rdquo請詩人黃洛夫先生惠賜大作,以光篇幅時,他就投了稿,并附以熱情短簡,對副刊的&ldquo新面貌,新精神,新作風&rdquo,大加贊揚。
他的&ldquo大作&rdquo立即被發表,熱情的複信也來了,緊接着這具有文人學者風度的吳啟超先生,也親自到立明高中登門拜訪。
從此他們就做了朋友,而且過從頗密。
吳啟超還請他吃飯,縱談天下大事,據說十分投機,相見恨晚。
吳啟超見玉華反應冷淡頗有意見,他私下問黃洛夫:&ldquo蔡玉華為什麼不支持我?&rdquo黃洛夫這次倒不糊塗了,他說:&ldquo我們雖然先後同學,同住在一個城市,從未來往。
&rdquo吳啟超問:&ldquo聽說她長得很漂亮,年已三十尚抱獨身主義,有遲開的玫瑰之稱?&rdquo黃洛夫不表示什麼。
&ldquo聽說她對人又很驕傲?&rdquo黃洛夫也隻笑笑。
最後吳啟超說:&ldquo看來,她對我還不了解,我又得親自登門拜訪。
&rdquo不久,吳啟超果然親自到私立刺州女子中學去拜訪了。
蔡玉華對這個貌作熱情謙虛的&ldquo大文人&rdquo,既不熱情也不冷淡,不失禮節,又相當淡漠。
她對吳啟超的恭維、拉攏,隻是說:&ldquo我已多年不寫東西了,對貴報也不大看,幾百學生作文本子已夠我改啦。
&rdquo第二天,吳啟超就派人把報送來,說是&ldquo免費贈閱&rdquo。
公開代讀者&ldquo呼籲&rdquo:&ldquo務請惠賜佳作,以解讀者饑渴。
&rdquo 雖然僅僅是一次會見,但蔡玉華給吳啟超的印象,卻相當&ldquo深刻&rdquo,他對黃洛夫說:&ldquo蔡玉華是個溫柔、沉靜而兼有非凡傲骨的女子,她生活在這個地方,簡直是好花插在牛糞上,埋沒天才!&rdquo又說:&ldquo為什麼她年近三十尚保持獨身?叫作找不到知音,我也找到解答了!&rdquo就在大林離開期間,他的拜訪頻繁起來了,幾乎每天都到她那兒去糾纏,并且逐漸地表露自己身份:&ldquo&hellip&hellip離開組織,離開同志&hellip&hellip&rdquo最後甚至向她寫起&ldquo多情善感&rdquo的信了。
玉華說明了那經過,又把黃洛夫最近發表在《刺州日報》上的文章交給大林:&ldquo我很替他擔憂。
找你來商量這件事。
&rdquo大林把黃洛夫文章披閱着,也覺得問題頗多,他問:&ldquo你沒對黃洛夫提出意見?&rdquo玉華道:&ldquo我不便去找他!&rdquo又說:&ldquo這個人不遲不早偏在這個時候出現,言行異于常人,行動怪誕,很值得研究。
&rdquo大林問:&ldquo你對他還有什麼看法?&rdquo玉華道:&ldquo不能過分相信,我倒不怕自己上當,我擔心的是黃洛夫,他和他打得那麼熱,聽說還要把刺州文藝社的人介紹給他。
這一來問題就不簡單了。
一個姓劉的已把我們整得夠慘,不能再有第二個、第三個!&rdquo說時情緒激動,大林也很同意她的看法。
玉華又道:&ldquo必須制止黃洛夫和吳啟超關系再發展!我們不随便懷疑一個好人,但也不能随便相信一個壞人。
&rdquo問題已經擺出來了,大林覺得很有找黃洛夫深入了解一下的必要。
二 大林親自到立明高中去找黃洛夫。
這立明高中設在中山公園内,原是坍塌了的武廟舊址,好些年前由一批熱心鄉梓教育的人士向海外募集了一筆基金修建創辦起來的,因此又挂了個僑辦名義。
黃洛夫一直在校内寄宿,為了便于對外聯絡,也便于在夜間出外參加活動,他揀了間西面有大窗的房間住。
窗口正對着公園環行馬路,隻要把大窗打開,就可以利用那二尺半高一尺半寬的大窗做個後門自由進出。
