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也有人朝空放槍顯示威力,其餘的兩個人早已慌作一團,跪倒在地頻頻求饒。
三多問三福:&ldquo他們鬧過事沒有?&rdquo三福道:&ldquo剛一進來就被我們釘住了。
&rdquo三多又問:&ldquo剛才的槍是誰打的?&rdquo三福回答道:&ldquo是我們。
&rdquo三多沉吟半晌始作最後決定:&ldquo放走他們!&rdquo可是那三個人仍賴着不動。
三福罵道:&ldquo便宜了你們,還不快滾!&rdquo還是那頭目開口,他對三多打躬作揖道:&ldquo大哥&hellip&hellip&rdquo大家哄笑着:&ldquo誰是你大哥!&rdquo那頭目面紅耳赤地嗫嚅半天,才說出句:&ldquo十分感謝,你不為難我們,放我們走。
可是我們的家夥都叫繳哩,怎麼回去交代?&rdquo三多冷笑道:&ldquo你們也知道回不去。
&rdquo回頭問:&ldquo誰繳的?&rdquo三福從腰上拔出三條短火丢在地上:&ldquo都在這兒。
&rdquo三多對那三個人訓斥道:&ldquo拿去!便宜你們這次,下次要來,得先打聽打聽這兒的規矩!&rdquo那三個人撿起家夥千多謝萬多謝,鼠竄而去。
三多自回米粉攤,大家議論一番也散了。
二 圩散了,派出巡邏的人也都陸續回來集中,三福檢點人數,詢問情況後,便宣布解散。
老黃特别注意他們的人數武器;人數不少,武器雖是東拼西湊,倒還可用,隻是子彈少了些。
他問三多:&ldquo武器都是個人的?&rdquo三多點頭:&ldquo有個人的,也有公産,都是曆年來打強弱房購置的。
&rdquo老黃又問:&ldquo全鄉共有多少條槍?&rdquo三多道:&ldquo二百來條,不過新式的隻有三十來條。
&rdquo老黃問:&ldquo彈藥夠嗎?&rdquo三福從旁插嘴道:&ldquo就是子彈缺,每條槍平均配不上三十發。
錢倒有,就是買不到,我們把圩場捐收入的一半拿去收買子彈。
&rdquo老黃點點頭,心想:&ldquo家底不薄呀!&rdquo 趕圩的女伴們約苦茶一起回鄉,苦茶卻借故留下,在圩口大樹下等三多。
過路人有的看見她老朝街上張望,便對她開着玩笑,有人故意問:&ldquo苦茶,圩早散哩,你還在等誰?&rdquo有人又故意答:&ldquo還用問哪,三多還沒走!&rdquo苦茶對這些善意的玩笑,都隻笑笑。
的确,她對這個小叔是越來越難舍難分了。
不論是上山下地,是趕圩,有了他,她才感到愉快,心情有所寄托。
反之就感到空虛孤寂。
他們相處越久,這種心情就越發強烈,有時甚至于到了不照顧群衆影響了。
當三多一行人走出圩場,看見苦茶還一個人枯坐在大樹下,三多便問:&ldquo人都走清了,你還在等誰?&rdquo苦茶起身,一聲不響,悄悄地加入隊伍,心裡卻在嘀咕:&ldquo等誰?等你!&rdquo太陽已下山,而朝下下木方向走的人正多,有趕圩回來的,有剛從山上砍柴、放牧回來的。
邊談邊走,山徑道上顯得格外活躍。
将進村時,大林問三多:&ldquo今晚我和老黃有話談,你布置一個地方好不好?&rdquo三多點點頭,卻又到後邊去問苦茶。
苦茶氣呼呼地說:&ldquo等你一會兒結個伴都不樂意,還問我做什麼?&rdquo三多知道剛剛那句沖口而出的話把她得罪了,便低低說:&ldquo不要在衆人面前生我的氣嘛。
辦完這件公事,你再生我的氣行不?&rdquo苦茶還是憤憤不平地說:&ldquo在人家面前,對我總是這樣,怪不得人家要笑話。
