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論古書閱讀 (1943)
關燈
小
中
大
sofdevotion),不是教義之書(booksofdoctrine)。
平信徒或門外漢既需受教導(instructed),又需受勸誡(exhorted)。
在這個時代,他的知識需求,尤為迫切。
我不會認為,這兩類書泾渭分明。
就我而言,靈修之時,發覺那些教義之書往往比靈修之書更有幫助。
而且我還真懷疑,說不定相同體驗正在等待着許多人。
我相信有好些人,坐下甚或跪下讀靈修之書,他們發覺&ldquo無事發生”可是,當他們口咬煙管手拿鉛筆,在一個艱澀的神學著作中蜿蜒前行時,卻會發覺心靈歡歌不請自來。
這是一部極偉大之書的一個好譯本。
在一般人心目中,聖阿塔那修因《阿塔那修信經》中的一句話而遭低估。
我不再費力擺明,那部著作不是一本信經(acreed),其作者也非聖阿塔那修。
不過,那是一部寫得很好的作品。
觸犯衆人的是這些文字:&ldquo此信仰,凡守之不全不正者,必永遠沉淪。
&rdquo這話常遭曲解。
句中動詞是&ldquo守”不是&ldquo得到&rdquo,更不是&ldquo相信&rdquo,而是&ldquo守&rdquo。
事實上,作者談的不是未信之人,而是棄信之人;談的不是那些從未聽聞基督之人,更不是那些因曲解基督而拒絕基督之人,而是那些确實理解基督并真信基督的人,後來卻為怠惰、潮流或其他迷惑所左右,聽任自己被拖入次基督的思維模式(sub-Christianmodesofthought)。
這話對現代人是個警告,因為現代人假定,一切信念變化,無論其前因後果如何,都無可指摘。
不過,這不是我最關心的。
我提通常所謂的《阿塔那修信經》,隻是為讀者清道,趕走攔路鬼,還阿塔那修以真貌。
他的墓志銘刻着:&ldquo抗拒世界的阿塔那修。
&rdquo值得自豪的是,我們祖國曾不止一次抗拒世界。
阿塔那修也一樣。
當整個文明世界,都仿佛從基督信仰退縮,轉向亞流教,阿塔那修起身捍衛三一教義,信心&ldquo完全而無瑕&rdquo。
當時之亞流教與現今那些&ldquo通曉事理&rdquo的綜合性宗教(&ldquosensible&rdquosyntheticreligions)一樣,備受推崇,其獻身者中也不乏造詣頗高的聖職人員。
不與時俱進,是阿塔那修的光榮;他所得報償則是,當那些時代像一切時代一樣,都已飛逝,他卻至今留存。
首次翻開《論道成肉身》,靠一個簡單不過的檢驗,我即刻發現我正在讀一部傑作。
除新約聖經外,我對基督教的希臘文學(ChristianGreek)所知甚少。
所以,我預計讀起來困難重重。
令我驚訝不置的是,我發覺它幾乎跟色諾芬一樣易讀。
隻有大師頭腦,才會在第四世紀,以古典之質樸筆法,就此題寫出此等深刻文字。
閱讀每頁文字,都證實這一印象。
他對神迹之探讨,尤為今日所亟需,因為,對那些視神迹為&ldquo對自然法則之随意又毫無意義之違背&rdquo的反對者,他的回答一勞永逸。
他的探讨表明,神迹用大寫文字加以重述的,正是自然用她那難解之草書所寫的同一訊息(message)。
祂遍體生命(fulloflife),當祂求死,還不得不&ldquo借他人之手&rdquo。
神迹,正是我們期待之中的祂的運行(operations)。
整本書真是一副生命之樹畫卷&mdash&mdash一部生命汁液般的書,一部金子般的書,充滿了歡快與自信。
我承認,我們今天已無法承襲其全部自信。
以基督徒生活之德修(highvirtue)及基督徒殉道者歡樂又近乎嘲諷的勇氣(almostmockingcourage),作為我們教義的證據&mdash&mdash其确鑿無疑,阿塔那修視為理所當然,而我們卻不能夠。
關于此,無論怪誰,也不能怪阿塔那修。
與我相比,譯者深谙基督教的希臘文學。
因而,贊揚她的譯本,我沒資格。
不過依我看,譯本就在英文翻譯的優良傳統之中。
今人迻譯古人語言時所習見的那種支離破碎,在此譯本中,我想讀者不會找到一絲半點。
英語讀者會留意到的也就這些了;至于對參譯本與原著的讀者,卻可以估量,比如說首頁就選用&ldquo這些精明人&rdquo(thesewiseacres)一詞,該具備多大的才智與天分。
