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教條與宇宙 (1943)
關燈
小
中
大
istoricalstatement),具備這樣一種能力:知識愈長進,會使其意涵愈趨豐富複雜,不會使其發生内在變化。
這種能力在别處,大抵在形式原理(formalprinciples)中才能找到。
比如說,當尼西亞信經裡說&ldquo祂從天而降&rdquo,其作者腦海中就是從天的位置到地表位置的一個位移&mdash&mdash就像傘兵空降。
這可能是實情(盡管我一時半會不會以為就是這樣)。
後來,其他人或許連空間之天(spatialheaven)也加以抛棄。
可是這一轉變,一點都沒影響所斷定之事的重要意義,也沒影響其可信性。
無論怎麼看,這事是個神迹;無論怎麼看,有助于形成信仰的那些心像(mentalimages)都并非關鍵所在。
當一位中非歸信者和哈萊街醫學專家都斷定基督死後複活時,毫無疑問,他們的思想有着巨大不同。
對于其中一位而言,已死之身站了起來這幅圖像已經足夠;而另一位或許會想到,一系列的生物化學進程以至物理進程,開始倒過來運行。
醫生知道,就他經驗所及,這些進程從未倒過來運行;黑人則知道,死人不會站起來行走。
他們都面對神迹,也都知道這是神迹。
要是二人都認為神迹絕無可能(impossible),那麼其唯一不同就在于,醫生會詳細闡明這一絕無可能,給死人不會走動這一簡單陳述塗上濃墨重彩。
要是二人都信神迹,醫生會說的全部内容,就無過于分析并疏解&ldquo祂起身&rdquo(Herose)這些詞了。
當《創世記》的作者說,上帝依照自己的形象造人,他心中的畫面或許是,一個隐隐約約有形有體的上帝正在造人,就像一個小孩在用橡皮泥捏人。
一個現代的基督教哲學家或許會想到這樣一個進程:從物質之創造開始,一直延續到這一星球上出現一種有機體,适合領受屬靈生命及生物生命的有機體。
二人本質上都指的是同一件事。
二人也共同否認同一件事&mdash&mdash即靈性(spirituality)之産生靠的是物質之内的某種盲目力量這一學說。
這是否意味着,教育層次不同的基督徒,讀着同樣的文字,心中所懷的卻是截然不同的信念?當然不是了。
其一緻之處在于實質(substance),分歧之處在于皮相(shadow)。
一個人想象,地是平的,上帝則坐在高天之上。
而另一個人則根據懷特海教授之哲學,去看上帝和創世。
二人之不同恰好無關痛癢。
或許在你看來,這有些誇大其詞。
是嗎?就物質實存(materialreality)而言,我們而今終于被迫下結論說,除了其數學(itsmathematics),我們對此一無所知。
人最初用作算籌的沙灘上的石子、德谟克利特所想象的原子、平民百姓的空間圖景,最終都是皮相(shadow):知識之實質是數字(number),數字是心靈與事物之間的唯一聯絡者。
自然本身是什麼,我們捕捉不到;關于她,在天真之人看來就是闆上釘釘的事情,最終卻最為虛幻。
我們關于屬靈實存(spiritualreality)的知識,也是這樣。
上帝本身到底是怎樣的一位,哲學家應如何去想祂,一直逃離于我們的知識之外。
伴随着宗教的精細的世界圖景,曾經看上去那麼堅不可摧,到頭來隻是皮相(shadows)。
長遠看來,我們走向實存的唯一通道,就是宗教本身&mdash&mdash禱告(prayer)、聖禮(sacrament)、悔改(repentance)及敬拜(adoration)。
恰如數學,宗教之成長來自内部,其朽壞也來自内部。
猶太人比異教徒知道得多,基督徒比猶太人知道得多,而現代的模棱兩可的宗教人士(vaguelyreligiousman)則比這三者任何一個知道得少。
可是就像數學,它依然是它自己,依然能被應用于關于物質宇宙的任何新理論,不會被淘汰。
無論何人來到神面前,他都會發現,使得他不同于其他時代人甚至不同于昨日之我的那些東西,都會從他身上掉落。
不管他是否有此心願。
他重歸故裡(wherehealwayswas),重歸人人所居之地(whereeverymanalwaysis)。
&ldquo新的遊戲同老的遊戲一樣。
&rdquo切莫自欺。
我們的宇宙圖景變得再複雜,也不會阻止我們見到上帝:并無屍布、森林或灌木叢,厚得可以屏蔽上帝。
我們在《啟示錄》裡讀到,祂坐在寶座上面,&ldquo從祂面前天地都逃避&rdquo。
任何時刻,對我們每個人,這或許都會發生。
轉眼之間,在小得無法度量的一段時間裡,在任何地方,一切仿佛将我們與上帝分開的事物,都可能逃避,都可能消失,将我們赤裸在祂面前,仿佛我們就是世間第一個人,世間唯一的人,仿佛世間一無所有隻有祂和我。
