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論古書閱讀 (1943)
關燈
小
中
大
OntheReadingofOldBooks
有一個流布甚廣的奇怪觀點,說無論哪一學科,閱讀古書都是本行專家(professionals)之事,至于行外人(amateur),讀今人之書(modernbooks)足矣。
身為英國文學系導師,我于是發現,假如普通本科生想了解柏拉圖主義,他充其量不過是從圖書館拿一本柏拉圖英譯本去讀《會飲篇》。
但他更情願去讀一些乏味的現代論著,這些著作比柏拉圖著作厚十倍,盡是關于&ldquo主義&rdquo(isms)及其影響,隻用十二頁篇幅一次性交待柏拉圖說了什麼。
這個錯誤倒也可愛,因為它源自謙卑。
跟大哲學家面對面有點怕。
覺得自己能力不足,以為自己理解不了。
要是他知道,偉大人物正因其偉大,就比其當代評述者更好理解,那該有多好。
最單純的學生也能夠理解柏拉圖說了什麼,即便不是全部也是很大部分;但是,任何人都很難理解一些關于柏拉圖主義的現代論著。
因而身為教師,我的一大努力就是去說服年青人,一手知識不僅比二手知識更值得獲取,而且通常比二手知識更易于獲取,也更有樂趣。
對今人之書的這種錯誤好尚以及面對古人之書的羞怯,在神學領域登峰造極。
無論何地,隻要你找到一個平信徒的小研究圈子,你就可以确定,他們并不研究聖路加或聖保羅或聖奧古斯丁或托馬斯·阿奎那或胡克或巴特勒,而是研究别爾嘉耶夫先生或馬利坦先生或尼布爾先生或塞耶斯女士甚至我自己。
在我看來,這恰好颠倒本末。
身為作家,我自然并不希望普通讀者不讀今人之書。
然而,假如他們必須二擇一,隻能要麼讀新書要麼讀古書,那麼我就會建議他讀古書。
我之所以會如此建議,恰好因為他是行外人,因而他們比起行内專家來,對單一當代食糧之危險,更少防備。
一部新書正在接受檢驗,并非行外人所能判定。
它不得不接受曆代基督教思想之檢驗,其全部言外之意(作者本人往往毫無覺察)必須擺上明面。
要是不了解一大堆其他現代論著,它常常不能得到充分理解。
假如一場對談八點鐘開始,你十一點鐘參與,那麼,你往往弄不明白談話要旨。
看似平常的話,卻令人捧腹或引人發怒,你難曉其究竟。
原因在于,前期對談給了他們一些笑點或怒點。
同理,現代論著中的許多語句,看似平常,卻&ldquo針對&rdquo許多其他論著;如此一來,你将被引導着去接受一些語句。
可是,假如你知道其真正意涵,你則可能對之棄若敝屣。
唯一的安全閥是,要有一個定準、一種關于基督教核心要義(巴科斯特稱之為&ldquo如斯基督教&rdquo[mereChristianity])的定準,它會讓當代争論各歸其位。
這樣一個定準,隻能來自古書。
最好給自己定個規矩:讀完一本新著,等你讀了一本古書,再去讀另一本新著。
這對你可能有些過分,那麼,你至少在讀三本新書之後,應讀一本古書。
各時代各有其識見(outlook)。
它善于看到特定真理,亦易于犯特定錯誤。
因此,我們所有人,都需要那些可糾正自己這個時代标志性錯誤的書籍。
這意味着古書。
在一定程度上,所有當代作家都共享當代識見&mdash&mdash即便是那些仿佛與之最為對立的人,比如我,也不例外。
閱讀往古書籍,最震撼我的莫過于這一事實,即争論雙方視為毋庸置疑的許多東西,我們則絕對否認。
他們以為針鋒相對,可事實上,他們在一大堆共同假定上卻始終團結一緻&mdash&mdash彼此團結一緻,對立于先前及後來時代。
我們可以确定,20世紀特有盲點(characteristicblindness),正在我們從未置疑之處。
在盲點所關之事上,希特勒和羅斯福總統、或者H.G.威爾斯先生與卡爾·巴特,會順利達成一緻。
關于此盲點,後代會問:&ldquo可是,他們怎能那樣想?&rdquo倘若隻讀今人之書,這一盲點,我們非但無人能完全幸免,反而會使其變本加厲,使我們放松戒備。
它們說對的地方,隻不過告訴一些我們已經一知半解之真理。
它們說錯之處,則使我們錯上加錯。
唯一的保守療法(palliative),就是讓亘古以來的海上清風吹拂我等心靈。
