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一
老黃、大林離開下下木沿原路過白龍圩,再走七裡地就是潭頭鄉了。
潭頭也是僑鄉,在山區與平原之間,村子不大,住有三百來戶人,在刺州南區頗有點小名氣。
全村有約百分之六十的男人出洋,而且大都在小呂宋,他們在南洋經營小商、土産收購,也有當高級店員的。
收入較多,僑彙不絕,因此僑眷生活不愁,且較别鄉富裕。
不過這鄉,階級分化也特别顯著。
在平原地區盡是紅磚綠瓦,且有不少高樓大廈,而在山坡上卻是些泥牆爛瓦的貧民屋,既無僑彙,又無土地,男的大多上離鄉五裡地的為民鎮充當苦力、運輸工人,女的到富有僑眷家傭工。
同在一個鄉裡,有兩種人,過着兩種不同生活。
在路上,大林對老黃介紹這個地方情況時說:&ldquo潭頭也是我們一個據點,三年前,辦了間學校,就是負責人不得力,給我們造成了一些困難。
黨的工作比起下下木也差得多,陳鴻卻說留得青山在不怕無柴燒,有據點,就不怕工作開展不了,慢慢來,不能急。
&rdquo說到這間學校,大林又說:&ldquo有幾個人,我要特别對你介紹,黨的關系要移交給你,學校的領導關系我也要移交給你,你不能不了解一下。
&rdquo 他介紹那幾個有關人物的情況是這樣的&mdash&mdash 這鄉有個著名富戶,姓沈名常青。
年近六十,在小呂宋住了四十多年,專做土産生意,發了一筆大财。
此人守舊,鄉土觀念極強,在政治上叫作:&ldquo我當的是老百姓,更朝換代的事,概與我無關,誰掌大印,坐天下,我就聽誰的!&rdquo但膽小怕事,&ldquo我吃我的飯,做我的事,别人事少理&rdquo。
五年前,他因體弱多病,有人勸他返鄉養老,他接受了這建議,花了很大一筆錢,在潭頭蓋了座華麗的三層大樓,人稱為&ldquo洋灰房&rdquo。
大樓建成後,他便帶着一家告老返鄉。
沈常青平時極少出門,對外面事不聞不問。
風傳許天雄要綁他的票,有人勸他搬進城,或到許為民的池塘去住,他說:&ldquo不在本鄉本土住,何必從小呂宋回來?&rdquo拒絕了,又花了一大筆錢把洋灰房翻修一番,内内外外都用鐵闆、鐵網、鐵門圍起來,窗是鐵的,門是鐵的,天井也加上鐵罩,前後左右又安上槍眼,請了四名長工日夜守衛。
布置停當之後,這年老多病的華僑資本家,就安心地一年三百六十日,在這防衛周密的華麗監牢中養老。
此人從小沒讀過書,卻很熱心教育事業,他見鄉裡教育不發達,幾十年來隻有一家私塾,教的又是&ldquo子曰詩雲&rdquo一類的書,便說:&ldquo我少時吃虧最大是在于沒受教育,我鄉子弟不應再受此苦。
&rdquo便捐了一筆款,号召興學。
沈常青有個侄子叫沈淵。
沈淵雖住在池塘鄉,兩家來往卻很密切。
老人家居寂寞,一見這侄子分外親切,來必留飯過夜。
他把興學的心事告訴他,沈淵答應為他效勞。
這沈淵原是地下黨員,拿這事和陳鴻商量,陳鴻當時說:&ldquo機不可失。
黨正缺乏經費,辦了這間學校,也可以解決一部分困難。
&rdquo主張沈淵自己去主持,沈淵卻說:&ldquo我有痨病在身,醫生勸我靜養,這擔子我擔不了,不過我可以介紹一個人去辦。
&rdquo他介紹了一個在小呂宋時認識的朋友,現也賦閑在家,名叫陳聰的去主持校務。
這樣&ldquo私立潭頭小學&rdquo便辦了起來,校舍雖是舊祠堂改建的,因為經費充足,倒也辦得虎虎有生氣。
從此黨多了一個據點,又多一份經費來源。
