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教條與宇宙 (1943)
關燈
小
中
大
DogmaandtheUniverse
對基督教的一個常見指責就是,其教條保持不變而人類知識則持續增進。
因而,在不信者(unbelievers)看來,我們一直在做無用功,企圖将新知識硬塞進那業已過時的舊模子裡面。
我想,比起某條教義與某科學理論之不一緻來,這一感受更使得教外人士疏離基督教。
雖然如我們所說,我們可以&ldquo克服&rdquo成打的孤立&ldquo困難&rdquo,但這難以改變他的感覺:這一努力作為整體,注定失敗且适得其反;越是自出機杼,越是适得其反。
因為在他看來昭然若揭的是:要是祖先具有我們的宇宙知識,基督教根本就不會存在;而且,無論我們如何修修補補,任何思想體系隻要自稱萬世不易,終究無法使自己适應知識之不斷增長。
以上就是我打算嘗試回應的一個立場。
在直奔我所認為的根本回答(thefoundamentalanswer)之前,我更願意就基督教義與我們業已擁有的科學知識之間的真實關系,澄清幾點。
其關系,與我們所想象的未來的知識持續增進是兩碼事,無論我們想錯了還是想對了;更與某些人以為最終注定打敗我們的知識持續增進,是兩碼事。
一方面,正如許多基督徒已經注意到的那樣,當代科學近來已經與基督教義路線一緻,而與古典形态的唯物論分道揚镳。
假如說現代物理學有什麼明顯突變的話,那就是自然界并非亘古長存的理論。
宇宙有始,也将有終。
而過去偉大的唯物論體系都相信,物質不滅,并進而相信物質之自存(self-existence)。
恰如魏泰克(Whittaker)教授在1942年的&ldquo裡德爾講堂&rdquo中所說:&ldquo除非堅持認為,這個世界亘古以來或多或少以其當前狀态存在,否則,永遠不可能嚴肅地反對創世之教條。
&rdquo唯物論的這一根基現已撤除。
雖然我們不應過于倚重它,因為科學理論會變。
不過霎時間,取證的擔子不再在我們肩上,而在那些否認自然有其自身之外原因的人肩上。
在流行思想中,宇宙起源所占分量(我想)小于其特征&mdash&mdash宇宙無比巨大,它對人類生命即便不是充滿敵意也顯然是無動于衷。
這一點往往給人印象至深,因為它被認為是一項現代發現&mdash&mdash是先祖未知之事的一個範例,要是他們知道這些事,就會防基督教于未然。
這裡有一個簡單的曆史錯誤(historicalfalsehood)。
托勒密像愛丁頓一樣知道,與整個太空相比,地球無比渺小。
這裡沒有所謂的知識增長以至于古老思想框架無法涵蓋的問題。
真正問題是,千百年來都知道地球乃渺滄海之一粟,為何在最近一個世紀,卻突然成了對基督信仰的一個反駁。
雖然我并不知道為何會發生此事,但我可以肯定,它并非标志着思想之愈加清晰。
因為依我看,基于宇宙之大的論辯,很是脆弱。
當法醫根據器官狀況斷定死者中毒身亡之時,他的論證是理性的(rational),因為他清楚知道,要是沒中毒,這些器官會是什麼狀況。
同理,假如我們藉空間之廣漠與地球之渺小來駁斥上帝之存在,我們應當清楚知道,要是上帝确實存在,我們所料想的是何種宇宙。
然而我們清楚麼?無論空間本身可能是什麼樣子&mdash&mdash當然一些現代人認為它是有限的&mdash&mdash我們肯定把它感知為三維的,對于三維空間我們想不到會有邊界。
由于我們的感知的形式(forms),我們必然感到,我們仿佛居住在無限空間中的某個地方。
在此無限空間裡,假如除了那些對人有用的客體(我們自己的太陽或月亮)之外,我們發現不了任何客體,那麼,這一廣漠虛空肯定就會被用作對上帝之存在的有力反駁。
假如我們發現了其他天體,那麼它們要麼可以居住要麼不可居住:奇怪的是,這兩個假設都被用來拒斥基督信仰。
假如宇宙裡充滿生命,那麼就有人告訴我們,陷于荒謬的是基督教的這一主張&mdash&mdash或被認為是基督教的主張&mdash&mdash即人獨一無二,還有這一基督教義,即神降臨地球,為了我們人類及我們之救贖,道成肉身。
另一方面,假如地球的确獨一無二,這就證明生命隻是宇宙中偶然的副産品,因而再次駁斥了我們的宗教。
我們真是難于取悅(hardtoplease)。
我們對待上帝,就像警察對待被捕之人;無論他做了什麼,都成了對他不利的證據。
我并不認為,這歸因于我們的邪惡(wickedness)。
我懷疑,就在我們的這一思維模式中有某種東西,使得我們常為真實存在(actualexistence)所困擾,無論真實存在具有何種特征。
或許,一種有限而又偶然的被造&mdash&mdash這種被造本可不存在&mdash&mdash會一直發覺,難以默認這一殘酷事實,即它此時此刻附着于一個真實的萬物秩序(anactualorderofthing