學校當局早有意把所有向公園的大窗都安上鐵枝,杜絕走私通路,因預算沒有着落一拖再拖,而黃洛夫也得以繼續利用。
大林并不進校門,他習慣于利用這面後窗和黃洛夫進行聯系。
他選中了這樣一個時候,在公園環行路上來回地&ldquo散步&rdquo,經過幾個來回,看準黃洛夫房間有人,悄悄地踅過去,在棉紙窗上輕輕地隻敲了三下,就見黃洛夫推開窗門探出身來。
大林對他招招手,黃洛夫把頭一點,重又把窗門關上。
大林直上八角亭。
那是個暑天納涼的好去處,亭子蓋在假山上,離地有兩丈多高,前後各有石級,供上下之用,有棵古榕,高可十丈,枝葉茂盛,正如一把大傘籠罩着它,因此顯得格外陰涼。
過去凡來遊園的人都争着到八角亭去歇歇,乘乘涼,自從接連發生了幾宗上吊事件,相傳有鬼魂出沒,也就沒人敢去,因此遊人稀少,十分幽靜,大林和黃洛夫正好利用這個特點常常在那兒碰頭會談。
大林自在八角亭坐着,約過二十分鐘,在環行道上也出現一個年在二十上下、身材高大、滿面胡須、一頭亂發、穿一身破破爛爛黃色咔叽布料學生裝、赤足上穿着對木屐的青年。
匆匆奔向八角亭。
當他将近亭前,閃進榕蔭下,看看無人注意,才把木屐脫下,用手提着,赤足沿石級上來。
他正是刺州詩人黃洛夫。
這黃洛夫是僑辦立明高中畢業班的學生,出身貧寒,親生父母原都是種田的,因兄弟姊妹衆多,教養有困難,從小就被過繼給一遠房親戚,從此連姓也改了。
養父在石叻開菜館,頗有積蓄,一妻兩妾均無所出,所以對這過繼兒子,也當作親生的看待,不惜工本地讓他受教育,從小學一直培養到高中,還打算把他送進大學,以便在他學成之後,出洋承繼父業。
黃洛夫原名黃新,性好文藝,在小學時就接觸到一些文藝書籍,讀初中時受蘇聯文藝影響,開始學習寫作,并改名為洛夫,以示他對蘇聯無産階級文藝的崇拜。
他原是安縣人,從初中開始來刺州當寄宿生,一直讀到高中畢業班。
養父對他的期望是深的,多年來僑彙沒斷過,但他對出洋經商卻沒興趣,他最大的興趣是做文學家。
對銀錢的事也看得很淡,有錢來就花,沒錢來也從不去信追索。
為人熱情、爽直、樂觀、愉快,好打抱不平,好助人,而生活則散漫不羁。
他每一季度都從養父那兒收
一見大林分外興奮,笑着說:&ldquo你說三幾天就回,一去卻是半個多月。
&rdquo大林也是情緒熱烈的,即使在百忙中也從沒把她忘記,這時更是情不自禁,把她從書台上拉了起來就是幾個熱吻。
&ldquo讓我來看看你,&rdquo他激情地說,&ldquo聽說你病啦?&rdquo玉華大笑,輕輕推開他:&ldquo是的,害了一場小病。
&rdquo順手從書桌裡拿出一封信遞給他:&ldquo你看看這封信,妙極了!&rdquo 大林把那信打開,是一封怪信,寫信人滿紙恭維她,說她文章寫得好,是刺州難得的&ldquo文學天才&rdquo。
在信中又露骨地表示了這封信作者的立場、态度。
言外之意寄信者自己也是革命陣營中的一員,隻因組織破壞,失掉聯系,現在&ldquo頗有孤軍苦戰之苦&rdquo。
玉華問:&ldquo你知道這個人?&rdquo大林道:&ldquo似乎在《刺州日報》上見過他的名字。
&rdquo玉華道:&ldquo對!就是這個人!&rdquo 原來在刺州文化界不久前突然出現了一個奇特人物。
此公年在四十左右,高高瘦瘦,一副蒼白而又自作多情的面孔,留着一頭不男不女的長發;平時喜着大方灰格子西式外套,打大紅領結,戴金絲眼鏡;手不離&ldquo文明杖&rdquo,挾着隻大皮包,走路時雙眼朝天,目空一切,像是留洋紳士,又像大學教授。
他的大名叫吳啟超。
身份是《刺州日報》編輯,主編副刊。
刺州原有日報三家,其中曆史最老、讀者最多的是《刺州日報》。
