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首要及次要之事 (1942)

關燈
牆壁,或用來在教堂點燃敬虔。

    偉大悲劇要麼由宗教詩人編導,來禮拜狄奧尼索斯;要麼由商業詩人編導,以取悅休半日假的倫敦佬。

     正是在19世紀,我們意識到藝術的全部尊嚴。

    我們開始對之&ldquo大講特講&rdquo(takeitseriously),恰如納粹大講特講神話體系。

    但其結果看來卻是,審美生活之誤置。

    其中沒給我們留下什麼,除了高雅之作與&ldquo流行&rdquo之作,前者越來越無人願意去讀、去聽或去看,後者則無論創作者還是樂享者都感到羞慚。

    恰如納粹,把一個雖真實卻從屬的善(areal,butsubordinategood),擡得太高,我們差點失去了那個善本身。

     琢磨此事越久,我越是懷疑我窺見一項定律:無意對談,越像對談。

    把一條寵物狗當作生命中心的那個女人,都頭來,失去的不隻是她做人的用處和尊嚴,而且失去了養狗的原本樂趣。

    把飲酒當作頭等大事的那個男人,不僅會丢掉工作,而且會喪失味覺,喪失享受醉酒之樂的全部能力。

    在人生的那麼一兩個時刻,感到宇宙的意義就集中在一位女人身上,這是件光榮事&mdash&mdash隻要其他義務或歡樂還能把你的心思從她身上移開,就是件光榮事。

    然而,諸事不顧,隻是一心想她(這事有時行得通),後果會如何?當然,這一定律早被發現,但它還是經得住一再發現。

    它可以表述如下:每一次取小善舍大善、取部分之善而舍全體之善,此等犧牲的結果就是,小善或部分之善也一同失喪。

     誠然,世界就是這個樣子。

    要是以掃果真以長子名分,換取了一碗紅豆湯的好處,那麼他算是幸運的特例。

    把次要之事放在首位,你無法完成它;你隻有藉着把首要之事置于首位,才能完成那次要之事。

    如此一來,&ldquo什麼事才是首要之事&rdquo這個問題,就不僅是哲學問題,而是每個人都該關切的事了。

     在此語境下,不可能不去追問,我們自己的文明在過去三十年間,把什麼置于首位。

    答案很是明白。

    它将自己置于首位。

    維系文明(topreservecivilization)成了偉大目标;文明之瓦解,成了最大煩惱。

    和平、生活高水準、衛生、交通、科學、娛樂&mdash&mdash所有這些我們通常所謂的文明,成了我們的目的(ends)。

    人們會這樣答對:當文明危難之時,我們關心文明就極為自然,極為必需。

    可是,要是完全搞颠倒了呢?&mdash&mdash要是文明之所以陷于危急,恰是因為我們所有人都把文明當成至善(summumbonum)呢?或許走這條路,無法保衛文明。

    或許,文明恐怕永無甯日,直到我們除了在意它之外,還在意點别的。

     這一假設,蠻有事實根據。

    就拿追求和平(可以說是文明的要素之一)來說吧,我想,很多人如今都會同意,和平欲求所主導的外交政策,正是一條走向戰争之路。

    再說了,在文明成為人類活動一支獨大的目标之前,文明可曾萬分危急?對過去時代的魯莽的理想化,比比皆是,我不願為之煽風點火。

    祖先跟我們一樣殘暴,荒淫,貪婪,愚蠢。

    然而,當他們不隻關切文明,而且關切其他事&mdash&mdash在不同時代關心形形色色的事,關心神的旨意,榮耀,個人榮譽,正統(doctrinalpurity),公義&mdash&mdash難道因此經常陷于文明消失的嚴重危險之中麼? 這一提議,至少值得一思。

    誠然,除非我們把文明置于次要地位,否則文明永無甯日,假如此言不虛,那麼立即就會有個問題,對誰次要?誰是首要之事?我在此隻能答複說,要是我們并不知道,首要之事及唯一真正切實之事就是,動身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