&rdquo三多隻得又低聲認錯了。
他一認錯,她又覺得他可憐,心也軟了一半:這樣一個硬漢子,在村裡是說一句話算一句話的,卻在她面前認錯了。
再走一段路,她幾乎把全部氣惱都忘了,說:&ldquo我的老爺子,我已想過,客人就住在咱家。
&rdquo三多再問:&ldquo空出娘的房?&rdquo苦茶含笑地瞪他一眼:&ldquo你别管,我有辦法!&rdquo說着,快步抄到隊伍前頭,先做安排去了。
進了村,大林對老黃說:&ldquo先看看我們的學校。
&rdquo學校設在許家宗祠,一個寬敞大廳用竹篾片隔成三間教室,分成四個班次,容納一百五六十學生,小許是校長兼教師,手下還有兩名助手,都是他從當地高年級學生中培養起來的。
這小學白天讓學生上課,晚上又辦夜校,每周六晚,三晚是婦女班,三晚是農民班。
苦茶、杏花都是婦女班學生,三多、三福有空時候也到農民班來上課。
小許年約二十五六,長的短小,看來還像個初中一二年級學生。
他到下下木已有三年,當年陳鴻開辟了下下木工作,由于三多的要求,便從城裡知識分子黨員中挑出他來,名為辦學,實際是在主持黨務。
他原非本縣人,沒有什麼地方好去,除走走圩,偶爾進進城,很少離開下下木,看來是在這兒生了根。
他誠實刻苦、認真負責,說話不多,但每開口必有一定分量,在村裡上下威信頗高。
三多娘見他人品好,一定要收他做幹兒子,小許也就按照本鄉俗例給三多娘送了一挂豬肉、二瓶酒,拜了三拜,從此本鄉人更把他當作自己人看了。
三多娘在為三多、苦茶的婚事操心同時,也對這幹兒子的婚事關懷起來。
婆媳倆共同替他物色了一個人,叫杏花,是個共青團員。
大家甚至于肯定說:&ldquo三多、苦茶大事一解決,小許和杏花也就快了!&rdquo她們都想把他變成下下木人,&ldquo拜了本鄉人做幹媽,娶了本鄉姑娘,他還能走?&rdquo 而小許對下下木的工作也的确安心,他看見黨的事業,在這塊荒蕪寂寞的山野中開花結果,成長發展,衷心地感到興奮。
因此當年陳鴻同志問他繼續在下下木工作有什麼意見,他就說:&ldquo要是組織上不把我調走,我願意再在下下木工作下去。
&rdquo 當三多、大林、老黃走進學校,小許正在竈間忙着做晚飯。
大林把老黃介紹給他,他幾乎興奮得說不出話,還沒說上三句話,便把褲腳一卷,脫下木屐往外就要走。
大林問他上哪兒?小許想當然地說:&ldquo給老黃同志張羅住的地方去呀。
&rdquo三多道:&ldquo已準備好啦。
&rdquo小許又道:&ldquo那麼吃飯呢?我給你們添點菜去!&rdquo說着又要朝外走,卻又被三多拉住:&ldquo今晚的主人還得我來做。
&rdquo小許有點失望:&ldquo那,我什麼也輪不上?&rdquo一時大家都笑了。
三多家就在學校隔壁,是間祖遺老屋。
房子原不算小,可是五六戶人住在一起,就顯得擁擠。
三多一戶,隻占一間堂屋兩間卧室;一間三多娘住,一間苦茶住,三多隻好長期在外面打遊擊住。
堂屋稍為寬敞些,但擺了祖宗靈位,充當飯廳、起坐間,堆滿大小農具;三多娘養的一頭大豬、幾隻雞,又都要占一席地,因此顯得異常擁擠。
其實在這村上的人,哪一戶又不是人畜同舍? 三多家,現在隻有三口人。
母親二十八歲守寡,把他們兩兄弟含辛茹苦地養大,滿望大兒子成親傳後。
想不到事與願違,大兒子與苦茶成親隻一年,在一次打強弱房時,被許天雄活活砍成五塊,年輕的苦茶從此當了寡婦。
三多是個孝順兒子,能幹又有丈夫氣,看來不弱他大哥。
但是家境貧寒,眼見一年年長大成人,不知不覺已三十出頭,她還沒有能力替他讨門媳婦。
