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首要及次要之事 (1942)
關燈
小
中
大
FirstandSecondThings
我在1942年6月6日的《時代與潮流》雜志上讀到,德國人将哈根,而不是齊格弗裡德樹立為他們的民族英雄,我樂得差點笑出聲來。
因為我是個浪漫人(romanticperson)。
青春年少之時的一個黃金夏日,我從留聲機上首次聽聞《女武神的騎行》,并看到阿瑟·拉克姆給《尼伯龍根的指環》所配插圖。
打那時起,我就縱情于我的尼伯龍根,尤其是此故事的瓦格納版。
甚至在今日,這些書卷的那股氣息仍能令我心馳神往,帶着初戀記憶的那絲痛楚。
因此,當納粹攫取我的珍寶,把它弄成他們意識形态的一部分時,那是一個苦澀時刻。
不過現在,一切都好了。
他們自己已經證明,沒有能力消化它。
他們保留這一故事,隻能靠将它颠倒本末,把其中一個小壞蛋弄成英雄。
無疑,他們立場裡的邏輯馬上會令他們走得更遠,将宣布阿爾伯裡希為北方精神的真正化身。
這時,他們就把所竊之物還給了我。
說到北方精神(Nordicspirit),就令我想起,他們企圖利用《指環》,隻是他們整體利用&ldquo北方&rdquo這個更大企圖的一個實例。
這一更大企圖同樣可笑。
認強力(might)為正義(right)的人,有何資格去說,他們也是奧丁的崇拜者?奧丁的全部要義在于,他秉有正義,而無強力。
北方宗教的全部要義在于,所有神話中唯獨它告訴人們去侍奉諸神,毫不諱言諸神在負隅頑抗,而且注定最終落敗。
&ldquo我要與奧丁一同赴死&rdquo,史蒂文森寓言故事裡的流浪者說。
這就證明,史蒂文森懂得一些北方精神,而德國壓根理解不了。
諸神将隕落。
奧丁的智慧、托爾的英勇(托爾有點像約克郡人)及巴爾德耳的美,終将被愚蠢巨人們及畸形巨怪的權力政治(realpolitik)所粉碎。
但這一點也動搖不了自由人的忠誠。
因而,如我等所望,真正的德國詩篇都關乎英勇抗争,關乎殊死搏鬥。
說到這兒,我猛然想到,我好像撞上了一個引人矚目的悖論。
全歐洲唯一的一批人,力圖将他們的前基督神話體系複興為活的信仰,卻怎麼顯得自己沒能力理解這一殘餘的神話體系?在任何情況下,倒退都可悲&mdash&mdash其可悲,一如某人長大成人,卻退回到其預科學校的氣質(ethos)。
不過,你倒能指望他,至少明白禁止搞小動作的規矩,至少清楚新生不應把手揣到口袋裡。
為了小善而犧牲大善,最終又連小善都沒得到&mdash&mdash這是出奇的愚蠢。
為了一塌糊塗的神話體系而出賣其名分(birthright),接着又将神話體系全部弄錯&mdash&mdash他們又是如何做到的?因為非常明顯的是,我(甯願用菘藍将自己的臉染得靛青,也不願說真的有個奧丁)從奧丁神話中得到了他所能提供的全部的善和趣(fun),而納粹的奧丁主義者一點都沒得到。
不過在我看來,如我所想,這或許并不像是一個悖論。
或者至少說,它是個悖論,卻時時發生,人如今差不多已經習慣了。
其他實例開始浮現腦際。
直至相當晚近的現代&mdash&mdash我想直至浪漫主義時期&mdash&mdash尚無人提出,文學與藝術之目的在于自身。
它們&ldquo屬于生活的裝點&rdquo,它們提供&ldquo無邪消遣&rdquo(innocentdiversion);它們或是&ldquo閑情逸緻&rdquo(refinedourmanners),或&ldquo感發志意&rdquo(incitedustovirtue),或頌贊諸神。