沈常青的洋樓雖然蓋得大,但人丁不旺,除他和那個有&ldquo心氣病&rdquo的妻子外,就隻有一個半白癡兒子。
這白癡兒子還未足十六歲,沈常青夫婦急于抱孫,由媒說合,讨了一個隻有十五歲、叫玉葉,也是僑眷家的閨女做媳婦。
這玉葉人細鬼大,風騷潑辣,一進沈家大門就不滿那和死人差不多的白癡丈夫。
但性好虛榮,見住得好,吃得好,又得公婆寵愛,也就安心住下,隻在物質享受方面追求。
雖說小小年紀,已鑲了一口金牙,十隻手指戴了八個金戒指,金鍊、金耳環、金手镯、金表,珠光寶氣,應有盡有,鄉裡人家稱她為&ldquo狐狸精&rdquo。
她和那白癡丈夫生活了一年,肚皮還是癟癟的,什麼名堂也沒有。
由于時局不靖,沈常青生恐兒子被許天雄綁票,便把他送到小呂宋去。
一去就是好些年,說要回來,總是&ldquo隻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rdquo。
那玉葉日裡不響,内心煩悶,在這鐵籠裡怎樣也守不住。
沈常青夫婦想給她買個兒子陪伴陪伴,她哪兒肯,問得緊,就回答:&ldquo我還顧不了自己。
&rdquo&hellip&hellip 大林說得有趣,老黃聽得也有味,他問:&ldquo你說那學校找的不得人是怎麼回事?&rdquo大林搖搖頭道:&ldquo談起陳聰來,各方面意見很多,我們也傷腦筋。
&rdquo老黃問:&ldquo問題在哪兒?&rdquo 于是大林又做了另一段介紹。
那陳聰原在小呂宋一家華僑商店當記賬員,據沈淵對陳鴻介紹,當時華僑社會進步活動很多,陳聰也參加了,因此也算是個進步人士。
一九三〇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華僑商業首遭打擊,商店紛紛倒閉,陳聰失了業,在同鄉會住了一段時間,最後還是由同鄉資助返國。
他在家裡閑住了幾年,大事幹不了,小事不願幹,坐食山空,處境困苦,據說把老婆一點私蓄、首飾都吃光了。
在小呂宋時,他和沈淵原有多少往來,聽說他也在家中閑住,便常常跑池塘找他。
來必大發牢騷,攻擊現狀,說:&ldquo革命的風暴已經到來,我們還在這兒等什麼!&rdquo他問沈淵有沒有門路:&ldquo我是決心當紅軍去了!大丈夫不能為革命而生,也得為革命而死!&rdquo暗示他曾經參加過黨,他要找組織關系。
看來沈淵是同情和信任他的,便極力向陳鴻推薦。
此人三十多年紀,略有幾點麻子,能說、善道,聰明、能幹,就是人品差。
他原是破落地主家庭出身,加上在小呂宋混了七八年,沾染上不少惡劣習氣,嫖、賭、飲,少了個抽,樣樣都會,更善逢迎吹拍。
他就是用這手段把董事長沈常青弄得迷迷糊糊,認為&ldquo得人&rdquo,&ldquo可信任&rdquo。
學校是陳鴻籌備起來,一切都就緒後才交陳聰接手,陳鴻當時一見他面,也不大愉快,曾對沈淵說:&ldquo我看此人作風漂浮,隻可用其長處,不可過多信任。
恢複組織關系一事,暫不能考慮。
&rdquo他提醒沈淵警惕。
但沈淵另有看法,他說:&ldquo我看他隻是作風問題,可以慢慢改造。
&rdquo從此陳聰和組織僅保持了一般群衆關系,黨的一切活動都不讓他知道。
陳聰也不是笨蛋,他察言觀色,知道在這兒走動的都不是普通人,他對陳鴻表示:&ldquo我是一心一意為革命的,這間學校就是革命學校。