老娘心急,三多卻一點也不在乎,他說:&ldquo大丈夫志在四方,傳宗接代是小事。
&rdquo 苦茶不是本縣人,原籍南縣大同村。
南縣與刺州雖是緊鄰,但隔着一座青霞山,交通不便,來往不多,相互間十分隔膜。
十一年前,在她十九歲的時候,從大同下嫁到下下木,隻有一年光景就成了寡婦。
當年上下木和下下木在打強弱房,雙方死了不少人,不分勝負,都不想停下。
當時成為這鄉頭目的是三多大哥許三成,對手就是許天雄。
當時許天雄羽毛未豐,雙方實力相等,因此打了快一年,還是個對峙局面。
不久,山區雨季來臨,連下了七八天大雨,青霞山山洪暴作,奔騰而下,把半個下下木陷在洪流中。
下下木人忙于對付水患,加以許三成身染瘧疾,動彈不得。
許天雄認為時機難得,點齊人馬,偷過封鎖線,乘機入侵下下木。
當時三多在村口炮樓守夜,聽說敵人進村,連忙回村搶救,已經遲了,全村陷在極度混亂中,他東奔西跑,都聽說上下木人已全進村,無法抵擋,正在殺人放火。
想起三成病重在家,趕回搶救,大哥已被砍成五塊,人頭也不知去向,新婚大嫂苦茶被捆綁在地,兀自昏迷不醒。
當時三多心膽俱裂,心想:&ldquo不報此仇,枉為男子漢!&rdquo想出來和許天雄決死,但許天雄在得手後,已整師退回上下木。
這場械鬥打了一年半才結束,最後許天雄雖然派人把那用石灰水腌制的許三成首級送還下下木,苦茶卻成了寡婦。
下下木人更加赤貧了。
大仇報不了,家園尚待重整,三多扛起對老母寡嫂贍養的重擔。
鄉裡老大說:&ldquo天下不可一日無君。
&rdquo他們在祖祠上舉行了幾天族議,最後才把那面象征着最高權力的黑旗,在祖宗神位面前授給許三多,并對他說:&ldquo孩子,你要為鄉裡,也為祖先争光榮!&rdquo三多揮起牛刀當衆砍掉雞頭宣誓道:&ldquo我如不能為鄉裡、為祖先報仇,就像這隻公雞!&rdquo從此,他就扛起全鄉的責任,帶領大家上山、下地,重整破落家園! 十年來,苦茶一直無意改嫁,苦守着這個貧窮清苦的家,安心地上孝順婆婆、下照顧小叔,過得還心安理得。
她年輕,在山區婦女中,人也長得不算難看,要改嫁是不難的,為什麼甘心苦守呢?是對生活抱着絕望态度,還是怕流言中傷?都不是!她是另有打算的。
她從守寡的第三年起就對小叔三多抱着期望。
她對死去的丈夫,是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合的,拜了天地才見第一次面,并沒有感情。
對三多卻不同,不僅日夕相處,也實在看出他那出衆的才能,暗自敬服。
有這樣好的對象,她怎能沒有情? 在下下木,有這樣從祖先時代就保留下來的老規矩,寡嫂可以改嫁小叔。
就下下木來說,就有不少這類人,也有三十來歲的寡嫂改嫁給十多歲小叔的,形成這條老規矩的原因很多:窮山區沒有人肯下嫁,人民窮苦要讨門親事不易! 苦茶想:有了現成對象,為什麼還要往外找呢?她是決心守着他!三多娘是個明白人,她對這個賢淑的寡媳也有打算,苦茶的心事她看得最明白,家裡勞動力少,内内外外都少不了她,因此也不主張她改嫁出去,最好把她許給三多。
至于三多,他是了解他娘和苦茶心意的。
母親少不了她,家裡内外也少不了她,從個人情感來說,兩人年紀相當,日夕相處,又經常得到她無微不至的親切照顧、關懷,又怎能說沒點情分?但他好勝好強,總覺得大丈夫要能頂天立地,做番大事業,株守山區有什麼出息?也覺得同自己寡嫂結合沒什麼光彩,感情上離不開,面子過不去,一拖就是這些年,他們的關系就變得非常微妙:不願分開,又沒有勇氣結合。
三 苦茶比三多提前一步回家,進門就對婆婆說:&ldquo多叔接了個新客人回來。