此報在北洋軍閥的統治垮台後創刊,因為立論比較公正,也有些進步人士在那兒工作過,所以頗受讀者歡迎。
它又一向重視副刊,當地文藝青年大都在那兒投稿,又成為文藝界的活動中心。
周維國莅刺坐鎮後對地方實力派把持這份報表示不滿,進行改組,因而面目全非,滿紙是&ldquo清匪剿共&rdquo,連副刊也取消了,因之銷路大跌。
不意過了半年,報上刊出啟事,又進行改組,恢複副刊,并&ldquo重金禮聘文壇健将吳啟超先生主編副刊&rdquo。
這&ldquo文壇健将&rdquo吳啟超主編了副刊後,不但副刊篇幅從八欄擴大到十二欄,宣布&ldquo稿費從優&rdquo,還出現不少&ldquo左&rdquo的文章,其中有吳啟超一個專欄叫&ldquo匕首集&rdquo,專事抨擊&ldquo不公正&rdquo現象,揭發&ldquo社會黑暗&rdquo,并且提倡&ldquo階級鬥争&rdquo,反對地主對農民的壓迫,代表青年對&ldquo現狀表示不滿&rdquo。
有一篇文章甚至用這樣大膽火熱的字句發表:&ldquo&hellip&hellip為什麼革命的烈火在到處燃燒?為什麼要求改變現狀的人越來越多?為什麼會有人铤而走險?是由于民族危機日深,地主惡霸橫行,貪官污吏盤剝,人民在水深火熱之中。
鎮壓、逮捕、殺人能解決問題嗎?不能!問題是在社會制度方面,必須打倒地主惡霸、貪官污吏,改變這不合理的、人吃人的社會制度&hellip&hellip&rdquo 這篇文章發表後,刺州具有進步傾向的青年,奔走相告,大喊痛快:&ldquo我們已多少年沒讀過這樣的文章了。
&rdquo&ldquo吳啟超到底是個什麼人?他不怕人頭落地,在這個時候寫這樣文章?&rdquo有人去信向編者緻敬,過去有人怕惹火燒身而長期不敢投稿,現在也鼓起勇氣投稿。
自然也有人因之大驚失色,把狀告到黨部去:&ldquo那簡直是公開為共黨張目!&rdquo&ldquo此人應該立即逮捕法辦!&rdquo 而吳啟超不但沒有因此被&ldquo逮捕法辦&rdquo或&ldquo停筆不寫&rdquo,反而&ldquo變本加厲&rdquo發表了《答讀者問》說:&ldquo有人認為我言論偏激,有人認為我該受法律制裁,我為真理立言,為正義呼籲,何怕之有?人可殺,頭可斷,也不能改變我這種立場!&rdquo自然,又獲得一部分人叫好! 吳啟超與曆來副刊編者不同,他非常重視與讀者、作者聯系,有稿來必親自批閱,盡可能地發表,并緻以豐厚稿酬,今天把稿子一發表,明天就派人把稿酬奉上。
對讀者來信,也必親自拟複。
對那些稿件寫得特别進步,特别多,&ldquo有培養前途的作者&rdquo,也必親自登門拜訪。
在談話中,他不但表示對現狀不滿,攻擊軍事獨裁,有時根據不同對象,有意無意表露自己身份,他會神秘地問:&ldquo你們讀過在上海出版的《紅流》月刊嗎?那是一份黨的地下文藝讀物呀,我經常在那兒寫小說。
&rdquo說着,他就從大方格子外套口袋裡神秘地掏出幾本《紅流》,請人過目。
打開一看,果然每期都有吳啟超&ldquo大作&rdquo。
這樣表态一番之後,又感慨萬千地說:&ldquo可是環境太惡劣了,為了這些文章我受到反動派的迫害,被迫遠離組織,遠離同志。
為了生活,不能不流落到這個小地方,當小編輯。
&rdquo他對《刺州日報》還很不滿:&ldquo輿論是代表誰的?應該是代表勞苦大衆的!可是《刺州日報》不是代表人民,而是代表地主、官僚、黨棍,站在反動立場。
我很痛心,可是沒辦法。
我隻不過是個小小副刊編輯,影響不了整張報紙,隻能在自己小地盤上說話。
我算做了該做的事,可以問心無愧。