我知道黨的經費困難,我可以從學校日常經費中節省一筆錢供黨用,我也可以布置一個地方做你們活動的掩護!&rdquo他果然布置了一個&ldquo宿舍&rdquo,除自己住一間,也空出一間客房,&ldquo好讓革命同志來往時,有個落腳地&rdquo。
陳鴻犧牲時,他怕受牽連突然病倒,在家裡躲了一個多月,見事情沒有擴大才回學校,但已沒有以前那樣熱情肯幹&hellip&hellip 老黃聽了也很不愉快,說:&ldquo問題不少,為什麼還不處理?&rdquo大林道:&ldquo問題還不僅這個,但處理起來又不大容易。
沈常青對他非常信任,認為學校是他一手辦起來的,沈淵也偏袒他,認為是個難得的人才,要去掉他找不到代替的合适人。
&rdquo老黃問:&ldquo還有什麼問題?&rdquo大林道:&ldquo問題就出在那個&lsquo狐狸精&rsquo身上。
&rdquo 原來沈常青家居寂寞,常常叫陳聰過去談談。
久而久之,這陳聰就成為這洋灰房的熟客。
陳聰去得多,很自然,和玉葉見面也多。
此人本性難改,一見這娘兒們年輕俊俏,孤居寡守,不無非非念頭,眉目間有意挑逗。
玉葉獨居無聊,年少孤守,自然也心煩意亂。
見陳聰風流潇灑,既善言辭,又擅拍馬,也有幾分意思。
隻是沒機會接近。
一年後,陳聰向校董提出建議,為了滿足本鄉有志婦女要求,學校可附設婦女夜校。
沈常青當時就同意,他說:&ldquo我反對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男女受教育應該平等。
&rdquo玉葉一聽說要辦婦女夜校,便吵着要上夜校,公婆寵愛了她,覺得年輕輕的老叫她在鐵籠裡過日子也太過分,該讓她有個機會出去散散心,便也同意。
玉葉利用上婦女夜校機會和陳聰進行接觸,開頭還隻在課堂上眉來眼去,後來借口找陳老師補習功課,一直找到宿舍來,兩個人在陳聰房裡鬼混、胡鬧,說是曾被人撞見兩個人摟在一起親嘴,反映到組織上來&hellip&hellip 老黃問:&ldquo組織怎樣處理?&rdquo大林道:&ldquo我找他談過一次話,可是他矢口否認,說他和沈淵是生死之交,怎會忘恩負義去搞他弟媳。
說時聲淚俱下,十分真切。
我隻警告他注意,群衆已有反映,再胡鬧下去,對他對我們都不利。
他也保證以後行動小心,免予人以口實。
後來,也沒見有什麼事情發生。
&rdquo 說着說着,不知不覺間已到了潭頭鄉口。
三福止步告辭,他說:&ldquo三多哥臨走時交代,有事找小許和我。
&rdquo又問,&ldquo老黃同志什麼時候再到咱鄉?自己去不便,隻要是三、六、九到白龍圩,我們的人都在那兒。
&rdquo 老黃、大林謝了他的護送,便握手告别。
二 一走進村,比起下下木來果有一番不同氣象。
街道是青石闆鋪成的,到處是紅牆新屋,就和普通市鎮住宅區一樣,隻是少了條街道。
大林帶着老黃朝小學宿舍方向走,邊走邊說:&ldquo這就是番客區,住在這兒的都是有錢人,再過去,靠近山坡就不同,破破爛爛,窮苦不堪。
&rdquo 不一會兒,他們到達小學宿舍。
這宿舍也是間外表堂皇、建築華麗的半西式平房,房門外有一個籃球場大小、長方形的青闆石石庭,石庭三面圍以紅磚短牆。
大林又說:&ldquo這房子也是華僑的産業,業主全家在小呂宋,把三分之一租給小學,三分之二交給他的親戚代管。
&rdquo 他們從側門進去,一長條列開三間大房,正中是廳,兩側各有卧室一間,廳外還有一個長方形天井,種了一些花草。
大林掏出門匙打開房門,對老黃說:&ldquo下了鄉,我大半時間都住在這兒。