因而,在不信者(unbelievers)看來,我們一直在做無用功,企圖将新知識硬塞進那業已過時的舊模子裡面。
我想,比起某條教義與某科學理論之不一緻來,這一感受更使得教外人士疏離基督教。
雖然如我們所說,我們可以&ldquo克服&rdquo成打的孤立&ldquo困難&rdquo,但這難以改變他的感覺:這一努力作為整體,注定失敗且适得其反;越是自出機杼,越是适得其反。
因為在他看來昭然若揭的是:要是祖先具有我們的宇宙知識,基督教根本就不會存在;而且,無論我們如何修修補補,任何思想體系隻要自稱萬世不易,終究無法使自己适應知識之不斷增長。
以上就是我打算嘗試回應的一個立場。
在直奔我所認為的根本回答(thefoundamentalanswer)之前,我更願意就基督教義與我們業已擁有的科學知識之間的真實關系,澄清幾點。
其關系,與我們所想象的未來的知識持續增進是兩碼事,無論我們想錯了還是想對了;更與某些人以為最終注定打敗我們的知識持續增進,是兩碼事。
一方面,正如許多基督徒已經注意到的那樣,當代科學近來已經與基督教義路線一緻,而與古典形态的唯物論分道揚镳。
假如說現代物理學有什麼明顯突變的話,那就是自然界并非亘古長存的理論。
宇宙有始,也将有終。
而過去偉大的唯物論體系都相信,物質不滅,并進而相信物質之自存(self-existence)。
恰如魏泰克(Whittaker)教授在1942年的&ldquo裡德爾講堂&rdquo中所說:&ldquo除非堅持認為,這個世界亘古以來或多或少以其當前狀态存在,否則,永遠不可能嚴肅地反對創世之教條。
&rdquo唯物論的這一根基現已撤除。
雖然我們不應過于倚重它,因為科學理論會變。
不過霎時間,取證的擔子不再在我們肩上,而在那些否認自然有其自身之外原因的人肩上。
在流行思想中,宇宙起源所占分量(我想)小于其特征&mdash&mdash宇宙無比巨大,它對人類生命即便不是充滿敵意也顯然是無動于衷。
這一點往往給人印象至深,因為它被認為是一項現代發現&mdash&mdash是先祖未知之事的一個範例,要是他們知道這些事,就會防基督教于未然。
這裡有一個簡單的曆史錯誤(historicalfalsehood)。
托勒密像愛丁頓一樣知道,與整個太空相比,地球無比渺小。
這裡沒有所謂的知識增長以至于古老思想框架無法涵蓋的問題。
真正問題是,千百年來都知道地球乃渺滄海之一粟,為何在最近一個世紀,卻突然成了對基督信仰的一個反駁。
雖然我并不知道為何會發生此事,但我可以肯定,它并非标志着思想之愈加清晰。
因為依我看,基于宇宙之大的論辯,很是脆弱。
當法醫根據器官狀況斷定死者中毒身亡之時,他的論證是理性的(rational),因為他清楚知道,要是沒中毒,這些器官會是什麼狀況。
同理,假如我們藉空間之廣漠與地球之渺小來駁斥上帝之存在,我們應當清楚知道,要是上帝确實存在,我們所料想的是何種宇宙。
然而我們清楚麼?無論空間本身可能是什麼樣子&mdash&mdash當然一些現代人認為它是有限的&mdash&mdash我們肯定把它感知為三維的,對于三維空間我們想不到會有邊界。
由于我們的感知的形式(forms),我們必然感到,我們仿佛居住在無限空間中的某個地方。
在此無限空間裡,假如除了那些對人有用的客體(我們自己的太陽或月亮)之外,我們發現不了任何客體,那麼,這一廣漠虛空肯定就會被用作對上帝之存在的有力反駁。
假如我們發現了其他天體,那麼它們要麼可以居住要麼不可居住:奇怪的是,這兩個假設都被用來拒斥基督信仰。
假如宇宙裡充滿生命,那麼就有人告訴我們,陷于荒謬的是基督教的這一主張&mdash&mdash或被認為是基督教的主張&mdash&mdash即人獨一無二,還有這一基督教義,即神降臨地球,為了我們人類及我們之救贖,道成肉身。
另一方面,假如地球的确獨一無二,這就證明生命隻是宇宙中偶然的副産品,因而再次駁斥了我們的宗教。
我們真是難于取悅(hardtoplease)。
我們對待上帝,就像警察對待被捕之人;無論他做了什麼,都成了對他不利的證據。
我并不認為,這歸因于我們的邪惡(wickedness)。
我懷疑,就在我們的這一思維模式中有某種東西,使得我們常為真實存在(actualexistence)所困擾,無論真實存在具有何種特征。
或許,一種有限而又偶然的被造&mdash&mdash這種被造本可不存在&mdash&mdash會一直發覺,難以默認這一殘酷事實,即它此時此刻附着于一個真實的萬物秩序(anactualorderof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