&rdquo三多娘問:&l
三多問三福:&ldquo他們鬧過事沒有?&rdquo三福道:&ldquo剛一進來就被我們釘住了。
&rdquo三多又問:&ldquo剛才的槍是誰打的?&rdquo三福回答道:&ldquo是我們。
&rdquo三多沉吟半晌始作最後決定:&ldquo放走他們!&rdquo可是那三個人仍賴着不動。
三福罵道:&ldquo便宜了你們,還不快滾!&rdquo還是那頭目開口,他對三多打躬作揖道:&ldquo大哥&hellip&hellip&rdquo大家哄笑着:&ldquo誰是你大哥!&rdquo那頭目面紅耳赤地嗫嚅半天,才說出句:&ldquo十分感謝,你不為難我們,放我們走。
可是我們的家夥都叫繳哩,怎麼回去交代?&rdquo三多冷笑道:&ldquo你們也知道回不去。
&rdquo回頭問:&ldquo誰繳的?&rdquo三福從腰上拔出三條短火丢在地上:&ldquo都在這兒。
&rdquo三多對那三個人訓斥道:&ldquo拿去!便宜你們這次,下次要來,得先打聽打聽這兒的規矩!&rdquo那三個人撿起家夥千多謝萬多謝,鼠竄而去。
三多自回米粉攤,大家議論一番也散了。
二 圩散了,派出巡邏的人也都陸續回來集中,三福檢點人數,詢問情況後,便宣布解散。
老黃特别注意他們的人數武器;人數不少,武器雖是東拼西湊,倒還可用,隻是子彈少了些。
他問三多:&ldquo武器都是個人的?&rdquo三多點頭:&ldquo有個人的,也有公産,都是曆年來打強弱房購置的。
&rdquo老黃又問:&ldquo全鄉共有多少條槍?&rdquo三多道:&ldquo二百來條,不過新式的隻有三十來條。
&rdquo老黃問:&ldquo彈藥夠嗎?&rdquo三福從旁插嘴道:&ldquo就是子彈缺,每條槍平均配不上三十發。
錢倒有,就是買不到,我們把圩場捐收入的一半拿去收買子彈。
&rdquo老黃點點頭,心想:&ldquo家底不薄呀!&rdquo 趕圩的女伴們約苦茶一起回鄉,苦茶卻借故留下,在圩口大樹下等三多。
過路人有的看見她老朝街上張望,便對她開着玩笑,有人故意問:&ldquo苦茶,圩早散哩,你還在等誰?&rdquo有人又故意答:&ldquo還用問哪,三多還沒走!&rdquo苦茶對這些善意的玩笑,都隻笑笑。
的确,她對這個小叔是越來越難舍難分了。
不論是上山下地,是趕圩,有了他,她才感到愉快,心情有所寄托。
反之就感到空虛孤寂。
他們相處越久,這種心情就越發強烈,有時甚至于到了不照顧群衆影響了。
當三多一行人走出圩場,看見苦茶還一個人枯坐在大樹下,三多便問:&ldquo人都走清了,你還在等誰?&rdquo苦茶起身,一聲不響,悄悄地加入隊伍,心裡卻在嘀咕:&ldquo等誰?等你!&rdquo太陽已下山,而朝下下木方向走的人正多,有趕圩回來的,有剛從山上砍柴、放牧回來的。
邊談邊走,山徑道上顯得格外活躍。
将進村時,大林問三多:&ldquo今晚我和老黃有話談,你布置一個地方好不好?&rdquo三多點點頭,卻又到後邊去問苦茶。
苦茶氣呼呼地說:&ldquo等你一會兒結個伴都不樂意,還問我做什麼?&rdquo三多知道剛剛那句沖口而出的話把她得罪了,便低低說:&ldquo不要在衆人面前生我的氣嘛。
辦完這件公事,你再生我的氣行不?&rdquo苦茶還是憤憤不平地說:&ldquo在人家面前,對我總是這樣,怪不得人家要笑話。
&rdquo三多隻得又低聲認錯了。
他一認錯,她又覺得他可憐,心也軟了一半:這樣一個硬漢子,在村裡是說一句話算一句話的,卻在她面前認錯了。