這兒地位适中,進城近,
潭頭也是僑鄉,在山區與平原之間,村子不大,住有三百來戶人,在刺州南區頗有點小名氣。
全村有約百分之六十的男人出洋,而且大都在小呂宋,他們在南洋經營小商、土産收購,也有當高級店員的。
收入較多,僑彙不絕,因此僑眷生活不愁,且較别鄉富裕。
不過這鄉,階級分化也特别顯著。
在平原地區盡是紅磚綠瓦,且有不少高樓大廈,而在山坡上卻是些泥牆爛瓦的貧民屋,既無僑彙,又無土地,男的大多上離鄉五裡地的為民鎮充當苦力、運輸工人,女的到富有僑眷家傭工。
同在一個鄉裡,有兩種人,過着兩種不同生活。
在路上,大林對老黃介紹這個地方情況時說:&ldquo潭頭也是我們一個據點,三年前,辦了間學校,就是負責人不得力,給我們造成了一些困難。
黨的工作比起下下木也差得多,陳鴻卻說留得青山在不怕無柴燒,有據點,就不怕工作開展不了,慢慢來,不能急。
&rdquo說到這間學校,大林又說:&ldquo有幾個人,我要特别對你介紹,黨的關系要移交給你,學校的領導關系我也要移交給你,你不能不了解一下。
&rdquo 他介紹那幾個有關人物的情況是這樣的&mdash&mdash 這鄉有個著名富戶,姓沈名常青。
年近六十,在小呂宋住了四十多年,專做土産生意,發了一筆大财。
此人守舊,鄉土觀念極強,在政治上叫作:&ldquo我當的是老百姓,更朝換代的事,概與我無關,誰掌大印,坐天下,我就聽誰的!&rdquo但膽小怕事,&ldquo我吃我的飯,做我的事,别人事少理&rdquo。
五年前,他因體弱多病,有人勸他返鄉養老,他接受了這建議,花了很大一筆錢,在潭頭蓋了座華麗的三層大樓,人稱為&ldquo洋灰房&rdquo。
大樓建成後,他便帶着一家告老返鄉。
沈常青平時極少出門,對外面事不聞不問。
風傳許天雄要綁他的票,有人勸他搬進城,或到許為民的池塘去住,他說:&ldquo不在本鄉本土住,何必從小呂宋回來?&rdquo拒絕了,又花了一大筆錢把洋灰房翻修一番,内内外外都用鐵闆、鐵網、鐵門圍起來,窗是鐵的,門是鐵的,天井也加上鐵罩,前後左右又安上槍眼,請了四名長工日夜守衛。
布置停當之後,這年老多病的華僑資本家,就安心地一年三百六十日,在這防衛周密的華麗監牢中養老。
此人從小沒讀過書,卻很熱心教育事業,他見鄉裡教育不發達,幾十年來隻有一家私塾,教的又是&ldquo子曰詩雲&rdquo一類的書,便說:&ldquo我少時吃虧最大是在于沒受教育,我鄉子弟不應再受此苦。
&rdquo便捐了一筆款,号召興學。
沈常青有個侄子叫沈淵。
沈淵雖住在池塘鄉,兩家來往卻很密切。
老人家居寂寞,一見這侄子分外親切,來必留飯過夜。
他把興學的心事告訴他,沈淵答應為他效勞。
這沈淵原是地下黨員,拿這事和陳鴻商量,陳鴻當時說:&ldquo機不可失。
黨正缺乏經費,辦了這間學校,也可以解決一部分困難。
&rdquo主張沈淵自己去主持,沈淵卻說:&ldquo我有痨病在身,醫生勸我靜養,這擔子我擔不了,不過我可以介紹一個人去辦。
&rdquo他介紹了一個在小呂宋時認識的朋友,現也賦閑在家,名叫陳聰的去主持校務。
這樣&ldquo私立潭頭小學&rdquo便辦了起來,校舍雖是舊祠堂改建的,因為經費充足,倒也辦得虎虎有生氣。
從此黨多了一個據點,又多一份經費來源。
沈常青的洋樓雖然蓋得大,但人丁不旺,除他和那個有&ldquo心氣病&rdquo的妻子外,就隻有一個半白癡兒子。
