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教育與承傳 (1946)

關燈
OntheTransmissionofChristianity 戰争期間,我們的興趣很快由報紙的戰争報道,轉向剛剛退下戰場的随便哪個親曆者的報告。

    這本小書,書稿一交到我手,就給我同等興奮。

    讨論教育、讨論宗教教育,固然值得欽羨;可是這裡,我們擁有一些不同的東西&mdash&mdash一手資料。

    我們隻是讨論,它卻記錄了現存體系所導緻的實際結果。

    加之作者并非教育官員、并非校長、并非聖工人員,甚至都不是個職業教師,此書之價值就更顯其大。

    他所記錄的這些事實,是他做某項戰時工作時,不期而遇的一些事實(你也可以說是他瞎碰的)。

     當然,除此之外,書中還有其他東西。

    而我之所以隻是強調其史料價值,因為在我看來,這是其中最最重要的東西&mdash&mdash公衆應集中注意的東西。

    作者講稿之梗概&mdash&mdash或者說讨論的開場白&mdash&mdash的确充滿興味,而且很多人都期望對此評點一二。

    它們是書中最容易加以讨論的部分。

    然而我堅持認為,集中注意于這部分之上,就跑偏了。

     即便容許假定說,作者可能(他對此樂信不疑)具有當教師的非凡天分,在他的記錄裡面,仍有兩個雷打不動的事實。

    其一,現行體制下,基督信仰的内容及其辯護并未擺在絕大多數學童面前;其二,即便擺在面前,大多數學童發覺它們難以接受。

    這兩個事實的重要之處在于,它們刮走了迷霧,刮走了經常被提出的且經常得到相信的&ldquo宗教式微之理由&rdquo的迷霧。

    要是我們注意到,當前的年青人發現正确解答算術題越來越難,我們應當推想,當我們發現學校已經數年不教算術,此事就會得到充分解釋。

    有此發現之後,對那些提出大而無當之解釋的人,我們應當充耳不聞&mdash&mdash有人說,愛因斯坦的影響,使得祖祖輩輩對固定的數字關系的信念,元氣大傷;有人說,警匪片已經解消了得到正确答案的欲望;有人說,意識之進化,業已進入後算術階段。

    若明晰又簡潔的解釋,涵蓋了全部事實,就不用考慮其他解釋了。

    要是從未有人告訴年青一代基督徒說過什麼,他們從未聽到任何對基督信仰之辯護,那麼,他們的不可知論或無動于衷就得到充分解釋。

    沒必要扯得更遠:沒必要談論這個時代的整體知識氣候,談論技術文明對城市生活品格之影響。

    一經發現他們之無知是因為缺乏教導,我們也就找到了補救之方。

    年青一代的天性裡,沒有什麼東西使得他們沒能力接受基督信仰。

    要是有人準備告訴他們,他們顯然情願去聽。

     我當然承認,作者找到的這一解釋,隻不過把問題向後推了一代。

    今日年青人之非基督(un-Christian),是因為老師給他們傳授基督信仰,要麼不願,要麼無能。

    至于老師之無能或不信,則要尋找更大且無疑更模糊的解釋。

    可是注意,這是個曆史問題。

    今日之校長,絕大部分都是二十年前的大學生&mdash&mdash是&ldquo後戰争&rdquo時代的産品。

    正是二十年代的精神氣候主宰着今日之班級課堂。

    換言之,年青人之無信仰,其根源不在這些年青人身上。

    他們所具有的外表&mdash&mdash直至他們得到更好教育&mdash&mdash是早前時代之回潮。

    并無什麼内在的東西,制止他們接受信仰。

     這一顯而易見的事實&mdash&mdash每代人都由上代人教育&mdash&md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