再走一段路,她幾乎把全部氣惱都忘了,說:&ldquo我的老爺子,我已想過,客人就住在咱家。
&rdquo三多再問:&ldquo空出娘的房?&rdquo苦茶含笑地瞪他一眼:&ldquo你别管,我有辦法!&rdquo說着,快步抄到隊伍前頭,先做安排去了。
進了村,大林對老黃說:&ldquo先看看我們的學校。
&rdquo學校設在許家宗祠,一個寬敞大廳用竹篾片隔成三間教室,分成四個班次,容納一百五六十學生,小許是校長兼教師,手下還有兩名助手,都是他從當地高年級學生中培養起來的。
這小學白天讓學生上課,晚上又辦夜校,每周六晚,三晚是婦女班,三晚是農民班。
苦茶、杏花都是婦女班學生,三多、三福有空時候也到農民班來上課。
小許年約二十五六,長的短小,看來還像個初中一二年級學生。
他到下下木已有三年,當年陳鴻開辟了下下木工作,由于三多的要求,便從城裡知識分子黨員中挑出他來,名為辦學,實際是在主持黨務。
他原非本縣人,沒有什麼地方好去,除走走圩,偶爾進進城,很少離開下下木,看來是在這兒生了根。
他誠實刻苦、認真負責,說話不多,但每開口必有一定分量,在村裡上下威信頗高。
三多娘見他人品好,一定要收他做幹兒子,小許也就按照本鄉俗例給三多娘送了一挂豬肉、二瓶酒,拜了三拜,從此本鄉人更把他當作自己人看了。
三多娘在為三多、苦茶的婚事操心同時,也對這幹兒子的婚事關懷起來。
婆媳倆共同替他物色了一個人,叫杏花,是個共青團員。
大家甚至于肯定說:&ldquo三多、苦茶大事一解決,小許和杏花也就快了!&rdquo她們都想把他變成下下木人,&ldquo拜了本鄉人做幹媽,娶了本鄉姑娘,他還能走?&rdquo 而小許對下下木的工作也的确安心,他看見黨的事業,在這塊荒蕪寂寞的山野中開花結果,成長發展,衷心地感到興奮。
因此當年陳鴻同志問他繼續在下下木工作有什麼意見,他就說:&ldquo要是組織上不把我調走,我願意再在下下木工作下去。
&rdquo 當三多、大林、老黃走進學校,小許正在竈間忙着做晚飯。
大林把老黃介紹給他,他幾乎興奮得說不出話,還沒說上三句話,便把褲腳一卷,脫下木屐往外就要走。
大林問他上哪兒?小許想當然地說:&ldquo給老黃同志張羅住的地方去呀。
&rdquo三多道:&ldquo已準備好啦。
&rdquo小許又道:&ldquo那麼吃飯呢?我給你們添點菜去!&rdquo說着又要朝外走,卻又被三多拉住:&ldquo今晚的主人還得我來做。
&rdquo小許有點失望:&ldquo那,我什麼也輪不上?&rdquo一時大家都笑了。
三多家就在學校隔壁,是間祖遺老屋。
房子原不算小,可是五六戶人住在一起,就顯得擁擠。
三多一戶,隻占一間堂屋兩間卧室;一間三多娘住,一間苦茶住,三多隻好長期在外面打遊擊住。
堂屋稍為寬敞些,但擺了祖宗靈位,充當飯廳、起坐間,堆滿大小農具;三多娘養的一頭大豬、幾隻雞,又都要占一席地,因此顯得異常擁擠。
其實在這村上的人,哪一戶又不是人畜同舍? 三多家,現在隻有三口人。
母親二十八歲守寡,把他們兩兄弟含辛茹苦地養大,滿望大兒子成親傳後。
想不到事與願違,大兒子與苦茶成親隻一年,在一次打強弱房時,被許天雄活活砍成五塊,年輕的苦茶從此當了寡婦。
三多是個孝順兒子,能幹又有丈夫氣,看來不弱他大哥。
但是家境貧寒,眼見一年年長大成人,不知不覺已三十出頭,她還沒有能力替他讨門媳婦。
老娘心急,三多卻一點也不在乎,他說:&ldquo大丈夫志在四方,傳宗接代是小事。
&rdquo 苦茶不是本縣人,原籍南縣大同村。