要是黨老爺生氣,我不在乎,要我滾,也無所惜。
反正我是站穩階級立場,決心不為幾個臭錢出賣革命利益!&rdquo接着,他往往又要自怨自艾:&ldquo離開了組織,離開了同志,辦事真困難呀,現在我叫孤軍苦戰&hellip&hellip&rdquo 他又到處打聽有哪些&ldquo志同道合者&rdquo,他說:&ldquo這個副刊不是我一個人的,是刺州全體進步文藝界的!我的立場已很鮮明,一定要請那些無産階級作家來支持。
我要盡量地發表具有革命内容、革命熱情的作品,至于那些風花雪月無病呻吟的讓它滾吧!資産階級、反動派用得着它,我們副刊用不着!&rdquo他的努力不是沒有結果,果然有人介紹他去找刺州女作家蔡玉華和詩人黃洛夫。
那黃洛夫是被認為刺州文藝界後起之秀,他的詩充滿了對革命的歌頌和激情,連那些對新詩大有成見的人,讀了也不得不承認頗有才華。
刺州文藝界沉悶窒息了一年多後,突然爆出這&ldquo冷門&rdquo,殺出這樣一員闖将,頗引起震動。
玉華迷惑,黃洛夫卻滿懷高興,認為整個革命形勢正在向更好、更有利的形勢發展,反動派被迫不得不改變作風,以籠絡人心。
他認為《刺州日報》副刊九十度大轉彎是自然的,不足為奇的。
&ldquo既然有此時機,我們為什麼不充分利用它,替在窒息中的人民做點好事?&rdquo因此當吳啟超在副刊上刊出&ldquo代郵&rdquo請詩人黃洛夫先生惠賜大作,以光篇幅時,他就投了稿,并附以熱情短簡,對副刊的&ldquo新面貌,新精神,新作風&rdquo,大加贊揚。
他的&ldquo大作&rdquo立即被發表,熱情的複信也來了,緊接着這具有文人學者風度的吳啟超先生,也親自到立明高中登門拜訪。
從此他們就做了朋友,而且過從頗密。
吳啟超還請他吃飯,縱談天下大事,據說十分投機,相見恨晚。
吳啟超見玉華反應冷淡頗有意見,他私下問黃洛夫:&ldquo蔡玉華為什麼不支持我?&rdquo黃洛夫這次倒不糊塗了,他說:&ldquo我們雖然先後同學,同住在一個城市,從未來往。
&rdquo吳啟超問:&ldquo聽說她長得很漂亮,年已三十尚抱獨身主義,有遲開的玫瑰之稱?&rdquo黃洛夫不表示什麼。
&ldquo聽說她對人又很驕傲?&rdquo黃洛夫也隻笑笑。
最後吳啟超說:&ldquo看來,她對我還不了解,我又得親自登門拜訪。
&rdquo不久,吳啟超果然親自到私立刺州女子中學去拜訪了。
蔡玉華對這個貌作熱情謙虛的&ldquo大文人&rdquo,既不熱情也不冷淡,不失禮節,又相當淡漠。
她對吳啟超的恭維、拉攏,隻是說:&ldquo我已多年不寫東西了,對貴報也不大看,幾百學生作文本子已夠我改啦。
&rdquo第二天,吳啟超就派人把報送來,說是&ldquo免費贈閱&rdquo。
公開代讀者&ldquo呼籲&rdquo:&ldquo務請惠賜佳作,以解讀者饑渴。
&rdquo 雖然僅僅是一次會見,但蔡玉華給吳啟超的印象,卻相當&ldquo深刻&rdquo,他對黃洛夫說:&ldquo蔡玉華是個溫柔、沉靜而兼有非凡傲骨的女子,她生活在這個地方,簡直是好花插在牛糞上,埋沒天才!&rdquo又說:&ldquo為什麼她年近三十尚保持獨身?叫作找不到知音,我也找到解答了!&rdquo就在大林離開期間,他的拜訪頻繁起來了,幾乎每天都到她那兒去糾纏,并且逐漸地表露自己身份:&ldquo&hellip&hellip離開組織,離開同志&hellip&hellip&rdquo最後甚至向她寫起&ldquo多情善感&rdquo的信了。
玉華說明了那經過,又把黃洛夫最近發表在《刺州日報》上的文章交給大林:&ldquo我很替他擔憂。