這一點,隻有閱讀古書方能達緻。
當然,這并不是說,往古自有魔法。
古人并不比今人聰明,他們所犯之錯,與我們一般多。
不過,并非同樣錯誤
身為英國文學系導師,我于是發現,假如普通本科生想了解柏拉圖主義,他充其量不過是從圖書館拿一本柏拉圖英譯本去讀《會飲篇》。
但他更情願去讀一些乏味的現代論著,這些著作比柏拉圖著作厚十倍,盡是關于&ldquo主義&rdquo(isms)及其影響,隻用十二頁篇幅一次性交待柏拉圖說了什麼。
這個錯誤倒也可愛,因為它源自謙卑。
跟大哲學家面對面有點怕。
覺得自己能力不足,以為自己理解不了。
要是他知道,偉大人物正因其偉大,就比其當代評述者更好理解,那該有多好。
最單純的學生也能夠理解柏拉圖說了什麼,即便不是全部也是很大部分;但是,任何人都很難理解一些關于柏拉圖主義的現代論著。
因而身為教師,我的一大努力就是去說服年青人,一手知識不僅比二手知識更值得獲取,而且通常比二手知識更易于獲取,也更有樂趣。
對今人之書的這種錯誤好尚以及面對古人之書的羞怯,在神學領域登峰造極。
無論何地,隻要你找到一個平信徒的小研究圈子,你就可以确定,他們并不研究聖路加或聖保羅或聖奧古斯丁或托馬斯·阿奎那或胡克或巴特勒,而是研究别爾嘉耶夫先生或馬利坦先生或尼布爾先生或塞耶斯女士甚至我自己。
在我看來,這恰好颠倒本末。
身為作家,我自然并不希望普通讀者不讀今人之書。
然而,假如他們必須二擇一,隻能要麼讀新書要麼讀古書,那麼我就會建議他讀古書。
我之所以會如此建議,恰好因為他是行外人,因而他們比起行内專家來,對單一當代食糧之危險,更少防備。
一部新書正在接受檢驗,并非行外人所能判定。
它不得不接受曆代基督教思想之檢驗,其全部言外之意(作者本人往往毫無覺察)必須擺上明面。
要是不了解一大堆其他現代論著,它常常不能得到充分理解。
假如一場對談八點鐘開始,你十一點鐘參與,那麼,你往往弄不明白談話要旨。
看似平常的話,卻令人捧腹或引人發怒,你難曉其究竟。
原因在于,前期對談給了他們一些笑點或怒點。
同理,現代論著中的許多語句,看似平常,卻&ldquo針對&rdquo許多其他論著;如此一來,你将被引導着去接受一些語句。
可是,假如你知道其真正意涵,你則可能對之棄若敝屣。
唯一的安全閥是,要有一個定準、一種關于基督教核心要義(巴科斯特稱之為&ldquo如斯基督教&rdquo[mereChristianity])的定準,它會讓當代争論各歸其位。
這樣一個定準,隻能來自古書。
最好給自己定個規矩:讀完一本新著,等你讀了一本古書,再去讀另一本新著。
這對你可能有些過分,那麼,你至少在讀三本新書之後,應讀一本古書。
各時代各有其識見(outlook)。
它善于看到特定真理,亦易于犯特定錯誤。
因此,我們所有人,都需要那些可糾正自己這個時代标志性錯誤的書籍。
這意味着古書。
在一定程度上,所有當代作家都共享當代識見&mdash&mdash即便是那些仿佛與之最為對立的人,比如我,也不例外。
閱讀往古書籍,最震撼我的莫過于這一事實,即争論雙方視為毋庸置疑的許多東西,我們則絕對否認。
他們以為針鋒相對,可事實上,他們在一大堆共同假定上卻始終團結一緻&mdash&mdash彼此團結一緻,對立于先前及後來時代。
我們可以确定,20世紀特有盲點(characteristicblindness),正在我們從未置疑之處。
在盲點所關之事上,希特勒和羅斯福總統、或者H.G.威爾斯先生與卡爾·巴特,會順利達成一緻。
關于此盲點,後代會問:&ldquo可是,他們怎能那樣想?&rdquo倘若隻讀今人之書,這一盲點,我們非但無人能完全幸免,反而會使其變本加厲,使我們放松戒備。
它們說對的地方,隻不過告訴一些我們已經一知半解之真理。
它們說錯之處,則使我們錯上加錯。
唯一的保守療法(palliative),就是讓亘古以來的海上清風吹拂我等心靈。
這一點,隻有閱讀古書方能達緻。
當然,這并不是說,往古自有魔法。
古人并不比今人聰明,他們所犯之錯,與我們一般多。
不過,并非同樣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