偉大樂曲曾為彌撒而作;偉大繪畫曾被用來填補尊貴的庇護人的餐廳
因為我是個浪漫人(romanticperson)。
青春年少之時的一個黃金夏日,我從留聲機上首次聽聞《女武神的騎行》,并看到阿瑟·拉克姆給《尼伯龍根的指環》所配插圖。
打那時起,我就縱情于我的尼伯龍根,尤其是此故事的瓦格納版。
甚至在今日,這些書卷的那股氣息仍能令我心馳神往,帶着初戀記憶的那絲痛楚。
因此,當納粹攫取我的珍寶,把它弄成他們意識形态的一部分時,那是一個苦澀時刻。
不過現在,一切都好了。
他們自己已經證明,沒有能力消化它。
他們保留這一故事,隻能靠将它颠倒本末,把其中一個小壞蛋弄成英雄。
無疑,他們立場裡的邏輯馬上會令他們走得更遠,将宣布阿爾伯裡希為北方精神的真正化身。
這時,他們就把所竊之物還給了我。
說到北方精神(Nordicspirit),就令我想起,他們企圖利用《指環》,隻是他們整體利用&ldquo北方&rdquo這個更大企圖的一個實例。
這一更大企圖同樣可笑。
認強力(might)為正義(right)的人,有何資格去說,他們也是奧丁的崇拜者?奧丁的全部要義在于,他秉有正義,而無強力。
北方宗教的全部要義在于,所有神話中唯獨它告訴人們去侍奉諸神,毫不諱言諸神在負隅頑抗,而且注定最終落敗。
&ldquo我要與奧丁一同赴死&rdquo,史蒂文森寓言故事裡的流浪者說。
這就證明,史蒂文森懂得一些北方精神,而德國壓根理解不了。
諸神将隕落。
奧丁的智慧、托爾的英勇(托爾有點像約克郡人)及巴爾德耳的美,終将被愚蠢巨人們及畸形巨怪的權力政治(realpolitik)所粉碎。
但這一點也動搖不了自由人的忠誠。
因而,如我等所望,真正的德國詩篇都關乎英勇抗争,關乎殊死搏鬥。
說到這兒,我猛然想到,我好像撞上了一個引人矚目的悖論。
全歐洲唯一的一批人,力圖将他們的前基督神話體系複興為活的信仰,卻怎麼顯得自己沒能力理解這一殘餘的神話體系?在任何情況下,倒退都可悲&mdash&mdash其可悲,一如某人長大成人,卻退回到其預科學校的氣質(ethos)。
不過,你倒能指望他,至少明白禁止搞小動作的規矩,至少清楚新生不應把手揣到口袋裡。
為了小善而犧牲大善,最終又連小善都沒得到&mdash&mdash這是出奇的愚蠢。
為了一塌糊塗的神話體系而出賣其名分(birthright),接着又将神話體系全部弄錯&mdash&mdash他們又是如何做到的?因為非常明顯的是,我(甯願用菘藍将自己的臉染得靛青,也不願說真的有個奧丁)從奧丁神話中得到了他所能提供的全部的善和趣(fun),而納粹的奧丁主義者一點都沒得到。
不過在我看來,如我所想,這或許并不像是一個悖論。
或者至少說,它是個悖論,卻時時發生,人如今差不多已經習慣了。
其他實例開始浮現腦際。
直至相當晚近的現代&mdash&mdash我想直至浪漫主義時期&mdash&mdash尚無人提出,文學與藝術之目的在于自身。
它們&ldquo屬于生活的裝點&rdquo,它們提供&ldquo無邪消遣&rdquo(innocentdiversion);它們或是&ldquo閑情逸緻&rdquo(refinedourmanners),或&ldquo感發志意&rdquo(incitedustovirtue),或頌贊諸神。
偉大樂曲曾為彌撒而作;偉大繪畫曾被用來填補尊貴的庇護人的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