這白癡兒子還未足十六歲,沈常青夫婦急于抱孫,由媒說合,讨了一個隻有十五歲、叫玉葉,也是僑眷家的閨女做媳婦。
這玉葉人細鬼大,風騷潑辣,一進沈家大門就不滿那和死人差不多的白癡丈夫。
但性好虛榮,見住得好,吃得好,又得公婆寵愛,也就安心住下,隻在物質享受方面追求。
雖說小小年紀,已鑲了一口金牙,十隻手指戴了八個金戒指,金鍊、金耳環、金手镯、金表,珠光寶氣,應有盡有,鄉裡人家稱她為&ldquo狐狸精&rdquo。
她和那白癡丈夫生活了一年,肚皮還是癟癟的,什麼名堂也沒有。
由于時局不靖,沈常青生恐兒子被許天雄綁票,便把他送到小呂宋去。
一去就是好些年,說要回來,總是&ldquo隻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rdquo。
那玉葉日裡不響,内心煩悶,在這鐵籠裡怎樣也守不住。
沈常青夫婦想給她買個兒子陪伴陪伴,她哪兒肯,問得緊,就回答:&ldquo我還顧不了自己。
&rdquo&hellip&hellip 大林說得有趣,老黃聽得也有味,他問:&ldquo你說那學校找的不得人是怎麼回事?&rdquo大林搖搖頭道:&ldquo談起陳聰來,各方面意見很多,我們也傷腦筋。
&rdquo老黃問:&ldquo問題在哪兒?&rdquo 于是大林又做了另一段介紹。
那陳聰原在小呂宋一家華僑商店當記賬員,據沈淵對陳鴻介紹,當時華僑社會進步活動很多,陳聰也參加了,因此也算是個進步人士。
一九三〇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華僑商業首遭打擊,商店紛紛倒閉,陳聰失了業,在同鄉會住了一段時間,最後還是由同鄉資助返國。
他在家裡閑住了幾年,大事幹不了,小事不願幹,坐食山空,處境困苦,據說把老婆一點私蓄、首飾都吃光了。
在小呂宋時,他和沈淵原有多少往來,聽說他也在家中閑住,便常常跑池塘找他。
來必大發牢騷,攻擊現狀,說:&ldquo革命的風暴已經到來,我們還在這兒等什麼!&rdquo他問沈淵有沒有門路:&ldquo我是決心當紅軍去了!大丈夫不能為革命而生,也得為革命而死!&rdquo暗示他曾經參加過黨,他要找組織關系。
看來沈淵是同情和信任他的,便極力向陳鴻推薦。
此人三十多年紀,略有幾點麻子,能說、善道,聰明、能幹,就是人品差。
他原是破落地主家庭出身,加上在小呂宋混了七八年,沾染上不少惡劣習氣,嫖、賭、飲,少了個抽,樣樣都會,更善逢迎吹拍。
他就是用這手段把董事長沈常青弄得迷迷糊糊,認為&ldquo得人&rdquo,&ldquo可信任&rdquo。
學校是陳鴻籌備起來,一切都就緒後才交陳聰接手,陳鴻當時一見他面,也不大愉快,曾對沈淵說:&ldquo我看此人作風漂浮,隻可用其長處,不可過多信任。
恢複組織關系一事,暫不能考慮。
&rdquo他提醒沈淵警惕。
但沈淵另有看法,他說:&ldquo我看他隻是作風問題,可以慢慢改造。
&rdquo從此陳聰和組織僅保持了一般群衆關系,黨的一切活動都不讓他知道。
陳聰也不是笨蛋,他察言觀色,知道在這兒走動的都不是普通人,他對陳鴻表示:&ldquo我是一心一意為革命的,這間學校就是革命學校。
我知道黨的經費困難,我可以從學校日常經費中節省一筆錢供黨用,我也可以布置一個地方做你們活動的掩護!&rdquo他果然布置了一個&ldquo宿舍&rdquo,除自己住一間,也空出一間客房,&ldquo好讓革命同志來往時,有個落腳地&rdquo。