找你來商量這件事。
&rdquo大林把黃洛夫文章披閱着,也覺得問題頗多,他問:&ldquo你沒對黃洛夫提出意見?&rdquo玉華道:&ldquo我不便去找他!&rdquo又說:&ldquo這個人不遲不早偏在這個時候出現,言行異于常人,行動怪誕,很值得研究。
&rdquo大林問:&ldquo你對他還有什麼看法?&rdquo玉華道:&ldquo不能過分相信,我倒不怕自己上當,我擔心的是黃洛夫,他和他打得那麼熱,聽說還要把刺州文藝社的人介紹給他。
這一來問題就不簡單了。
一個姓劉的已把我們整得夠慘,不能再有第二個、第三個!&rdquo說時情緒激動,大林也很同意她的看法。
玉華又道:&ldquo必須制止黃洛夫和吳啟超關系再發展!我們不随便懷疑一個好人,但也不能随便相信一個壞人。
&rdquo問題已經擺出來了,大林覺得很有找黃洛夫深入了解一下的必要。
二 大林親自到立明高中去找黃洛夫。
這立明高中設在中山公園内,原是坍塌了的武廟舊址,好些年前由一批熱心鄉梓教育的人士向海外募集了一筆基金修建創辦起來的,因此又挂了個僑辦名義。
黃洛夫一直在校内寄宿,為了便于對外聯絡,也便于在夜間出外參加活動,他揀了間西面有大窗的房間住。
窗口正對着公園環行馬路,隻要把大窗打開,就可以利用那二尺半高一尺半寬的大窗做個後門自由進出。
學校當局早有意把所有向公園的大窗都安上鐵枝,杜絕走私通路,因預算沒有着落一拖再拖,而黃洛夫也得以繼續利用。
大林并不進校門,他習慣于利用這面後窗和黃洛夫進行聯系。
他選中了這樣一個時候,在公園環行路上來回地&ldquo散步&rdquo,經過幾個來回,看準黃洛夫房間有人,悄悄地踅過去,在棉紙窗上輕輕地隻敲了三下,就見黃洛夫推開窗門探出身來。
大林對他招招手,黃洛夫把頭一點,重又把窗門關上。
大林直上八角亭。
那是個暑天納涼的好去處,亭子蓋在假山上,離地有兩丈多高,前後各有石級,供上下之用,有棵古榕,高可十丈,枝葉茂盛,正如一把大傘籠罩着它,因此顯得格外陰涼。
過去凡來遊園的人都争着到八角亭去歇歇,乘乘涼,自從接連發生了幾宗上吊事件,相傳有鬼魂出沒,也就沒人敢去,因此遊人稀少,十分幽靜,大林和黃洛夫正好利用這個特點常常在那兒碰頭會談。
大林自在八角亭坐着,約過二十分鐘,在環行道上也出現一個年在二十上下、身材高大、滿面胡須、一頭亂發、穿一身破破爛爛黃色咔叽布料學生裝、赤足上穿着對木屐的青年。
匆匆奔向八角亭。
當他将近亭前,閃進榕蔭下,看看無人注意,才把木屐脫下,用手提着,赤足沿石級上來。
他正是刺州詩人黃洛夫。
這黃洛夫是僑辦立明高中畢業班的學生,出身貧寒,親生父母原都是種田的,因兄弟姊妹衆多,教養有困難,從小就被過繼給一遠房親戚,從此連姓也改了。
養父在石叻開菜館,頗有積蓄,一妻兩妾均無所出,所以對這過繼兒子,也當作親生的看待,不惜工本地讓他受教育,從小學一直培養到高中,還打算把他送進大學,以便在他學成之後,出洋承繼父業。
黃洛夫原名黃新,性好文藝,在小學時就接觸到一些文藝書籍,讀初中時受蘇聯文藝影響,開始學習寫作,并改名為洛夫,以示他對蘇聯無産階級文藝的崇拜。
他原是安縣人,從初中開始來刺州當寄宿生,一直讀到高中畢業班。
養父對他的期望是深的,多年來僑彙沒斷過,但他對出洋經商卻沒興趣,他最大的興趣是做文學家。
對銀錢的事也看得很淡,有錢來就花,沒錢來也從不去信追索。
為人熱情、爽直、樂觀、愉快,好打抱不平,好助人,而生活則散漫不羁。
他每一季度都從養父那兒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