由于這一接觸終究躲不過去,由于它既不意味着福音也不意味着恐怖,所以生命要務就是學着歡喜它。
這是第一誡命,也是最大的誡命。
這種能力在别處,大抵在形式原理(formalprinciples)中才能找到。
比如說,當尼西亞信經裡說&ldquo祂從天而降&rdquo,其作者腦海中就是從天的位置到地表位置的一個位移&mdash&mdash就像傘兵空降。
這可能是實情(盡管我一時半會不會以為就是這樣)。
後來,其他人或許連空間之天(spatialheaven)也加以抛棄。
可是這一轉變,一點都沒影響所斷定之事的重要意義,也沒影響其可信性。
無論怎麼看,這事是個神迹;無論怎麼看,有助于形成信仰的那些心像(mentalimages)都并非關鍵所在。
當一位中非歸信者和哈萊街醫學專家都斷定基督死後複活時,毫無疑問,他們的思想有着巨大不同。
對于其中一位而言,已死之身站了起來這幅圖像已經足夠;而另一位或許會想到,一系列的生物化學進程以至物理進程,開始倒過來運行。
醫生知道,就他經驗所及,這些進程從未倒過來運行;黑人則知道,死人不會站起來行走。
他們都面對神迹,也都知道這是神迹。
要是二人都認為神迹絕無可能(impossible),那麼其唯一不同就在于,醫生會詳細闡明這一絕無可能,給死人不會走動這一簡單陳述塗上濃墨重彩。
要是二人都信神迹,醫生會說的全部内容,就無過于分析并疏解&ldquo祂起身&rdquo(Herose)這些詞了。
當《創世記》的作者說,上帝依照自己的形象造人,他心中的畫面或許是,一個隐隐約約有形有體的上帝正在造人,就像一個小孩在用橡皮泥捏人。
一個現代的基督教哲學家或許會想到這樣一個進程:從物質之創造開始,一直延續到這一星球上出現一種有機體,适合領受屬靈生命及生物生命的有機體。
二人本質上都指的是同一件事。
二人也共同否認同一件事&mdash&mdash即靈性(spirituality)之産生靠的是物質之内的某種盲目力量這一學說。
這是否意味着,教育層次不同的基督徒,讀着同樣的文字,心中所懷的卻是截然不同的信念?當然不是了。
其一緻之處在于實質(substance),分歧之處在于皮相(shadow)。
一個人想象,地是平的,上帝則坐在高天之上。
而另一個人則根據懷特海教授之哲學,去看上帝和創世。
二人之不同恰好無關痛癢。
或許在你看來,這有些誇大其詞。
是嗎?就物質實存(materialreality)而言,我們而今終于被迫下結論說,除了其數學(itsmathematics),我們對此一無所知。
人最初用作算籌的沙灘上的石子、德谟克利特所想象的原子、平民百姓的空間圖景,最終都是皮相(shadow):知識之實質是數字(number),數字是心靈與事物之間的唯一聯絡者。
自然本身是什麼,我們捕捉不到;關于她,在天真之人看來就是闆上釘釘的事情,最終卻最為虛幻。
我們關于屬靈實存(spiritualreality)的知識,也是這樣。
上帝本身到底是怎樣的一位,哲學家應如何去想祂,一直逃離于我們的知識之外。
伴随着宗教的精細的世界圖景,曾經看上去那麼堅不可摧,到頭來隻是皮相(shadows)。
長遠看來,我們走向實存的唯一通道,就是宗教本身&mdash&mdash禱告(prayer)、聖禮(sacrament)、悔改(repentance)及敬拜(adoration)。
恰如數學,宗教之成長來自内部,其朽壞也來自内部。
猶太人比異教徒知道得多,基督徒比猶太人知道得多,而現代的模棱兩可的宗教人士(vaguelyreligiousman)則比這三者任何一個知道得少。
可是就像數學,它依然是它自己,依然能被應用于關于物質宇宙的任何新理論,不會被淘汰。
無論何人來到神面前,他都會發現,使得他不同于其他時代人甚至不同于昨日之我的那些東西,都會從他身上掉落。
不管他是否有此心願。
他重歸故裡(wherehealwayswas),重歸人人所居之地(whereeverymanalwaysis)。
&ldquo新的遊戲同老的遊戲一樣。
&rdquo切莫自欺。
我們的宇宙圖景變得再複雜,也不會阻止我們見到上帝:并無屍布、森林或灌木叢,厚得可以屏蔽上帝。
我們在《啟示錄》裡讀到,祂坐在寶座上面,&ldquo從祂面前天地都逃避&rdquo。
任何時刻,對我們每個人,這或許都會發生。
轉眼之間,在小得無法度量的一段時間裡,在任何地方,一切仿佛将我們與上帝分開的事物,都可能逃避,都可能消失,将我們赤裸在祂面前,仿佛我們就是世間第一個人,世間唯一的人,仿佛世間一無所有隻有祂和我。
由于這一接觸終究躲不過去,由于它既不意味着福音也不意味着恐怖,所以生命要務就是學着歡喜它。
這是第一誡命,也是最大的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