陳鴻犧牲時,他怕受牽連突然病倒,在家裡躲了一個多月,見事情沒有擴大才回學校,但已沒有以前那樣熱情肯幹&hellip&hellip 老黃聽了也很不愉快,說:&ldquo問題不少,為什麼還不處理?&rdquo大林道:&ldquo問題還不僅這個,但處理起來又不大容易。
沈常青對他非常信任,認為學校是他一手辦起來的,沈淵也偏袒他,認為是個難得的人才,要去掉他找不到代替的合适人。
&rdquo老黃問:&ldquo還有什麼問題?&rdquo大林道:&ldquo問題就出在那個&lsquo狐狸精&rsquo身上。
&rdquo 原來沈常青家居寂寞,常常叫陳聰過去談談。
久而久之,這陳聰就成為這洋灰房的熟客。
陳聰去得多,很自然,和玉葉見面也多。
此人本性難改,一見這娘兒們年輕俊俏,孤居寡守,不無非非念頭,眉目間有意挑逗。
玉葉獨居無聊,年少孤守,自然也心煩意亂。
見陳聰風流潇灑,既善言辭,又擅拍馬,也有幾分意思。
隻是沒機會接近。
一年後,陳聰向校董提出建議,為了滿足本鄉有志婦女要求,學校可附設婦女夜校。
沈常青當時就同意,他說:&ldquo我反對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男女受教育應該平等。
&rdquo玉葉一聽說要辦婦女夜校,便吵着要上夜校,公婆寵愛了她,覺得年輕輕的老叫她在鐵籠裡過日子也太過分,該讓她有個機會出去散散心,便也同意。
玉葉利用上婦女夜校機會和陳聰進行接觸,開頭還隻在課堂上眉來眼去,後來借口找陳老師補習功課,一直找到宿舍來,兩個人在陳聰房裡鬼混、胡鬧,說是曾被人撞見兩個人摟在一起親嘴,反映到組織上來&hellip&hellip 老黃問:&ldquo組織怎樣處理?&rdquo大林道:&ldquo我找他談過一次話,可是他矢口否認,說他和沈淵是生死之交,怎會忘恩負義去搞他弟媳。
說時聲淚俱下,十分真切。
我隻警告他注意,群衆已有反映,再胡鬧下去,對他對我們都不利。
他也保證以後行動小心,免予人以口實。
後來,也沒見有什麼事情發生。
&rdquo 說着說着,不知不覺間已到了潭頭鄉口。
三福止步告辭,他說:&ldquo三多哥臨走時交代,有事找小許和我。
&rdquo又問,&ldquo老黃同志什麼時候再到咱鄉?自己去不便,隻要是三、六、九到白龍圩,我們的人都在那兒。
&rdquo 老黃、大林謝了他的護送,便握手告别。
二 一走進村,比起下下木來果有一番不同氣象。
街道是青石闆鋪成的,到處是紅牆新屋,就和普通市鎮住宅區一樣,隻是少了條街道。
大林帶着老黃朝小學宿舍方向走,邊走邊說:&ldquo這就是番客區,住在這兒的都是有錢人,再過去,靠近山坡就不同,破破爛爛,窮苦不堪。
&rdquo 不一會兒,他們到達小學宿舍。
這宿舍也是間外表堂皇、建築華麗的半西式平房,房門外有一個籃球場大小、長方形的青闆石石庭,石庭三面圍以紅磚短牆。
大林又說:&ldquo這房子也是華僑的産業,業主全家在小呂宋,把三分之一租給小學,三分之二交給他的親戚代管。
&rdquo 他們從側門進去,一長條列開三間大房,正中是廳,兩側各有卧室一間,廳外還有一個長方形天井,種了一些花草。
大林掏出門匙打開房門,對老黃說:&ldquo下了鄉,我大半時間都住在這兒。
這兒地位适中,進城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