南縣與刺州雖是緊鄰,但隔着一座青霞山,交通不便,來往不多,相互間十分隔膜。
十一年前,在她十九歲的時候,從大同下嫁到下下木,隻有一年光景就成了寡婦。
當年上下木和下下木在打強弱房,雙方死了不少人,不分勝負,都不想停下。
當時成為這鄉頭目的是三多大哥許三成,對手就是許天雄。
當時許天雄羽毛未豐,雙方實力相等,因此打了快一年,還是個對峙局面。
不久,山區雨季來臨,連下了七八天大雨,青霞山山洪暴作,奔騰而下,把半個下下木陷在洪流中。
下下木人忙于對付水患,加以許三成身染瘧疾,動彈不得。
許天雄認為時機難得,點齊人馬,偷過封鎖線,乘機入侵下下木。
當時三多在村口炮樓守夜,聽說敵人進村,連忙回村搶救,已經遲了,全村陷在極度混亂中,他東奔西跑,都聽說上下木人已全進村,無法抵擋,正在殺人放火。
想起三成病重在家,趕回搶救,大哥已被砍成五塊,人頭也不知去向,新婚大嫂苦茶被捆綁在地,兀自昏迷不醒。
當時三多心膽俱裂,心想:&ldquo不報此仇,枉為男子漢!&rdquo想出來和許天雄決死,但許天雄在得手後,已整師退回上下木。
這場械鬥打了一年半才結束,最後許天雄雖然派人把那用石灰水腌制的許三成首級送還下下木,苦茶卻成了寡婦。
下下木人更加赤貧了。
大仇報不了,家園尚待重整,三多扛起對老母寡嫂贍養的重擔。
鄉裡老大說:&ldquo天下不可一日無君。
&rdquo他們在祖祠上舉行了幾天族議,最後才把那面象征着最高權力的黑旗,在祖宗神位面前授給許三多,并對他說:&ldquo孩子,你要為鄉裡,也為祖先争光榮!&rdquo三多揮起牛刀當衆砍掉雞頭宣誓道:&ldquo我如不能為鄉裡、為祖先報仇,就像這隻公雞!&rdquo從此,他就扛起全鄉的責任,帶領大家上山、下地,重整破落家園! 十年來,苦茶一直無意改嫁,苦守着這個貧窮清苦的家,安心地上孝順婆婆、下照顧小叔,過得還心安理得。
她年輕,在山區婦女中,人也長得不算難看,要改嫁是不難的,為什麼甘心苦守呢?是對生活抱着絕望态度,還是怕流言中傷?都不是!她是另有打算的。
她從守寡的第三年起就對小叔三多抱着期望。
她對死去的丈夫,是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合的,拜了天地才見第一次面,并沒有感情。
對三多卻不同,不僅日夕相處,也實在看出他那出衆的才能,暗自敬服。
有這樣好的對象,她怎能沒有情? 在下下木,有這樣從祖先時代就保留下來的老規矩,寡嫂可以改嫁小叔。
就下下木來說,就有不少這類人,也有三十來歲的寡嫂改嫁給十多歲小叔的,形成這條老規矩的原因很多:窮山區沒有人肯下嫁,人民窮苦要讨門親事不易! 苦茶想:有了現成對象,為什麼還要往外找呢?她是決心守着他!三多娘是個明白人,她對這個賢淑的寡媳也有打算,苦茶的心事她看得最明白,家裡勞動力少,内内外外都少不了她,因此也不主張她改嫁出去,最好把她許給三多。
至于三多,他是了解他娘和苦茶心意的。
母親少不了她,家裡内外也少不了她,從個人情感來說,兩人年紀相當,日夕相處,又經常得到她無微不至的親切照顧、關懷,又怎能說沒點情分?但他好勝好強,總覺得大丈夫要能頂天立地,做番大事業,株守山區有什麼出息?也覺得同自己寡嫂結合沒什麼光彩,感情上離不開,面子過不去,一拖就是這些年,他們的關系就變得非常微妙:不願分開,又沒有勇氣結合。
三 苦茶比三多提前一步回家,進門就對婆婆說:&ldquo多叔接了個新客人回來。
&rdquo三多娘問:&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