平信徒或門外漢既需受教導(instructed),又需受勸誡(exhorted)。
在這個時代,他的知識需求,尤為迫切。
我不會認為,這兩類書泾渭分明。
就我而言,靈修之時,發覺那些教義之書往往比靈修之書更有幫助。
而且我還真懷疑,說不定相同體驗正在等待着許多人。
我相信有好些人,坐下甚或跪下讀靈修之書,他們發覺&ldquo無事發生”可是,當他們口咬煙管手拿鉛筆,在一個艱澀的神學著作中蜿蜒前行時,卻會發覺心靈歡歌不請自來。
這是一部極偉大之書的一個好譯本。
在一般人心目中,聖阿塔那修因《阿塔那修信經》中的一句話而遭低估。
我不再費力擺明,那部著作不是一本信經(acreed),其作者也非聖阿塔那修。
不過,那是一部寫得很好的作品。
觸犯衆人的是這些文字:&ldquo此信仰,凡守之不全不正者,必永遠沉淪。
&rdquo這話常遭曲解。
句中動詞是&ldquo守”不是&ldquo得到&rdquo,更不是&ldquo相信&rdquo,而是&ldquo守&rdquo。
事實上,作者談的不是未信之人,而是棄信之人;談的不是那些從未聽聞基督之人,更不是那些因曲解基督而拒絕基督之人,而是那些确實理解基督并真信基督的人,後來卻為怠惰、潮流或其他迷惑所左右,聽任自己被拖入次基督的思維模式(sub-Christianmodesofthought)。
這話對現代人是個警告,因為現代人假定,一切信念變化,無論其前因後果如何,都無可指摘。
不過,這不是我最關心的。
我提通常所謂的《阿塔那修信經》,隻是為讀者清道,趕走攔路鬼,還阿塔那修以真貌。
他的墓志銘刻着:&ldquo抗拒世界的阿塔那修。
&rdquo值得自豪的是,我們祖國曾不止一次抗拒世界。
阿塔那修也一樣。
當整個文明世界,都仿佛從基督信仰退縮,轉向亞流教,阿塔那修起身捍衛三一教義,信心&ldquo完全而無瑕&rdquo。
當時之亞流教與現今那些&ldquo通曉事理&rdquo的綜合性宗教(&ldquosensible&rdquosyntheticreligions)一樣,備受推崇,其獻身者中也不乏造詣頗高的聖職人員。
不與時俱進,是阿塔那修的光榮;他所得報償則是,當那些時代像一切時代一樣,都已飛逝,他卻至今留存。
首次翻開《論道成肉身》,靠一個簡單不過的檢驗,我即刻發現我正在讀一部傑作。
除新約聖經外,我對基督教的希臘文學(ChristianGreek)所知甚少。
所以,我預計讀起來困難重重。
令我驚訝不置的是,我發覺它幾乎跟色諾芬一樣易讀。
隻有大師頭腦,才會在第四世紀,以古典之質樸筆法,就此題寫出此等深刻文字。
閱讀每頁文字,都證實這一印象。
他對神迹之探讨,尤為今日所亟需,因為,對那些視神迹為&ldquo對自然法則之随意又毫無意義之違背&rdquo的反對者,他的回答一勞永逸。
他的探讨表明,神迹用大寫文字加以重述的,正是自然用她那難解之草書所寫的同一訊息(message)。
祂遍體生命(fulloflife),當祂求死,還不得不&ldquo借他人之手&rdquo。
神迹,正是我們期待之中的祂的運行(operations)。
整本書真是一副生命之樹畫卷&mdash&mdash一部生命汁液般的書,一部金子般的書,充滿了歡快與自信。
我承認,我們今天已無法承襲其全部自信。
以基督徒生活之德修(highvirtue)及基督徒殉道者歡樂又近乎嘲諷的勇氣(almostmockingcourage),作為我們教義的證據&mdash&mdash其确鑿無疑,阿塔那修視為理所當然,而我們卻不能夠。
關于此,無論怪誰,也不能怪阿塔那修。
與我相比,譯者深谙基督教的希臘文學。
因而,贊揚她的譯本,我沒資格。
不過依我看,譯本就在英文翻譯的優良傳統之中。
今人迻譯古人語言時所習見的那種支離破碎,在此譯本中,我想讀者不會找到一絲半點。
英語讀者會留意到的也就這些了;至于對參譯本與原著的讀者,卻可以估量,比如說首頁就選用&ldquo這些精明人&rdquo(thesewiseacres)一詞,該具備多大的才智與天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