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古今之變 (1948)

關燈
ytrulyandindiffentlyadministerjustice&rdquo(忠誠且無區别地秉公行義)改為&ldquomaytrulyandimpartiallyadministerjustice&rdquo(忠誠且不偏袒地秉公行義)。

    一位鄉村牧師告訴我,他的管堂能夠理解并準确解釋&ldquoindiffently&rdquo的意思,但對&ldquoimpartially&rdquo卻一頭霧水不知所雲。

     因此,誰要給英國人布道,誰就不得不去學通俗英語:恰如一個傳教士給班圖人布道,先要學班圖語。

    這一點尤為必要。

    因為一旦開講或開始讨論,語意歧出往往會令未受教育的聽衆生厭,甚至起疑。

    他們最不感興趣的,莫過于語文學。

    我們的問題往往隻是一個翻譯的問題。

    對神職候選人的每次考試,都應當包括一道翻譯題,在某些标準神學著作中挑出一段,讓譯成白話(thevernacular)。

    這工作雖然艱苦,卻有高回報。

    藉着努力把我們的教義譯為俗語,我們才會發現自己對教義理解有多深。

    翻譯之失敗有時是因為我們對方言之無知,但更經常的是,它揭露了這一事實,即我們并不确知自己要說什麼。

     除語言難題之外,我遇到的最大障礙就是,我的受衆心目中幾乎全無一絲罪感。

    這一點,在跟皇家空軍講道時最讓我怵目驚心,學生倒在其次。

    這給我們一個全新境遇,無論其原因在于(像我相信的那樣)普羅大衆之自以為義超過其他階級,還是在于受過教育者更聰明些,藏起了他們的傲慢。

    早期基督教布道人在其聽者心中,能夠假定一絲負罪感(asenseofguilt),無論聽者是猶太人,&ldquo畏神者&rdquo(metuentes)還是異教徒。

    (伊壁鸠魯主義與神秘宗教二者都宣稱要平撫罪感,盡管途徑不同,這一事實表明罪感乃異教徒之通見。

    )因而,在那些歲月,基督教訊息(Christianmessage)明明白白地是福音(Evangelium),是好消息(GoodNews)。

    它應許醫治那些自知有病的人。

    我們則在能指望聽衆歡迎救藥之消息(thenewsoftheremedy)之前,不得不先說服他們,接受這一不受歡迎的診斷。

     古人接近上帝(或諸神),恰如被告接近法官。

    對現代人而言,這一角色反了過來。

    他是法官:上帝則在被告席。

    他是個相當仁厚的法官:要是上帝對自己身為神卻容許戰争、貧窮和疾病,能做出合理辯護,他倒情願聽取。

    案件甚至會以上帝之無罪開釋作結。

    然而重要的是,人在法官席,上帝在被告席。

     像老一輩布道者那樣,藉反複申說酗酒及不貞之類的罪來抗擊這種态度,基本無濟于事。

    現代普羅大衆并非醉鬼。

    至于通奸,避孕藥已扭轉乾坤。

    此前,這種罪由于會讓一個女孩淪為私生子的母親,從而可能使她沒臉見人而毀了她,因此,絕大多數男子會承認這一違反貞潔的罪,他們的良心也會為之不安。

    如今,既然通奸不會有如此後果,因而我想,一般就不會被感受為一種罪。

    我的親身經曆告訴我,即便終究能夠喚醒聽衆的良心,我們也必須從相當不同的方向出發。

    我們必須談欺詐、惡毒、嫉妒、怯懦、吝啬等等。

    但我大不相信,自己已經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法門。

     最後我必須說明,我的路數是不可救藥的理智主義(intellectualism),我自己的著作頗受此累。

    那種簡單易行、動之以情的呼籲(&ldquo親近耶稣&rdquo)依然富于成效。

    至于那些像我一樣缺少此天分的人,最好不要嘗試。